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硇焓?,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真相到底是什么樣的?
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歇后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边@是根據(jù)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演化而來的,說的是徐庶本來投奔了劉備,曹操聽說了足智多謀的徐庶,便想把他收入自己帳下。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后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后與同郡石廣元避難于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后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等歇后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稱贊。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正所謂“七分真實,三分虛構”,歷史上的徐庶進曹營后真的是一言不發(fā)嗎?從正史來看,恐怕并非如此。正史對徐庶記述甚少,《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徐庶投奔劉備后,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向劉備舉薦了自己的好友諸葛亮,劉備為圖霸業(yè),請來諸葛亮出山相助,三顧茅廬也自此成為千古佳話。
徐庶原名叫徐福,年少時就十分的有義氣,在一次為人報仇逃走的路上被抓了,得救之后改名為徐庶。公元192年,因為董卓在京城作亂的緣故導致兵鋒四起,并禍及到徐庶生活的潁川郡一帶,于是徐庶和同郡的石廣元一同前往荊州避難。在荊州的時候他認識了諸葛亮等人,并成為了摯友。
多年以后,諸葛亮北伐,出隴上,還一直掛念著好友。聽說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諸葛亮的感嘆,一直有多種解釋,但沒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在那個年代,各運奇才、施展才華、建功立業(yè)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其實,我們仔細研究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徐庶之所以進曹營后默默無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四個字“人事制度”。曹操任人唯才不假,但其手下人才實在太多,徐庶入魏后,作為新人,資歷尚淺,而且又是半路歸降,得不到曹操的信任是不難理解的。徐庶一生,雖沒有干出大事業(yè),但忠厚、坦誠、正直,孝敬父母、推薦人才,一直為后世稱道。
三國時期,有許多謀臣虎將。他們才能的存在,一是為自己謀未來求出路,二則是為了得明主青睞,平步青云,為主分憂。這樣的人在三國時期其實并不少見,例如諸葛亮、關羽、程普等等。而今天要介紹的,也是一位謀士——徐庶。
徐庶原本是投靠劉備的謀臣,但是因為生性孝順,被曹操抓住了這個弱點,派人擄走了他的母親,逼迫徐庶棄劉投曹。而徐庶也果真受此逼迫,來到了曹營。但是他在到了曹營之后,卻并沒有為曹操出過一計,有過一絲謀劃。
首先曹操生性愛才,必然優(yōu)待徐庶,也不希望徐庶再去蜀漢,為自己添堵。眾所周知,曹操雖然生性多疑,但是確實十分愛才的。在袁紹、曹操交戰(zhàn)之際,袁紹麾下謀士陳琳撰寫檄文,將曹操罵了狗血淋頭,但是在袁紹戰(zhàn)敗后,曹操卻因贊賞陳琳的才華,最終沒有殺他。
面對已經投奔在自己麾下的徐庶,雖然徐庶不為自己進一言,出一謀,曹操也不會對其有什么過分的差異對待的。況且徐庶自己本身也是有幾分本事,否則曹操也不會挾持其母來逼迫徐庶歸順自己了。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徐庶用這種方式默默的反抗曹操,而曹操養(yǎng)著"閑人"徐庶,心底恐怕也是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做法能夠感化徐庶。讓他能夠放下戒備,回心轉意,真正的臣服于自己,臣服于曹魏。畢竟徐庶的能力是擺在那里的,曹操也不能真的不講情面,直接將徐庶斬首示眾。
如果曹操真的不管不顧,因為徐庶不出計謀就把他給殺了。那么天下的賢者謀士,還有真心敢跟隨曹操打天下的嗎?只有繼續(xù)重用徐庶,才能讓天下人都知道,曹操多愛才,多希望有能力的人都來投奔自己。
再次徐庶因被逼來到曹營,或許內心抑郁,最終也是在曹營中因病而亡。徐庶的前半段是跟隨劉備的,在曹操用了脅迫其母,逼其回曹的計謀之后,便無奈地投奔到了曹操的麾下。但是眾所周知的是,徐庶其母為不讓兒子受脅迫,直接自殺了。
這下徐庶算是難做了,母親也死了,自己也歸降了曹營,沒辦法再回蜀漢了。經歷了這樣的打擊,徐庶除了內心抑郁,痛苦難抑,又怎么會有其他的表現(xiàn)呢?不發(fā)一言,不為曹魏出一計也實屬正常。也就默默無聞地,在曹營擔任了不大不小的官職。
最后分析徐庶的命運結局。而據(jù)史料記載,徐庶自從赤壁之戰(zhàn)前夕投歸曹操以后,就成了曹操的一名謀士。后來又擔任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而徐庶的最后一次露面,也是在赤壁之戰(zhàn)。此時曹操因采取了龐統(tǒng)的鐵索連環(huán)計,徐庶感覺此戰(zhàn)中有危險,就向曹操請辭,到西涼一帶去防御西涼軍了。
而徐庶作為諸葛亮經常提到的人才,在北伐曹魏之際,聽說徐庶在曹魏的仕途不順,也十分的為其感到惋惜。而徐庶的最終結局,大約是在公元235年因病而亡,葬于彭城。
