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御膳講究“食不過三”,皇帝真的會照做嗎?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在《甄嬛傳》當中,皇帝前去景仁宮陪皇后用膳,嘗到了一道鴨子湯覺得味道很好,于是就讓剪秋幫自己再盛一碗,但被皇后宜修攔住,宜修的說法是“老祖宗的規(guī)矩,食不過三,這道鴨子湯雖好,可已經(jīng)是第三碗,皇上若再要動筷,恐怕這道湯十天半月都上不了桌了”。
食不過三
任何一道菜肴,最多只能嘗三口,絕對不能有第四次,這在很多的清宮戲之中都是能夠見得到的設(shè)定,似乎清朝的皇帝就是這樣。
對于為什么如此,理由好像也非常充分,那就是避免皇帝的喜好被外人知道,防止有人在皇帝喜歡的菜肴當中下毒來加害皇帝。
然而,所謂清朝皇帝“食不過三”的規(guī)矩,在《清史稿》與歷代皇帝的實錄等正式典籍當中都找不到任何的記載依據(jù),而每當有人提起這件事,前面往往都要加個“據(jù)說”,并不能說出其具體的出處來源,說白了,“食不過三”不過是后來人所編造出來的“清朝祖宗規(guī)矩”。
不僅如此,就現(xiàn)實來說,讓皇帝“食不過三”也并不合理。
清代皇帝喜歡吃什么并非秘密
食不過三之說,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防止外人窺探皇帝喜歡吃什么御膳,好對菜下毒,然而在清朝的相關(guān)典籍當中,皇帝們喜歡吃什么東西,壓根兒就不是什么秘密的事情。
比如說,乾隆帝酷愛吃鴨子,他的膳食當中用鴨子做成的菜肴幾乎天天都有。
目前內(nèi)務(wù)府膳食底檔上記載,清乾隆四十八年除夕,乾隆帝的御膳菜單當中,就有燕窩掛爐鴨子、蘋果山藥酒燉鴨子、托湯鴨子、清蒸鴨子等一大堆的鴨子做的菜。
晚清的慈禧太后,她非常喜歡吃乳制品跟燕窩,基本天天都有。
當時皇帝后妃們的飲食喜好,根本就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皇帝還經(jīng)常指定自己要吃什么菜肴讓御膳房去做,這些都是有具體記載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用“食不過三”防止外人窺探皇帝飲食的喜好,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要給皇帝下毒難比登天
很多劇中都有什么“無色無味”的神奇毒物,但現(xiàn)實中,古代能夠使用的毒物是非常少的,主要就是砒霜,而鶴頂紅其實也是砒霜,只不過是因為純度不高,呈現(xiàn)出紅色而已。
當時的毒物氣味濃烈,無法做到無色無味,而且需要不少的劑量才能夠產(chǎn)生效果。
皇帝日常用膳,菜式都并不固定,雖然面前一大桌子,但皇帝真正吃的菜也就幾道,大部分的菜肴都是不吃的,要給皇帝下毒肯定要知道皇帝要吃什么,但這誰也說不準。
雖然沒有食不過三,但是古代皇帝的確有一系列的測毒防毒辦法,比方說用銀器,還有嘗膳太監(jiān),御膳之中都有一塊銀牌,檢測菜肴之中是否有毒,而皇帝吃飯之前,都需要讓嘗膳太監(jiān)先嘗嘗,看看到底有沒有問題。
有了這些流程,想要對皇帝下毒變得愈發(fā)困難,如果是慢性毒藥,自然是需要長期進行才能夠產(chǎn)生效果,但下一次毒尚且十分困難,更何況長期如此。
在隋唐之前,的確有皇帝被下毒害死,但之后卻沒有了,唐宋以后中毒駕崩的皇帝基本都是自己吃了所謂的仙丹金丹中的毒,這是因為后來宮廷御膳制度變得非常完善。
從宋代開始,宮廷之中的膳房,專人制作專門的菜肴,并且一切都要詳細記錄,到了明清時期更加嚴格,清代御膳房之內(nèi),什么廚師做什么菜全都是定好了的,并且配菜、切菜與炒菜的流程也都是分開的,一個廚子做菜,旁邊還有筆帖式與太監(jiān)看著,進行記錄。
皇帝不管是吃什么出了問題,都能找到相關(guān)的人員,根本就是跑不掉的事情,給皇帝下毒那就是抄家滅族,連累的可不是一點點人,根本不會有誰去冒險做這種事情。
不吃第四口是因為御膳太難吃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宮廷御膳自然是非常奢華而且好吃的,但現(xiàn)實卻未必如此,古時候皇宮里的御膳,可能要比我們想象中難吃得多。
打從宋朝開始,就有皇帝們不愛吃宮里的御膳,打發(fā)人去宮外購買膳食,而到了明朝,負責宮廷御膳的并不是什么御膳房,而是光祿寺,那時盛傳一句順口溜,叫“光祿寺的茶湯、武備庫的刀槍、太醫(y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意思就是這些都非常爛,水準差不多。
一頓一百多道菜并非杜撰
之所以如此也是正常,畢竟當時的飲食水平有限,而且宮廷御膳有很多的禁忌,做來做去就是那些,反反復(fù)復(fù)也沒有什么新意,是個人都吃不下去,因此后來的明朝皇帝,都讓身邊的太監(jiān)另外做菜吃,逐漸形成了內(nèi)廷的膳食機構(gòu)。
清朝時期,光祿寺不再負責宮廷內(nèi)的御膳,而交給御膳房處置,但是御膳房的菜肴水準還是沒有什么明顯進步,清代宮廷菜以魯菜、滿菜為準,多燉煮之類,而宮廷里對于各種調(diào)味料的使用限制很多,做出來的菜肴通常沒什么滋味。
一大桌子菜,真正能吃的沒多少
皇帝吃飯的規(guī)矩,的確非常多,御膳房做好了菜肴之后,需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流程,最后才能端到皇帝面前,這時候的菜早就沒了熱乎勁,溥儀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描述,他在宮里除了火鍋之外從來就沒吃到過熱的菜肴,全都是涼的,再好吃也變得不好吃。
也正因如此,之前的皇帝不少都酷愛吃火鍋,哪怕不是冬天,就是因為火鍋可以保溫。
可就算好吃,宮里的御膳做來做去永遠都是那些,沒有什么新意,時間一長皇帝自然也不肯再多吃幾口,因此雖然沒有食不過三的規(guī)矩,但清朝皇帝用膳的時候,也的確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道菜就隨便嘗兩口的現(xiàn)象,而原因,就是因為吃膩了,根本不想吃。
乾隆時期,御膳規(guī)格變多
自然,除了御膳不好吃之外,清代皇帝還有個習(xí)慣,那就是“食不過飽”,這的的確確是有明確記載的,從皇子時期開始,清代皇室之中就不許過飽、過暖,一來希望磨煉意志,二來也是認為過飽過暖對身體不好。
乾隆帝在位時期,每天兩頓正餐兩次小食,正餐永遠只有七分飽,夜間不用膳,這些都是非常符合現(xiàn)代健康飲食的習(xí)慣,最終乾隆帝也活到了八十九歲高齡,就整個古代來說,清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最長,十二個皇帝有六個活到了六十歲以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5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秦始皇要吃公雞蛋,大臣們怎么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