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建立了夏朝之后,夏朝一直崇尚勤儉節(jié)約,而到禹的兒子啟繼位以后,他靠著簡單粗暴的殺人統(tǒng)治國家,而且荒淫無道,沉迷于酒色。導致啟的兒子太康也是變本加厲,完全不理會朝政,只知貪圖享樂。就有了太康失國的故事,了解一下為什么夏朝只傳兩代就面臨了政權的更替呢?
夏朝為什么只傳了兩代?
早在啟接掌帝位的時候,不但在部族外有跟伯益的一場大戰(zhàn),而且在他自己的部族里也有過波折,姒姓內部也有人不服。除了含糊不清的和伯益的交接儀式之外,?正有記錄的是他在自己部族內和有扈氏的一場大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有前因后果,有戰(zhàn)前動員,有具體的戰(zhàn)術記錄,記錄很完備,叫“甘之戰(zhàn)”。
啟獲得大勝之后,為了顯示權威,他效仿父親禹的涂山大會,又建了一個叫鈞臺的高臺,大會諸侯。鈞臺又叫夏臺,在啟的時代是作為啟和諸部落長的宴會之所,但后來變成了夏朝的國家機器,說白了就是用來鎮(zhèn)壓和囚禁的地方,后面我們還將提到它,它曾經囚禁過一些歷史上著名的人物。
啟在位的時候,他的個性很強勢,凡是不服從他的人都會被殺死,他靠著簡單粗暴的殺人統(tǒng)治國家,但是確實有效,他迅速?中了權力和財富,天下的諸侯沒有人敢違抗他。
啟雖然順利接掌了帝位,但是,各部族的不滿就此埋下將來變亂的種子。天底下任何一個新事物出來,都有它發(fā)生的社會原因,所謂存在即合理。但是舊事物能夠存在這么久,自然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新事物則是一件試驗品,一個試驗品要變成成品,并且取代現在的制度,也許要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或者是兩件事物要擺在桌面上被大眾反復驗證多次以后,才能夠確定哪一種更適合現在的社會。
根據后世的記錄,當時啟的生活水平和他爹禹是完全不一樣的。大禹為了治水一生奔波,但是啟的生活就很腐敗。據記載,啟那時制造了很多青銅器來喝酒吃肉,音樂舞蹈也都樣樣齊全。他那時享用的音樂已經不是原始部落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唱歌跳舞的那種音樂,而是專門有人為他表演。
而啟的兒子太康就是在這樣一個非常享福的生活環(huán)境里長大的。太康不像啟,一開始就要為了王位跟別人拼死拼活,他一生出來王冠就戴在腦袋上,有好吃的好穿的,過得比誰都舒服?
當初啟曾經想得很好,禹傳他,他傳太康,這帝位父傳子、子傳孫,夏王朝世世代代傳之無窮盡,哪曉得差點跟秦始皇一樣,傳到二世就折了根。
畢竟夏朝是啟開天辟地第一回搞世襲制,所以穩(wěn)定性非常不夠。啟活著的時候手段夠厲害,但是他一死,別人未必買他兒子的賬。更糟糕的是,他的兒子太康,從小生活在太平順境中,不像當爺爺的禹,自己老爹剛死就被殺父仇人逼著去治水;也不像當爹的啟,打小有娘的時候沒有爹?有爹的時候沒有娘。所以太康這孩子跟他爺爺他爹比起來,就像從小在蜜缸里長大似的,沒有半點危機意識。
他的王位是一出生就戴在他的腦袋上的,所以他也就被慣壞了。史書上說他“盤于游田,不恤民事“,我覺得這話沒多少道理,那都是后世農業(yè)社會給他安的罪名。因為那時候大家都是野人或者半野人社會,生產方式總體還處于游牧為主兼顧農業(yè)的時代,打獵不僅僅是戰(zhàn)爭的練習方式,其實它也是生產啊,不打獵哪有肉吃?
