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員工資分為祿米、俸錢、職田、祿力諸項。而唐代前期與中晚期的俸祿制度又有差異。
隋朝官員祿米是春秋兩季支付,唐朝改為一年一給。而且武德年間只有京官給祿,外官無祿(貞觀二年改為外官有上考者給祿),而是發(fā)給職田,以田租收入代替祿米。其原因是唐初草創(chuàng),情勢所迫。貞觀年間戶口稍殷,廩倉已實,于是外官也發(fā)給祿米,而且正八品至從九品歲祿分別增至67石、62石、57石、52石,春秋兩季發(fā)給。唐初歲祿是給粟(祿粟),后改為給米(祿米,去殼的糙米)。即使是給粟,也是按照米來折合計算(1石粟=6斗米)。
唐玄宗前期,修改祿制,正四品歲祿增至330石,從四品至從七品不變,正八品至從九品分別為60石、55石、55石、50石(敦煌《唐天寶令式表殘卷》,正九品與從八品歲祿相同,疑有抄寫訛誤)。
唐朝官祿的支給,按照品級而不是職事,京官俸祿優(yōu)于外官。致仕官員發(fā)給半祿。高宗時吏部侍郎劉祥道曾上疏提到,每年致仕退休的官員,約占官員總數(shù)的1/30。
除了祿米之外,唐朝官員還發(fā)給俸料錢,大體包括月俸、食料、雜用、課錢四部分。月俸錢用于官員購買糧食之外的生活必需品,食料錢用于工作餐和個人生活,雜用錢用于自備必需的工作用品。課錢(防閣)則相當(dāng)于給官員服力役者的代役錢。唐朝因襲隋制,給京官、外官職田。而且唐初外官無祿米,只給職田,以所收麥粟充當(dāng)?shù)撁住?/p>
古代時期與我們現(xiàn)代工資不一樣,我們現(xiàn)代人的工資是錢,而古代人的俸祿卻不只是錢,還有糧食谷物、絲綢帛絹、陶瓷器皿等。
不同朝代發(fā)放俸祿的方式在漢朝時期,俸祿主要是糧食和錢,漢朝朝廷除了發(fā)放基本的俸祿以外,還會在節(jié)日慶典的時候,賞賜黃金、車馬、絹帛等東西給官員。漢朝的俸祿制度在最初的時候是只給官員們發(fā)錢的,但是慢慢發(fā)展到后來,俸祿的發(fā)放變成了錢谷參半,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因為朝廷考慮到糧食物價會有變化浮動,在糧食價格高的時候,朝廷給官員的俸祿就是一半錢一半糧食,在糧食價格低的時候,官員的俸祿就全是錢,這種工資的發(fā)放方式,可以說是很人性化的。到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官員的俸祿很少再有錢,他們的俸祿大多數(shù)都是實物,因為當(dāng)時的社會是十分不穩(wěn)定的,戰(zhàn)亂頻繁,錢幣的價值遠遠不如實際的物品。
隋唐時期,俸祿制度更加完善,官員們的俸祿變得多樣化了,其包括錢幣、糧食和田地,其中發(fā)放絹帛也是一種發(fā)放俸祿的方式,官員們得到的田地可以自己支配,可以自己耕種也可以租給別人的,唐朝是我國古代國力較為強盛的一個朝代,唐朝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唐朝對官員的俸祿也有所提高,發(fā)放俸祿也從一年一次改為了半年一次。宋朝時期,俸祿制度更加完善了,宋朝經(jīng)濟發(fā)展得更快,宋朝朝廷為了防止官員怠政和貪腐,出臺了一個“高俸養(yǎng)官”的制度,宋朝官員們的俸祿除了基本的工資俸祿之外,還有公用錢、田、茶湯錢、差旅費、廚料、薪炭等等,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的公用報銷。宋朝的經(jīng)濟繁榮使得紙幣“交子”出現(xiàn)了,官員們的俸祿中增加了紙幣。
明朝時期,是俸祿比較低的一個朝代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于俸祿制度制定了一個十分嚴格的制度,而這跟朱元璋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他是平民翻身當(dāng)上皇帝,而且疑心很重,所以對于官員的俸祿他進行了嚴格的把控,官員俸祿大不如前朝,而這也導(dǎo)致了一個后果,就是貪官污吏增多,官員們的俸祿低,甚至還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所以就使得貪官層出不窮。到了清朝時期,實行了“低俸祿,高養(yǎng)廉”的制度,這一制度提高了官員的俸祿也整治了貪污腐敗的現(xiàn)象,清朝對俸祿的發(fā)放是在春秋兩季,一年發(fā)兩次,俸祿除了銀兩錢幣、糧食之外,還有一些生活用品。
