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白馬之盟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候,陳勝提出了一個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平民出身的劉邦一聽這話,拎著斬蛇劍就從芒碭山蹦出來了。
可是等劉邦坐上皇帝寶座以后,他就不這么想了。若是人人都想稱王,都想當(dāng)皇帝,他這位子如何坐得穩(wěn),必須得想個辦法才行。
于是,劉邦找出種種借口把燕王臧荼、楚王韓信、韓王信、燕王盧綰、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全都給收拾了。
收拾完這些異姓諸侯王之后,劉邦還不放心,又殺掉一匹白馬,與群臣訂立盟約,即“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攻擊之”。
據(jù)說白馬之盟很有影響力,漢朝八百年的基本國策以及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好像都和這個盟誓有著千絲萬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但讓人奇怪的是,這么一個重要的盟誓儀式,咋史書上竟然沒有留下正式的“紅頭文件”,僅僅零星的出現(xiàn)在幾處人物對話之中。
事實上,在劉邦去世前幾個月,他還封了一個異姓王—南海王織。除此之外,漢朝疆域內(nèi)還有閩越王無諸、南越王趙佗、長沙王吳芮等異姓王。
所以,史學(xué)界有些人很是懷疑這個白馬之盟的真實性,認為這可能是陳平、周勃等人為了誅殺諸呂而想出來的一個托詞。
呂后當(dāng)政期間,為了保證自己百年之后,少帝可以獲得足夠的外戚力量支持,曾經(jīng)將呂祿封為趙王、呂產(chǎn)封為梁王、呂通封為燕王。
這三個人都是由列侯提拔上來的,從資歷上來說,完全夠格。并且在受封之前,也經(jīng)過了朝中大臣和各地諸侯王的“民主評議”。
不僅朝中大臣認為“無所不可”;各地諸侯王也“皆以為宜”,所以冊封呂祿、呂產(chǎn)、呂通為王,在程序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當(dāng)時沒人說什么白馬之盟。
但是,呂后萬萬沒有想到,在她死不久,有些人為了發(fā)動政變,就編造出來了一個白馬之盟來制造社會輿論,并且嚷嚷的全世界都知道了。
結(jié)果呢?呂祿“欲發(fā)亂關(guān)中”,卻稀里糊涂地交出了兵權(quán);呂產(chǎn)要進宮“謀亂”,卻連兵也不帶,連宮門也進不去。請問,古今中外,有哪個“反賊”是這么“謀反”的?
所以,“誅呂安劉”并不是什么“平叛”,而是一場赤裸裸的宮廷政變。呂思勉先生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呂氏之?dāng)?,關(guān)鍵在于他們并沒有謀反計劃。
退一步講,如果“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攻擊之”是真的,怎么也沒見哪個大臣敢去南海、閩越、南越、長沙等地平叛呢,那可都是異姓諸侯王啊!
由此可見,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白馬之盟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在世間流傳了這么多年,并且越來越像真的了。
你好,這個典故講的是: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為了劉家大漢江山穩(wěn)固,匯同諸位王侯將相殺白馬為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意思就是說只有劉邦的子孫可以封王。這個就是“白馬之盟”的由來,祝你生活愉快。
公元前195年,劉邦在消滅了那些異姓王之后和屬下訂立了白馬之盟,他這么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漢朝的江山能夠始終姓劉,防止被別人篡奪過去。?
