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劉備遺言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是不是讓諸葛亮自己做選擇?
《三國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p>
“君可自取”當然就是允許自立!
劉備臨終時,給予諸葛亮廢立與自立之權,這是前無來者、后無古人的。而這恰恰是劉備帝王智慧的體現(xiàn)。真相就是,劉備對其子劉禪與諸葛亮能力對比的了解,然后迫于現(xiàn)實、以退為進;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然后,換取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
劉備的托孤,是史無前例、亦無后來者的。為何要給諸葛亮這樣大的權力,甚至包括了可合法取代,原因是多方面的。
劉備是北人,以漢室宗親,受劉璋之邀入蜀抵御張魯為名入蜀,然后取代劉璋主蜀地。劉備統(tǒng)治的根據(jù),憑得就是人望與軍力。
而劉備稱王蜀漢,大軍主力可分為四大兵團。
(1)劉備的中央禁衛(wèi)親軍。
(2)閬中的張飛軍。
(3)關羽的荊州軍。
(4)駐漢中防御魏國的邊防軍,由漢中太守魏延統(tǒng)領。
但是先失荊州,關羽身死,荊州軍覆滅。
而后張飛遇刺而亡,閬中精卒萬余人隨劉備東征,夷陵大敗,閬中軍與劉備親軍大部覆滅。
伐吳之役,使劉備威望大跌。蜀軍四大主力又喪其三。國家名將凋零,國勢、軍力大損,十余年間積攢之精銳老卒,二役盡失。
這時,夾于魏吳二強之間的蜀漢,用腳趾頭想,也能想得到,已經(jīng)是人心浮動,軍民皆懷憂慮、暗潮洶涌。
而能力挽狂瀾者,毫無經(jīng)歷磨煉的弱少年劉禪是萬萬不行的,非諸葛亮莫屬,必須給予諸葛亮軍政獨斷之權,方能讓蜀漢軍民從大敗陰影中走出來,使國勢轉危為安,重新振作。
所以,命令劉禪以父事諸葛亮,完全聽從諸葛亮,是蜀漢能重新振作的唯一辦法。
由此,劉備必須為諸葛亮乾綱獨斷奠定法令基礎,而在遺囑時賦其自立之權,實際就是給自己子孫上了一個三道保險。
(1)有此遺囑在,諸葛亮在一天,劉禪就決不會生出與諸葛亮爭權之心。
這樣,諸葛亮能毫無掣肘的放手施政,重新振興蜀漢。
諸葛亮是什么樣的人物?
諸葛孔明偏居隆中一隅,就能將天下形勢看透。而當時劉備還猶如喪家之犬,自己正日思夜想如何才能夾縫求生時;諸葛亮卻能為他規(guī)劃出聯(lián)結東吳,圖謀荊州,取蜀地,三分天下的戰(zhàn)略宏圖出來,且用事實證明了可行性。
這樣的人,只要無掣肘,必能讓蜀漢從失敗中走出來,重振旗鼓。
所以,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是無以復加的!
(2)“君可自取”這樣史無前例的遺囑,實則是以退為進的道德綁架,促使諸葛亮當眾臣之面立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承諾。
現(xiàn)代人只看眼前,誠信淪喪,有人言而無信,還振振有詞;有欠債不還,也能理直氣壯。
而古人普遍看重身后之名,為了一句諾言而付與生死者,比比皆是。
所以,當諸葛亮身為蜀國皇帝之相父,軍政第一人時,整個天下都在看著他,作出的承諾決不會輕易違背的。
(3)任何一個皇帝都是不甘心大權旁落的,萬一劉禪受人蠱惑,要不知死活的與諸葛亮爭權。那劉禪肯定是斗不過諸葛亮的。
而政治斗爭失敗者身死族滅,這是古代鐵規(guī)矩。但有劉備遺囑在此,諸葛亮取代劉禪卻是合法的。那么,萬一這種情況發(fā)生了,這樣的“先帝厚恩”之下,劉氏子孫的性命就必得保全,也不用斬草除根了。
而諸葛亮獨掌蜀漢后,聯(lián)吳拒魏,勸農治兵并重,整軍經(jīng)武,平定南方,通過數(shù)年休生養(yǎng)息、獎勵生產,迅速穩(wěn)定了蜀漢政局。
又重新為蜀練出了十萬大軍,然后采取以攻代守的積極防御,以一州之地威懾大國,使魏國之強,也被迫熄了吞蜀之心,而對蜀采取了守勢。
而諸葛亮執(zhí)政期間,雖蜀國軍政大小事,皆由其一言決之。然而諸葛亮威權如此,卻不培養(yǎng)小集團,這是令后人無比驚嘆的。
因為史上能把權臣做到諸葛亮這一步的,最后都是將帝位取而代之的。
唯獨諸葛亮臨終之際,又將權力徹底交還于國家,不負劉備之托。
