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出身潁川士族鐘氏,是太傅鐘繇的幼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幼弟。高平陵之變(249年)后,權臣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相繼成為曹魏政權的幕后執(zhí)掌者。鐘會早年受到司馬師賞識,是司馬氏的重要幕僚。根據(jù)《世說新語》的記載,同為名門公子的鐘會與司馬兄弟很可能在年輕時就有所交往。換而言之,不管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都對鐘會曾經的玩伴比較信任。在高平陵之變后,鐘會隨從司馬師征討毌丘儉,司馬師去世后,鐘會獻策于司馬昭,粉碎曹髦的奪權企圖。
并且,鐘會還隨軍平定諸葛誕叛亂,屢出奇謀,時人比之為張良。累拜司隸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務及官吏任免。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之戰(zhàn)中,配合鄧艾分兵進取,最終滅亡蜀漢。拜司徒,封縣侯。功成之后,萌生不臣之心,勾結蜀將姜維,圖謀據(jù)蜀自立,打壓太尉鄧艾。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后遺命之名,矯詔討伐司馬昭,為部將胡烈所害,死于亂軍,時年四十歲。那么,問題來了,鐘會深得司馬昭信任,又有滅蜀之功,為何還要起兵造反呢?
一
首先,關于鐘會謀反的原因,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這是因為鐘會“心存魏室”,想幫助曹魏除掉權臣司馬昭。畢竟鐘會叛亂時,打出的旗號是奉郭太后的遺旨。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一說法顯然難以自圓其說。如果鐘會真的是曹魏忠臣的話,就不應該幫助司馬師、司馬昭平定淮南三叛?;茨先?,事情發(fā)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大權,使得掌握曹魏重鎮(zhèn)壽春的統(tǒng)帥先后發(fā)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氏所平定。甘露三年(258)正月,諸葛誕兵敗被殺。至此,支持曹魏宗室的力量基本被消滅殆盡。
對于鐘會來說,如果真的“心存魏室”,那么,在淮南三叛的時候,鐘會就應該站到毌丘儉、諸葛誕,而不是幫助司馬懿家族消滅這些忠于曹魏的力量。況且,等到蜀漢滅亡后,鐘會才起兵造反,這顯然讓人難以將其叛亂的動機,和忠于曹魏之間聯(lián)系起來。相對于他的父親鐘繇,鐘會對于曹魏的感情自然是相對薄弱的,也即鐘繇曾受到曹操等君主的恩惠,但是,鐘會則主要依靠司馬懿家族才崛起的。
二
第二種說法是鐘會懷有野心。按照《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鐘會滅蜀后居功自傲,特別是在鄧艾被捕后,他“獨統(tǒng)大眾,威震西土”。 鐘會覺得自己“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率皆在己手,遂謀反”。另外,姜維還在旁邊不斷的挑唆,鐘會這才舉兵謀反的。誠然,就第二個說法,要比第一個說法更加容易接受。不過,在筆者看來,魏滅蜀之戰(zhàn)結束后,鐘會之所以起兵造反,則是和司馬昭的逼迫存在直接的關系。換而言之,鐘會有野心是正常的,對于古代歷史上的名將,在立下赫赫戰(zhàn)功之后,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野心。在這個時候,其他外界因素的作用,自然會影響這些名將最終的抉擇。
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鐘會謀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聰慧過人,善于謀劃,引起了司馬昭身邊人的不滿。在魏滅蜀之戰(zhàn)前,鐘會雖然受到司馬昭的信任,但是,當時的鐘會幾乎沒有執(zhí)掌兵權,所以鐘會也沒有影響到其他武將的利益。不過,在魏滅蜀之戰(zhàn)后,鐘會不僅執(zhí)掌兵權,也和鄧艾一起成為曹魏的三公。在地位迅速提升的基礎上,鐘會難以會在司馬昭身邊樹立一些敵人。
三
