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多爾袞和清代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多爾袞對清代有什么貢獻?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的母親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最為寵愛的大妃之一。
因為母親的緣故,多爾袞從小就頗受努爾哈赤的喜愛。努爾哈赤駕崩,皇太極繼位時,多爾袞還是個只有十幾歲的孩童。幼年喪父喪母的多爾袞,跟隨在八哥皇太極的身邊,頗受皇太極的器重和喜愛。
十六歲時,多爾袞跟隨皇太極領兵出征蒙古,在和察哈爾部族的戰(zhàn)斗中嶄露頭角,被皇太極賜封“墨爾根代青”的美號,努爾哈赤初建的正白旗也被劃歸到多爾袞的手下,為其日后的崛起提供了初步的基礎。
明崇禎四年,皇太極率領五萬兵馬入侵明代邊境。在大凌河之戰(zhàn)和錦州之戰(zhàn)中,多爾袞身先士卒,親自沖鋒在前,受到明軍將領洪承疇、祖大壽的火炮襲擊,差點殞命戰(zhàn)場。
幾次戰(zhàn)役后,明王朝在關外的勢力基本被消滅殆盡,勇武殺敵的多爾袞更加收到了皇太極的器重。大凌河之戰(zhàn)后,皇太極仿照明代制度建立了六部,吏部之首便是多爾袞。
年輕的多爾袞不僅在行軍殺敵方面卓有成績,在建國方略、安邦政策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初步建制后,皇太極在蒙古、明代、朝鮮三個目標之間舉棋不定,多爾袞向其獻策,確定了先攻占大明,再集全國之力,西平蒙古,東平朝鮮的戰(zhàn)略方針。
由于明代尚存實力,多爾袞便在每年的秋收季節(jié)入關侵擾襲擊,明代的國力進一步削弱。
在后金和明代僵持時,多爾袞開始了征討蒙古的征程。蒙古帝國的末代大汗,成吉思汗的孫子林丹汗率領蒙古殘余勢力企圖頑抗到底,聯(lián)明抗金,給后金政權造成了不小的困擾。多爾袞最終俘虜了林丹汗的福晉、子孫,林丹汗也遠遁青海,客死異鄉(xiāng)。
蒙古帝國就此滅亡,后金基本一統(tǒng)了中國北方的大片領土。曾經元代的傳國玉璽也被多爾袞作為戰(zhàn)利品獻給了皇太極。
以蒙古覆滅為契機,1636年正月初一,多爾袞帶領后金王室的貝勒、臣子們,向皇太極朝拜行禮,皇太極定都盛京,立國大清,正式稱帝。論功行賞之時,年僅二十四歲的多爾袞因其優(yōu)秀的文治武功,被冊封為和碩睿親王,享有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的特權,由此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清代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皇太極一統(tǒng)天下的目標還未完成就猝死于宮闈之中。由于其生前并未立下遺囑任命繼承人,清代皇室內部出現(xiàn)了皇太極長子豪格、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莊親王濟爾哈朗三方勢力的分歧。
此時的清政權還面臨著明代的壓力,多爾袞為了避免爭奪,顧全大局,擁立了皇太極的九子福臨繼位,成功化解了一場內亂。
六歲登基的福臨難以處理政事,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就在實際上左右了清代的政權。1644年,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占領北京。
崇禎帝自縊,多爾袞當機立斷,趁著中原大亂,率領十萬軍隊入關,擊敗了李自成,遷都北京,并讓福臨重新登基,開啟了清代和中國歷史的新變化。
入主中原的多爾袞并沒有讓勝利沖昏頭腦,不顧部分清代皇室偏安江北的主張,他向西征討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向南繼續(xù)追擊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和南明王朝的殘余勢力。
在此過程中,不斷吸納中原的散兵游勇,將入關帶來的的十萬兵馬,發(fā)展壯大,為清代一統(tǒng)全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在一統(tǒng)的路途中,多爾袞也吸取前明的教訓,廢除了明代的諸多苛捐雜稅,對于吏治的清明也要求的極為嚴格,啟用了一批漢族大臣,使民眾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
順治七年,南征北戰(zhàn)的多爾袞死于游獵的路途中,順治帝迫于其生前的勢力和功勛,為了安定政局,不得不追封其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兩個月后,多爾袞的勢力被清洗,順治帝才敢將其拋尸揚灰,可見多爾袞生前的威懾力。順治因多爾袞強僭越皇權才如此憎惡多爾袞。但多爾袞征戰(zhàn)一生,平定蒙古、朝鮮,擊敗明代,帶領清軍入關一統(tǒng)天下,治國理政、安定民生,對于清代開國確有貢獻。
多爾袞出生于公元1612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也是努爾哈赤最為寵愛的兒子之一。多爾袞的母親,是努爾哈赤最為寵愛的大福晉阿巴亥。多爾袞四歲時,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當時被其他各部稱為昆都侖汗。
在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坐上汗位的兩年后,正式對明朝宣戰(zhàn),自此后金與明朝之間,便開始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漫長戰(zhàn)爭。
