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退位一人痛哭,此人是誰呢?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文章介紹。
相傳在武則天還在襁褓中的時候,她就遇到了
國師
袁天罡。當(dāng)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心中就
十分震驚,說這個女子前途不可限量,將來必然會成為這個
天下的主人。
而當(dāng)時李淳風(fēng)在夜觀天象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了異常,當(dāng)然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說。在事實上,武則天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
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作為我國歷史上
唯一一位女皇帝
,在公元690年登基為帝??梢哉f當(dāng)時有許多人都不贊成
武則天君臨天下,
他們卻礙于自己的性命,敢怒不敢言,并不敢把這件事情直接的說出來。
后來到了武則天的晚年時期,這個曾經(jīng)十分精明的女帝
逐漸變成了一個昏君。
她開始寵幸那些男寵,對于皇權(quán)并
沒有控制的那么嚴(yán)重,就這樣讓李唐王朝的各位大臣,想要謀反的心思,慢慢的浮出水面。
他們開始對抗武則天的統(tǒng)治,而在公元705年,李唐王朝的大臣發(fā)動政變,他們逼迫武則天退位,而這次政變在我國歷史上被稱為
“
神龍政變
”。
而這位政變就是以
張柬之,恒彥范,姚崇
等人為首發(fā)起的政變,在這場政變成功之后,各位大臣就去恭迎新的帝王
李顯進行
登基
而當(dāng)時站在武則天這一方的大臣
十分憤怒,但是武則天的政權(quán)已經(jīng)被推倒,這讓這些大臣也無能為力。
就這樣李顯的繼位,正式宣告這武則天統(tǒng)治的時代
徹底結(jié)束,而這個天下又回到了李家的手中。
許多大臣心中
也無限感慨,只有
姚崇
袖子掩著臉哭了起來
。而姚崇身邊的人都不理解姚崇的這個舉動,紛紛問他:如今的天下,已經(jīng)回到李家的手中,你為什么還要哭呢?
而姚崇卻說出:我與武則天曾經(jīng)
君臣一場
,雖然她是一個女子,但是在她當(dāng)政的時期,她每項決定都是
為了天下百姓
而且她為天下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現(xiàn)在讓她退位心中不免感到
十分悲傷,所以才會因此流下眼淚。
而
張柬之
聽到
姚崇
的這句說辭之后,馬上勸誡他說:今天是天下重回到李家手中的大日子,按理說是一個
普天同慶的日子。
你今天這般哭泣,會讓新君有何想法?你這一舉動,到最后一定會為你帶來別的影響。但是姚崇他并
沒有聽從
張柬之
的勸告,繼續(xù)的站在那里哭泣。
那么這個在新君繼位哭泣的
姚崇
究竟是誰?
他為什么對武則天如此的懷念呢?我們應(yīng)該說一說姚崇這個人。
在武則天當(dāng)政的時候,朝中有許多的大臣
反對她垂簾聽政,而武則天就派出兩位大臣去查這個謀反的案件。這兩位大臣為了追求功勞,便編造出罪名,導(dǎo)致武則天
錯殺許多
忠良。
在姚崇知道武則天錯殺這些好人之后,他站了出來,為這些朝中的官員
進行擔(dān)保,說出在此之后,便不會有人進行謀反。
但是一定要處決這兩位追求功勞的大臣,如果有誰在謀反的話,他愿意
自己承擔(dān)這些罪責(zé)
。而武則天聽到姚崇的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于是武則天就放過了這些大臣,不再去追查這個謀反的案件,
并且賞賜了姚崇
而武則天被大臣
逼到退位之后,
皇位又回到了李顯的手中。
但是在李顯當(dāng)政的時候并沒有重用這些大臣,
張柬之
這些人并沒有落到很好的下場
他們先是被剝奪了身上的權(quán)利,然后又把他們派遣到十分偏僻的地方。這些人對于李顯來說,雖然幫他重新奪回了天下,但是反過來,他們也有
可能
幫助別人
奪取李顯的天下
可是誰又能保證他們沒有去
謀反的心理呢?所以不如將他們?nèi)繗⑺?,從?/p>
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
將他們?nèi)苛粝?,反而會形成一種威脅。這些曾經(jīng)幫助自己逼宮的大臣,說不定在未來會幫助別人進行謀反,
逼自己退位
所以說無論是在做人方面,還是在你成為管理者,你必須要做到
重情重義
或許是因為當(dāng)時姚崇在武則天退位時,曾經(jīng)面哭泣,在武則天退位之后,武家
并沒有對姚崇進行下手。他不僅沒有大禍臨頭,反而活到了李隆基的那一代,開始安享晚年。
可是在武則天退位一年后,以張柬之為首的那五個人,全部被李顯流放到
偏遠(yuǎn)的地方。
他們五個人
死的死
、
有的保
下了性命,但是他們卻被那些武則天時期遺留下來的酷吏虐殺。
而當(dāng)時武則天時期的那些舊臣,
除了姚崇之外,是沒有幾個人得到太好的結(jié)局。
武則天在705年退位,繼位者是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的兒子,改國號為唐。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lián)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fù)位,恢復(fù)唐朝舊制。同年十二月,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br>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fā)兵討叛“蠻”。
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平息徐敬業(yè)反叛
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派王孝杰帥軍收復(fù)安西四鎮(zhèn),在龜茲國恢復(fù)設(shè)置了安西都護府。并遣軍常駐,從而結(jié)束了唐蕃在西域反復(fù)爭奪的局面。
長安二年(702年),于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置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統(tǒng)轄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qū),仍隸屬于安西都護府。