宋朝百官的俸祿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優(yōu)厚,月薪餉最高達400貫(一貫為千文),是漢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錢外,還有祿米,宋朝大小官員錦衣美食,生活奢華。
正一品官,月領(lǐng)祿米150石,俸錢12萬文,外加每年綾20匹,羅1匹,綿50兩;
從九品官,月祿米5石,俸錢8000文,外加每年綿12兩。除以上薪餉外,各種福利補貼名目繁多,計有茶酒錢、廚料錢、薪炭錢、馬料錢,等等。
從白居易的詩里可以大約了解到唐朝時做官人拿的工資是多少。白居易當(dāng)時與王司馬同級,五品官。他貶到江州不久,即寫信給元微之,略云:今雖謫佐遠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這個按照唐時一文銅錢約折合后世人民幣三毛計算,月俸四五萬相當(dāng)于人民幣12000至15000左右。
王安石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官員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祐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宰相、樞密使月俸三百貫,有人據(jù)當(dāng)時每石米價約六七百文到一貫文折算,得出宰相的月薪幾近90000元人民幣。
包拯“倒坐南衙開封府”時,頭上戴有三頂帽子,即龍圖閣直學(xué)士、尚書省右司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事。按宋仁宗嘉佑年間頒布的公務(wù)員薪水法規(guī)《嘉佑祿令》,包拯作為龍圖閣直學(xué)士,每年有1656貫的貨幣收入,還有10匹綾、34匹絹、2匹羅和100兩綿的實物收入。
按《宋史·職官志》,包拯在開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糧,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麥。此外每月還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貫“公使錢”。
作為外任藩府的高級地方官,朝廷劃撥給包拯20頃職田,也就是2000畝耕地,允許他每年收租,并且無需納糧。這2000畝耕地按每畝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進項。再查《嘉佑祿令》,權(quán)知開封府事每月還有100貫的添支,每年冬天又發(fā)給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
根據(jù)史料包拯每年的各項實物收入都換成錢,加起來大致是1022貫,加上20856貫貨幣收入(工資),總共是21878貫。這就是包拯任職開封府時的年薪。按當(dāng)時400文銅錢的購買力和現(xiàn)在25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是相仿的,21878貫銅錢合計1367萬元。
東晉陶淵明辭去了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職——彭澤縣縣令。按照《晉百官注》記載,當(dāng)時縣令的年薪是四百斛,按月發(fā)放,每月米十五斛,錢二千五。十五斛米除以每月三十天,恰好是五斗米。無論怎么講,這份收入不算是太低。
蘇東坡晚年被貶海南時,所有財產(chǎn)只剩下一所透風(fēng)漏雨的“桄榔庵”,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于是寫信向友人發(fā)牢騷,說朝廷還欠他三年的俸錢共兩百貫錢幣,按京都幣值計算也有一百五十貫。真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天性樂觀的蘇大學(xué)士,這時也苦惱得像被欠薪的民工。
老板追逐利潤,不要工資。其實也不是,就像一家大企業(yè),董事長除了分紅,還有薪水;一個皇帝則除了威權(quán),還有“好用”。“好用”就是皇帝的工資。以北宋為例,自太宗趙光義以降,幾乎每個皇帝都有1200貫的“好用”,而且每月如是,相當(dāng)于月薪。
與此相仿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他借“曬薪”來表達自己鞠躬盡瘁、精忠報國之志。他晚年時在《自表后主》中寫道:“臣初奉先帝,資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
