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曹操生前沒有稱帝,但他的兒子曹丕的確完成了篡漢之舉,因此曹氏一族被心中不滿的士大夫全都冠上“篡漢之輩”的名頭。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guān)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曹魏政權(quán)內(nèi)部,同樣存在幾位漢室宗親,而且身居高位,早早便進入了權(quán)力中樞。這讓人頗為奇怪:
士大夫既然代表天下之人,斥責曹氏“篡漢”,為何身為漢室宗親的劉曄、劉放依舊位高權(quán)重?曹氏既然有想法將漢室取而代之,為何又會容忍劉氏子弟能掌握機密要事?
究其根源所在:恐怕還是曹氏與劉氏有著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士大夫集團。
一、曹魏政權(quán)的構(gòu)建與組成
①諸夏侯曹
曹操的創(chuàng)業(yè),離不開宗族對他的鼎力支持。
古代社會是一個宗法制的社會,同族之人往往聚集而居。他們彼此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也是最主要的社會關(guān)系。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導致曹魏政權(quán)中的核心軍事力量,幾乎都是由曹氏宗親所掌控。曹操的堂弟曹洪、曹仁、曹純,皆手握兵權(quán),執(zhí)掌著最為核心的力量;而拱衛(wèi)曹操中軍的絕對力量——虎豹騎,也一直由宗室掌控。
據(jù)《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世語》載:“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庇纱丝梢姡瑥难夑P(guān)系上來說,夏侯淵、夏侯惇兄弟也是曹操的堂弟。
所以曹操每次外出征戰(zhàn),鎮(zhèn)守后方大本營的都是夏侯惇。陳壽在作史之時,也將夏侯氏與曹氏并列,撰有“諸夏侯曹傳”。自曹操創(chuàng)業(yè)之初,其宗族之人便鞍前馬后,跟隨曹操四處征戰(zhàn)。隨著曹魏政權(quán)的創(chuàng)立,這些將領(lǐng)雖然羽翼漸豐,但依舊備受曹操青睞。
②清流名士
美中不足的是,曹魏宗室將領(lǐng)大多長于戰(zhàn)斗,像曹仁這般文武皆備的,則是少之又少。為了彌補文臣體系的空子,曹操賞拔諸多清流名士,并大肆任用了以荀彧為核心的汝潁籍士人。
據(jù)《三國志·荀彧傳》記載:“(彧)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p>
從加入曹操麾下后,荀彧始終是曹魏政權(quán)的中樞人物,他雖然肯定了曹操“唯才是舉”的理念,卻也將范圍縮小到了一個小圈子中——即與其相善的鄉(xiāng)黨人士。
裴松之注引《彧別傳》記載:“前后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鍾繇、陳群,海內(nèi)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數(shù)人?!?/p>
這里提到的13人,日后大多成為曹魏重臣。其中9人,便來自于潁川,是荀彧同鄉(xiāng);而其他4人,也或多或少與荀彧關(guān)系密切,并隱隱奉其為首。面對這種情況,曹操并非不知。只是,北方的豪族世家是最為頑固、也最看重利益的。曹操沒有平定北方之前,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當初曹操在兗州時,便因為擅殺名士,引來了陳宮、張邈等人的強烈不滿。其中的張邈,更是曹操的老大哥。故友尚且如此,更別提其他人。這次教訓,雖說讓曹操加深了對豪族世家的忌憚,卻也讓他堅定了打擊清流名士的決心。作為豪族世家在外的“掌門人”,這些清流名士通過“激揚文字,互相題扶”來太高身價,曹操便要用相反的方式對其制裁。
孔融是孔子嫡系后人,又是文壇領(lǐng)袖,少年時期以孝道而文明。于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平定北方之后,便將屠刀開向了孔融。在構(gòu)陷孔融的幾條罪狀中,“不尊先賢,大不孝,不忠漢室,文筆浮華”一一對應(yīng)了孔融以往的名聲。可見,曹操非但要殺孔融,還要將其污名化。
這便是曹操打壓清流名士的一個手段,既然這些人注重名聲和德行,那曹操便從這個方面入手。此外,曹操還拉攏了另外兩股勢力,分別是漢室宗親和寒門庶子。
③寒門庶子
據(jù)《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記載:“知人善察,難眩以偽,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nèi),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其馀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shù)?!?/p>