1、二圣臨朝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fēng)疾發(fā)作,頭暈?zāi)垦?,不能處理國家大事,于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武則天和李治出現(xiàn)了裂痕,也導(dǎo)致了武則天差一點被廢。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yōu)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采納并下詔。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麟德元年(664年),李治讓宰相上官儀起草了廢掉武則天的詔書。墨跡未干時,武則天及時發(fā)現(xiàn),軟硬兼施,廢后之事只好以失敗告終。于是,武則天向李治建議讓她一起上朝,臨朝聽政。二人合稱“二圣”。此后,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驗和影響力進一步增長。
由于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竄掇李治封禪泰山。在祭祀昊天上帝時先皇配享,祭祀皇地祇時太后配享。封禪的時候先由皇帝初獻(xiàn),公卿當(dāng)亞獻(xiàn)。但封禪畢竟沒有皇后的事,于是她又說,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
乾封二年(667年),李治因久病不愈,命太子李弘監(jiān)國。
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則天以兩萬貫脂粉錢,命人根據(jù)自己的形象在洛陽龍門石窟雕刻盧舍那大佛。此工程歷時三年九個月完成。
2、情詩訴衷情
唐太宗駕崩后,作為才人,武則天居感業(yè)寺為尼。此前,武則天就和太子李治(后來的唐高宗)有過感情。在感業(yè)寺,武則天寫下了情詩《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蔽鋭t天到晚年,還常默誦這首詩。
武則天與李治既是夫妻,也是政治伙伴。在李治駕崩后,武則天撰寫的祭文情真意切,要求一定要和李治合葬。二人的墓是按照合葬墓的規(guī)格建造的。
3、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cè)。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jié)禁軍統(tǒng)領(lǐng)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于是發(fā)動政變,率禁軍五百余人,沖入紫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隨后徙居上陽宮(洛陽紫微城之西,亦稱“西宮”)。李顯復(fù)位后,率百官到觀風(fēng)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
又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結(jié)束。二月,唐朝復(fù)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fù)舊制,復(fù)稱神都為東都。
據(jù)記載,晚年的武則天“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cè),不覺其衰老”。等到退位遷入上陽宮后,卻不再梳妝打扮,面容憔悴。一次,李顯入見武則天時,為此而大驚。
武則天哭泣道:“我從房陵把你接回神都,固然是要把天下托付于你,而五賊(參與神龍政變的五王)卻貪求事功,把我驚動到這里?!?/p>
李顯聽后,悲泣不已,跪地“拜謝死罪”。有觀點認(rèn)為,正是此事,使得武三思等武氏族人仍能夠參與朝政(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4、創(chuàng)字改名
武則天為改革文化,創(chuàng)造了則天文字。部分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韓國慶州也發(fā)現(xiàn)過則天新字的印經(jīng)。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曌是“照”在則天文字中的寫法,取“日月當(dāng)空”之意。又作“瞾”,取“雙目當(dāng)空”之意。
武則天認(rèn)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于天空之上。
5、鳳凰來儀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群臣上言:“有一只鳳凰從明堂之上飛出,落在了上陽宮的肅政臺梧桐樹上?!蔽鋭t天率眾人觀看,只見鳳凰看到武則天后便向東南飛去,身后卻有數(shù)萬朱雀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看到此景,一個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征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臺,見到您后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
在看似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武則天決定“順應(yīng)天意”,登基稱帝,身后的數(shù)萬朱雀也果然飛走了。
其實,這并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則天為登基而制造的輿論。鳳凰是孔雀所扮,“赤雀數(shù)萬集朝堂”是因為武則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滿鳥食,掐準(zhǔn)時機將數(shù)萬赤雀從籠中釋放,餓了許久的鳥兒見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離去,于是成功制造出了這一出瑞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武則天
