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敢不敢逼朱元璋退位呢?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唐朝和明朝是中國古代壽命最長的兩個封建王朝,兩個王朝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皇位都曾經(jīng)發(fā)生過偏移。唐朝的皇位太子李建成一支轉(zhuǎn)移到李世民一支,明朝的皇位由太子朱標一支轉(zhuǎn)移到朱棣一支。雖然兩個王朝的皇位都發(fā)生了轉(zhuǎn)移,但是轉(zhuǎn)移的方式卻不一樣。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進而逼迫李淵退位。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推翻了明惠帝朱允炆。
李世民和朱棣最終都“造反”成功,獲得了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相比較于李世民,朱棣無疑更加“堅韌”,一直忍到朱元璋去世,才決定“靖難”。如果朱棣學李世民逼迫朱元璋退位,明朝的歷史會怎么發(fā)展呢?
如果朱棣學李世民無外乎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逼宮成功,第二種情況是逼宮失敗。如果朱棣逼宮成功,明朝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如我們所見。明惠帝以后的明朝歷史,就是朱棣當皇帝的歷史。如果朱棣逼宮成功,明朝的皇位還是會轉(zhuǎn)移到朱棣一支。明朝的歷史不會發(fā)生太多變化。不同的可能是朱允炆從來都沒有當過皇帝,朱元璋提前退位,朱棣下西洋的決心沒有那么大。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后才發(fā)動靖難之役,不是因為他的才能不夠,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逼宮的實力。如果朱棣逼宮的話,大概率是以失敗而告終。朱棣的才能不亞于李世民,但是兩個人的情況則完全不同。
唐朝的開國與明朝不同,李淵能夠成為開國皇帝純屬撿漏。隋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之后,各路豪杰并起,隋朝的江山處于風雨飄搖。當時各個諸侯都有可能成為最后的勝利者,最終獲得皇帝寶座,李唐只是眾多諸侯之一。李淵雖然也最終起兵,但是起兵卻不是李淵的初衷。
天下大亂之后,李淵并不想造反,只想安心做自己的唐國公。雖然李淵不想造反,但是李淵的兒子們卻個個都不安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nèi)齻€逼著自己的老爹造反。李淵在三個兒子的逼迫之下,只能無奈地走上造反的道路。李淵在歷史的潮流以及三個兒子的裹挾之下,建立唐朝。唐朝建立之后,地盤只是局限于關(guān)中的河東一帶。李淵的三個兒子又南征北戰(zhàn),為唐朝開疆拓土。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才華橫溢,每一個人都是當時一頂一的人才,李世民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建成做為嫡長子,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皇太子。嫡次子李世民雖然無緣太子之位,但是卻憑借著出色的才華和卓越的戰(zhàn)功,成為可以和李建成抗衡的政治力量。
唐朝一大半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如果沒有李世民就沒有唐朝一統(tǒng)天下。李世民擊敗的諸侯有薛舉和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徐圓朗等勢力。由于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唐朝的疆域不斷擴大,李世民的勢力也不斷膨脹。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經(jīng)基本上掌握了唐朝軍隊,唐朝廟堂之上許多要害部門也被李世民的人把握。當時李世民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唐朝最有實力的一支力量,甚至已經(jīng)超過了李淵。
李建成也有一定實力,又有齊王李元吉支持。李建成和李世民兩大勢力已經(jīng)左右了朝政,夾在中間的李淵反而比較尷尬。作為皇帝的李淵既擺不平李世民,也不敢貿(mào)然廢掉李建成。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徹底掌握了唐朝的軍政大權(quán)。玄武門之變后,尉遲敬德等人名為保護李淵,實際上是控制李淵。
玄武門之變后,李淵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傀儡,只能先冊封李世民為皇太子,然后乖乖地將皇位“讓給”李世民。李世民逼宮時,已經(jīng)完全掌握了軍政大權(quán),逼宮也就順理成章了。總得來說,李淵是一個弱勢的皇帝,李世民是一個強勢的皇子。
朱棣雖然貴為皇帝,但是在明朝建國過程中并沒有發(fā)揮什么作用。李世民的權(quán)力都是自己一點點打出來的,逼宮前不僅擁有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而且擁有一整套完整的班底。朱棣則不一樣。明朝建立之時,朱棣還不滿十歲。朱棣所有的權(quán)力都來自于朱元璋。朱元璋可以給予朱棣一些權(quán)力,也可以隨時收回這些權(quán)力。
即使朱元璋給了朱棣一些權(quán)力,這些權(quán)力也僅僅局限于燕地。當時明朝有很多藩王,朱棣只是眾多藩王之一。朱棣的實力在朱元璋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朱元璋只需要一句話,整個燕國就會灰飛煙滅,朱棣自然也會灰飛煙滅。朱元璋在世之時,所有諸侯王都活在他的陰影之下。
洪武晚期,朱元璋為了給朱允炆鋪路,開始向同姓諸侯王開刀。如果朱元璋再活兩年,朱棣也有可能成為剪除的對象。朱元璋在世之時,朱棣能夠保住小命就不錯了,更不用說逼宮。如果朱棣貿(mào)然逼宮,等待他的下場只能是滅亡。如果朱棣滅亡的話,也就是不可能有靖難之役,明朝皇位會由太子朱標一支占據(jù)。
