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吳三桂和永歷帝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吳三桂非要置永歷帝于死地,只是向清廷表忠心嗎
明代作為最后一個由漢民族建立的王朝,它承載著很多漢族人的榮光和夢想。在滿清統(tǒng)治的幾百年間,漢民族“反清復(fù)明”的斗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如果我們?nèi)プ匪菽嵌胃某瘬Q代的歷史,有一批人肯定是回避不掉的,其中就有吳三桂。
如果說崇禎皇帝的自殺標志著明代的滅亡,那么永歷皇帝的被殺則表明了朱明王朝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清軍入關(guān)之后,朱明王朝仍然占據(jù)著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南明代廷內(nèi)部的斗爭,使得力量分散,最終被吳三桂等人率領(lǐng)的清軍所擊破。其實在永歷帝朱由榔敗逃緬甸之后,他對清代基本上已經(jīng)構(gòu)不成威脅了,為什么吳三桂還非得要攻入緬甸,置朱由榔于死地呢?
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都認為吳三桂此舉是向清廷表忠心,借此與對抗清代的漢族武裝力量劃清界限。作為一個降臣,吳三桂在滿清陣營受到猜忌是很正常的,在李自成快要被消滅的時候,清廷將吳三桂派到了東北的錦州。此時吳三桂如果不對自己的新主子表明忠心,那么他的處境就會很危險。因此在吳三桂再次被派往前線時,他拼命地剿殺抗清漢族武裝,以此來表明對新王朝的忠心。面對著擒殺朱由榔這個絕佳的表忠機會,吳三桂怎么會輕易放過呢?
在永歷帝逃亡到緬甸之后,吳三桂為什么還要這么迫不及待地置其于死地呢?他的目的只是向清代廷表明自己的忠心嗎?筆者認為其實吳三桂是另有目的!首先,隨著吳三桂不斷地對漢族同胞痛下狠手,抗清義軍紛紛被其消滅,此時的吳三桂已經(jīng)不再缺乏信任,甚至還得到了清廷的倚重。這個時候吳三桂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來處置朱由榔,或者是交給清廷來處理。
其次,吳三桂在得到了朝廷信任的同時,自己的軍事實力也在不斷壯大,而此時恰好又趕上了順治皇帝駕崩,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難免會有其他想法。從早期吳三桂的思想中就可以看出,他對異族的清王朝是不認同的。在崇禎皇帝自殺之后,吳三桂是想投靠李自成的,但是沖冠一怒為紅顏,他不得已才投靠了滿清。起初吳三桂只是想借助滿清的勢力打擊李自成,恢復(fù)明代的江山,后來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賣了民族大義。年幼的康熙繼位,清代內(nèi)部并不穩(wěn)定,自己手握著千軍萬馬、精兵強將,難道吳三桂不想取而代之嗎?也許在吳三桂的眼中,清代只能算是一個匆匆過客,滿清隨時都有可能被趕回關(guān)外。
第三,南明政權(quán)土崩瓦解、李自成等農(nóng)民武裝也基本被消滅殆盡,那么當時最強大的漢族武裝力量也就只剩下了吳三桂。如果有一天要恢復(fù)漢家的江山,那么吳三桂就能占得先機,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只要朱由榔一脈的存在,吳三桂永遠都不可能代表華夏,因為朱明才是正統(tǒng)。也許吳三桂有了更大的野心,想要提前掃清這個障礙,所以非要置永歷帝于死地不可。
事實上殺死了永歷皇帝,很多漢族同胞卻對吳三桂寒了心。后來吳三桂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發(fā)動叛亂,但并未引起明代遺民的積極響應(yīng),最終被康熙帝所鎮(zhèn)壓。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的一個重要歷史人物,他在山海關(guān)時的選擇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而后人之所以不齒吳三桂,不僅僅是因為他引清軍入關(guān),導(dǎo)致華夏淪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深受明朝國恩,卻忘恩負義、將已經(jīng)逃亡緬甸的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歷帝朱由榔擒獲,并殺害在昆明街頭。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天地君親師是倫理之重,而吳三桂年紀輕輕便被賦予遼東總兵之重任,深受國恩,崇禎皇帝沒有負他,他卻負了明朝和天下。
永歷帝朱由榔原是明朝藩王——桂王,萬歷皇帝的孫子、崇禎皇帝的堂弟,崇禎皇帝失國之后,殘明勢力相繼擁護明朝藩王建立了弘光、隆武政權(quán),但是這兩個政權(quán)僅僅堅持一年便被清朝擊潰。1646年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登基稱帝,年號永歷。永歷皇帝登基之后,南明在清朝的攻勢之下依然節(jié)節(jié)敗退,所幸有清廣東提督李成棟的反正和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的聯(lián)明抗清,永歷帝才得以(名義上)率領(lǐng)南明堅持抗清十余年,直到1659年被清軍趕到緬甸。
永歷帝到了緬甸之后,清軍一度放松了對永歷帝的追索,畢竟清朝的目標是占領(lǐng)原來明朝的領(lǐng)土,而且逃出國境的永歷帝只剩下幾百個文武大臣和少量的護衛(wèi)部隊,而且這些部隊在進入緬甸之后被緬王收繳了武器,已經(jīng)不可能對清朝的統(tǒng)治形成任何的威脅。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卻表達出了不同的意見,他一定要將永歷帝“趕盡殺絕”,吳三桂的理由是什么呢?