自北方霸業(yè)已定,曹操愈發(fā)重視寒門子弟,并為此發(fā)布多道“求賢令”,意在打擊清流名士,“破浮華交會之徒”。所以,曹操強調(diào)“唯才是舉”,是對清流名士倡導的“唯賢是舉”做出的有力回應(yīng)。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在道德品行上不過關(guān),卻擁有一技之長的寒門子弟成功進入仕途。
他們將曹操視作自己的恩主,并獻出了忠心,從而成為曹氏與北方士族對抗的先鋒人物。比如孔融、崔琰等案中,便少不了這些人的存在。
④漢室宗親
除宗室、士族和寒門外,曹魏政權(quán)中還出現(xiàn)了頗為特殊的一個政治集團,他們就是漢室宗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宗廟崩塌,漢室宗親各奔前程,再也沒有了身為皇族子弟的氣派。
一些人選擇自立一方,如劉表、劉虞、劉焉、劉繇、劉岱等人,便曾分別擔任過荊州、幽州、益州、揚州、兗州的州牧刺史。另外一些人,不愿疲于奔命,遂投靠曹操以謀出路,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劉放和劉曄,他們二人后來都成為曹魏政權(quán)中的重量級人物。
劉放是西鄉(xiāng)侯劉宏的后人,亂世將至,他投奔了同為宗親的漁陽王劉松。曹操擊敗袁紹后不久,進駐冀州,劉放勸說劉松降曹,被曹操委以重任。曹丕繼位后,劉放平步青云,擔任中書監(jiān)一職,成為名副其實的實權(quán)派重臣。
另外一位劉曄,更為出名,他是阜陵王劉延之后。在目睹了漢室衰微之后,他傾盡家財,招募部曲若干,先投于廬江太守劉勛,后歸于曹操麾下,成為謀主般的人物,深得曹操、曹丕父子的青睞。
在曹魏政權(quán)中的一些核心決策中,劉曄也時常有參與。曹丕代漢后,劉曄官至侍中,與劉放同為中樞決策的關(guān)鍵人物。這些漢室宗親之所以會投靠一個“篡漢”之人,且能得到信任,背后擁有著頗為深刻的政治原因。
二、曹氏與劉氏的并力
自西漢以來,皇室一脈對于眾多宗室,多有排斥與打壓的想法。七國之亂后,漢朝皇帝便有意削減宗室之人的權(quán)力。漢武帝時,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議,在郡國實行推恩令,從而極大降低了宗室的綜合水平。
這些宗室在長期的打壓中,實力驟減,無法形成有效、有組織的軍事實力。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了東漢時期。盡管光武帝建立東漢之時,曾受到了不少宗室的幫助,但給予他更多幫助的,還是諸多豪族世界。如此以來,漢室宗親遠離中樞的現(xiàn)狀并沒有改變。
反之,因為缺少了這些宗室的支持,東漢皇帝一脈的更替,不僅充滿了隨意性,更受宦官、外戚的選擇。到了東漢末年,一些宗室人物雖然成為州牧長官,但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人物的成名伊始,皆是靠出身和名望,絕非是手握重兵。
畢竟在皇室一脈的眼中,這些“競爭者”雖然早就失去了競爭力,但很久之前的教訓,還歷歷在目。于是,即便如劉表、劉焉這樣的州牧,也只倚靠了地方上的豪族或自己招攬一些流寓之士,才能成功在地方上立足?;适乙幻}對于宗室的排擠與不信任,可見一斑。
孟子曾說:“君視臣子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倍嗄晗聛?,這些漢室宗親雖然擁有不錯的生活,但他們對于皇室,卻很少有拱衛(wèi)、尊奉的心態(tài),也沒有多少效忠的意識。
所以在亂世到來之際,他們可以沒有心理負擔的去選擇恩主,或是如劉表、劉焉這樣,當一個“自守之賊”,逍遙快活。再來看曹魏政權(quán)的態(tài)度。事實上,曹操的“漢賊”之名,多出自于他的敵人口中。孫權(quán)、周瑜、劉備、諸葛亮、趙云等人,對曹操皆以“漢賊”、“國賊”相稱。
曹操挾持了天子,這的確不假;可問題在于,天下之人忠于漢獻帝者,少之又少。在亂世之際,沒有人會為漢獻帝叫冤,哪怕是劉備,他多次主張偷襲許都迎回漢帝,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內(nèi)。
對于此等局勢,劉曄等人早已一清二楚。而他們加入曹營時,曹操與漢獻帝之間的關(guān)系,尚還處在“度蜜月”之中,這便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天子尚且“承認”曹操的作用和存在,更別提這些家道中落的漢室宗親了。在某種條件下,拋開了劉姓,他們與其他名士也沒有多少不同。
更何況,劉氏宗親對于曹操的執(zhí)政態(tài)度,是頗為認可的。東漢是如何傾頹的,原因有很多,但士族對國家和社會的蠶食,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依靠著的察舉制、征辟制,世家出身的地方長官,往往也會舉薦世家子弟。久而久之,他們便逐漸控制了地方上的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大權(quán)。
東漢中期以來的兩次黨錮之禍,便因此而起。為了抑制世家豪族的發(fā)展,桓、靈二帝只好重用宦官。自從之后,清流名士與皇族之間的矛盾一發(fā)不可收拾。盡管不少名士宣稱自己忠于漢室,但當這個口號和他們的家族利益相悖時,這些人便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