武則天,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廣元市)。其父以經(jīng)營木材為業(yè),家境殷實,富有錢財。隋煬帝大業(yè)末年,李淵任職河?xùn)|和太原之時,因多次在武家留住,因而結(jié)識。隋煬帝命李淵鎮(zhèn)守太原,曾提拔武士彠做了個行軍司鎧參軍。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資助過錢糧衣物,故唐朝建立以后,曾以“元從功臣”歷官工部尚書、黃門侍郎、庫部侍郎、判六尚書事、揚州都督府長史、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廣元)、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都督等職。
武則天從小性格強直,不喜女紅且不習(xí)女紅,唯喜讀書,故知書達(dá)禮,深諳政事。童年時代,曾隨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閱歷深厚,培養(yǎng)了她的眼界和才干。
貞觀十一年(637)十一月,唐太宗聽說年輕的武則天長得明媚嬌艷,楚楚動人,便將她納入宮中,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故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圣明天子,豈知非福,(亦有記載說為‘見天子庸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tài)呢?”
有一次,當(dāng)她聽說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獅子驄”的烈馬,無人能夠馴服,便主動對唐太宗說:“臣妾能制服陛下的這匹烈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鐵鞭,二是鐵檛,三是匕首。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鐵檛擊它的頭,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碧铺谀藧垴R之人,對她的馴馬方法甚不認(rèn)同,只覺武才人很是霸道。
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李承乾被廢,晉王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際,武則天和李治相識并產(chǎn)生愛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則天依唐后宮之例,入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永徽元年(650)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yè)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rèn)并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這時,由于無子而已失寵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動向高宗請求將武則天納入宮中,企圖以此打擊她的情敵蕭淑妃。唐高宗早有此意,當(dāng)即應(yīng)允。永徽二年(651)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滿,武則天便再度入宮。次年五月,被拜為二品昭儀。
永徽五年(654)初,武則天生一女嬰,唐高宗視她如掌上明珠。有一天,王皇后獨自前來探望女嬰,等王皇后離去以后,武則天親自掐死了自己的女兒就走了,宮女發(fā)現(xiàn)時女嬰已死,她便慌慌張張地告訴唐高宗。唐高宗得知后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兇手。侍奉宮女都一致訴說王皇后剛剛離開此地,武則天便也假裝痛哭流涕,乘機歷數(shù)皇后的種種不滿。唐高宗聽后深信不疑,認(rèn)定女嬰為王皇后所害,頓生廢立之心,同時也想借廢立皇后打擊權(quán)臣。于是,他便和武則天一起來到長孫無忌府第,藉飲宴刺探他的立場。在飲宴期間,高宗先是把無忌的三個兒子拜為朝散大夫,又賜給了大量金銀錦帛,接著再吐露打算廢立皇后的心意。但長孫無忌只是岔開話題,回避正式的表態(tài)。唐高宗和武則天沒有達(dá)到目的,只得不快地回宮。不久,武則天又指示她的母親楊氏到無忌處說項,但卻遭到無忌的嚴(yán)詞拒絕。
有一說,永徽六年(655)六月,王皇后與其母柳氏找來巫師,企圖用“厭勝”之術(shù),將武則天詛咒而死。(此事真實性尚待確認(rèn),而王皇后是個德才兼?zhèn)涞呐耍蟾攀抢钪魏臀鋾渍业慕杩诎?。)事泄之后,唐高宗在大怒之下,不但將柳氏趕出宮中,而且還想把武則天由昭儀升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后不能成事。其實武曌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反對她的人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她的腦海里。
不久,中書舍人李義府等人得知唐高宗欲行廢皇后而立武則天的消息后,勾結(jié)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向唐高宗接連投遞了請求立武則天為后的表章。唐高宗看到有不少人支持,廢立之意再次萌生。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績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終于頒下詔書:以“請道士作法詛咒武媚”的莫須有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并加囚禁,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