順治十七年(1660年),吳三桂給清廷上疏一封,在這封奏疏里面吳三桂一一闡述了他要“剿滅”永歷帝的理由,下面就讓我們打開吳三桂的這封《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看看他究竟用什么理由說服順治皇帝讓自己去消滅遠在緬甸且毫無威脅的永歷帝?
門戶之患
夫永歷在緬,而偽王李定國、白文選、偽公侯賀九儀、祁三升等分住三宣、六慰、孟良一帶,藉永歷以惑眾心,儻不乘此天威震赫之時,大舉入緬,以盡根株,萬一此輩立定腳根,整敗亡之眾,窺我邊防,奮思一逞,比及大兵到時彼已退藏,兵撤復(fù)至,迭擾無休,此其患在門戶也。
在吳三桂看來,永歷帝雖然在緬甸,但是追隨永歷帝的晉王李定國、鞏昌王白文選等人率領(lǐng)部分軍隊仍在國內(nèi)的三宣六慰(明朝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和中南半島設(shè)置的管轄機構(gòu))地區(qū),他們打著永歷帝的旗幟號召邊境地區(qū)的百姓反清復(fù)明,對清朝在此地區(qū)的統(tǒng)治形成了很大的威脅。一旦讓李定國等人站穩(wěn)腳跟,他們將對清軍形成較大的威脅,如清廷調(diào)配大軍“進剿”,他們便就地隱藏,而大軍撤退之后,他們又會出來騷擾地方,所以只有進入緬甸、抓獲永歷帝,才能斬草除根,失去旗幟的李定國等人便再也成不了清廷的門戶之患。
肘腋之患
土司反復(fù)無定,惟利是趨,有如我兵不動,逆黨假永歷以號召內(nèi)外諸蠻,餌以高爵重祿,萬一如前日元江之事,一被煽惑,遍地蜂起,此其患在肘腋也。
除了邊境線上的李定國殘部之外,云南境內(nèi)還有眾多土司,吳三桂認為這些土司“惟利是趨”,一旦永歷帝用“高爵厚祿”來引誘他們,他們必定會被煽動起來對抗清廷,雖然單個土司力量不足以與清廷對抗,但是眾多土司聯(lián)合起來,“遍地蜂起”,清廷必將難以應(yīng)對。
吳三桂的擔心并非無中生有,也并非毫無道理,前一年元江土知府(第一等土官,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由部族首領(lǐng)世襲之土司文職長官,從四品)那嵩便和李定國里應(yīng)外合,發(fā)動反抗清廷統(tǒng)治的起義,吳三桂歷時數(shù)月才平定,所以吳三桂認為境內(nèi)的土司是清廷的肘腋之患,而發(fā)作的根源卻在境外——緬甸的永歷帝。
腠理之患
投誠官兵雖已次第安插,然革面恐未革心,永歷在緬,于中豈無系念?萬一邊關(guān)有警,若輩生心,此其患在腠理也。
在吳三桂和清軍征服云南的過程中,有很多明朝官軍投降清軍,這些人雖然已經(jīng)被安插在各支部隊之中,但是吳三桂認為他們?nèi)匀粵]有洗心革面,如今永歷帝還在緬甸,他們心中肯定仍以永歷帝為尊,一旦永歷帝號召反清,那么這些人難保不生異心,這是腠理之疾。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根源還是在永歷帝,如果永歷帝不在人世,那么這些投降官兵肯定會心無旁騖,最終只能選擇效忠清廷。
除此之外,吳三桂認為云南還面臨著兩個困境,只有解決了緬甸的永歷帝,才能解決云南面臨的難題。
今滇中兵馬云集,糧草問之民間,無論各省銀兩起解愆期,難以接濟,有銀到滇召買不一而足,民室苦于懸磐,市中米價日增,公私交困,措餉之難如此也。
因為與南明的戰(zhàn)事,當時云南聚集了不少兵馬,而這些軍隊所消耗的糧草都需要從民間征集,導(dǎo)致米價上漲,公私雙方都為此所困,籌措軍餉艱難,而百姓生活也十分艱難。
凡召買糧草,民間須搬運交納,如此年年召買,歲歲輸將,民力盡用官糧,耕作半荒于南畝,人無生趣,勢必逃亡,培養(yǎng)之難又如此也。