劉放、劉曄能在曹魏政權(quán)中身居高位,便是曹操、曹丕父子二人的刻意為之。一方面,他們的確才干過人;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當時的那個時代背景下,曹氏與劉氏有著共同的政治目標,那就是遏制世家豪族的發(fā)展。
曹操經(jīng)歷亂世,深知世家尾大不掉,會嚴重制約社會的進步;而劉氏宗親雖然與皇室一脈離心離德,但也不會希望看到老祖宗的基業(yè),被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名士給侵吞掉。
因此,劉氏對待曹氏,要比士族更加親近;而相較于別有用心的士族集團,曹氏也能更信任劉氏一些。
被司馬氏干掉
魏
隨著北方的統(tǒng)一和屯田制、租調(diào)制的施行,北方社會趨于穩(wěn)定,生產(chǎn)逐漸恢復(fù)。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謴?fù)的冶鐵業(yè)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yè)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后頒行租調(diào)制。220年正月,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并、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lǐng)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余萬;魏建立不久,政權(quán)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fā)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quán)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謀略,屢有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249年,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fā)動政變,逼迫爽屈服,并處死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后來,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xù)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tǒng)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tài)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xù)歸服于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后,司馬氏趁時立功,于263年出兵滅漢。兩年后,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曹魏五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奐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高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騰
無 太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操
高祖(世祖) 文皇帝 無 曹丕 (魏國建立者,220年稱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無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無 魏哀帝齊王(厲公) 昭陵縣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無 廢帝 高貴鄉(xiāng)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元皇帝(西晉追封) 元皇帝 陳留王 曹奐 (260-265 在位6年)
及為三國時期的三國的形成(三國鼎立)。
經(jīng)過赤壁之戰(zhàn),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quán)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占領(lǐng)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qū),又向西進占四川。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jié)束。第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quán)稱王,國號吳,后定都建業(yè)。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赤壁大戰(zhàn)后,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fā)展、進據(jù)益州的基礎(chǔ)。