多爾袞因為十分受父親努爾哈赤的寵愛,地位也由此極高。年幼的多爾袞,先是被努爾哈赤任命為正白旗旗主。讓一個孩子做旗主,這可是相當罕見的殊榮。稍微大一些之后,更是與一些年長的宗室們,直接共同參與議政。
公元1626年,六十八歲的努爾哈赤病逝。這對于多爾袞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沖擊。不過,還沒等多爾袞從失去父親的悲痛中回過神來,就在努爾哈赤去世幾天之后,他的母親阿巴亥被迫殉葬,追隨努爾哈赤到了地下,一夕之間,父母雙亡。
這時候,年僅十四的歲多爾袞自然是十分傷心的,同時這時候的多爾袞也是十分脆弱的。沒了父親努爾哈赤的寵愛和保護,也沒了母親阿巴亥的呵護和關愛。不光如此,這時候的多爾袞心里也是帶著恨意的,多爾袞雖然知道,逼迫母親殉葬的主導人,是八哥皇太極。
但是當時的多爾袞,根本沒有能力對付皇太極替母親報仇。加上親弟弟多鐸需要自己的保護,因此多爾袞權衡之下,便暫時將復仇的心思藏起來,在兄長皇太極面前虛與委蛇,等日后有能力再進行復仇。
此后的多爾袞,變得城府頗深,讓人捉摸不透,在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后?;侍珮O可能是出于對多爾袞愧疚的心理,對多爾袞大加重用。多爾袞憑借聰明的頭腦和出色的作戰(zhàn)能力,、不管是單獨率軍作戰(zhàn),或是跟隨皇太極作戰(zhàn),都大勝而歸,也為后金的統(tǒng)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擴展資料: 多爾袞因為做出的貢獻頗多,被皇太極封為和碩睿親王,這時候的多爾袞才二十四歲。二十四歲的多爾袞在朝中地位較高,很受皇太極的信任和重用,皇太極對于多爾袞的建議總是第一時間進行了采納,多爾袞也因為皇太極的重用,在能力上得到很多的鍛煉,也為今后的輔政做了良好的鋪墊。
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病逝,終年五十二歲。因為皇太極突然去世,生前也沒有立下遺詔,皇位的繼承人就由位高權重的宗室成員們推舉。當時清朝宗室的成員們的推舉,是按照軍功進行推舉的,加上意見不是十分統(tǒng)一,所以就產生了兩位候選人。
一位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位便是多爾袞。這兩位候選人,都為大清做出了很多的貢獻,能力也都十分優(yōu)秀,都有著各自的支持者,雙方互不相讓,一時之間陷入了僵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多爾袞
地位: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立下卓越戰(zhàn)功?;侍珮O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簡介: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后,于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多爾袞簡介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11.17—1650.12.31),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完成大清一統(tǒng)基業(yè)的關鍵人物,清朝入關初期的實際統(tǒng)治者。1626年封貝勒;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1643年輔政,稱攝政王;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問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后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參考資料: ://baike.baidu/view/6555.#sub298026
多爾袞簡介及其一生的功與過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順治帝時期攝政王、和碩睿親王,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去世后,多爾袞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多爾袞被封為攝政王,隨后晉為皇叔父攝政王,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
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順治三年,多爾袞以為順治皇帝信符收貯于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鈐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而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15種,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多爾袞晉升為皇父攝政王后,其“所用儀仗、音樂及衛(wèi)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如同皇帝。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
順治七年,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致死。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五里,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喪禮依帝禮。