有記載,十一月初,武則天又派人將正被囚禁的廢后王氏和蕭淑妃各打一百棍杖,并割去手、足,投入酒甕之中,還氣憤不過地說:“讓這兩個潑婦的骨頭醉死酒中。”王、蕭二人在酒甕中哭喊了幾天幾夜,才氣絕而死。(真實性尚待確認(rèn)。武曌當(dāng)時還沒有一手遮天,現(xiàn)在很學(xué)者認(rèn)為是絞死以保留全尸,滿足李治的良心。再者作為兩個女子被打了一百棍杖還泡在酒里幾天幾夜才死,也真夠厲害的)臨死以前,蕭淑妃大聲罵道:“阿武妖精,竟慘毒至此!愿來世轉(zhuǎn)生為貓,阿武為鼠,我要活活將她喉嚨咬斷。”據(jù)說武則天后來在宮中禁止養(yǎng)貓,而且常常夜夢王、蕭二人披頭散發(fā),在宮中作祟。所以,她在執(zhí)掌朝政以后,就常住東都洛陽,終身不歸長安。
顯慶四年(659)四月,武則天又捏造罪名,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反對武則天的大臣都被或貶或殺,一個不剩。
顯慶五年(660),高宗患上頭風(fēng)之疾,頭暈?zāi)垦#荒芴幚韲掖笫?,遂命武則天代理朝政。但武則天生性霸道,故每當(dāng)決事,高宗每每受制于武則天,高宗非常不滿,于是在麟德元年(664)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則天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則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zé)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從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必在簾后操縱,天下大權(quán)完全歸武后掌握,甚至連生殺大事都由武后決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從命,所以,朝廷內(nèi)外都稱為“二圣”。
乾封二年(667)高宗因久疾,命太子李弘監(jiān)國。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高宗稱天皇,武后稱天后,名為避先帝、先后之稱,實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議十二事:“一,勸農(nóng)桑,薄賦徭。二,給復(fù)三輔地(免除長安及其附近地區(qū)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場)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下)皆習(xí)《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 (喪服)三 年 (過去是一年)。十,上元(年號)前勛官已給告身 (委任狀)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廩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提級)申滯?!备咦谠t皆施行之。武則天能夠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規(guī)定各州縣境內(nèi),“田疇墾辟,家有余糧”者予以升獎;“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必加懲罰。所編《兆人本業(yè)》農(nóng)書,頒行天下,影響很大。武則天當(dāng)政期間,繼續(xù)實行唐太宗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選拔賢才的政策。
上元二年 (675)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學(xué)士,大量修書,先后撰成《古今內(nèi)范》《青宮紀(jì)要》《少陽正范》《維城典訓(xùn)》《紫樞要錄》《鳳樓新誡》《孝子傳》《列女傳》《內(nèi)范要略》《百僚新誡》《臣軌》等書。且密令這批學(xué)者參決朝廷奏議,以分宰相之權(quán),時人謂之“北門學(xué)士”。時高宗風(fēng)眩更甚,擬使武后攝政,宰相郝處俊說:“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傳之子孫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罷攝政之意。太子弘深為高宗鐘愛,高宗欲禪位于太子。武后想總攬大權(quán),不滿于太子弘,剛好太子弘見蕭淑妃之女義陽公主、宣城公主因母得罪而被幽禁宮中,(《資治通鑒》稱兩位公主年逾三十而未嫁,《新唐書》稱年逾四十而未嫁,實際兩位公主的確過了二十還沒有出嫁,但絕對不超過二十八歲。二公主下嫁事件發(fā)生在咸亨二年(671年),長子李忠如果活著不過二十八歲,二公主都是李忠之妹,怎么會有三、四十歲?)奏請出降,高宗許之。武后從此對太子弘的印象一落千丈。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高宗病逝,臨終遺詔:太子李顯于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武則天決定。四天以后,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二月,中宗欲以韋后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力諫不聽,武則天遂廢唐中宗為廬陵王,并遷于房州(治所在今湖北房縣)。立第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臨朝稱制,自專朝政,改國號為周。同年九月,徐敬業(yè)、徐敬猷兄弟聯(lián)合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等以支持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則天,十多天內(nèi)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武則天當(dāng)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為揚州道大總管,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yè)兵敗自殺。