但是太康沒多少心眼倒是真的,能力不足也是真的。他打獵就打獵,結果被幾個手下一忽悠,渡過了洛水,離他的國都臣民們越來越遠了。等他走遠了,一個早有準備的部落長,當時叫有窮國的后羿率領自己的兵馬沖進了夏朝的國都,占據了王宮,然后派人在洛水上斷了太康的歸路,讓那小子別回來?,自動“被流放“去吧。
很顯然這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行動,史載后羿身邊有四大謀士,分別叫“武羅、伯因、熊髡、尨圉“,而且從后面的記錄看來,后羿還曾經收留過其他部族的人才如寒浞、逢蒙等,進入夏都以后,據記載夏國的群臣與百姓并沒有奮起反抗入侵者,反而“因夏民代夏政“,就是完全接受了后羿的統(tǒng)治,除了換個帝王之外,夏國的國政還是跟以前一樣順利運轉。
那么,為什么啟活著時鐵桶般的江山,到了太康手里就像紙糊的一樣不堪一擊呢?當然除了后世儒家們每逢亡敗之君必要嘰嘰歪歪戴上的所謂“失德論“帽子以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諸侯們對于禹啟時代高壓政策的反彈。
太康失國,其實就是夏王朝世襲制度不穩(wěn)固的表現。這跟太康的品德無關,但跟他的能力有關。太康的能力的確是欠了一點,運氣則欠的不止是一點點。太康失國之后,在“被流放“中,困于一個小城堡,守著一小堆部下關起門來戴個紙冠,無奈地過了十多年以后,郁郁而終。此后這個地方就叫太康,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太康縣。這十多年,后羿則坐上了他的王位,統(tǒng)治著他的帝國。
夏朝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朝代,夏朝,共傳14代17王,約471年,后為商朝所滅。夏朝統(tǒng)治者稱王而不稱帝。那么在這段歷史上夏朝一共有多少位君主呢?
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tǒng)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qū)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后,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tǒng)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后,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后為商朝所滅。
由于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F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的變更
夏朝都城幾經變更。
斟_洛陽偃師二里頭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前2070年—前1600年
夏世系
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稱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稱之為帝者。自啟至桀凡十三代,十六傳,歷四百七十二年,是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開始從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則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經過了四百余年.
1、啟——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8、芒——9、泄——10、不降——11、扃——12、胤甲——13、孔甲——14、皋——15、發(fā)——16、履癸
禹
姒姓夏后氏,名文命,號禹,鯀的兒子,黃帝軒轅氏的玄孫。他的父親治水不成而被殺,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導的方法,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于成功,因此被尊稱為大禹。后繼舜為帝。稱國號夏后,故稱夏禹。他在涂山大會諸侯,建立了奴隸制國家的雛形,禹鑄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子承父位、我國奴隸制的創(chuàng)始人。禹在位45年死,葬于會稽山。
啟
啟,夏禹的兒子,姓姒氏,為夏朝君王。禹曾讓位于益,但人民懷念禹的功績,乃擁戴啟繼位,繼位后,有扈部落首先不服,宣布獨立。啟就向它進攻,有扈部失敗,啟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并確定君主世襲的局面。在位九年而卒。