另一方面,軍隊購買的糧草,需要百姓運輸,而每年運輸所消耗的民力十分之多,導(dǎo)致耕作的人力不足,土地荒蕪,最終也無以養(yǎng)民,如此下來百姓生存困苦,只能選擇逃亡他鄉(xiāng),如此對云南經(jīng)濟恢復(fù)不利。
這一點也屬實,當孫可望、李定國等大西軍余部在云南休養(yǎng)生息之時,注重恢復(fù)經(jīng)濟生產(chǎn),使得云南成為明末亂世之中的“世外桃源”,據(jù)《明末滇南紀略》記載,大西軍進入云南當年(1647年)秋成 “倍于曩昔”,次年又“大熟,百姓豐足”,再下一年仍是“大有年,兵民安樂如初”。
但是隨著清廷的進攻,云南處于戰(zhàn)亂之中,幾年恢復(fù)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被消耗殆盡。據(jù)洪承疇在順治十七年的奏本所載:
三月初五日,又準云貴總督臣趙廷臣手札,內(nèi)開:云南近狀大不如上年。每市斗米一石實賣至二十五六兩,沿途窮民有死于道途溝澗,死于寺廟破屋,死于山路田野,死于旁溪曲徑,甚有母食其女,子棄其父,慘不忍言。
而吳三桂也在奏疏之中提出了他的解決辦法——“臣徹底打算,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凈,則邊境無伺隙之患,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稍可寬紓。一舉而數(shù)利存焉?!眳侨鹫J為,只有徹底解決了緬甸的永歷帝,及早結(jié)束云南的戰(zhàn)事,才能徹底解決“三患兩難”。
1661年,吳三桂率軍進逼中緬邊境,逼迫緬王交出永歷帝,緬王在清軍的威脅之下只能將永歷帝交給吳三桂,吳三桂將永歷帝押回昆明,最終被吳三桂處死在昆明。吳三桂在《渠魁不翦三患二難疏》中敘述的原因是一些客觀存在的情況,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吳三桂絞殺永歷帝的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向清朝邀功,以顯示自己與明朝皇室劃清界限,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清廷的信任,才能為自己謀求更多的政治利益,至于為民著想,不過是一塊遮羞布而已。
恐怕是吳三桂想要搞一次大動作,但是沒有想到就是永歷居然一點兒都不配合!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當時給出的一個說法就是永歷并不是被吳三桂給殺的,而是他自殺的!其實我更相信的是永歷是自殺的,而不是被吳三桂給殺死的!
為什么很簡單,因為吳三桂剛剛把永歷抓住之后,就覺得自個兒賣的價格太賤了!吳三桂當時為什么要去抓這個人,為什么要打倒南明政權(quán)?因為當時朝廷里面就透露出來一點點,就一點點的風(fēng)聲!說要削藩,說要吳三桂的軍隊給他削減掉!就這個消息把吳三桂嚇得不輕,所以他趕緊向朝廷表明忠心,并且親自帶軍隊去攻打南明!把這個永歷皇帝給抓起來了!
但是很快他發(fā)現(xiàn)朝廷那邊的基本上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說要削藩,得直接上什么動作都沒有,自己倒像一個驚弓之鳥一樣,回過頭來把自己最大的一個倚仗給它消滅掉了!不闊,當時的勇力贊被吳三桂滅掉,之前就寫信給吳三桂,說自己真的只是想茍活于世,并不想反清復(fù)明,但吳三桂不管。當時恐懼的心理占據(jù)著吳三桂的內(nèi)心,所以吳三桂一定要把永歷皇帝給他抓了!