擴展資料
軼事典故——賜死豪格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爾袞即將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個親信部下,出面檢舉豪格“悖亂”。處理的結果是,幾位忠實于豪格的部下被殺死,豪格本人被廢為庶人。這是一個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決。
三年后,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已經牢牢掌控了大權的多爾袞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軍前去對付張獻忠。順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這位令四川人聞之色變的“大西皇帝”殺死后,凱旋回京。一個月以后,為他慶功的熱乎勁兒還沒有完全過去,豪格便又一次獲罪被幽禁起來。
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稱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不久,時年四十歲的豪格在幽禁中無疾而終。有人認為,他是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錦衣衛(wèi)留用人員奉命殺死的。
死后,檢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這可能是福臨小皇帝痛恨多爾袞的原因之一,多爾袞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多爾袞
清朝多爾袞簡介 多爾袞是怎么死的多爾袞為什么不當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立下卓越戰(zhàn)功。皇太極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后,于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多爾袞的身世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zhàn)中立下卓越戰(zhàn)功?;侍珮O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后,于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多爾袞的一生?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萬歷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為太宗皇太極異母弟。 據(jù)說多爾袞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親喜愛,努爾哈赤曾有意將其作為自己的汗位繼承人。努爾哈赤日后設有兩個「中宮大福晉」;地位相當于漢族的「皇后」。一個是皇太極的生母蒙古姐姐,她去世很早。去世之后,努爾哈赤再立的「中宮大福晉」是阿巴亥,也就是多爾袞的生母。滿族的制度是「子以母貴」,母親身分越高,兒子的地位也越高。多爾袞和皇太極可以說是身分相當?shù)牡兆印?多爾袞一直認為,他的父汗是要把汗位傳給他的。努爾哈赤臨終前,唯一受命趕到現(xiàn)場的大福晉阿巴亥帶回的遺詔也是這么說。但是,那時多爾袞只是十四歲的小孩,還沒有兵權與政權。而皇太極已是后金軍、政地位最崇高的「四大貝勒」之一。因此,皇太極掌握了全局,讓所有大、小貝勒都推戴他繼位。而且,在他登基前,他們還逼死了多爾袞的生母,矯詔要她殉葬。 多爾袞對這件事當然懷恨在心;他一直認為皇太極不但搶了他的汗位,還因心虛而逼死了他的母親。到了皇太極駕崩,他已成年,是擁有正白旗的軍權,又有豐富政務經驗的「睿親王」。他的親兄弟,也擁有兵權的英郡王阿濟格與豫親王多鐸,當然是擁戴他的。所以,除了已死的皇太極,當時誰也沒他的權勢大,他當然理所當然的想把汗位奪回來。 當時,大多數(shù)重臣并不反對多爾袞繼位。因為他實在是有才干,有能力的。如果沒有反對勢力,他也就順利登基了。反對的人是八旗中由皇太極親領的正黃、鑲黃兩旗。他們是皇太極的親軍,一向高人一等。如果多爾袞繼位,他們必然失勢,所以他們堅持立皇子,以維持皇太極的正統(tǒng)宗支。當時,最有勢力的皇子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他比多爾袞還大三歲,也是軍功顯赫,政治經驗豐富的人于是,大清分成了三派,支持多爾袞的、支持豪格的和中立的。局面鬧得很僵,都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但大清的皇帝卻是皇太極死了二十幾天了,繼位人選還沒有確定。朝中劍拔弩張,皇弟、皇子之爭,造成了空前的政治危機。最后這危機到底是誰解除的呢?孝莊!她知道,如果讓這兩個勢均力敵的人內斗起來,大清就完了。而這兩個人是誰也不肯讓誰的。所以她提出了第三人選她六歲的兒子福臨。這一個人選,占了幾個優(yōu)勢就兩黃旗來說,他不但是皇子,而且因為他母親的地位比豪格的母親高,就子以母貴來說,比豪格更占優(yōu)勢。你們要皇子,就給你們皇子,你們還有什么話說?而且,豪格本來就只仗著兩黃旗支持,兩黃旗不鬧了,他就孤掌難鳴。 更重要的關鍵她得說服多爾袞肯讓位。她首先動之以情她與多爾袞本是青梅竹馬的情侶,陰錯陽差讓努爾哈赤把她指婚給了皇太極。雖然成了叔嫂,但她知道,多爾袞對她始終是有情的。多爾袞當然不肯讓豪格,但讓他所愛的布木布泰的兒子,總是可以考慮的。而且,她又答應讓多爾袞攝政;反正福臨太小,實際掌權的還是多爾袞,讓多爾袞心平氣和。