對于這些人來說,他們出于妒忌的心理,不斷攻擊鐘會,才最終引發(fā)了這場叛亂。具體而言,司馬昭的親信賈充、羊祜就對鐘會表示質疑。甚至連司馬昭的夫人王元姬都認為,“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睂Υ?,在筆者看來,雖然司馬昭和鐘會在年輕的時候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不過,事關重大,司馬昭自然不會感情用事,一旦鐘會真的有野心的話,這無疑會威脅司馬昭及其家族。眾所周知,在魏滅蜀之戰(zhàn)前,司馬昭因為弒殺曹魏皇帝曹髦,已經遭到了天下士人的非議。
對此,司馬昭的當務之急,自然是擺脫弒殺君主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此基礎上,一旦鐘會真的謀反,甚至還和曹魏的其他士大夫家族聯(lián)合,這有可能直接讓司馬昭家族走向覆滅。從司馬昭的角度來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所以需要作出鐘會造反的應對手段。于是,公元264年,蜀漢滅亡之后,司馬昭給鐘會寫了一封信,“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谷,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在看到司馬昭寄來的書信后,鐘會大驚失色,他明白了司馬昭并不信任他。
四
最后,對于司馬昭來說,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賈充來占領漢中等地,并且,司馬昭還表示自己將率領10萬大軍來到長安。眾所周知,當時蜀漢已經滅亡了,根本不需要繼續(xù)派遣兵力了。那么,非常明顯的是,司馬昭的10萬大軍,顯然不是對付蜀漢的,而是用來防備鐘會的。于是,此時鐘會現(xiàn)在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個就是束手就擒,等待司馬昭的發(fā)落。考慮到鐘會之前有陷害鄧艾的行為,一旦事情的真相被查明,再加上司馬昭已經猜疑自己了,很可能就是性命不保了,第二個選擇就是起兵造反。雖然第二個選擇的風險非常大,不過,相對于束手就擒,一向聰明絕頂?shù)溺姇@然不愿意放棄掙扎的機會。
鐘會于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鄧艾。十六日,召請護軍、郡守、牙門騎督以上的將士以及蜀國舊官,在蜀國朝堂為魏明帝郭皇后發(fā)喪,并假借她的遺命,起兵廢掉司馬昭。雖然鐘會有姜維的協(xié)助,但是,鐘會在曹魏將士中缺乏威望,加上造反又是匆促行動,最終,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鐘會與姜維死于兵變,終年四十歲??偟膩碚f,鐘會在蜀漢滅亡后起兵造反,并非蓄謀已久,這一方面是因為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鐘會的野心逐漸膨脹,另一方面則是司馬昭的防備和壓力,促使鐘會鋌而走險。對此,你怎么看呢?
中國歷史時間長,朝代多,據(jù)說造反次數(shù)之多,頻次之密,在世界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毫無疑問造反是個高風險的工作,古往今來那么多人干這個,但成功的無非那么幾個,剩下的,都免不了悲慘的結局。在這些失敗的案例中,有一例顯得那么與眾不同,令人不忍直視:一個足智多謀的將軍,手握二十多萬重兵,卻僅僅造了三天的反就失敗身死。這大概是史上最悲劇的造反行動了。
.持續(xù)時間長達三天的造反
公元263年,曹魏發(fā)動了對蜀漢的最后一戰(zhàn),十八萬大軍由三位將軍率領,以黑云壓頂之勢展開了攻擊。不久魏國老將鄧艾偷渡陰平,直下成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很快鄧艾就被人告發(fā)有謀逆之嫌,于是此次伐蜀戰(zhàn)役的主將鐘會派人逮捕了犯罪嫌疑人鄧艾,并將其押解北上。
公元264年的正月十五,鐘會進入成都。
之后,作為司馬昭心腹的鐘會給了老板一個大大的驚喜:他反了!
在進入成都的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日,鐘會把魏國參加戰(zhàn)役的高級將領和蜀國的官員請到朝堂上,然后猝不及防地拋出了一道郭太后的遺詔,說是讓鐘會起兵廢掉司馬昭。魏蜀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響應。鐘會也不客氣,讓自己的親信代領諸軍,然后把仍在震驚中的眾官員關入小黑屋,關閉了城門宮門,派重兵把守。
這時候魏國的諸位將領才緩過神來:這小子是要造反啊!