太康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啟長子,啟病死后繼位。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后生活比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實際上只在位兩年,病死,葬于陽夏。
仲康前2048—前2030年在位19年。
姒仲康,又作中康,夏王朝的四任王,禹的孫子,啟的第四個兒子,夏王朝三任王姒太康的弟弟,約生于虞舜三十九年。后羿廢黜太康后,立仲康為王。仲康名義上在位13年,實際上仍由后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黨羽義和,試圖削弱后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后羿軟禁,無力恢復夏的天下。仲康因此憂悶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
相
中康之子,少康之父,妻后緡氏。太康時因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國及后羿代夏,致使中康、相成為傀儡,中康因無法振興夏朝而抑郁而死,相則被寒浞殺死,少康為相之遺腹子,在位28年,葬于帝丘。
少康公元前1940年—前1880年在位
少康,又名杜康,今_西白水縣人,夏朝第六任國王,相的兒子,母親為有仍氏人。他是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后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在虞娶妻,有田一成,有眾一旅。積極爭取夏眾與夏民,志在復國。后在同姓部落斟灌與斟_的幫助下,與舊臣靡等人合力,攻滅了寒浞,恢復了夏王朝的統(tǒng)治,少康還都陽夏,此即史書中所稱的少康中興。少康后遷都于原。
上次咱們講了帝槐雖然身為「 ”富三代”,卻沒有坐享其成,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徹底平定了東夷地區(qū),完成了祖、父兩代人的遺愿。 接下來繼承王位的是帝槐的兒子芒與孫子泄了,這第九、第十位君王可以算是夏朝建國以來最平穩(wěn)的兩代。在他們執(zhí)政期間沒有發(fā)生什么戰(zhàn)爭與災禍,但他二人在歷史上并不是一點作為也沒有,反而有兩項流傳了上千年的儀式,就是這父子二人所開創(chuàng)的,今天咱們就來講講帝芒和帝泄的那些事兒。 夏朝有作為的先王 帝芒,姓姒名芒(另有一名為和),帝槐去世后順利繼承王位。由于父親平定了東夷,還通過文治武功讓夏朝始終保持著鼎盛之勢,傳給帝芒的真就是一個太平盛世。因此,帝芒除了處理一些報上來的基本政務外,也沒有什么大事要做。好在帝芒并不是一位沉湎于酒色的昏君,懂得自己身為君王應完成的使命,如先王流傳下來的巡狩和祭祀制度,他還是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了的。 說到祭祀,無論是祭天地、祭祖先還是祭祀各路神靈,基本就是準備大量貢品置于供桌或祭臺之上,再通過隆重的祭拜儀式來祈求天地、祖先、各路神靈保佑。而在祭祀江河湖海等水神時,還要進行一項特殊的儀式,那就是把準備的貢品投放到水中,供水神享用。這種往川澤之中投放祭品的儀式叫做「 ”沉祭”,而這個現在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儀式,竟然就是帝芒開創(chuàng)的。 據記載,黃河自古就是一條非常不安定的大河,經常泛濫、改道,給周邊百姓帶來肥沃土壤的同時,還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而在古代,君王除了任命司空、共工等官員來治理水患以外,還要定期去祭拜黃河,祈求河神保佑,不要降災百姓。帝芒自然也不例外,在他繼位后不久,便特意來到了黃河河畔,舉行了一場十分隆重的祭祀儀式。 古人祭祀河神 這場祭祀儀式到底有多隆重,史書中沒有具體的描述,但是筆者認為一定是一次非比尋常的祭河活動。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帝芒所處的年代,夏朝十分繁盛,有足夠的財力、物力來支持舉行大型祭祀活動。還有一點就是,帝芒為了這次祭祀,竟然把先祖大禹那塊象征著治水成功的玄圭也請了出來,可見其對此次祭祀的重視程度。 在一系列活動都舉行完畢以后,正準備收拾東西返回的時候,帝芒讓主持儀式的官員把供桌上的祭品統(tǒng)統(tǒng)搬到河邊,投入水中。正當眾人大惑不解時,他告知眾人,黃河的河神生活在水底,只有將貢品沉入水中,才能讓河伯真正享用到人們的供奉,才會真正保佑人民。