其次說之以理他告訴多爾袞,如果多爾袞不肯讓位,因此造成大清的內亂,則上無以對祖宗,下無以對子孫。這個帽子太大,多爾袞不能不考慮。更讓多爾袞不能不顧慮的,是她還脅之以勢;她出身蒙古貴裔,滿、蒙的關系極為密切,蒙古方面的態(tài)度是舉足輕重的。她以福臨是蒙古外孫,爭取了蒙古對福臨的支持,又說服中立派贊同她的釜底抽薪之計。于是,讓原先鼎足之勢,變成支持福臨的占絕對優(yōu)勢,逼得多爾袞不得不讓位,而解決大清迫在眉睫的危機。雖然就當時而言,危機解除,卻也留下了后遺癥多爾袞仗著自己的讓位之功,擴張權力,排除異己,終于還是害死了他的對頭豪格。朝中的王公大臣,有些依附他,有些不滿意,也只好明哲保身,不敢與他對抗。到后來,他連小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使叔侄兩人勢同水火,把孝莊夾在兩者間左右為難。多爾袞權大勢大,囂張跋扈,甚至想逼孝莊改嫁他,被漢臣勸阻。為了安撫他的情緒,孝莊只好逼順治拜他為父,以滿足他的虛榮心。 順治漸漸長大,他對多爾袞的仇視,是多爾袞心知肚明的。這令多爾袞不能不擔心如果有朝一日順治長大親政,他自己將有什么下場?而且,他當皇帝的野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竟然想把順治廢了,自立為皇帝。孝莊面臨了抉擇她心中不是不愛多爾袞,但不能坐視多爾袞篡位,造成對大清的傷害。她利用心理學的戰(zhàn)術擊敗了多爾袞在順治登基的時候,多爾袞和所有的王公重臣都寫下效忠順治的誓書。多爾袞當時的誓書上,誓言秉公理事,絕不存私心,排除異己,而且一定效忠皇帝,如果違誓,短折而死。孝莊把他的誓書給他看,指責他違背了誓書上的所有誓詞! 多爾袞死于關外墜馬,死時只有三十九歲對一生戎馬的人,這是不可思議的。也許,就是他自己違反了誓書的誓詞,讓他心虛,才應誓的吧? 照著被欺壓的小皇帝和王公大臣的意見,多爾袞既死,巴不得馬上就把他打下十八層地獄,并把他的同黨一網(wǎng)打盡。但,孝莊阻止他們這么做,因為,她知道在他主政的八年間,跟他關系糾葛不清的人太多了,如果立刻清算多爾袞,會使人人自危。這些人一旦反撲,將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所以,多爾袞死后,朝廷還曾追尊他為成宗義皇帝。為他隆重治喪,備極哀榮。直到兩個月后,新政府根基已經穩(wěn)定了,才由為了自保的多爾袞屬下檢舉他的不法,名正言順的鏟除了多爾袞的惡勢力。 多爾袞當政時,威信自專,對待政敵豪格不公,于順治五年(1648)將其迫害致死,對當初反對過自己的兩黃旗大臣打擊壓制,致使一些人對多爾袞極為憤恨,卻只能忍氣吞聲。現(xiàn)在多爾袞一死,他們翻身的機會就來了。順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發(fā)多爾袞生前曾制有八補黃袍等物,于是諸王大臣群起攻擊,稱多爾袞專擅,有謀逆之心。剛剛親政的順治馬上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家產人口入官,其養(yǎng)子多爾博歸宗(多爾袞無子,撫其弟多鐸子多爾博為嗣),更有甚者,還將多爾袞陵墓平毀,鞭尸示眾,并砍掉腦袋。短短兩個多月內,多爾袞的名譽有了天壤之別。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爾袞才得到徹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專門發(fā)布詔諭,肯定多爾袞首先統(tǒng)兵入關,“撫定疆陲,一切創(chuàng)制規(guī)模皆所經畫。尋即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并稱每覽《實錄》中所載其言行,“未嘗不為之墜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斷然否定了多爾袞有謀逆之心,“實為宵小奸謀,構成冤獄”。因此,下令將多爾袞復還睿親王封號,并追謚為“忠”,補入玉牒,仍令多爾博一支承嗣。多爾袞作為非常時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際遇終告了結。
清朝多爾袞怎么死的? 1650年,多爾袞在狩獵時墜馬受傷,摔傷了膝蓋,伴隨著咳血的現(xiàn)象,最后于12月31日去世。被追封“清成宗”,謚號義皇帝,享年39歲。
其實在多爾袞生前的健康狀況是不樂觀的,據(jù)松山大戰(zhàn)中記載,多爾袞為打仗幾天幾夜不休息,可想多爾袞很有可能在之前的征戰(zhàn)生涯中就落下了病根。
多爾袞與弟弟多鐸的感情很好,1649年,多鐸得天花死了,對多爾袞也是一個打擊。再加上多爾袞當時墜馬咳血,很有很能肺部受傷了,最后沒有得到有效的救治,才是多爾袞的死因。
擴展資料
多爾袞的生平簡介:
多爾袞,全名愛新覺羅·多爾袞,出生于1612年,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孝烈武皇后的第二個兒子,是清初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曾以攝政王的身份輔佐福臨上位。
多爾袞的母親富察氏,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因此多爾袞三兄弟的地位對應升高,多爾袞以八歲幼童參加了和碩額真行列,但是多爾袞在三兄弟中卻是最不受寵的,在每次重大活動中,哥哥阿濟格和弟弟多鐸都能參加,并以六、七位的位置向努爾哈赤叩拜,但多爾袞卻不允許參與。
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母親阿巴亥殉葬。女真人14歲成年,多爾袞當時是15歲,次年就跟著皇太極進軍蒙古,并立下戰(zhàn)功。1629年,多爾袞與皇太極破明朝邊塞,直逼北京,且在廣渠門打敗袁崇煥和祖大壽的援兵。