劉瑾:明代正德朝大宦官。根據(jù)陳洪謨的《繼世紀聞》記載:劉瑾被抄出的家產(chǎn),有黃金1205.78萬兩(按最新國際黃金牌價每克306元計算達1153.24億元);白銀2.59億兩(按最新國際白銀牌價每克6.5元計算達526.5億元)??傆嫞?679.74億元。
和珅(1750—1799),清代乾隆時大貪官。其事跡不再贅述,和珅貪污的總額約是9萬萬兩白銀,嘉慶抄家時所獲財產(chǎn)相當(dāng)于乾隆盛世18年的全國賦稅收入,難怪時諺要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了。
梁冀(?—159),東漢外戚,兩個妹妹皆為皇后,廣斂財富,鴆殺皇帝,時稱“跋扈將軍”。漢桓帝時被收,繳得家財30億多。順帝時任大將軍,專斷朝政近
20年。聚斂財富,大肆搜刮,并向求官者收取賄賂。建私家林苑,方圓近千里?;傅壑纹渥?,被迫自殺。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官員工資排行
1、秦朝:0.6萬元—11萬元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裊,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18大庶長,19關(guān)內(nèi)侯,20徹侯
秦朝官員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變法中,商鞅設(shè)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秦軍戰(zhàn)斗力。為獎勵軍功,商鞅規(guī)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
俸祿,以實物的形式向各級官吏發(fā)放俸祿。主要是粟米??蓛稉Q布匹。還有的時候,國君會發(fā)給一些官吏,以錢幣,黃金,但數(shù)量少。不屬于正常俸祿。俸祿發(fā)放的時間單位。秦國以年為單位發(fā)放俸祿,叫歲俸。及一年發(fā)放一次。俸祿,主要是粟米的記量單位是‘石’。秦1石=30.75公斤
由于秦朝還沒有工資制度,所以我們按照爵位大小差異進行比對。秦朝爵位劃分為二十個等級,其中最低的是公士,年收入是50石(約1537公斤),大約是6000元人民幣;而爵位最高的徹候,年收入是1000石(約30740公斤),大約是12萬元人民幣。
網(wǎng)絡(luò)配圖
2、漢朝:0.5萬元—2萬元
漢承秦制,官職多因襲秦代,如相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博士、郎中令、衛(wèi)尉、任尉、治粟內(nèi)史等官職都是沿用秦制。漢代的官秩,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官階在100石以上者,這類官中如'三公'每月有俸350斛,中二千石官月俸180斛,最低一百石官月俸16斛。第二類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歲俸不滿百石,計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稱斗食。佐史月俸八斛。第三類是少吏,秩無規(guī)定。第一類高官俸祿異常豐富,難怪他們'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小吏卻俸祿甚薄,漢宣帝時,張敞反映小吏俸率不足,常有憂父母妻子之心,雖欲潔身為廉而不能,提議增加俸祿,宣帝乃增天下吏俸什二。
漢朝建立了俸祿制,以官秩作為發(fā)放工資的標準。最低的佐史年俸是96石(約1296公斤),大約是5050元人民幣;而秩比萬石的官員,年俸是420石(約5670公斤),大約是22110元人民幣。
3、隋朝:7.44萬元—86.8萬元
隋朝的官俸比較高,并且官員數(shù)量也較多。據(jù)統(tǒng)計,隋代官數(shù)為12576員,其中中央官員2581人,地方官員9995人。從隋代俸祿制度來看,地方上9995名官員,都屬于國家官員,是由朝廷任命的,國家財政要發(fā)放俸祿。但地方上除了這一批國家任命的官員外,還有一批不是國家任命的胥吏,這些人國家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俸祿制度,看來他們的俸祿是由地方政府發(fā)放的。
