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諸葛亮不還政嗎?對百科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劉禪已登基稱帝,諸葛亮為何不肯還政?
看到這題目,就仿佛看見了這么兩句話:
諸葛亮是個陰謀家,北伐沒有成功,所以沒有篡權。如果北伐成功,必定篡權。
這就是典型的“陰謀論”。
那么,諸葛亮有沒有只手遮天,獨掌朝政?
有沒有帶甲上朝,不可一世?
1、從諸葛亮重要的三個階段,看諸葛亮到底有沒有篡權之心
諸葛亮是百年不遇的人才,未出山就制定了“隆中對”,就已經(jīng)看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如此眼光,世所罕有,無可匹敵。
劉備建立蜀漢的過程中,如果沒有諸葛亮,就根本無法建立起來。
(1)托孤疑云
公元222年8月,因為報仇心切,劉備被陸遜一頓胖揍,狼狽間到了白帝城。
在這里,劉備召來了一眾臣子,特別是進行了托孤。
托孤之臣是兩位,一位是諸葛亮,一位是李嚴。
在托孤諸葛亮的時候,有這么一段: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啥意思?
諸葛老弟,你的能力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事。如果我兒子劉禪能行,就輔佐;如果我兒子不成器,就取而代之。
聽到這話,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好好輔佐新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說實話,劉備說的話,真的是嚇了諸葛亮一出一身冷汗,一是劉備拿他和曹丕比,曹丕可是篡權上位的啊!二是,劉備竟然拿江山考驗諸葛亮,這誰不慌啊!
當時的諸葛亮,馬上淚流滿面地表了忠心。
之后,劉備又叮囑劉禪,一切都聽諸葛亮的,以后就叫“相父”。
托孤大臣諸葛亮和李嚴,劉備的分工如下:諸葛亮負責所有政事,李嚴被封為為中都護,統(tǒng)內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
破曉君對這一段的解讀有三個:
第一,劉備做了平衡,托孤做了安排,讓諸葛亮和李嚴兩人互相牽制。
對帝王來說,這樣的安排無可厚非。
第二,劉備明顯更重視諸葛亮,讓劉禪叫諸葛亮“相父”。
劉備深知兒子能力較弱,控不住大局,擔心犯渾,胡亂指揮,摧毀來之不易的大業(yè)。
如此,劉備讓諸葛亮多操點心,一定要掌控住全局。
甚至,劉備對諸葛亮做了略微的敲打,你要好好輔佐,但不要想著篡權。
第三,看似劉備對李嚴也很重視,實則不然。
當時的蜀漢其實有三派的,一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二是一直跟隨劉備的皇叔派,比如趙云、魏延等人;三是李嚴為首的益州派。
如果僅僅托孤諸葛亮,劉家江山的風險加大,同時,益州派的意見會很大,局面會形成分裂狀態(tài)。
所以,托孤李嚴看似牽制諸葛亮,其實是做平衡用的。因為,李嚴的官位安排有講究,其崗位在“永安”,這就是劉備的行宮所在地。
如果,真的將國家軍權全托付給李嚴了,他的工作崗位應該是成都才對啊!
所以,劉備托孤,說明了一個重大信息:看似托孤兩人,但80%的托孤權利人是諸葛亮,這也說明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因此,我們可以看見后面李嚴幾乎就是打醬油的角色,就是陪跑者。
(2)收拾李嚴,是諸葛亮收拾異己嗎?
諸葛亮在劉備死后,干了兩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南疆,并且建立了無當飛軍。二是進行了北伐。
其實,在平定南疆后,諸葛亮的影響力已經(jīng)非常之高了。
如果,此時的諸葛亮有野心篡權,那么完全是有可能篡權成功的,畢竟,大權在握,而且干什么都能得到劉禪的支持。
諸葛亮不僅沒有做出篡權之舉,而且還嚴以律己。這樣的人,說有篡權之野心,鬼都不信。
在諸葛亮平定完南方后,公元226年曹丕去世了。魏國有年輕的曹叡上位了,諸葛亮一看這情況,就提出北伐。
為了整體考慮,諸葛亮提出李嚴坐鎮(zhèn)漢中,賦予前方最有利的支持。很遺憾,李嚴提出各種理由不去,并且提出劃五個郡在一起,建立巴州,他想成為巴州刺史。
這是要打造自己的根據(jù)地。自然,諸葛亮還是沒有同意。
之后,李嚴又提出諸葛亮應該加九錫,稱王進爵。
如果諸葛亮操作一番,那么李嚴等人也得水漲船高,一一升職。
但諸葛亮拒絕了,如此行為,只會增加劉禪的不安全感,何必去做?
另外,看三國的人都了解,曹操、司馬懿都是加了九錫的,諸葛亮那種很愛惜羽毛的人,豈會和曹操等人一樣?
就在這一年,有李嚴的同鄉(xiāng)尚書令陳震,私下告訴諸葛亮:“李正方(李嚴)腹中有鱗甲”。
這啥意思?暗示李嚴很有私心,要小心其制造事端。
諸葛亮呵呵一笑:“大事未定,漢室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這意思顯示了諸葛亮的大度,為了蜀漢的大局,他愿意和李嚴一起并肩合作。
公元230年,曹真的三路大軍,氣勢洶洶前來攻擊漢中,諸葛亮調李嚴帶兩萬大軍前去漢中,增強防衛(wèi)。
李嚴不去。
當時的李嚴在江州,他不愿意離開江州。
不久后,諸葛亮聽到私下傳說,司馬懿要封李嚴官職。
接下來,諸葛亮第一時間上表給劉禪,請求封李嚴為驃騎將軍,同時讓李嚴的兒子接替李嚴在江州的職位。如此,李嚴才北上漢中。
公元231年春,諸葛亮讓李嚴負責糧草。李嚴前期還不錯,在當年夏秋之交,因為陰雨綿綿,給諸葛亮寫信,糧草不繼,希望撤軍。
于是,諸葛亮的大軍南撤。
撤到漢中后,李嚴又寫道:“軍糧現(xiàn)在充裕,怎么又退軍呢!”