1631年,皇太極設六部,多爾袞掌管吏部,此后四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出謀劃策,并在1635年成功招降林丹汗,獲得元朝玉璽,皇太極次年稱帝,多爾袞被封碩睿親王,當時年僅24歲。1638年。多爾袞授命南征,取得松錦之戰(zhàn)勝利,多爾袞統(tǒng)管六部。
1643年,皇太極病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上帝位,稱攝政王。之后,多爾袞指揮清軍進入中原,一統(tǒng)中原,實掌皇權。但在1650年,多爾袞在狩獵途中去世,被追封“清成宗”,謚號義皇帝,享年39歲。
愛新覺羅·多爾袞民族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
攝政王多爾袞的生平???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十月二十五日降生在赫圖阿拉,生母阿巴亥,姓烏拉納喇氏。這時,努爾哈赤已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小部落頭領,而是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的“聰睿恭敬汗”,并且正在進一步發(fā)展統(tǒng)一事業(yè),為建立清朝奠定基礎。當多爾袞誕生未滿百日,努爾哈赤就率大軍進攻烏拉,最終滅亡了其妻阿巴亥的母國,多爾袞母子面臨著被打入冷宮的危險。但是,由于努爾哈赤優(yōu)待降順者的政策,以及阿巴亥富于心計,善為周旋,使他們母子安然度過難關,隨著時間的流逝,多爾袞也步入了臺吉的行列。 公元1616 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國,年號天命,兩年后以“七大恨”告天,發(fā)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zhàn)爭的序幕。在對明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中,后金內部的矛盾斗爭也不斷發(fā)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臺吉、莽古爾泰臺吉、皇太極、德格類、岳讬、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于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一個改變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滾代皇后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足夠的根據(jù),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系曖昧,實際上,是有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后,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后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碩讬,這就為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爾袞此時還不是旗主貝勒,而僅與其弟多鐸各領十五牛錄,他畢竟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盡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臺吉了。 但是,好景不長。努爾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臨終前曾召見愛妻烏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遺命。但眾貝勒早就擔心多爾袞三兄弟力量迅速壯大,便在擁戴皇太極繼位為汗之后九個時辰,迫令阿巴亥自盡殉夫,聲稱是太祖的“遺命”。這時候,多爾袞三兄弟的處境最為艱難,他們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臨著兄弟們對其所領旗分的攘奪,誰知道今后又會有什么災禍降臨? 皇太極繼位之后,雖未向他們開刀,但也通過三份效忠的誓詞把他們的地位貶低很多,特別是皇太極在后來一系列加強皇權的行動中,更是都處壓制他們的兩白旗勢力。連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三大貝勒都處處受擠,多爾袞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極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脅皇權的三大貝勒的權力,自己的實力還不夠,還必須拉攏和扶植一些跟他無甚利害沖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爾袞。天聰二年(1628)三月,皇太極廢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濟格之旗主,以多爾袞繼任固山貝勒。這時候,多爾袞剛滿十五歲。少年多爾袞在夾縫中求生存,開始顯示出他善于韜晦的過人聰明。他一方面緊跟皇太極,博取他的歡心和信任,而絕不顯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則在戰(zhàn)場上顯示出超人的勇氣和才智,不斷建樹新的戰(zhàn)功。天聰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zhàn)功,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贊他“既勇且智”。半個月后,他就繼任了固山貝勒。