今天小編給大家準(zhǔn)備了:四大貝勒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為汗時,就設(shè)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他們稱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在四人中,皇太極排在最后。
先來介紹一下這四大貝勒:
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曾因作戰(zhàn)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 代善領(lǐng)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及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zhàn)功。崇德元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次年被太宗復(fù)斥為越分妄行,輕君蔑法,漸賦閑家居,不問朝政。代善終皇太極一朝,因其年長位尊而遭壓抑。崇德八年皇太極逝世,為消弭內(nèi)爭,代善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順治五年十月十一日病死于北京,終年66歲,追謚曰烈。
阿敏,清初宗室、將領(lǐng)。清太祖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后金四大貝勒之一。努爾哈赤年間,曾參與薩爾滸、滅葉赫、克沈陽、遼陽等戰(zhàn)役;皇太極時期,統(tǒng)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倧求和,戰(zhàn)功赫赫。天聰四年,因阿敏棄城投降,皇太極大怒,召諸貝勒共議阿敏之罪。罪狀除了此次棄四城之外,還有心懷異志、當(dāng)年在朝鮮謀求自立等等。廷議阿敏死罪,皇太極改為幽禁,僅留莊六所、園二所、奴仆二十,其余財產(chǎn)歸濟爾哈朗。阿敏有子六人,除了愛爾禮獲罪而死之外,其中五人皆有爵位。
莽古爾泰,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努爾哈赤的第二位福晉富察氏所生。領(lǐng)正藍旗。 少時跟隨努爾哈赤征伐烏拉部,英勇善戰(zhàn),連克六城。天命元年四月,受封為和碩貝勒。天命四年,參加了薩爾滸大戰(zhàn),先隨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全殲明總兵杜松所率的六萬之軍,又南下殲滅劉綎部四萬余眾。天命五年受命追襲明軍,直至渾河。天命十一年攻擊喀爾喀巴林部,獨自率兵渡河,斬俘甚眾。太宗即位后,數(shù)次進攻明軍,屢立戰(zhàn)功。 天聰六年莽古爾泰逝世。死后被揭發(fā)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其封爵。
皇太極,即清太宗,又譯黃臺吉、洪太主。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zhàn),騎射嫻熟。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侍珮O即位之后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戰(zhàn)略上定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顧之憂的戰(zhàn)略方針。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guān)奪取全國政權(quán)。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稱帝,建國號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生俘洪承疇,自此明朝關(guān)外精銳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軍入關(guān)已成必然之勢。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于清軍入關(guān)前夕,未能實現(xiàn)奪取全國政權(quán)的夙愿。死后其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即位。
努爾哈赤死時,皇太極卻繼承了大汗位置,這是為何?
原來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qū)庍h之戰(zhàn)失敗抑郁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岳托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代善的長子貝勒岳托和三子貝勒薩哈廉,對諸貝勒大臣說出了擁戴皇太極的原因:“才德冠世,當(dāng)速繼大位”。由于身為長兄的代善的鼎力支持,所以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
夏允彝:“東國乃能恪遵成命,推讓其弟。又能為之扦御邊圉,舉止與圣賢何異,其國焉得不興?”
代善在努爾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極去世后的兩次爭嗣斗爭關(guān)鍵時刻,敢于直言,使入關(guān)前兩代嗣位得以順利進行,穩(wěn)定了清入關(guān)前統(tǒng)一的大局。
貝勒可不是隨便一個皇子都能封的。努兒哈赤在在赫圖阿喇登基為汗時,設(shè)了四個貝勒——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后世合稱為四大貝勒,又稱為四大和碩貝勒。在四人中,皇太極排在最后,因為他是第八子。但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低