所以,諸葛亮是千古唯一的權臣;而其忠義,也是千古第一,當之無愧!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說了這么幾句話,但是《三國志》中是這么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如果我兒子有能力,希望你能輔助他,如果犬子不才,你看著辦就可以。短短的幾句話,讓后人多了無數(shù)的猜測。
我們先從字面上來分析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君可自取”本來就是讓諸葛亮自己做蜀漢之主,要知道這可是在托孤,劉備斷不至于讓諸葛亮自己去揣測他話中的意思,因此說的話定然是淺顯易懂。如果劉備要諸葛亮再選別人,大可說“君可另選”,否則話說的越太含糊,越不利于諸葛亮今后的行事。
更何況當時劉備也明白他的另外兩個兒子年紀更小,如果劉備真的知道其中一個兒子比劉禪更優(yōu)秀,他大可讓諸葛亮直接對這位更優(yōu)秀的兒子進行輔佐,而不需要由諸葛亮來進行抉擇。畢竟輕言立廢之事,不利于蜀漢的長期發(fā)展。而且劉備在此前的話中也說得很清楚,諸葛亮的才學勝過曹丕十倍,他將諸葛亮的地位與另一個國家的帝王擺在了同一層面上,其中的意思非常簡單,那就是要諸葛亮自立為帝。
從字面上看:劉備在托孤這件事上并沒有什么陰謀論,他把政權的延續(xù)看得比子嗣的延續(xù)重要,因此他絕不可能殺掉一個可以幫助蜀漢穩(wěn)定的國之重臣,當然也就絕不會在帳后埋伏刀斧手了。
劉備在說“君可自取”這句話到底什么意思?
一、擔心諸葛亮對蜀漢失去信心
實際上,劉備在說出“君可自取”這句話時,并不是試探諸葛亮,劉備所擔心的,其實是諸葛亮對蜀漢喪失信心。要知道在劉備去世前,蜀漢經(jīng)歷了兩場戰(zhàn)敗,一場是關羽北伐,此戰(zhàn)不僅沒有占到一絲便宜,反而將荊州全盤送給了江東,蜀漢也因此元氣大傷,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此沒有辦法實現(xiàn),另一場戰(zhàn)事,則是劉備兵敗夷陵,蜀漢元氣大傷,基本告別了統(tǒng)一天下的可能。雖然劉備是一個百折不撓,屢敗屢戰(zhàn)的人,但接連兩次兵敗后,蜀漢內部頻頻發(fā)生兵變和暴亂,一時間政權動蕩,因此劉備最擔心的,其實就是消極情緒的蔓延,他擔心這樣的情緒出現(xiàn)在諸葛亮身上,一旦諸葛亮心中郁結,就此放棄蜀漢而投奔曹魏,蜀漢就真連一點可能都沒有了。
在劉備病重時,他決定托孤于諸葛亮,一方面是因為劉備對諸葛亮十分信任,他不用擔心諸葛亮會在掌權之后廢除劉禪,同時他也不擔心諸葛亮的內政能力,畢竟諸葛亮自管理荊州開始,他的表現(xiàn)就十分出色,劉備自然不用質疑。劉備擔心的,其實就是諸葛亮喪失信心,不好好處理輔佐劉禪。畢竟劉備東征,諸葛亮并沒有表達贊同,諸葛亮確實可能因為這件事而產生怨懟以及消極情緒,在蜀漢風雨飄搖的時候,如果托孤大臣都沒有心思整頓好國家,只怕蜀漢不久就會滅亡了。
二、為了鞏固諸葛亮的地位。
這一點很重要,在諸葛亮剛剛入劉備帳下的時候,關張二人就表示過不滿,直到后來看到了諸葛亮的卓越的軍事才能之后,他們才心服口服。
其實,關張二人的意見就代表了劉備眾多手下的意見。而由于劉備是在荊州起家的,而后來在益州扎根,益州向來不待見從荊州來的“東來客”。因此,劉備集團內部就存在著荊州和益州兩股勢力,盡管不會明著爭權奪利,但是背后權力的傾軋在所難免。
劉備深知這種局面難以改變,所以就常?;ハ酄恐啤⒒ハ嗥胶?。而諸葛亮就是屬于荊州舊部、而李嚴則屬于益州新部。在臨終托孤的時候,也是將二人一同召來。很顯然,劉備對于諸葛亮的才能是絕對肯定的,而且對于諸葛亮他也是寄托了厚望,所以,才會當著眾人的面說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
這是在給諸葛亮樹立威望,以便于日后諸葛亮輔佐劉禪管理國家。
當然,安排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絕不是為了牽制他,這只是劉備給諸葛亮找的一個最佳助手而已(劉備是這么認為的)。劉備后面還說到“君可自取”,這足以看出諸葛亮的絕對信任。
當然,作為忠心耿耿的諸葛亮自然是感激涕零,所以發(fā)誓要將畢生精力都用來經(jīng)營劉家產業(yè)。
“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我們且不說劉備是什么目的,單說這幾句話的藝術,就讓人佩服不已。一來表現(xiàn)出劉備的高風亮節(jié),二來表現(xiàn)出自己的大公無私,那么劉備的真實意圖是自己所想嗎,還是僅僅為了試探諸葛亮呢?可能只有劉備自己知道了!