被關押的將領里有一個叫胡烈的,想辦法給兒子胡淵發(fā)了條短信,說鐘會挖了個大坑,要把魏國的士兵都殺掉然后推坑里埋了。胡淵一看這不得了啊,就把這個消息散布了出去,一夜之間,幾乎所有魏兵都聽說鐘會要殺人埋尸了。你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了,于是士兵們自發(fā)組織起來,在正月十八這天發(fā)動了反叛亂的叛亂,鐘會及其一小撮造反集團很快就死于亂軍之中。
至此,此次造反行動正式宣告失敗。從正月十六起事,到正月十八失敗,兩頭都算上,也只有三天。
短短三天時間,創(chuàng)造了中國歷史上武將謀反持續(xù)時間最短的尷尬記錄,這是任何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反叛者都是無法接受的。
毫無疑問,鐘會是個很聰明的人。
他生長于名士之家,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曾被司馬師稱贊為“王佐之才”。
他出仕后的經歷也很亮眼:曾參與平定兩次淮南叛亂,在平叛過程中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可謂出了不少風頭;幫助司馬昭粉碎了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成功成為了司馬氏的心腹;公元260年升遷為司隸校尉,官位雖然不高但很有實權,朝廷大小事無不插手;公元263年魏國發(fā)動滅蜀戰(zhàn)役,被任命為大軍的主將。
由這份履歷表可以看出,鐘會確實是個聰明且有能力的人。按說這樣的人一般都謀定而后動,滴水不漏。現(xiàn)在搞個叛亂竟然三天就玩完,這發(fā)揮實在是太失常了。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鐘會(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謀士、書法家,太傅鐘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鐘毓之弟。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
鐘會的造反為什么會失?。?/strong>
可能很多人都能感覺出來,鐘會這次造反,準備不充分。
這確實是行動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但準備不充分的原因就比較奇葩了:造反這種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大事,他竟然是臨時起意干出來的!
具體來說,在魏國的滅蜀戰(zhàn)役取得勝利之后,鐘會確實有了反心;但在滅蜀戰(zhàn)役之前,甚至在鄧艾攻下成都之前,鐘會應該都沒有想過要造反。
這要從魏國攻蜀的起因說起了。
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兩國之間的沖突,這場戰(zhàn)爭的背后,是政治上的訴求。
這場戰(zhàn)役發(fā)生的三年前(公元260年),當時在位的魏國皇帝曹髦由于實在無法忍受司馬氏的專橫跋扈,準備武力討伐司馬昭,結果被司馬昭反鎮(zhèn)壓,年輕的皇帝也被司馬昭的手下弒殺。
這件事一下子把司馬昭頂上了風口浪尖。
雖然當時的情況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從名義上講畢竟曹為君司馬為臣,這種赤裸裸的弒君行為是政治上不正確的,嚴格說來屬于大逆不道。
司馬昭為了撇清自己趕緊殺掉了直接弒君之人,但仍然處于巨大的道德和輿論壓力之下。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只能想辦法把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并立下大功,才能擺脫輿論危機,進而在政治上進一步積累篡位資本。
于是司馬昭看上了蜀國這個軟柿子。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后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所以,伐蜀之役的政治意義要大于軍事意義。
司馬昭一開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這場大戰(zhàn)役獲取政治利益,而不是非要把蜀國怎么樣。
鐘會作為司馬昭的心腹,對此洞若觀火。他并不是個老實人,此時也確實已經有些飛揚跋扈,但他是明白領導的真實意圖的,對即將到來的戰(zhàn)爭沒有太多想法。
也就是說,他在戰(zhàn)役開始的時候并沒有想過要搞大事,因為他對伐蜀戰(zhàn)役的定位和司馬昭一樣,也是積累資本,而并非要借此謀反。
蜀漢面對魏國的攻勢全面收縮防守,姜維等一干蜀將放棄了漢中,全力退保劍閣,使得鐘會久攻劍閣不下。此時魏國已經得獲取了漢中之地,司馬昭也因此而進位晉公并加九錫。