多爾袞少年得志,為他將來的進取開始奠定基礎。 天聰三年(1629),皇太極率軍攻明,多爾袞在漢兒莊、遵化、北京廣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一年半后,他又參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堅城的功勞也有他一份。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再度攻明,多爾袞三兄弟入龍門口,在山西擄掠,結果“宣大地方,禾稼踐傷無余,各處屋舍盡焚,取臺堡、殺人民更多..俘獲生畜無數(shù)”。 當然,使他名聲大振的是征服朝鮮和攻擊蒙古察哈爾部之役。朝鮮和察哈爾被皇太極視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顧之憂。天聰六年皇太極雖大敗察哈爾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灘,但其殘部仍散布在長城內外,于是天聰九年(1635),皇太極便命多爾袞率軍肅清殘敵。結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瑣諾木臺吉來降,又趁大霧包圍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使人勸其歸順,雙方盟誓而回。這一次出征,多爾袞不費一刀一槍,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極的使命。更具重大意義的是,多爾袞從蘇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兒得到了遺失二百余年的元朝傳國玉璽,其璽“交龍為紐,光氣煥爛”,后金得之,使皇太極獲得稱帝根據(jù)及招攬人心的工具。果然,皇太極聞訊大喜,親率王公大臣及眾福晉等出沈陽迎接凱旋之師,對多爾袞等亦大加褒獎?;侍珮O親征朝鮮,多爾袞也在行伍之中。他率軍進攻朝鮮王子、王妃及眾大臣所居之江華島,一方面竭力勸降,一方面“戢其軍兵,無得殺戮”。對投降的朝鮮國王“嬪宮以下,頗極禮待”。這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xù)抵抗,減少了雙方的殺戮。 這兩役之后,戰(zhàn)局頓時改觀,皇太極除去了后顧之憂,便可全力對付明朝。他在天聰十年(1636)改國號為清,年號崇德,南面稱帝,與明朝已處在對等地位。多爾袞在這兩大戰(zhàn)役中所立的戰(zhàn)功,也使他的地位繼續(xù)上升。正月初一新年慶賀大典時,多爾袞首率諸貝勒向皇太極行禮,這與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年四月皇太極稱帝,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 在此之后,多爾袞幾次率師攻明,均獲輝煌戰(zhàn)績。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將軍”,統(tǒng)率大軍破墻子嶺而入,于巨鹿大敗明軍,明統(tǒng)帥盧象升戰(zhàn)死。然后兵分兩路,攻打山東、山西,多爾袞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敗敵十七陣,俘獲人畜二十五萬七千多,還活捉明朝一親王、一郡王,殺五郡王等,給明朝以沉重打擊。班師之后,多爾袞得到了馬五匹、銀二萬兩的賞賜。崇德五年到六年,多爾袞又作為松錦決戰(zhàn)的主將之一走上戰(zhàn)場。起初,他由于違背皇太極的部署,私遣軍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極的責罰,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繼續(xù)留在軍中,一方面屢次上奏提出作戰(zhàn)方略,一方面率領四旗的護軍在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殺,并在攻破松山后率軍圍困錦州,迫使明守將祖大壽率部至多爾袞軍前投降。松錦之戰(zhàn)后,明朝關外只剩下寧遠孤城,清軍入關已是時間問題。 多爾袞并不是一介武夫,這點連皇太極也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更定官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他統(tǒng)攝。根據(jù)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根據(jù)他的建議,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在統(tǒng)轄六部的過程中,多爾袞鍛煉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后來的攝政準備了條件。 更需注意的是,多爾袞一直秉承其兄皇太極意旨,對加強中央集權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崇德元年和二年,皇太極兩度打擊岳讬,意在壓制其父代善正紅旗的勢力,多爾袞等人揣摸帝意,故意加重議罪。崇德三年遣人捉拿叛逃之新滿洲,代善略有不平,便被多爾袞抓住大做文章,上報皇太極,欲加罪罰。這些舉動,正合皇太極心意,他一方面對忠君的兄弟表示贊賞,另一方面又減輕被議者的處罰,以冀感恩于他。通過這一打一拉,來穩(wěn)固自己的獨尊地位。 但是,皇太極并沒有料到,多爾袞正利用皇帝的信任,逐漸削弱昔日曾打擊他與母親之人的勢力,等待時機,覬覦權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1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