由此可知,曹操對徐庶的愧疚和私心正是曹營養(yǎng)著一言不發(fā)的徐庶的理由。而徐庶,或許也是因為內心抑郁,最終因病而亡。
徐庶雖然在三國中沒有大作為,但是他本身具有軍事才敢,最早是劉備底下的人,還推薦了諸葛亮,后來在曹操的威脅下進入曹營,但是,徐庶在曹魏歷時數(shù)十年,卻從未在政治軍事上有所作為,幾乎湮沒無聞。
徐庶畫像徐庶少年時喜歡練劍行俠仗義,后來為人報仇被官府抓,逃脫后改名換姓前往儒家的學舍去學習儒學。但是同舍的學生們都嫌棄徐庶先前做賊,凡事都不肯與徐庶一起。徐庶于是每天都起床的特別早,一個人打掃衛(wèi)生,不管什么事都先問問別人的意見,認真學習儒學,漸漸的,徐庶對于儒家的經義學問都非常精通,而且還結識了同郡的石韜,倆人膠漆相投 ,后來一起在魏國做官。
建安十三年,徐庶在跟隨劉備逃亡的過程,母親被曹操擄獲,徐庶向劉備辭行,劉備不忍,徐庶對劉備說道:“我本來想和將軍一起創(chuàng)造王霸之業(yè),所憑恃的就是這顆心,但是現(xiàn)在我的母親被曹操抓去,我現(xiàn)在方寸已經亂掉了,對將軍也沒什么幫助,所以我請求從此與你告別?!眲渲缓么饝?,于是徐庶為了保全母親前往曹營,同郡石韜也和他一起前去。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典故出自文學作品《三國演義》。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但被曹操的謀士程昱設計騙到曹營。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劉備所駐守的樊城,在劉曄的建議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勸劉備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卻告訴劉備大軍將至,讓劉備早作準備。
劉備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恥笑,又以劉備有諸葛亮輔佐為由拒絕,并告訴劉備,自己雖然身在曹操營,但發(fā)誓不為曹操獻一謀。“徐庶進曹營”后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據(jù)說靈山東北海上有一島叫鼓子洋,島上有一種白色的耐冬花,有雙手合圍那么大。有個好事的人前往摘取這種花,回途中遇見一個駕著小船的老人,穿著芒鞋道袍,老人問他:“你是干什么的?”那好事人如實回答,老人隨即呵斥道:“這個不是世間俗物,可以留給人抵御冬天嚴寒?!崩先擞指嬖V他:“即墨有個學道學的先生叫胡嶧陽,你可以替我問候他?!?/p>
說完老人就不見了,好事人非常驚疑,于是架竹筏返回。卻忽然刮起了大風,直到那人把所摘取的耐冬花全部丟系,大風才停止。后來那人去找胡嶧陽,告訴了他的所見所聞,胡嶧陽告訴他:“那個人是三國時的徐庶,在鼓子洋上隱居很久了?!?/p>
大家都知道,在三國這段歷史中有很多典故,“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就是其中之一。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就是受到徐庶的指點,而徐庶也是諸葛亮的一個好朋友。因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徐庶離開劉備,是為了諸葛亮出山做鋪墊,這是最大的誤解。
事實上,徐庶離開劉備,可是劉備一生中最危難的時刻之一。小說中的徐庶在離開劉備時,劉備頗為不舍,徐庶哭泣著說道:“某才微智淺,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別,實為老母故也??v使曹操相逼,庶亦終身不設一謀?!?/p>
那么,徐庶投到曹操麾下后,真的一言不發(fā)(獻計)嗎?很遺憾,徐庶好像還是獻上了一計。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zhàn)船北軍用武》中就有記載,
“庶蒙丞相收錄,恨無寸功報效。請得三千人馬,星夜往散關把住隘口;如有緊急,再行告報。”據(jù)說曹操聽了很高興,“若得元直去,吾無憂矣!”可惜這是小說的虛構,真實的徐庶在歸了曹操之后,在政治軍事上幾乎湮沒無聞。
由于徐庶并不是陳壽關注的重點,他在《三國志》中沒有單獨為徐庶立傳,只是存在于諸葛亮傳記中,但也只是交代了徐庶離開劉備的原因。不過,裴松之注引了一段《魏略》,里面就有徐庶的記載。
《魏略》里記載徐庶歸降曹操后的官位,“福(徐庶原名單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薄段郝浴窙]有說明徐庶是因母親被曹操劫走后,才迫不得已歸降曹操,只是說徐庶、石韜兩人在諸葛亮跟隨劉備后來投靠曹操。
諸葛亮后來獲悉徐庶歸降曹操后,也頗為感慨,“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結合前面徐庶的官職,徐庶跟了曹操之后,沒有一言不發(fā)的動機??梢圆聹y,徐庶如果不提出策略,不可能獲得官位的。盡管《三國演義》一直渲染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可這并不是真實的歷史。徐庶之所以離開劉備,唯一可以解釋的原因就是他對劉備信心不足,認為只有曹操才是雄主,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如此看來,徐庶那句話就明顯打臉了,“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已,無益于事,請從此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5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鐘會深得司馬昭信任,為何要起兵謀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