各位網(wǎng)友有什么好的見解,歡迎下面評論!
這是一場陰謀,劉備是因為不放心諸葛亮,害怕自己死后,諸葛亮不能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所以來此一出,也是為了考驗諸葛亮的忠心,自己才好安然的離去。劉備確實非常聰明,他的這一計為他的兒子劉禪穩(wěn)坐蜀漢江山奠定了基礎,也防止了諸葛亮造反,可以說是一箭雙雕啊!
諸葛亮和劉備的情誼深厚,劉備也愿意相信諸葛亮對自己的忠心,但是他身為帝王,還是沒有辦法完全對諸葛亮放心。劉備就算不為了自己著想,也要為了蜀漢的黎民百姓,為了蜀漢的江山,為了自己的兒子劉禪著想,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基業(yè),怎么能在自己的手上斷送了呢?所以劉備不得不防備諸葛亮,就算諸葛亮一直是自己最信任的人,有朝一日也不得不算計于他。
或許劉備也不愿意去算計諸葛亮,但是大業(yè)面前,他也不得不如此,我想不管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會選擇這樣去做,并不是只有劉備會如此。換成其他人,也未必會比劉備做得更好,劉備是帝王,他有自己的考量,即便這樣做會對不起諸葛亮,但是他毫無選擇。
在歷史記載中,劉備在臨死之前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些話聽起來會覺得非常的感動,但是其實是一種考驗,如果諸葛亮的回答稍有不慎,或許就會丟了性命。還好諸葛亮給了劉備一個滿意的答復,讓他完全方向了,其實這也是劉備心中最想要的答復。
劉備是看重諸葛亮的,知道他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也相信他的能力。他只是害怕諸葛亮不能像對自己那樣去對待自己的兒子劉禪,所以才說出這樣的話去算計于他,好在萬事大吉,一切都好。
由于劉備對諸葛亮常說的自取,跟很多人腦部中想的自取不一樣,這兒的自取并沒有要讓諸葛亮自身當皇帝,反而是想讓諸葛亮行駛廢立之權,也就是像西漢時期的霍光一樣。
這兒大家先來解釋一下,依照中國古時候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式,大臣和皇帝中間的等級制是十分嚴明的,皇帝有著理論上生殺予奪的全部權利,針對大臣的一切分配,大臣也需要沒有理由秉持,所說天地君親師的五倫,就確立在那樣的根基上,可是這一點只是是理論上而言,
中華文明行為自身就沒有一個等級制和國家結構尤其等級森嚴的文明行為,跟印度的印度種姓制度和西方國家所說宗教信仰一體化的規(guī)章制度迥然不同,中華文明行為的本質實際上有很多自身可以融洽的一部分,即使是應對高于一切的君權,實際上也是如此,
因此劉備這兒的這一句讓諸葛亮自取還可以換一個了解方法,換為哪些了解方法呢,簡易而言,劉備是賦予了諸葛亮一個監(jiān)管君權的機遇,換句話說假如劉禪這個人沒有工作能力,諸葛亮是可以用別的的方法來讓蜀漢政權堅持下去的。
這兒的保持自然并不是只讓諸葛亮自己做皇帝,反而是只讓諸葛亮行駛他手上的權力,想辦法賦予蜀漢政權的一條路面,我們要掌握劉備并非僅有劉禪一個孩子,他實際上也是有劉永和劉理此外兄弟倆,所以說假如劉禪真的當不了皇帝或者或者做皇帝沒有工作能力的話,政權徹底有其余的備選擇項,并且剛剛大家提到西漢的霍光,
包含商朝的伊尹,都以前行駛過廢立皇帝的權力,可是在中華歷史時間文化中的記述,她們也并非是篡逆之輩,反而是真真正正的意義上可以匡復我國的忠臣,所以說假如從這種視角看來,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權力是有效且合理合法的,并且也可以協(xié)助我國進一步完善到另一種更強方面的,大家又怎能說劉備的權力或是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權力是不太好的呢?