公元前195年,劉邦拖著病重的身體,將大臣跟呂后等召集在一起,并殺死了一匹白馬,跟這些大臣們訂立了盟約,雙方約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在訂立了白馬之盟一個月之后,劉邦就撒手人寰,很多人都覺得當(dāng)時劉邦已經(jīng)消滅掉了幾個異姓王,天下都已經(jīng)被劉姓的郡王所掌握,還有什么可擔(dān)心的呢,當(dāng)時的情形時劉邦身體已經(jīng)逐漸不支,而呂后的權(quán)力越來越大,劉邦擔(dān)心在自己去世之后,呂后很可能會取而代之,立自己家的人為王,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劉邦才召集群臣訂下了白馬之盟。
不過精通政治的劉邦自然非常明白,單單靠著一個簡單的盟約就讓別人對權(quán)力的寶座停止覬覦之心,簡直是癡人妄想。但是劉邦依然堅持訂立這個盟約,其真實的目的并不單單是為了制約呂后,這個盟約還有一個關(guān)鍵作用就是能夠保證在日后有人篡位時,別人有攻擊篡位者的正當(dāng)理由跟口號。白馬之盟也的確起到了這個的作用,甚至遠遠大于這個作用。由于這個盟約深入人心,使得百姓覺得姓劉的當(dāng)皇帝是理所當(dāng)然的,所以在漢朝的歷史上,出現(xiàn)篡位者,靠著這個口號討伐篡位者的人非常多。這也是劉邦的精明之處,僅僅通過一個盟約就能震懾那些想要謀朝篡位的人,可以說用最簡單的成本實現(xiàn)了最大化的收益。
你知道劉邦是什么時候和屬下訂立白馬之盟的嗎?他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歡迎留言討論。
公元前180年,呂雉走到了她的人生終點。
無論后人或褒或貶,但沒人否認,這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她同他的丈夫劉邦一道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朝代。劉邦在稱帝七年后便因病去世,皇二代劉盈又軟弱無能,又是呂雉靠著自己的智慧與手腕維系著大漢天下,讓這個新政權(quán)度過了最危險的新生期。
不過,在人生的最后時刻,充塞在呂雉心中的并不是過往的輝煌,而是深深的不安與憂慮。于是,她任命自家侄子呂祿為上將軍,掌控北軍,又命另一個侄子呂產(chǎn)掌控南軍。南北軍是國家的野戰(zhàn)部隊,駐扎在京師,掌控了這兩支力量,任何陰謀都很難有用武之地。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_圖
但呂雉仍不放心,在病榻之上,她對自家侄子呂產(chǎn)、呂祿告誡到:
“高皇帝平定天下后,曾與大臣有過盟約,說‘非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共擊之’。如今呂氏封王,大臣肯定有所不滿。我將死之人,皇帝又年幼,大臣們恐怕會作亂,所以一定要掌控軍隊保衛(wèi)皇宮,同時不要為我送喪,以免讓人有可乘之機?!?/p>
呂雉死后,又遺詔任命呂產(chǎn)為相國,于是,帝國的行政、軍事全在呂氏一門手中。按理說,還會出什么亂子呢?
然而,正如墨菲定律所言,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就終將會出錯。就在呂雉去世僅僅兩個月后,周勃、陳平等開國功臣便與齊王劉襄里應(yīng)外合,將呂氏一門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誅殺殆盡。史書上稱為漢平諸呂之亂。
呂后擅權(quán)_圖
1.諸呂之亂
對于這場內(nèi)戰(zhàn)的細節(jié),西漢官方的版本如下:
呂祿等人隨著權(quán)勢的擴張,漸漸生出不臣之心,只是畏懼周勃、灌嬰等老將猶在,還不敢公開作亂,只在私下里圖謀,但沒想到他們中間出了一個早已對呂氏心懷不滿的人,陰謀就這樣被人知曉。
齊王率先以討伐諸呂的名義起兵,這是明。周勃、陳平等人則在暗地里謀劃,先是設(shè)計解除了上將軍呂祿的北軍指揮權(quán),而以周勃統(tǒng)領(lǐng)北軍。
其后,周勃得知呂產(chǎn)入宮意圖謀亂的消息后,趕緊派朱虛侯劉章帶著千余名士兵去保衛(wèi)皇帝安危,當(dāng)場將只帶著隨從官員的相國呂產(chǎn)殺死在了郎中令府衙的廁所內(nèi)。
呂產(chǎn)死后,呂祿、呂嬃、燕王呂通相繼被捕殺,呂家被族滅,至此,呂氏集團一網(wǎng)打盡,權(quán)力終于重新回到了劉氏子弟的手中。
按照此種說法,這是一場蕩除叛亂的正義之戰(zhàn)。
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認為,真相遠非如此,因為上述故事漏洞太大,無法自圓其說。
陳平(?-前178年) 曲逆侯_圖
首先是對呂氏擅權(quán)的指責(zé)。
過去通常指責(zé)呂雉專權(quán),認為她在主政時期采用了各種陰謀手段殘酷地消滅劉氏宗親--劉如意、劉友、劉恢相繼被殺,前少帝被幽廢等。
其中,大家最熟悉便是趙王劉如意之死于睡懶覺,以及齊王劉肥因為被惠帝換了酒杯而僥幸免于被鴆殺的兩個故事。與此同時,她又大肆分封呂氏為王侯,其以諸呂取劉氏而代之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且不論三王之死各有緣由——趙王劉如意之被殺源于當(dāng)年的奪嫡之爭,劉友、劉恢之死則是因為其與出自呂家的妻子關(guān)系不融洽,至于劉肥,因為謀殺橋段太過離奇,不足為信;而前少帝則是因為他說出“后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這番話,使得呂后深感擔(dān)憂,所以搶先下手。
那種認為呂雉只是一味打壓劉氏宗親的說法也顯然罔顧事實。她雖然前后封了諸呂5王,但同一時期,劉氏子弟被封的則有8王7侯,呂雉還同時撫養(yǎng)了淮南王劉長。
況且諸呂被封,要么是在劉邦時期以軍功封侯,要么是在惠帝死后。當(dāng)惠帝在位時,呂雉非但沒有分封過外戚,也沒有讓他們進入權(quán)力核心。
所以,呂雉以呂代劉的意圖到底從哪里可以看出呢?
