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官員秘書的選拔制度是怎樣的?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nèi)容。
秘書在我國古代,作為掌管政府重要文件、負責傳達政府決定的職位,
其在整個官員體系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故而在我國古代,歷代統(tǒng)治者因為考慮到了秘書官員的重要地位,對其選拔的方式也是在不斷地完善的。但總的來說,一種職位在其演化的過程之中,總會誕生出許多不同的選拔方式,這些選拔方式也有著他們自身的優(yōu)點與局限性,秘書的選拔方式也是如此。
秘書的選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一定的變化,據(jù)統(tǒng)計,其一共
演化出了四種主要的選拔方式
,本文就將結合有關歷史,對它們進行介紹。
一、我國古代秘書及其選拔制度概況
1、我國古代秘書的職權
在我國古代,秘書的出現(xiàn)是相對較早的。秘書這一職位,其主要的工作內(nèi)容是對相關領導的工作進行輔助。
這樣一個輔助性質的職位,其不可或缺的同時,又十分接近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上層決策人員,容易插手政治,對上層決策施加影響。
又因為其具有一定向下傳達決策的權力,也可以干預政策的執(zhí)行。
2、我國古代秘書的選拔概況
正因為秘書官職的這些特殊性,選拔上來的秘書官員的優(yōu)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整個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故而對其的選擇,總的來說,大概走過了三個階段:
其一,
是在早期的原始社會中出現(xiàn)的推舉制或者是禪讓制;
其二,
是在奴隸社會中常見的世襲制或者是選賢制度;
其三,
是進入了帝制時期的薦舉制度或者是后來的科舉制度。
因為不同時期對于秘書的工作內(nèi)容,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不同時期的選拔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
二、秘書官員的四種主要選拔方式
1、通過“世襲”而來的秘書官員
在先秦時期的秘書,應當是史官。然而在當時,普通的百姓是很難受到教育的,文化和教育被貴族階層牢牢地壟斷了。
故而在先秦時期,
普通百姓中不要說出現(xiàn)一個極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物,即使是可以識字的,都是極少數(shù)。
因此,在這一時期,史官這一需要具備相對多的文化素養(yǎng)的職位,就非常難以從平民中選出。
而那些從小就受到過一定熏陶的人,對于事物的處理,可以有一定的傳承。
同時,從小對于史事的耳濡目染,專業(yè)性也是其他人無法比擬的,所以,上一輩中有相關工作經(jīng)歷的人,就更容易得到、勝任這樣的職位,
“子承父業(yè)”在這一時期,就成為了史官任職的常態(tài)。
如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就是繼承了其父的職位,完成了有“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史記》。
到了戰(zhàn)國時期,諸國都設立了許多新的秘書官職,代替了史官的地位,它們的選拔途徑大體也有三種:
由低級官吏中選拔上來的;
因為士人階層的崛起,文化、教育進入了尋常百姓的家中,新設立的那些代替了史官秘書職能的官職,如尚書、令正、主書等等,都有大量的士人加入了進去;
從宦官隊伍中選擇,負責主持各種雜役。
2、通過“制舉”選拔而來的秘書官員
“制舉”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
“征召”
“辟除”
,下文中就將針對這兩種不同的情況,分別作出解釋。
,是皇帝本人或者政府,選召某人為某官的方法,往往是由皇帝本人直接邀請的,通過這一方式進入政府官僚隊伍中的人往往是一些名聲特別顯赫的人。他們被邀請后,往往會成為皇帝的“私人顧問”,給皇帝本人提供政事咨詢服務,參與對朝政的謀劃。
如在西漢初年,劉邦就曾命人前往去請
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甪里先生周術以及綺里季吳實
做官。這四人原本是秦朝的博士,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逃到了商山隱居,人稱
“商山四皓”
。但是他們四人因為不滿于劉邦的為人,拒絕了劉邦的任命。