皇太極,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為熱納拉,名孟固,是葉赫貝勒布寨和納林布魯?shù)拿妹谩;侍珮O出生的時候,努爾哈赤非常高興,就給他起了一個貴族的名字“皇太極”。由于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生母孟古感情深厚,又喜歡她只侍奉丈夫,不干涉政事,所以皇太極從小就深受努爾哈赤的喜愛。
皇太極十二歲的時候,他最寵愛的母親孟古在二十九歲的時候病逝。正是因為早年喪母,皇太子從小就學(xué)會了如何在這個殘酷的皇族中生存。再加上皇太極比較好勝,所以深受努爾哈赤的喜愛。努爾哈赤經(jīng)常帶他一起打獵打仗,所以騎射很熟練。
1612年,皇太極隨父征討海西女真烏拉,連克烏拉六城,戰(zhàn)功卓著。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封大汗,并封次子戴善為大貝勒,侄子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芒古爾泰為三貝勒,四貝勒皇太極為四貝勒。
1618年,努爾哈赤進攻明朝時,提出進攻撫順。次年薩爾滸之戰(zhàn),朱貝勒領(lǐng)兵破明軍西路杜松部、北路馬林部、岱山東路部。不久后,父親攻下明朝開元、鐵嶺,滅了葉赫部。由于皇太極的輝煌成就和聰明才智,努爾哈赤經(jīng)常向皇太極請教一些事情,慢慢的皇太極成為了四大貝勒之首。
626年,努爾哈赤病死。由于努爾哈赤沒有建立繼承人,金朝出現(xiàn)了權(quán)力真空,給四貝勒留下了選擇誰繼承努爾哈赤汗的難題。當(dāng)時爭奪可汗位置的主要勢力是以阿巴海為首的多爾袞部和以皇太極為首的四貝勒部。
巴哈伊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妃子。她先后給努爾哈赤生了三個兒子:多爾袞、阿濟格、多多。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只有阿巴海一個人在場。據(jù)說努爾哈赤臨死前對阿巴海說,要讓多爾袞做可汗的繼承人,讓戴珊當(dāng)頭。這句話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四貝勒絕非小事,尤其是皇太極。
四大貝勒中,誰最有資格繼承汗位?首先排除阿敏,因為他是努爾哈赤弟弟的兒子,所以沒有資格。三倍勒芒古爾泰,其母地位低下,不受寵愛,加芒古爾泰魯莽暴躁,可以排除。接下來看看大貝勒戴珊。有一次,阿巴海公主給皇太極和岱山送粥?;侍珮O沒有接受,戴珊居然接受了。最后有人告訴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嚴(yán)懲了戴珊,所以可以排除戴珊,只剩下皇太極了。
皇太極善于籠絡(luò)人心,向四貝勒許下諾言,共同治理。再加上四貝勒對多爾袞不出力就能繼承汗位的極大不滿,于是戴珊、阿敏、芒古爾泰一起支持皇太極繼承汗位,逼迫阿巴亥大公主下葬為努爾哈赤。
1626年,農(nóng)歷九月初一,皇太極焚香,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
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登基為汗,建立后金。努爾哈赤任命自己的四個子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幫助自己處理朝政,四人地位和權(quán)力平等,這就是四大貝勒。四大貝勒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后金政權(quán)建立初期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自然不能長存,最終被清太宗皇太極解決。
公元1584年努爾哈赤起兵開始統(tǒng)一建州女真的戰(zhàn)爭,他的同胞弟弟舒爾哈齊是其最主要助手,是整個勢力的二號人物,但是親兄弟也抵不住權(quán)力的誘惑,后來舒爾哈齊意圖搞分裂另立門戶被努爾哈赤幽禁,于1611年死亡。
舒爾哈齊死后,努爾哈赤讓自己的長子褚英幫助自己主持一部分軍政事務(wù)。褚英是嫡長子還有軍功在身,按說應(yīng)該是一個好的繼承人,但是褚英權(quán)力欲太重,不能容人,將自己的兄弟和“開國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何和禮、安費揚古、扈爾漢得罪個遍,被這幫人一起針對。努爾哈赤為了大局考慮不得不疏遠褚英,可惜褚英不理解父親的用心,反而怨恨努爾哈赤,甚至于結(jié)交黨羽意圖造反,最終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
后金政權(quán)建立初期,努爾哈赤要親自領(lǐng)兵四處征戰(zhàn),難以長時間在國都坐鎮(zhèn),挑選人代替自己處理朝政是必然的選擇。但是面對權(quán)力兄弟舒爾哈齊、兒子褚英都不可靠,愁壞了努爾哈赤,經(jīng)過冥思苦想才有了權(quán)力分散、互相制衡的“四大貝勒”。
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下屬,朝廷大事由四人共議;日常事務(wù)按月輪值,一人管理一個月。這樣一來后金政權(quán)中努爾哈赤就是絕對權(quán)威,“四大貝勒”為了保住權(quán)勢地位只能用心辦事、減少犯錯。
“四大貝勒”主政的局面對于身為父親的努爾哈赤來說自然是極好的,但等到皇太極登基面對大權(quán)在握的兄弟們就是寢食難安了。大貝勒代善手握正紅旗和鑲紅旗、二貝勒阿敏手握鑲藍旗、三貝勒莽古爾泰手握正藍旗,這三個人是皇太極的兄長,手中的兵權(quán)也不弱于皇太極,開朝會的時候四個人并排而坐接受大臣朝拜,身為大汗的皇太極自然不甘心。
皇太極首先在八旗設(shè)總理旗務(wù)大臣,分散諸王權(quán)力和兵權(quán);然后大力提拔漢臣,幫助自己處理朝政;最后利用阿敏和莽古爾泰性格上莽撞、易怒的弱點,找罪名將兩人削職奪權(quán),囚禁到死。而單獨剩下的大貝勒代善年紀(jì)太大,沒有野心了,主動上書請求撤銷自己的特殊地位,對皇太極唯命是從。1632年“四大貝勒”主政徹底廢除,由皇太極一人大權(quán)獨攬。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2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