由于隋朝的俸祿并不僅按照品級發(fā)放,還與其所擔(dān)具體職務(wù)有關(guān),比如雖然都是第五品,但是丹陽令尹就是中二千石(2160石),會嵇太守則為二千石(1440石),皇子府長史為千石(960石),皇子府諮議參軍為八百石,而太子中舍人只有六百石,所以不能簡單地用品級確定官員工資。
隋朝官員分九品,最低的九品官年俸是360石(約19080公斤),大約是74400元;一品官年俸是4200石(約222600公斤),大約是868000元。
4、唐朝:13.7萬元—172.6萬元
唐代的官員俸祿一般由祿米、人力、職田、月雜給、常規(guī)實物待遇和特殊實物待遇幾部分組成。以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相當(dāng)于今國務(wù)院各部部長、北京市市長級別)為例:每年祿米400石,職田9頃,雜役38人,每日發(fā)常食料九盤(細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醬四合,醋四合,瓜三顆,鹽、豉、蔥、姜、葵、韭之類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約合每月8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費工作午餐,每年元正冬至各賜絹5匹、金銀器、雜彩不等(包括夫人),依據(jù)品級國家配發(fā)至少五種不同場合的服裝(包括全套衣帽鞋帶配飾);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給營墓夫60人役使10天,按品級配給喪葬所需一應(yīng)器物,贈絹、布、綿等100段,粟百石。遇有特殊情況,還有賞賜。一般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業(yè)績突出者可加俸祿,反之則減扣。
唐朝官員除了工資收入外,還有祿米、人力、職田、月雜給、常規(guī)實物待遇和特殊實物待遇等。九品官年俸15.6兩(約62400元),祿米54.5石(約2888公斤),大約是11260元,算上職田、人力等其他補貼,一年收入大約是13.7萬元;一品官年俸81.6兩(約326400元),祿米650石(約34450公斤),約134355元,算上其他收入,一年總計172.6萬元。
5、宋朝:16.2萬元—324萬元
歷代官吏俸祿之薄莫過于明朝,這在古代官員的俸祿--明朝篇中已有所介紹.而歷代官吏俸祿之厚莫過于宋朝,執(zhí)行高薪養(yǎng)廉制度的就是宋朝。
網(wǎng)絡(luò)配圖
宋代官俸制度十分混亂,官員無實職者可以領(lǐng)俸,有實職者則可以另加錢。除正俸外,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匹芻粟、添支(增給)、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地方官則配有大量職田。官員有差遣職務(wù)者另加津貼,作為職務(wù)補貼。這種職錢依官員本官與差譴職的級差按等發(fā)給,故雖任同一官,職錢并不相同。在判、知等字前加守、試者,說明低于差譴職一至二品,每月分別加55貫和50貫。在判、知等字前加行字或不加字者,說明本官高于差譴官或與之平級,每月加60貫。
宋朝官員工資制度較為復(fù)雜,這主要是宋朝官員分實職和虛職,除工資外,還有服裝、祿粟、茶酒廚料、薪炭、鹽、隨從衣糧、馬匹芻粟、添支、職錢、公使錢及恩賞等津補貼。級別最低的縣丞年俸合計是540兩,總收入大約是162000元;級別最高的宰相年俸合計10800兩,總收入大約是3240000元。
6、明朝:1.3萬元—14.1萬元
明朝官員的俸祿是制定得很低的,很多低級官員靠官俸很難維持生活,而高級官員則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維持其豪華生活。所以地方官的實際收入大多來自地方稅收的截流(俗稱“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來自地方官饋贈。舉例來說,一個縣官,正七品,年俸90石米,也就是6372公斤米,每人1年就算吃掉180公斤米(在這個時候不可能那么少),這些米也只夠35個人吃一年。更可怕的是,有40%的米他是拿不到的,那一部分就光明正大地被皇帝折換成別的東西,例如絹布、棉布,甚至一些零碎的小東西。
難怪,當(dāng)初洪武年間,宏文館學(xué)士羅復(fù)仁過得很清廉,因為沒錢買不起房子因此只能住在郊外一座破房子里,朱元璋有次跑到他家里去看,看見兩間破瓦房外一個民工正在提著桶刷墻,他就問了,羅復(fù)仁在哪里?沒想到這位仁兄一見皇帝大驚失色,跪下來說道:“臣就是羅復(fù)仁!” 這令朱元璋也感覺到尷尬和驚訝。可想而知,如果都按照明朝制訂的官俸標準,十個大臣有十個吃不飽穿不暖。所以大多數(shù)官員不得不去靠以權(quán)謀私來混點吃喝的銀子。