我們不能以目前的一些角度去對待三國時期的角色,更為不能用當代有關人的一些剖析方法去剖析古人,事實上古人遠比大家想象中的更為聰慧,尤其是日常生活在亂世天下中的角色,她們針對時期的掌握和針對人的本性的考慮肯定是要在大家這些人以上的,因此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權力是可以了解,而且更有利于蜀漢政權持續(xù)和漢王朝再次發(fā)展趨勢起來的,不可以見到劉備賦予諸葛亮自取,
大家就以一些陰謀的形式去研究這個問題,這類歷史時間意識是不可取的,一樣這類歷史時間心態(tài)也是不大好的,諸葛亮和劉備中間的愛情和互相的信任感,一定要在大家今日想象的許多狀況以上,而這兩人非常大水平上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可以相互之間幫扶的小伙伴,并不僅各個部門罷了。當然,最終諸葛亮都沒有行駛劉備賦予他的這一權利,表明他也是認同劉禪的依法執(zhí)政,而且覺得劉善這個人也是有一定才能的。
劉備對諸葛亮深信不疑,諸葛亮對劉備中心無二,君臣關系相當融洽,簡直是難得的明君忠臣之典范。不管是落魄不堪,還是當上蜀漢皇帝,對于諸葛亮提出的諫言,劉備幾乎都會不假思索地聽從,按照他所說的去做,把兄弟關羽、張飛十分郁悶,有時還會吃醋,不理解為何大哥要對孔明這么好。
世上沒有完美之人,以仁義著稱的劉備也不例外,善于納諫的他,一生很少拒絕諸葛亮的建議和意見,但得知關羽命喪東吳大將呂蒙之手時,劉備徹底被激怒了。想起三人曾經(jīng)在桃園許下的誓言,他的眼淚根本停不下來,往昔的一幕幕猶如昨天,不愿接受二弟不在的事實,整日沉浸在悲痛當中。
坐在冰冷的宮殿中,劉備內心十分孤獨,思緒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呂布趁劉備帶兵與袁術干仗,對徐州城發(fā)起猛攻,由于張飛喝了太多酒,醉的不省人事,不但把城池給丟了,還導致大哥的家眷落入?yún)尾贾帧P姨潖堬w很能打,即使在喝醉的狀態(tài),依舊無人能擋,殺出一條血路,把大本營丟失的消息告訴劉備。
張飛覺得愧對大哥的信任,也對不起被俘的大嫂,想要拔劍自刎,以死謝罪。劉備抓住三弟的手,鏗鏘有力地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xù)?”聽完劉備的這番話,不僅張飛哭成淚人,關羽也泣不成聲,遇到如此重情重義的大哥,絕對是三生有幸。
劉備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對兩位兄弟推心置腹,困難挫折一起扛,榮華富貴一起享。如今二弟被殺,如果不蕩平東吳為他報仇,豈不是讓天下人嘲笑。但是,劉備今非昔比,不再是當年寄人籬下的小羅羅了,而是與曹操比肩的梟雄,要為蜀漢百姓著想,決定暫時先忍忍,等到實力足夠之時,再滅掉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
張飛就不愿意了,每天借酒消愁,并且還對劉備說:“大哥啊,難道你不想二哥嗎?忘記咱仨結拜時對天發(fā)的誓了嗎?”劉備再也坐不住了,就算拼完家底也要讓東吳付出代價,集結了蜀漢絕大部分兵力,浩浩蕩蕩地向東吳殺去。奈何身邊缺少謀士,劉備不懂如何排兵布陣,東吳名將陸遜看出了蜀軍的死穴,命人放了 一把火,把劉備的家底基本燒光了。
關羽的仇沒報,還搭上了數(shù)萬士兵的性命,自責和內疚填滿了劉備的內心,很快就病倒了,趕緊讓人把丞相和兒子劉禪接來,交代一下后事。劉備對兒子要求不算太高,畢竟知道劉禪能力有限,只要他能不太貪玩,好好聽丞相的話,開疆拓土之事劉禪肯定干不了,能保住現(xiàn)有的地盤就不錯了。
隨后,劉備就讓兒子退下,把諸葛亮喊到傳遍,兩人四目相對,一切盡在不言之中,無需說太多,僅挑重點強調一下。最后,劉備留下了14字遺言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說完就徹底閉上了雙眼,再也沒有醒來。按照常理來說,諸葛亮肯定會謹記劉備的遺言,但這次他卻沒有,而是當作耳旁風,甚至覺得老大劉備看走了眼。
不聽劉備之言,早晚吃虧在眼前,馬謖失街亭后,諸葛亮后悔不已,哭著喊道:“要是聽從先帝遺言,絕不會造成如今的局面,對不起先帝??!”諸葛亮共進行五次北伐,從各方面來分析,只有第一次最有機會成功,卻由于他錯用了只會吹牛的馬謖,失去的不只是街亭,還有一統(tǒng)天下的最佳時機。假如街亭不失,即使不能一舉滅掉曹魏,至少能將隴右、西涼之地牢牢控制在手中,魏強蜀弱的局勢也會改變,三國歷史也許將會改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9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