九錫是什么東西大家都懂的,可以說這時候司馬昭已經達到了積累政治資本的目的,戰(zhàn)爭主要目的已經達成,所以鐘會已經準備拍拍屁股走人了(史載“會不能克,糧運縣遠,將議還歸”)。
這進一步說明直到此時鐘會都還是沒有野心的。
但一根筋鄧艾卻很不解風情,他偷渡陰平,一不小心把成都連鍋端了。這下瞬間把事情搞大了。蜀國政權已經不存在了,當把鄧艾拿下以后,鐘會幾乎成為了這片土地的主人。于是他的野心也一下子膨脹了起來,對一個參謀型人員來說,如果錯過這次機會,以后可能不會再有機會了。應該說,直到此時鐘會才有了反意,才開始做造反的準備工作。
說實話這樣的機會確實難得,但也確實是個意外,所以沒有給鐘會太多的準備時間。后來的事實也證明,參謀型人才畢竟不是造反的料,鐘會在準備過程中簡直昏招頻出。
他沒有花時間爭取魏國參戰(zhàn)將領的支持,而是簡單粗暴地將他們一概關押起來,這就相當于給自己埋了個大雷。姜維曾建議他干脆把這些將領全殺了以絕后患,他又猶豫不決,沒能下手。
魏軍士兵大多是關中人,心戀故土,鐘會也沒有想辦法安撫軍心,而是放任謠言流傳??梢哉f鐘會在匆忙之中連一些關于造反的基本常識都忘了,在聯(lián)系舊部、打壓異己、構筑工事、征集糧食、據(jù)守城池等準備工作統(tǒng)統(tǒng)沒有做——或許來不及做——的情況下,項目就匆匆上馬,此時作為鐘會頭號心腹共謀大計的人竟然是蜀國人姜維,真是件非?;氖虑椤?/p>
所以鐘會的造反,主謀本人幾乎沒有任何心理準備和規(guī)劃,起事之前基本上沒有做任何準備工作,也沒有獲取全國全軍上下的任何支持,失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鐘會為什么要造反?
鐘會為什么造反,這個問題也是歷來爭論的一個焦點。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與愛,更不會有無緣無故的造反。只有足夠充分的理由,才會支持鐘會即便萬分匆忙仍然要干上一票。
首先,鐘會的行為,是有社會基礎的。
大家都知道,鐘會的老板司馬氏,和司馬氏的老板曹氏,其得國的手段都是不太光彩的。曹氏架空了漢朝皇帝,最終篡位;司馬氏又架空了曹魏皇帝,眼看著也要上位了:這都給臣下作了個很不好的榜樣。你能做初一,我為什么就不能做十五?
當時的政治土壤,是很容易滋生反叛的種子的。
從王凌到諸葛誕,已經反了好幾撥了,鐘會只能算趕了個晚集。所以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鐘會手握大量資源之后會有些想法,并非不可理解。
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認為鐘會是忠于曹氏的,他造反的目的是為了復興曹魏。
個人認為這個觀點非常值得商榷。
鐘會跟司馬氏的關系不是小好,而是大好,無論是司馬師還是司馬昭時代鐘會都非常得到重用,并且雙方私交也甚密。255年司馬師在征討毌丘儉的時候病亡,魏帝想趁此奪取司馬昭的兵權,也正是鐘會出謀劃策,一舉粉碎了魏帝搶班奪權的陰謀。
從這些史實中,很難看出鐘會有忠于曹魏的跡象。
鐘會造反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出于對自身利害的考慮。
鐘會曾說過,“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
他擔心的是自己功高震主,難免鳥盡弓藏。
他雖然是司馬昭的心腹,但這種關系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是不靠譜的。
史書記載在鐘會帶兵前后不少人都提醒司馬昭要當心他,當時的鐘會雖然未必有反意但這種風聲他不可能沒有聽到,也不可能沒有想法。同時他作為司馬昭心腹的位置逐漸被賈充等新貴所擠占,這都加深了他的危機感。
魏國(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jù)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事實證明司馬昭對鐘會確實也并不放心。
鐘會剛進入成都就收到了司馬昭的來信,信中司馬昭表示他擔心鄧艾不服命令,于是親自率十萬大軍駐扎在了長安,并表示“咱倆很快就能見面了”。
明眼人都知道鄧艾是個幌子,司馬昭擔心的其實正是鐘會。以當時的通訊速度,司馬昭進駐長安肯定是在鐘會進入成都之前,也就是說司馬昭早就對鐘會不放心了,不等鐘會明確表露出反跡就已經有了行動。這自然嚇到了鐘會,成為了他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地域加成。
蜀地交通不便,外面想打進來還是很困難的。
鐘會本人就是這樣,要不是鄧艾兵行險招,他很有可能連成都城墻的邊都摸不著。所以說蜀地就是容易讓人有搞割據(jù)的想法,漢末最早形成割據(jù)勢力的軍閥之一就是益州牧劉焉,后來劉備也據(jù)此而立國,三分天下有其一。
鐘會覺得自己就算造反不成功,也能退回蜀地學劉備偏安一隅。既然這樣為什么不試一試?