于是,眾人遵從命令,將全部祭品沉入滔滔黃河水中,而帝芒也莊重的把禹王的玄圭也一并投了下去。自此開始,人們會認為各路水神生活在水底,在祭祀江河湖海時要舉行「 ”沉祭”儀式,一直流傳至今,延續(xù)了上千年。 《竹書》中帝芒沉玄圭、獲大魚的描述 當然,帝芒開創(chuàng)了「 ”沉祭”儀式也收到了回報。據《竹書》記載,帝芒在位的第十三年,他向東巡狩至海邊,眾人捕獲了一條巨大的魚進獻給他,被當時的人們當作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之兆,預示著大夏的繁榮昌盛。 講過了「 ”沉祭”儀式,咱們再來看看帝芒的兒子泄又開創(chuàng)了哪種流傳后世的儀式。 帝泄,姓姒名泄(又記作泄),是大夏第十位君王。他繼位以來,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除了商朝先祖與有易氏諸侯發(fā)生了軍事摩擦被記載下來外,可以說是這位君王默默無聞、毫無建樹。 到了第二十一年,畎、白、玄、風、赤、黃等東夷部落再次來王都朝拜,帝泄特意為六夷封爵,來表彰他們這種尊敬朝廷的行為??勺畛趿膩磉M貢時,帝泄還是有些手足無措的,不知該如何處理這種朝拜納貢的事情,多虧了他早年設立的一種儀式,幫他解決了這個難題。 《路史》中六夷來朝帝泄賜爵的描述 這種儀式不是別的,正是君臣每日要進行的主要活動——早朝。據明朝周游所著的《開辟演義》中記載:「 ”帝泄即位,乃設早朝”,而當時早朝眾多事宜能被史書記錄下的,正是帝泄與眾大臣討論該如何給進貢的六夷回禮的事。 當帝泄問眾大臣該以何回禮賞賜使臣時,有大臣提出,早年先王會以土產回禮諸侯使臣,但太康失國后四夷叛變,至少康復國后才重新來朝。今六夷來納貢,君王應以其先后順序以及進貢之物的輕重來封賞不同的爵位,讓天下諸侯接受朝廷恩賞,不再有異心,這才有了前面提到的帝泄封賞六夷爵位的事跡。 早朝儀式幫助帝泄解決了回禮的難題,也成為一項傳統(tǒng)流傳了下來,雖然歷朝歷代對早朝制度的時間與要求各有差別,但這項儀式始終是君王與大臣商討國家大事的重要方式。帝泄作為這項流傳幾千年儀式的開創(chuàng)者,也算是造福后世了。 古代君臣上早朝 帝芒、帝泄是兩位幸福的君王,他們得到了先王留下的太平盛世,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的度過一生。好在二人都不是昏庸之輩,不僅沒有沉湎聲色犬馬,還開創(chuàng)了「 ”沉祭”、「 ”早朝”兩項影響后世幾千年的儀式,讓大夏王朝平穩(wěn)的度過了幾十年。 【關鍵詞云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 ”閑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 ”關鍵詞云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平穩(wěn)君王、帝芒、祭祀黃河、祭品投河、東狩獲魚、沉祭、帝泄、六夷進貢、封爵六夷、早朝。 關鍵詞云圖簡史
夏朝的歷史是靠著人們一代代地口授傳下來的。據我國歷史學家統(tǒng)計,夏朝經歷了從大禹開始13世、16個王,跨越500多年的奴隸制王朝,卻沒有留下任何的原始文獻和文字記載,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當我們小時候,聽著老人給我講炎黃二帝以及堯、舜、禹的故事,就像是聽神話傳說,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斷代的夏朝有太多讓我們癡迷和崇拜的英雄,雖然口授相傳的故事有點夸張,有點神話了,但歷史就是歷史,他們是真實存在的。那時候的文字肯定有,但離現在的年代太久遠,用的材料都沒有保存下來,只有一些陶器上留有象形的鳥獸圖,有待考古專家進一步求證發(fā)掘。
有的史學家分析,在商朝滅夏后,又發(fā)明了新的文字甲骨文,拋棄了原有的文字,并加以銷毀,才造成了文字上的斷代,在以后司馬遷編史記時,只能找各地的智者和老者,把一代代口授傳下的故事加以整理,才有了珍貴的夏朝的史記。山海經黃帝內經等等許多描繪夏朝時期的記載,也讓研究夏商文字的專家激動不已。
雖然夏朝的文字現在還沒有被發(fā)現,但我們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輝煌的歷史,古代就是文明之邦,家族觀念強,講究尊老愛幼,孝道之風盛行,氏族祭祀,供奉牌位,所以一代一代的家傳口授先祖的事跡,夏朝雖然滅亡了,后人將夏朝的文化家傳口授流傳下來,也算是中華之所幸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81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你知道嗎,歷史上真正的水泊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