后來,劉邦欲廢太子劉盈,立劉如意,呂雉求助于張良,張良獻計,讓劉盈派人前往去請“商山四皓”,以穩(wěn)固根基。在公元前196年,呂雉遂令劉盈以重禮迎接“商山四皓”出山。四人鑒于秦傳二世而亡于胡亥的教訓,毅然出山。
公元前195年,在一次宮中的宴會上,劉邦看見“商山四皓”跟隨在太子劉盈身后,十分詫異,經(jīng)過詢問得知,四人已經(jīng)成為了劉盈座下賓客,遂對劉如意生母戚夫人說道:“太子得到了‘商山四皓’的幫助,羽翼已經(jīng)豐滿,無法廢掉他了?!彼齑蛳藦U除劉盈太子之位的決定。
而“商山四皓”也協(xié)助劉盈完善、制定了西漢的重要法令、禮儀。在劉盈登基后的不久
“挾書律”
也被廢除了。
除了西漢,在唐宋時期,皇帝本人或者宰相也會慕名請那些有一定名望的人擔任秘書的官職,如杜甫,就曾經(jīng)通過“征召”,被任命為中書省右拾遺。
則是由中央或者地方的上層官員來聘請某些人前來做官的途徑。但是“辟除”與“征召”不同,需要被任命者通過一些考核。漢武帝在公元前117年,設置了“四科”以“辟除”名士。
要么德行、志節(jié)有可取之處
要么知識淵博,通曉經(jīng)文
要么深諳律法,可以決斷
但是無論如何,都要考察是否孝悌、廉潔。可見在這一時期,對于秘書官員的要求,德行是否可取,為人是否廉潔,還是在其能力是否能夠勝任的。
3、通過“薦舉”選拔而來的秘書官員
“薦舉”,又稱“察舉”
,這是我國古代使用時間最長的秘書官員選拔制度,實際上,他就是通過當時社會上的“名士”,將他們認為品德、能力都足夠優(yōu)秀的人推薦給朝廷,這也是兩漢時期所有官員任命的主要途徑。
上至宰相,下至郡守,都要在一定的時限中,向朝廷推薦定額的人才,這一點甚至是被劃入到年度考核之中的,被推薦者被要求是擁有足夠學識和治理水平的普通百姓。
然而,
這樣的選官制度非常容易產(chǎn)生腐敗
。從漢高祖十一年開始,察舉制設立,一直到東漢末年,產(chǎn)生了非常嚴重的腐敗。
有能力舉薦的官員為自己謀私,這樣,就逐漸出現(xiàn)了許多世家大族。這一選官制度所導致的官僚隊伍的逐漸腐敗,是西漢與東漢最終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4、通過“科舉”選拔而來的秘書官員
進入到了隋唐,對于政府中高級秘書的任命,首先需要通過由禮部舉辦的科舉考試,并且取得了進士之后,還要通過吏部舉辦的考試,才能被任命為官員。
唐代的科舉考試相對而言,還是不太公正的。
試卷在批改的時候不會遮住名字,并且
早在開考之前,往往名次就已經(jīng)確定。
如杜牧曾經(jīng)在科舉考試之前就按照慣例,請文人名士對自己的文章進行“點評”,當時的一位名士吳武陵十分欣賞杜牧,正巧吳武陵又與那一科的主考官崔郾有些交情,吳武陵就帶上了杜牧寫的《阿房宮賦》去找崔郾。
待吳武陵將《阿房宮賦》念罷,吳武陵同崔郾說:“可以拿狀元嗎?”雖然崔郾也十分喜歡這《阿房宮賦》,但是他卻回答道:“狀元已經(jīng)答應了人家了?!眳俏淞暧謫柕溃骸扒叭傂邪?”崔郾答道:“前三也都訂好了?!?/p>
吳武陵不滿,追問道:“三千不行,前五總歸可以吧?”崔郾的態(tài)度仍然不甚明朗,吳武陵勃然大怒,說:“不行的話,你把賦還給我?!贝捋辈抛罱K答應了吳武陵的請求。
杜牧這樣的經(jīng)歷,實際上是唐代科舉的縮影。
除了腐敗之外,唐代科舉的取士人數(shù)也是相對較少的。由此可見唐代通過科舉選拔秘書官員,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
然而到了
宋代,科舉考試被宋太祖趙匡胤進行了改革
。嚴厲打壓科舉考試中的腐敗問題,試卷在批改時務必“糊名”(即用紙粘住姓名、家鄉(xiāng)等可以判斷考生身份的信息),并且擴大了選官規(guī)模。因此,對于秘書職位的選拔也受到了影響,變得更為正式。
然而進入到明清后,這一途徑逐漸僵化。清代也不設丞相,但是設立了協(xié)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
軍機處,這其實就相當于皇帝的秘書處
軍機大臣的任命,是從六部、內(nèi)閣等政府機構中選拔而來的。雖然與科舉考試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是普通人想要進入到政府的官僚隊伍中,“科舉”還是十分重要的途徑。
三、總結
通過上文的介紹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對于秘書官員的選拔,與當時的選官制度是密切相關的。而
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與當時的社會狀況也是分不開的。
從早期最為腐敗的“世襲”選官制度;到后來相對公平的“制舉”選官制度;再到相對完善的“薦舉”選官制度;再到最后的“科舉”取士,其最終完善的方向,都是為了遏制腐敗,希望在官員的選擇中,盡可能地減少腐敗的因素。