這一番話,把諸葛亮氣得半死。
這明顯是為了推脫自己前面軍糧運輸不力。給劉禪上表的時候,李嚴告訴劉禪,撤軍可能是丞相的誘敵之計。
李嚴的行為,徹底激怒了諸葛亮。
于是,諸葛亮不再顧及大局,直接彈劾李嚴,兩封手書,加上一些證明人,李嚴無話可說,就此被貶為普通百姓。
有人說,這一段,是諸葛亮自編自導的大戲,就是為了清除異己,原因有二:一是,李嚴不可能那么傻,一會說軍糧不足需要撤軍,一會說軍糧充足無需撤兵;二是,李嚴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犯低級的錯誤。
對這一段,破曉君是這樣看的:
第一,諸葛亮如果要清除異己,為何給李嚴一條生路?李嚴前后言語不一,直接殺了不好嗎?
第二,諸葛亮有手書鐵證在手,難道是他偽造?如果是偽造,李嚴怎會承認?如果李嚴不承認,諸葛亮為何不殺人滅口?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實,人的思想是會來回變化的,無數(shù)人曾經(jīng)英勇無比,格局很大,但年老時卻常常犯了糊涂,這其中不乏大領導。
李嚴曾經(jīng)躊躇滿志,年老后,注重個人利益,完全適合人性,這就和如今的“59歲現(xiàn)象”是一個道理。
證明李嚴變了的,不是一個例子,以上說了多個例子。
無論從哪個方面講,把李嚴撤了是正確的一步棋。
(3)北伐真的是諸葛亮的別有用心嗎?
諸葛亮北伐5次,數(shù)量不少。
對于諸葛亮的北伐,劉禪也是頗有微詞。諸葛亮為何北伐?其實,無非這么四個原因:
一是完成先帝劉備的遺愿,曾經(jīng)答應劉備要完成大業(yè),豈能言而無信?
二是,北伐就是蜀漢建立的長遠目標,失去這個目標,荊州派、益州派勢必失去團結。
三是,北伐可以對曹魏進行一個牽制,影響他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整體布局,如果條件成熟,攻入長安,未必沒有可能。
四是,如果不北伐,說明了諸葛亮沒有一統(tǒng)的信心,都龜縮在成都,會有數(shù)不清的黨爭,劉禪也不見得放心。長此以往,蜀漢眾人就混吃等死了,等曹魏占了漢中,蜀漢就危險了。
總而言之,北伐是一個既定的長遠目標,沒有了這個長遠目標,蜀漢也許滅亡得更快。
至于,有人說北伐是為了積累諸葛亮的軍功,之后完成自己的謀朝篡位野心,這純粹是扯淡。
蜀漢的建立,南征的勝利,早都說明了諸葛亮的能力,也積累了足夠的軍功。如果諸葛亮真想謀朝篡位,何必要在北伐中耗盡實力和身體?
2、諸葛亮是否帶甲上朝?
我們得承認一個事實,諸葛亮確實是一個權臣,也是一個忠臣。
翻遍《三國志》,你也找不到諸葛亮甲士百人上朝的文字,一個都沒有。
那么,諸葛亮上朝帶甲士的說法來自哪里?
《晉書》。
《晉書.桓溫傳》:詔溫依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賜錢五千萬,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啥意思?
東晉的皇帝下詔書:桓溫可以和諸葛亮一樣,帶百人甲士入殿,同時,賜五千萬錢,絹二萬匹,布十萬匹。
為什么東晉的簡文帝賦予桓溫如此待遇?一句話,胖桓溫學習諸葛亮,可以當權臣,但更要做忠臣。這就是給桓溫立下了一個標準。
那么,諸葛亮代甲這事到底有沒有呢?太難考證了。
如果沒有皇帝的命令和認可,諸葛亮每次上朝帶著上百甲士,那就有點扯淡了,因為和他一生的言行都不一致。
但是,我們翻閱史料可以發(fā)現(xiàn)這么幾句話:諸葛亮南征,臨行前劉禪賜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
也就說,諸葛亮被賜予了虎賁60人。
這60人,如果劉禪愿意讓諸葛亮帶著上朝,那就沒問題了。
只要不是皇帝允許,做臣子的不會帶百名甲士上朝的,像諸葛亮這樣很懂進退的名臣,更不會囂張地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另外,劉禪上位后,就是皇帝了,政權就在自己手里了,各種重要的事情都要劉禪簽字,何來還政一說?
只是,諸葛亮能力突出,大多的建議,劉禪都會采納而已。
回到文章開頭,題主說劉禪上位時17歲,為何諸葛亮不還政于劉禪?
上一段已經(jīng)做了說明,政權一支筆就在劉禪手里,無需還政。
至于,諸葛亮帶甲百人上殿,這事只見于《晉書》,是否確實無法考據(jù)。不過,看諸葛亮的一生,如果皇帝不允許,絕不會私自帶甲上朝的。
另外,所謂的諸葛亮的陰謀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8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