垂拱二年(686)三月,武則天下令制造銅匭(銅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guī)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nóng)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實,亦不會問罪。同時,武則天又先后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這樣,隨著告密之風(fēng)的日益興起,被酷吏嚴(yán)刑拷打致死的人日漸增多。于是在朝廷內(nèi)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
武后謀奪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諸王不自安,欲起兵對抗。垂拱四年(688)博州刺史瑯邪王李沖(李貞子),八月于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唐太宗之子)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應(yīng)。武后分遣丘神績、魏崇裕擊之?,樞巴趵顩_起兵七日敗死;九月,越王李貞兵敗自殺。
這年命令僧薛懷義率領(lǐng)萬多人,毀乾元殿,建明堂,費時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闊三百尺。共三層,上為圓蓋,有九條龍作捧著的姿態(tài)。上有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稱為“萬象神宮”。明堂既成,又命僧懷義鑄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納數(shù)十人,于明堂北建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這個大像。所花費用以萬億計,政府財政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碧柗Q在洛水中發(fā)現(xiàn),獻(xiàn)給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寶圖”。之后武后加尊號為“圣母神皇”。
武后想殺盡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審訊之,迫韓王元嘉、魯王靈夔、黃國公撰、東莞郡公融、常樂公主等自殺,親信等均被誅。
武后當(dāng)政期間進一步發(fā)展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武后統(tǒng)治期間共錄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shù)比貞觀時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載初元年(690)武則天在洛城殿對貢士親發(fā)策問,是“殿試”之始。是年遣“存撫使”十人巡撫諸道,推舉人材,一年后共舉薦一百余人,武則天不問出身,全部加以接見,量才任用,或為試鳳閣(中書?。┥崛恕⒔o事中,或為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制度自此始,時人有“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脫校書郎。”之語。武后雖以官位收賣人心,然對不稱職的人亦會加以罷黜;明察善斷,故當(dāng)時的人亦樂于為武后效力。為獎勵告密,武后對告密者破例授官,以賣餅為生的侯思止,是一名無賴,因誣告舒王元名與恒州刺史裴貞謀反,被任命為游武則天擊將軍、侍御史。王弘義,以無德行見稱,告鄉(xiāng)里謀反,擢授游擊將軍、殿中侍御史。是年殺安南王穎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殺故太子賢二子,唐之宗室至是殺戮殆盡,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嶺南,又誅其親黨數(shù)百家。
今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經(jīng)》四卷,指武后是彌勒佛下世,當(dāng)代唐為天下主,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經(jīng)》,命僧人講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藝率關(guān)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余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zhǔn)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后稱圣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同年九月,武則天派右鷹揚衛(wèi)將軍王孝杰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衛(wèi)大將軍阿史那忠節(jié)率兵赴西域征討吐蕃。十月,唐軍大勝,連克于闐、疏勒、龜茲、碎葉等安西四鎮(zhèn),仍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發(fā)兵戍守。
長壽三年(694)武三思率四夷首領(lǐng)請以銅鐵鑄天樞,立于端門外,以歌頌武后的功德。武后親題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天樞鑄造歷時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徑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為鐵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環(huán)繞之;上為騰云承露盤直徑三丈,盤上四龍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領(lǐng)之名于其上。用銅鐵二百萬斤,“請胡聚錢百萬億,買銅鐵不能足,賦民間農(nóng)器以足之?!?br> 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首領(lǐng)李盡忠和孫萬榮率兵叛亂,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翙。