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quán)對峙。孫權(quán)為抗曹,繼續(xù)與劉備聯(lián)盟,任其在荊州發(fā)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zhàn)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南下,便向關(guān)西(潼關(guān)或函谷關(guān)以西地區(qū))方面發(fā)展勢力。劉備在荊州站住了腳,得以向益州地區(qū)進軍。孫權(quán)在江東的統(tǒng)治進一步穩(wěn)固,便向嶺南地區(qū)擴張勢力。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2年,孫權(quán)也稱王,國號吳,后都建業(yè)。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最后形成。
公元二O九年,劉備得到荊州南部之地,但勢力仍未能安定下來。其北面也受到曹操的壓力,東面一直受到孫權(quán)在赤壁戰(zhàn)勝后強硬要荊州統(tǒng)治權(quán),否則便不肯罷休。后來不久劉備碰到了一個轉(zhuǎn)機,這便是他應(yīng)益州牧劉璋之請而前往救援。當時劉璋有巴蜀的統(tǒng)治權(quán)。因此劉備應(yīng)邀親自率軍前往救助。但后來反而向劉璋攻擊。益州人雖對平庸的劉璋絕望,有不少人去支持劉備,但益州也不是這般容易平定。雖有孔明、關(guān)羽、張飛、趙云等人駐守在荊州,但在荊州在攻擊巴蜀后,只留下了關(guān)羽一人獨守了。 公元二一四年劉備攻陷了益州成都,因而成功地制壓任巴蜀之地。孔明在授任為軍師將軍。但他不只是掌理軍權(quán),實際上已是宰相之職,包括了全體內(nèi)政。后來劉備更在公元二一九年統(tǒng)有了漢中之地,但在同年又失了荊州之地。原來他和孫權(quán)一直在爭荊州之地,亦在二一五年雙方成立平分之協(xié)議而暫時保持安定之勢,但不久荊州之內(nèi)分別介入了劉備、孫權(quán)、曹操三種勢力。 按地點上來說荊州是劉備的緩沖地帶,但在時間上便成了紛爭的導火線,因此維持此地不是單靠武力,亦需要高度的政治手腕。但在此時據(jù)守的關(guān)羽,在打仗來說是有名的勇者,但在政治、外交便是門外漢了。他沒想到孫權(quán)和曹操暗中談和,因此受到兩軍來擊,最后被孫權(quán)所捕殺,荊州之地最后還是落在孫權(quán)手中。這是劉備出師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打擊,不但失去了盟友、關(guān)羽,還反攻時的據(jù)點荊州也跟著喪失了。 后來曹橾于二二O年去世,享年六十六歲,由其長子曹丕繼承,同年曹丕纂漢,改國號為魏。 二二一年劉備亦在成都稱帝,他以繼承漢室之正統(tǒng)而定國號為漢,任命孔明為丞相。蜀漢建國后,劉備首先想到的就是為關(guān)羽報仇,和奪回荊州之地。但多數(shù)重臣均反對,如趙云諫言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quán)也。今曹丕纂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guān)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兇逆,則關(guān)未義士。心里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支,豈能驟解?愿隍下察之。」孔明也同意趙云的看法,但是劉備不聽,硬要出兵伐吳。 在「三國志」「蜀先主傳」對劉備的批評為「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機權(quán)干略不及曹操」真是恰如英實。他初雖可謂是仁君,但不是個善于「術(shù)數(shù)」的政治家。也是說他是一個講情不講理的人,因此他雖有孔明等人為他粉身碎骨效力,但是往往喪命于他專制的下場。他為了要替好友關(guān)羽報仇一心伐吳,由此可見他是個重感情的人了。后來更痛心的是守在巴西之地的張飛也被殺了。張飛是固豪爽型的武將,他雖非愛護部下,但不太懂做人,于是便招部下的仇恨而被暗殺。劉備起兵攻入荊州,而吳軍不加以抵抗。但這是吳將陸遜之計,他把劉備軍引到兵站在線,然后一舉用火攻將之擊破。劉備茍延殘喘地兵敗白帝城,不久患病逝于白帝城了之行營中,時二二三年四月,享年六十三歲。 劉備臨死時曾托孤于孔明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于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王。」孔明聞畢泣拜于地說:「臣安敢不竭股眩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旦」劉備對劉禪教之說:「汝今后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3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