周勃(?—前169年),西漢開國將領(lǐng)_圖
再者便是謀反的相關(guān)細節(jié)不合邏輯。
其一,彼時呂祿掌握北軍,呂產(chǎn)掌握南軍。然而,呂祿竟然聽信朋友的幾句勸告,說退一步可以海闊天空,便自己主動解除了兵權(quán),打算回到封地做個富家翁。
解除兵權(quán)后,呂祿卻都沒有想到要知會呂產(chǎn)一聲。他心怎么這么大?更奇怪的是,呂產(chǎn)進宮作亂之時卻沒帶軍隊,身邊只有少數(shù)的隨從官員,進而導(dǎo)致自己被劉章輕而易舉地殺死。
如何理解呂氏兄弟這種種無厘頭的舉動?
其二,呂氏被滅族后,周勃等人并未停止屠殺行為,不但將在位的小皇帝廢黜,而且聲稱少帝與惠帝的其余三個兒子并非惠帝的親生兒子,乃是假冒偽劣產(chǎn)品,并最后將這四人統(tǒng)統(tǒng)殺死,也就是將劉盈一系全部消滅了。
這是平亂嗎?又如何解釋這些屠殺呢?
不難看出,所謂的諸呂之亂極可能只是一個事后扣的罪名,而事情的真相可能是因為不滿呂氏當(dāng)政,開國功臣聯(lián)合藩王所發(fā)動了一場政變,將呂氏外戚趕下了臺去。同時,為了避免小皇帝的未來報復(fù),只能斬草除根,將與呂氏關(guān)系密切的惠帝一支全部斬殺。
但問題到此并沒有結(jié)束。既然呂氏并沒有篡權(quán)的想法與動作,這場政變?yōu)槭裁催€會發(fā)生呢?
楚漢之爭_圖
2.與功臣共天下
陳勝吳廣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掀起了反秦的浪潮,揭竿而起的人群雖然身份不同,既有貴族后裔項梁項羽,又有處在社會基層的劉邦一伙,但有一個共同的觀念指導(dǎo)大家一同合作去打天下,這便是以軍功而非血統(tǒng)來賞罰任職。
楚漢之爭后,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共同上疏擁立劉邦稱帝,疏文的內(nèi)容如下:
“先時,秦為亡道,天下誅之。大王先得秦王,定關(guān)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敗繼絕,以安萬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號比擬,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漢書·高帝紀》)
劉邦自然要推脫一番。各位諸侯又說:
“大王起于細微,滅亂秦,威動海內(nèi)。又以辟陋之地,自漢中行威德,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nèi),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實宜,愿大王以幸天下?!?《漢書·高帝紀》)
“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史記·高祖本紀》)
最后,劉邦被說服了,在定陶即了皇帝位。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_圖
眾人為何擁立劉邦當(dāng)皇帝?上述已然講的清楚明白,原因有兩條:
其一是他功勞最大,這包括最早平定關(guān)中招降秦王,以及后來的滅掉項羽,讓天下安定;其二是他切實執(zhí)行了論功行賞的原則,讓所有的功臣都有封地食邑。
這兩條標準秉承同樣的邏輯:功勞。
在此之后,劉邦與群臣間又有白馬之盟,我們最熟悉的版本為“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但這并非全文,《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有一個更詳細的版本:
“故誓曰:非劉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根據(jù)這一盟約,要封王,只能是劉氏子弟,而要封侯,只能是針對有功之人。這一方面保證了劉氏的皇權(quán),另一方面又確保了功臣階級的利益,防止被任意稀釋。借助這一盟約,王陵反駁了呂后封呂產(chǎn)等人的意圖,周亞夫則力諫漢景帝不可封皇后兄長,兩個人的行為既是為了國家,也同時是為了自身階層的利益。
西漢版圖_圖
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兩點:其一,以功任職是時人的基本信念,其二,劉邦所建立的西漢,并非一人獨裁的專制政權(quán),而是皇帝與功臣共天下。
所以,當(dāng)呂雉大封諸呂時,無論她是出自于何種居心,都違背了時人的信念,并且使開國功臣群體的利益大大受損。而臨終前讓呂祿掌北軍、呂產(chǎn)掌南軍并兼相國一職的安排,更是將這一沖突急劇加大。
當(dāng)呂雉在位期間,迫于她的權(quán)威,沒人敢做動作,而一旦這個強人去世,功臣群體便不愿再做沉默的羔羊,于是,一場政變在所難免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2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