所以,鐘會的造反,在行為上看雖然是臨時起意,但從動機上講,卻也是事出有因。
只不過他對形勢判斷不準確,準備不充分,雖有地利但毫無人和,匆忙行事,以至于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悲劇,還搭上了自己和鄧艾、姜維三大牛人的性命,真是令人慨嘆不已。
鐘會參與高平陵之戰(zhàn),為司馬家服務。后來司馬師死后,當時的皇帝曹茂想借此機會從司馬昭手中奪回曹家軍權,或者鐘會、傅托幫助司馬昭奪回軍權。對于鐘會來說,如果你真的有一個“心中的魏氏”,那么鐘會應該在淮南三叛之時站在吳、諸葛誕這一邊,而不是幫助司馬懿一家消滅這些忠于曹魏的勢力。此外,只有在蜀漢滅亡后,鐘會才奮起反抗,這顯然使他很難將反抗動機與對曹魏的忠誠聯(lián)系起來。與父親鐘繇相比,鐘繇對曹魏的好感自然相對較弱,即鐘繇一度受到曹操等君主的青睞,但鐘繇主要依靠司馬懿家族崛起。
馬超還在旁邊不斷挑唆,鐘會這才調兵造反。誠然,第二種說法比第一種更容易被接受。但筆者認為,魏國滅蜀后鐘會造反的原因與司馬昭的迫害直接相關。換句話說,鐘有野心是正常的。對于古代歷史上的名人來說,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野心。某種程度上,鐘會的叛亂是被迫的。因為他聰明,善于計劃,他引起了司馬昭周圍人的不滿。魏國滅蜀之前,鐘會雖然受到司馬昭的信任,但當時鐘會幾乎不掌管兵權,所以鐘會并不影響其他武將的利益。
作為司馬昭的心腹,鐘會被任命為鎮(zhèn)西將軍,概述討伐蜀。但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鄧艾帶著兩千兵和馬偷偷潛入蜀國,讓蜀國措手不及,然后用盡全力拿下了蜀國。鐘會與姜維在劍閣相持已久,即將退兵,卻有一大功勞落在他頭上。鄧艾帶了2000人的軍隊,讓后主劉禪投降。這個突出的成績雖然不是鐘會立的,但是他是魏的統(tǒng)帥,值得表揚。聰明人鐘會腦子一熱,終于生了叛亂。蜀投降后,鐘會也主動拉攏姜維等大臣,以博取他們對自己的好感。鄧艾滅蜀后,發(fā)生了鐘會的各種行為;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鐘會真的生出了謀反自保的念頭。
鐘會是三國后期魏國非常重要的謀臣,同時也是一位書法家。他曾經不遺余力地支持司馬昭攻打蜀國的計劃,并且親自上陣主持伐蜀,可以說,滅亡蜀國的事情中,鐘會貢獻出了非常大的力量??墒呛髞恚膽B(tài)度卻發(fā)生了大轉變,成了一個反叛者,起兵討伐司馬昭。這到底是為什么?鐘會為什么要謀反呢?