專制與腐敗是如影隨形的,極度的專制一定會帶來極度的腐敗。
故而在最為專制的明清時期,選官制度也最為腐敗。
而在官僚隊伍中,那些本來就容易滋生腐敗的,如秘書體系內(nèi),腐敗的到來就更為迅速。除此之外
,腐敗與反腐敗的力度也是相關的
。故而乾隆對其“秘書長”,首輔大臣和珅的縱容,導致帶來了極致的腐敗,也就可以理解了。
1、先秦:從夏朝到春秋,選官主要按爵位;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等地主階級改革才重視按軍功授爵。(標準從爵位到軍功)
2、西漢:
西漢武帝時開始實行察舉制,分察舉和皇帝征召等。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孝廉成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征辟制度: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前者多為名望高、品學兼優(yōu)的社會名流,被征召者多為以要職。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評品級決定官員獎懲,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壟斷地位。(標準為門第)
4、隋唐: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產(chǎn)生了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考試,隋煬帝時設進士科,唐太宗時以進士明經(jīng)為主,武則天時設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5、宋元:北宋科舉制進一步發(fā)展,分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大增;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不考詩賦,考經(jīng)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考試成績好的可直接授官。(特點:更嚴密;人數(shù)增;更實用)
6、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有嚴格限制,為君主專制培養(yǎng)了忠順奴才,但嚴重制約了中國科技、思想的發(fā)展。
在這之前,有三種選舉制度,分別是世卿世祿制、察舉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說起科考,被大家所熟知的應該是科舉制度吧,但是科舉制度是隋朝時候才開始的,那么在這之前他們是如何讓進行選拔的呢?
先來說說世卿世祿制吧,它最早出現(xiàn)在夏商周,這種選擇說白了就是一個拼爹的制度,意思就是你有什么樣職位的爹,那你就將繼承什么樣的職位,所以那時候爹很重要,但是除了有爹,自己也一樣要有實力的,如果有個坑爹娃,那么這個國家可就慘了,正是因為這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取消了。
再說說察舉征辟制,這個制度就類似于現(xiàn)在的個人招聘,就是去面試,行不行就在于個人的決定,說白了,全靠個人喜好,遇到公平公正的面試官還好,要是遇到有私心的那就慘了,那這個國家也要遭殃了。
最后說說九品中正制,這個比原來的制度嚴謹,他們負責專人暗訪,看有沒有合適的人選,但是要求也是相當?shù)母?,幾乎要什么都會,然后背景也是要不能太差的,一共九品,可按能力來排官階,起先,背景是作為考核的一個因素。
后來,到了晉朝,制度又變了,幾乎就是完全靠背景來定終身,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始終只能做個下品官,要往上爬可謂是難上加難,九品中正制說白了這對皇權有很大的威脅的,可以說一個家族完全可以控制一個朝代,后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于是就采取了科舉制度,就是窮得人也能考高官,這樣一來,又比之前的考試制度健全了一些。咱們出生在新時代,如今各項選拔都非常的公平公正,我們太幸運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78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朝時期奉行開放的政策,外出使節(jié)地位···
下一篇: 揭秘,中國古代的武將天花板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