所以等到康熙上朝真的想要推行削藩之策的時候,當時吳三桂恐怕在內(nèi)心一直都在想自己是不是賣的價格太賤了!這個時候他把自己真正生存的意義給他,消滅他能干什么?他向康熙上了一道折子說。漩渦鳴人不打南明了,南明已經(jīng)不存在了,我能不能去打緬甸?
說白了,死皮白咧的,那個時候他想求生存,他想保證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想繼續(xù)坐鎮(zhèn)一方,但是康熙不答應(yīng),康熙在這個時候想要拿走他手中最后一張王牌,也就是這個永歷皇帝!
為什么說這個是最后一張王牌,很簡單,我們想,永利皇帝作為南明最后一任皇帝!雖然這個皇帝有些掉價,但是最起碼人家是正兒八經(jīng)大家承認的,明朝最后一個皇家子孫啊,起碼沾了點兒皇帝的身份,有這張王牌在手,吳三桂就能夠打著反清復(fù)明的旗號,最起碼不至于像他后來那樣孤立無援!如果真的把這永利皇帝扶持成為皇帝,那吳三桂之前的罪名還是有一部分可以洗刷掉的!吳三桂的軍隊也不至于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返到全國各地能望風(fēng)而降!
所以當時的吳三桂唯一能夠和康熙叫板的,就是這個永歷皇帝。只要永歷皇帝一直掌握在吳三桂的時候里面,那康熙就得投鼠忌器,他害怕把吳三桂給逼急了,吳三桂把永歷皇帝給搬出來!
所以當康熙要求把吳三桂的手中的永歷皇帝教出來的時候,吳三桂就必須得計劃一下他自己的未來究竟該怎么做,無論做什么,反正唯一一個吃虧的人就是永歷,你們想想,原先把你往死里揍,你求著他不要揍你的那個人,今天過來求你了,你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而且還繼續(xù)叫你往火坑里面跳,那這個時候永歷保證不干!反正都是死路一條,我干嘛不坑你一手的,我自己跳水自盡,我讓你永遠都無法借我的名義去為禍人間去反清復(fù)明!
其實,講道理,永利的死亡誰最吃虧肯定是吳三桂。吳三桂最吃虧!他手中沒有跟康熙叫板的棋子了,與此同時,他還徹底的沒辦法洗掉自己這個叛國賊子的這樣一個罪名!吳三桂這一輩子都別想翻身了,永利活著,他還有翻身的機會,永利死了,他徹底沒有翻身的機會,他必須得謀反。
所以我們看看吳三桂對于永歷皇帝是怎么處理的,也就不說了,還把他們家給他燒了,然后讓后人無法辨認出他們,這得多恨這個永歷皇帝!
吳三桂降清之后,便要在清朝統(tǒng)治者面前表示自己的忠心,畢竟吳三桂是在很多原因下才降了大清,清朝能不能信任吳三桂是個未知數(shù),所以吳三桂如果可以將朱明后裔斬殺干凈,便是向大清展現(xiàn)自己忠心的最好方法,于是當清廷已放棄追擊逃到緬甸的永歷帝,吳三桂卻要執(zhí)意趕盡殺絕。
吳三桂是大明的將領(lǐng),當初因為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殺了吳三桂的父親并且還霸占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才會沖冠一怒為紅顏降了大清,又將清軍引進關(guān)內(nèi),對于清廷來說,吳三桂的臣服有些偶然因素,所以清廷不可能完全信任吳三桂。
并且吳三桂畢竟是漢人而且還是漢臣,既然吳三桂已經(jīng)降了清廷,至少當時他是沒有退路可走,不能讓清廷信任自己,那么以后必然也會被清廷除掉,所以當時吳三桂要自保,便只能玩命的誅殺朱明后裔,為大清的統(tǒng)治掃清障礙,也是在向大清統(tǒng)治者表明自己已與南明政權(quán)毫無關(guān)系,完全忠心效忠大清王朝。
當時南明朝廷在云貴地區(qū)苦苦支撐,被消滅也是遲早的事情,這種事情反正別人也會做,所以與其讓被人領(lǐng)了這個功勞不如自己來,因此吳三桂不念舊主之情,對待南明朱氏趕盡殺絕為得就是可以在新主人大清朝廷面前立下功勞,成功得到清朝統(tǒng)治者的信任,成為大清一名有實權(quán)的功臣,最后吳三桂終于通過對南明的絞殺成為大清朝最有權(quán)勢的漢人王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9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