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的制作方法是什么?竹馬具體指的是什么習(xí)俗?歷史文獻上對“竹馬”一俗的最早記載,是《后漢書》的《郭伋傳》。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后漢書》上是這樣記載:(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shù)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
東漢以后,“竹馬”正式成為兒童的游戲方式加以提倡。同時,融入不少的人情、政治色彩。
唐代開始了“竹馬”入詩的新紀元?!爸耨R”,在唐代幾百年的傳承中,已有不少的發(fā)展與變化。這就為唐以后的“竹馬戲”“竹馬燈”等藝術(shù)項目的出現(xiàn),打下了基礎(chǔ)和準備了條件。
唐以后,“竹馬”演變和發(fā)展成“竹馬戲”、“竹馬舞”、“竹馬燈”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在各民族中廣泛流行,成為中華民族藝林的一束鮮花。宋代時“竹馬”之戲,除了原始的那種胯下一根竹竿或木棍的形式外,已經(jīng)出現(xiàn)以竹篾制扎,以紙糊成的“馬頭”,有鼻有眼、有耳有鬃,但沒有馬身。騎“馬”的兒童,脖子上系一帶子,帶下拴住“馬頭”。后面再接上一根長有綠葉的長竹,象征“馬身”。南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里,說當(dāng)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元夕舞隊中,已出現(xiàn)“男女竹馬”。
竹馬是由兩部分組成,馬頭和馬的前半身為一部分,馬的后半身連馬尾為一部分。具體做法是:先用泥制馬頭與馬脖子的模具,然后用麻紙多層裱糊,待裱紙干后,用力從馬頭的中鋒部位割開,取出模具,留裱糊好的紙殼,然后將兩瓣紙殼對好用紙貼合好,成一個空殼紙糊帶馬脖子的馬頭模型道具,前馬身與后馬身是用竹片綁制一個半圓形骨架,骨架外表用麻紙裱糊多層,馬尾是用麻兒制成的。在糊裱馬頭、馬脖子和馬身的外表時應(yīng)用深紅色或是黑色平絨布裱裹起來。
最后裝飾上用適當(dāng)材料、顏色制作好的馬鬃、籠頭和串鈴等道具。需要注意的是,前馬身外表與馬頭馬脖子部分兩處連接時要留一些空間,讓馬頭能自由上下活動。后馬身與馬尾連接時,要讓馬尾能左右活動。前后馬身要留有與騎馬的人有拴綁的拴扣和綁繩。表演時將馬的道具綁在表演者腰部,表演者左手拉馬的韁繩,右手握馬鞭,碎步跑動表演時,似真馬跑動姿態(tài),它典雅美觀。
跑竹馬不用自制馬的道具,到文化用品商店里便可買到,很是便利,并且購置的道具制作精致,美觀,裝飾性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0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古代地位最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