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三年三月,韓信擔任指揮在井陘口一帶對趙軍進行了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zhàn),史稱井陘之戰(zhàn),以漢軍獲勝告終。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漢王三年,張耳與韓信于井徑大破趙軍,斬成安君陳余于今贊皇縣,追殺趙王歇于襄國(今邢臺西南)。漢王遂立張耳為趙王。此戰(zhàn),韓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陣,拔幟易幟,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zhàn)速決,最終以少勝多,譜寫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光輝的篇章,是我國古代靈活用兵、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
背景
公元前205年,韓信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此時,黃河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jù)勢力。韓信針對這些割據(jù)勢力只圖據(jù)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辟北方戰(zhàn)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回,最后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zhàn)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贊許和批準。
起因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說。
公元前205年十月,韓信統(tǒng)率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fā)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后集結大軍于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于大部隊的行動。
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多將廣,處于優(yōu)勢和主動地位。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zhàn)略頭腦。李左車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zhàn),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并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xiàn)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并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后不濟。
鑒于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而由陳余本人統(tǒng)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zhàn),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zhàn)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zhàn)不得,后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趙軍主將成安君陳余卻拘泥于“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號稱數(shù)萬,實際上不過數(shù)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jīng)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回避不出擊,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斷然拒絕采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納,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
韓信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扎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zhàn)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zhàn)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nèi))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diào)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zhàn)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2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