曾經(jīng)有人說:明朝進一步可以成為漢唐,退一步可以將會成為兩宋,而朱棣是關(guān)鍵人物。這句話等于告訴所有人,如果沒有靖難之役,明朝將會是另一番景象。我覺得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是并不完全正確。朱棣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君主,朱允炆則是一個文弱的君主。朱允炆在位幾年間,已經(jīng)初步確定實行文治。朱棣則是一個傾向于武功的皇帝。朱棣靖難成功,打斷了朱允炆的治國理念。
明朝皇位發(fā)生偏移,對于明朝歷史肯定有極其深遠的影響。比如,明朝的版圖大大拓展,明朝尚武的基因得以延續(xù)。朱棣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了不少政治制度,對于明朝此后的歷史影響極其深遠。朱棣治理下的明朝和朱允炆治理下的明朝,有很大不同之處。雖然明朝的變化非常大,但是明朝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
朱棣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君主,和朱元璋和很多相似之處。明朝再一次采用一些比較嚴苛的政策。明仁宗之后,明朝的政策再一次轉(zhuǎn)向溫和,奠定了此后治國的基調(diào)。明朝最終形成了強大的文官體制,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明朝不少皇帝為了牽制文官力量,不斷加強宦官的權(quán)力,最終形成了文官和宦官共同執(zhí)政的局面。如果朱允炆繼續(xù)當皇帝的話,肯定會繼續(xù)推行文治,最終也有可能形成行為文官體制。為了牽制文官的權(quán)力,明朝皇帝也有可能尋找另一個政治勢力,可能不是宦官。
總得說來,如果朱棣逼宮朱元璋,大概率會以失敗而告終,最終明朝的皇位會停留在太子朱標一支,明朝會發(fā)生很大變化,但是最根本的制度不會發(fā)生多少變化。
朱棣之所以不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反,是因為朱元璋的權(quán)勢非常大,朱棣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對手,而且朱棣非常尊敬自己的父親。
第一,朱棣非常尊敬自己的父親。
朱棣是朱元璋的親生兒子,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對自己的幾個兒子都比較好,很少訓斥他們,所以朱棣從小就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跟父親的關(guān)系也比較好。
他之所以不在乎父親活著的時候起兵造反,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尊敬自己的父親,不想讓父親生氣。
而且朱棣造反是因為不滿于朱允炆的削藩令,而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并不存在這樣的矛盾,所以朱棣也就沒有造反的理由。
第二,朱元璋作為開國皇帝有很高的威望。
朱棣雖然貴為燕王,手底下有很多兵馬,但是跟他的父親朱元璋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因為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在明朝有非常高的威望,就連朱棣的燕王之位都是朱元璋親自冊封的,所以朱元璋作為一個小小的藩王,根本無法和自己的父親相對抗。
即使他手中的兵力超過朱元璋,如果他起兵造反的話,天下的人也不會響應(yīng)他。相反,大家都會去討伐他,因為朱棣起兵造自己父親的反,在道義上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我的看法是什么?
我認為朱棣之所以不敢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造反,除了有以上2點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時間差的問題。
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雖然不滿于朱元璋立孫子朱允炆為太子,但是當時的朱允炆尚未繼位,也沒有發(fā)布削藩令,朱棣跟朝廷的矛盾并不深。而且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朱棣的野心也不大,他的野心是一點點成長起來的。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回答你:1、不愿造反 2、朱允炆的軟弱
1.? 首先是不愿意造反,是被逼造反
? ? ?朱棣雖然一直有一顆想當皇帝的心,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就要通過造反自己的父親來達到目的,他一直寄希望與自己的父親能夠把皇位給他,但是到了后期這種希望越來越渺茫了,在他的父親看來,朱棣雖然非常驍勇善戰(zhàn),而且具有很很高的膽識,但是,和朱允炆比起來,朱棣所缺少的是皇帝應(yīng)該有的那種寬厚、平和的心,朱棣這個人野心很大,后面之所以造反也是因為朱允炆殺死或者貶斥了朱棣的許多兄弟,朱棣此時是非常害怕的。此時一方面,他如果不造反的話,他很清楚,接下來的處理對象就是他,而另一方面,如果造反的話,自己的準備又不足,而且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所以說他造反的風險是非常大的,而到了后來他不得不反。
2.朱允炆的軟弱
? ? ? ? ? ?
由于朱允炆在后來一次次的事情中,讓朱棣覺得,他造反是可能成功的,朱允炆這個人,他雖然非常具有作為皇帝的那種寬厚愛人的心,但是這種心在面對朱棣時,就成了很大的弱點,朱允炆在朱棣力量沒有發(fā)展雄厚的時候,曾經(jīng)有很多機會能夠處死朱棣,甚至到了后面,朱棣已經(jīng)明顯要造反,此時朱允炆有機會扣押他的兒子作為人質(zhì),即使不考慮人質(zhì)這方面,扣押他的孩子還是能大大削弱朱棣的實力的,但是朱允炆最終沒有這么做,這也給了朱棣極大的信心,他認為可以造反成功,朱允炆不像朱元璋那樣果敢,尤其在處理朱棣問題上面,太過于優(yōu)柔寡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1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皇帝為什么立嫡長子不立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