武則天派將軍曹仁節(jié)、張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討。由于誤中吐蕃伏兵,全軍覆沒。接著,武則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討伐,均大敗而歸。神功元年(697)四月,武則天又派武懿宗、婁師德、沙咤忠義率兵二十萬,討伐契丹。六月,孫萬榮兵敗被殺,契丹余眾歸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 (697)武后使武懿宗審訊劉思禮謀反事,武魏宗說只要劉思禮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謀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劉思禮誣告宰相李元素、孫元亨等三十六家 “海內(nèi)名士”,皆遭滅族,親舊連坐流竄者千余人。時人以為武懿宗之殘暴僅次于周興、來俊臣。
是年,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則天唯一的親生女兒),又欲誣皇嗣(睿宗)及廬陵王 (中宗)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wǎng)打盡,使他可以繼位為帝。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fā)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仇家爭食其肉,不一會就食盡。來俊臣兇狡貪暴網(wǎng)羅無辜,織成反狀,殺人不可勝計?!摆E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后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數(shù)他的罪狀,并沒收其家財。
圣歷元年 (698)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當(dāng)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后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武后猶豫未決,狄仁杰對武后說:“姑侄之與母子,哪個比較親近? (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則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祭祖于太廟;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祭姑于太廟者”。又勸武后召還廬陵王(中宗)。武后由是無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 乃召廬陵王還東都,皇嗣(睿宗)請遜位于廬陵王,武后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命為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率兵擊突厥。武后信重狄仁杰,常謂之“國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諍諫,武后每屈意從之。仁杰卒,武后泣曰:“朝堂空矣!”常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
神龍元年(705)正月,武則天身染重病,臥床不起,只有寵臣張易之和張昌宗侍側(cè)。宰相張柬之與大臣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等率羽林軍五百余人,沖入宮中,殺張易之兄弟,武則天被迫傳位給太子李顯,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謴?fù)唐國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fù)舊制,恢復(fù)以神都為東都。同年十一月卒于上陽宮,年八十二。遺制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神龍二年(706)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
武則天最后是被大臣逼著讓位給太子李顯的,立李顯為太子是狄仁杰給武則天出的主意,武則天本來是想著要讓自己的侄兒接替自己的位置的,武則天被逼著讓位的時候狄仁杰已經(jīng)過世了,不過這也不能排除這是狄仁杰留的后手,故意讓這幾個大臣逼武則天讓位給李顯。
武則天能坐上王位,手上也是沾滿了鮮血,畢竟當(dāng)時女子都不能當(dāng)政的,突然冒出來一個女人要做君王,那肯定是好多大臣反對的,但是武則天不管那么多,頗有種擋我者死的架勢,武則天也確實殺了很多人其中有好人也有壞人。
武則天能力排眾議的坐上王位,證明她也不是個蠢人,她知道自己殺人太多,于是對那些識時務(wù)的有才能的人也很是重視,其中就包括狄仁杰。狄仁杰有次被人冤枉差點判了死刑,還好武則天及時審問案件救了他,后來他也被武則天重用,我們在《神探狄仁杰》中可以了解到,武則天對于狄仁杰很是信任的。
武則天坐上王位的時候年齡已經(jīng)不小了,立儲是每個君王都要面對的,武則天當(dāng)時想的是讓自己武家人坐上王位,畢竟在古代講究傳承,但是武三思是自己的侄子,李顯是自己的兒子,她雖然傾向于武三思,但是也考慮了自己的兒子,所以她也是搖擺不定,狄仁杰就跟武則天說,只聽說過兒子供奉母親的,沒有聽過侄子供奉姑姑的,武則天一聽恍然大悟,于是就立了李顯為太子。
狄仁杰比武則天要死得早,狄仁杰死后朝中就開始亂了,因為武則天身體不好了,張易之和張昌宗二人害怕武則天死后沒有靠山了,于是就選擇和武三思合作,想要發(fā)動政變助武三思奪得王位,結(jié)果他們沒有成功,被武則天知道了,當(dāng)時的大臣就趁勢逼武則天讓出王位,李顯繼承王位,而這幾個逼宮的大臣剛好是狄仁杰生前舉薦的,所以這次逼宮就顯得有點耐人尋味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2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那么多銀子,都消失了嗎
下一篇: 攻占京城之后,董卓干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