鐘會,三國時期的魏國的著名將軍和書法家。他打小就才華出眾,不論是群臣還是皇帝都對他非常欣賞。在討伐諸葛誕的時候,曾多次巧出計謀,多次被人比作西漢的張良。
在景元年間,鐘會曾獨立支持和協(xié)助司馬昭的征戰(zhàn)蜀國的計劃,蜀國滅亡后,他多次大力結交名人名士,沉重打擊了鄧艾一干人。他的人生經歷也頗為豐富,在245年,就擔任了秘書郎的工作,隨后在249年時擔任中書侍郎一職。直到254年,曹髦在帝位時,就被賜予了關內侯的爵位。
“王凌風節(jié)格尚,毌丘儉才識拔干,諸葛誕嚴毅威重,鐘會精練策數(shù),咸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fā)機,宗族涂地,豈不謬惑邪!”這句話正是陳壽對他的評價。他一生坦蕩,自從他有了一定的功績時,認為自己的功名天下人無人能比,不愿意在屈于人下。于是將兵權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假傳圣旨,準備謀殺司馬昭,但最終還是失敗了,終年40歲。
政治方面的他才華橫溢,他在書法上也是有一定工筆的。鐘會的父親是著名的書法家鐘繇,因此,鐘會在書法上也是相當有水平的。張懷瓘曾稱他是:“稍備筋骨,美兼行草,尤工隸書。遂逸致飄然,有凌云之志?!逼浯危姇谧约阂延械乃缴?,善于模仿他人的書法筆記,曾經還偽造過鄧艾的書信,使得司馬昭心生疑慮將鄧艾收押。
史上有名的“鐘會之亂”,當時是在蜀漢將領姜維的協(xié)助支持下,反對曹魏的一件事。那時的鐘會自作聰明認為自己能夠戰(zhàn)勝司馬昭,奪取天下??墒?,這場叛亂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就被瓦解了。
在公元263年,鄧艾,鐘會一起參加了魏滅蜀的戰(zhàn)爭。他們兩個人在攻打蜀國期間相互扶持,彼此襯托,鐘會命令由劍閣進軍,鄧艾選擇了走陰平的路。這樣的局面嚇到了姜維,于是下令調動所有的軍隊去阻止鐘會。結果,鄧艾迅速的追趕,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了成都。才使得劉禪投降。
自從這以后,蜀地被占領,鐘會的態(tài)度開始出現(xiàn)傲慢狂妄的樣子。他認為自己已經足夠不在屈居于他人之下,而受到身邊人的背叛。深受鐘會厚待的姜維暗中聯(lián)絡劉禪,計劃誘使鐘會作亂,來削弱魏軍的戰(zhàn)斗力,然后再將鐘會殺害,重新奪取政權。然而,一直被蒙在鼓里的鐘會并沒有發(fā)覺什么,當他發(fā)現(xiàn)的時候,已經成功的掉入了自己部下設計的陷阱里。景元五年的時候,鐘會和姜維一起死在了兵變之中,年僅40歲。這場戰(zhàn)亂曾在羅貫中的著名小說《三國演義》里有體現(xiàn)。
關于這次的戰(zhàn)亂,民國學者呂思勉認為鐘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復興魏國,跟姜維同樣是名烈士,還評價鐘會是個文人,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學者,并不什么不知義理的武人。所以說他想要盡忠于朝廷,是在合理范圍的。因此鐘會也是個忠臣,而不是有什么野心。
三國時期的鄧艾和鐘會兩個人物為什么都沒有善終?相比之下的很多三國人物來說,他們的名字沒有被后人所關注,但這兩個人物卻刷新了歷史。在公元前263時期,他們兩個人一起帶兵滅了蜀國。
事實上他們可不算是無名小輩。鄧艾是魏國時期的重要杰出人物。若生在劉備時代那會,也同樣是不可多得的將士之才,無論地理文化,他都是樣樣精通。當然每每談到鄧艾,就不能不提他的死黨姜維了。姜維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他的膽氣和正氣連他的頂頭上司司馬昭都感到肅然起敬。他一生英勇,但還是栽進跟頭遇到一個和自己旗鼓相當?shù)膶κ帧?br>
當然還有一個人物不得不說,那就是鐘會。鐘會是一位軍事天才,他上演的第一個好戲就是造船,當初也是為了引人耳目,讓大家都認為他要攻打的是吳國,事實上要攻打的是西蜀。當然,他所造的船為后來魏晉過長江立下了悍馬功勞。
之后在戰(zhàn)爭中,鐘會成功的牽制住了姜維的主力,從而讓鄧艾有機會占了姜維的便宜。雖歷史早已遠去,但每每回想起鐘會的死以及姜維自刎的畫面依然能夠想象到歷史的慘烈。
如果說歷史上鐘會的死是悲壯的,那鄧艾的死就如同輕如鴻毛了。那日鐘會的手下見鐘會一死,便連忙趕去救鄧艾,而看守鄧艾的監(jiān)軍害怕將來鄧艾會死機報復,于是派了軍隊將鄧艾處決了。身首異處的鄧艾,與他之前出征時的瀟灑相比是多大的反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5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