明朝從九品官員年俸66石大米,大約是16200元,正一品年俸576石大米,大約是141360元。不過明朝官員的工資比較特殊,之所以特殊是因為這些只是名義工資,實際發(fā)放時常常拿布匹、胡椒、紙鈔頂替,從九品官實際年工資大約是13000元人民幣,這其中還包括支付給吏員的工資。
7、清朝:1.8萬元—290萬元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每年春秋兩季發(fā)給。由于官員的年俸并不高,難以維持其龐大的家族開銷,所以還存在所謂的養(yǎng)廉銀制度,其中京官的養(yǎng)廉銀由國庫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養(yǎng)廉銀則要遠高于其工資。
網(wǎng)絡(luò)配圖
另外清朝領(lǐng)取俸祿的人員大體可分為3類——文官、武官和皇族宗室(即王爺、公主等人)。根據(jù)本博客前文——《一兩銀子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多少錢》,清朝1兩銀子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175元左右,清代一斛米約為現(xiàn)在200斤,現(xiàn)在的米價大約為1.8元/斤,據(jù)此本文進一步計算了各級年俸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工資水平。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與祿米兩種,有時還有所謂的養(yǎng)廉銀。文官九品官年俸33兩,祿米40斛,一年工資大約是18000元人民幣;一品官年俸180兩,祿米180斛,算上養(yǎng)廉銀子,一年工資大約是2900000人民幣。武官則比文官要少一些。
可見,歷代官吏俸祿之厚莫過于宋朝,遇到官員有差遣職務(wù),還要另加津貼,所以即使最普通的宋朝官員,其年收入都已經(jīng)是如今的小康級別了。而收入最低的要數(shù)明朝了(秦朝獎勵軍功,爵位收入實際上并非是官員的工資收入),很多低級官員靠官俸很難維持生活,所以地方官往往通過“火耗”等形式增加隱性收入。
唐朝朝廷為何不給食封爵位官員發(fā)工資?
根據(jù)唐朝的法制規(guī)定,朝廷為何不給食封爵位官員發(fā)工資?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后接連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現(xiàn)象,國力漸衰。
在中國古代,官員的合法收入最高的朝代就是唐朝和宋朝。而根據(jù)史料記載分析,唐朝中下層官員的合法收入要高于宋朝,但唐朝高級官員的合法收入?yún)s要低于宋朝,特別是擁有爵位的官員。
根據(jù)唐朝的法制規(guī)定,朝廷一般不給擁有了食封爵位(有食邑人口)官員或貴族發(fā)工資(俸祿),比如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基本都是沒有合法工資(俸祿)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朝官員的合法收入主要是四項:一是祿米;二是職田;三是月俸;四是力課?!暗撁住焙汀奥毺铩鳖愃朴谌缃竦幕竟べY,而“月俸”和“力課”則類似于如今的福利待遇或者獎金。
根據(jù)史書記載,唐朝官員的最高合法工資約為每年2932石粟米(不同時期的糧價格不同,該數(shù)字并不完全符合整個唐朝情況)。而唐朝每一戶每年上交的賦稅約為45石粟米(最低標準)。
唐朝級別最低的爵位食封是50戶,即擁有爵位的人每年可以拿到等于50戶賦稅的合法收入(2250石粟米)。也就是說級別最低的食封爵位每年的合法收入與最高的合法工資相近。
正因如此,唐朝官員一旦有了食封爵位,朝廷便停止發(fā)放“祿米”和“職田”,畢竟不能什么好處都讓封爵的人占了。何況有食封爵位的官員貴族也不在乎那些合法工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3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你知道嗎,著名反派龐太師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