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惠施的著作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因此他的哲學思想只有通過其他人的轉(zhuǎn)述而為后人所知。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朋友莊子的著作中提到的他的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有“歷物十事”。他主張廣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來從中總結(jié)出世界的規(guī)律。除了《莊子》外,《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也有對他思想的記載。
文學
《莊子·天下》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是說他知識淵博,書也很多。有個名叫黃繚的人問惠施"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他不假思索,隨口回答,說得頭頭是道,可惜他的著作早已失傳,否則當是最有價值的科學遺產(chǎn)?!肚f子》保存了惠施的"歷物十事",②即分析物理的10 個命題?!盾髯印?、《韓非子》和《呂氏春秋》等書也保存了一些惠施著作的片斷。我們分析惠施的思想,主要是根據(jù)《莊子·天下》的"歷物十事"。
惠施的"歷物十事"貫穿著"合同異"的思想,他是名家"合同異"派的代表人物。他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這里是指事物本身的同一與差別的相對性。"大同"和"小同"有差異,這就叫"小同異";萬物都相同又都不同,這就叫"大同異"。什么是"大同"呢?比如馬;凡是屬于馬這一類動物都包括在內(nèi),這就是"大同"。其中黑馬、白馬、大馬、小馬等等又有差別,這叫著"小同"。馬這個大類概念與黑馬、白馬這些小類的概念有差別。如果從相同的方面看,這些都是馬。由此可以推知,萬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如果從不同的方面看,這些馬又都有差異。由此可以推知,萬物都有不同的一面?;菔κ挛锏慕y(tǒng)一和差別的相互關系,有一定的認識。他認為事物都有相同之處,同時又有差別。事物的相同和差別是相對的,它們同處于統(tǒng)一體之中。然而惠施特別強調(diào)事物的差別是相對的,相同才是絕對的,所以他得出萬物"畢同"的結(jié)論。這樣就把相同的事物和不同的事物都抽象地統(tǒng)一起來。他更進一步推論出:"氾愛萬物,天地一體"的結(jié)論?!秴问洗呵铩氛f:"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①這是對惠施"氾愛萬物,天地一體"的解釋,這已與莊子的"萬物皆一也"②很接近了。但是,惠施的思想與莊子的相對主義還不能等同。莊子的相對主義否認事物之間有質(zhì)的差別,實際上是否定了事物的客觀存在。惠施并沒有完全走入這樣的主觀主義。
惠施對"大同異"、"小同異"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進行了分析,看到了其間的變異,只有這樣分析,才能如實反映客觀事物。而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又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主張"合同異"的惠施,也不可能絕對不講"離"。同樣道理,主張"離堅白"的公孫龍,也不可能絕對不講"合"。不過,惠施雖然講"離",但最終還是講"合",而公孫龍雖然講"合",但最終還是講"離"。"合同異"、"離堅白"兩派的名稱還是符合惠施、公孫龍思想實際的。
惠施的"歷物十事"研究的對象是物質(zhì)世界。他善于對物質(zhì)世界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作出哲學的概括。在"名"、"實"關系上,他是從現(xiàn)實存在出發(fā)的,承認"實"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實"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孫龍的詭辯是有所區(qū)別的。
哲學
惠施和鄧析、公孫龍一樣,是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和墨家一樣,曾努力鉆研宇宙間萬物構(gòu)成的原因。據(jù)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fā)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芍菔┑恼擃},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jīng)失傳,只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薄按笠弧笔钦f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zhì)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nèi)部。
這和后期墨家一樣認為物質(zhì)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zhì)所構(gòu)成。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zhì)構(gòu)成,同樣基于“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gòu)成的萬物形態(tài)千變?nèi)f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nèi)f化的形態(tài)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這里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后期墨家爭論的。后期墨家運用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 《墨子·經(jīng)上》曾說:“厚,有所大?!闭J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闭J為物質(zhì)(“小一”)不累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zhì)所構(gòu)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后期墨家曾經(jīng)嚴格區(qū)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jīng)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闭J為個別區(qū)域前不容一線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盡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后還是有終極的地方。后期墨家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赌印そ?jīng)上》說:“中,同長也?!倍菔┓瘩g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币驗榭臻g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后期墨家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jīng)上》說:“平,同高也?!倍菔┓瘩g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币驗闇y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于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cè)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向死亡了。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只講轉(zhuǎn)化而不講轉(zhuǎn)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zhì)的相對穩(wěn)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65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