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作為一個出色的皇帝,趙匡胤在位時期,為何始終不愿意立太子?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要知道一件事情,古代皇位之爭,是各朝各代引起整個國家血雨腥風的源頭,難道聰明一世的趙匡胤在如此關鍵的事情上犯了糊涂嗎?
首先說的是時代背景,趙匡胤出身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那是一個是中國史上國家分裂、秩序混亂的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那個時期里,只要是有點本事的人都會稱霸一方,不斷壯大自已的勢力,以謀大業(yè)。
再說了,趙匡胤可以黃袍加身,為什么別人就不可以?這個事情,自己的大老板郭威早就干過,而在趙匡胤心里,“大宋”的旗幟能扛多久,他也沒有一點數(shù),弄不好就會“二世而亡”,五代十國變成“六代十國”,甚至更多“代”。
而趙匡胤常年都是帶兵打仗的,要是立兒子做太子的話,哪天出現(xiàn)一個意外,兒子也能順利繼位,但是,主少國疑,自己怎么欺負老柴家的,心里明清。
所以,趙匡胤一直不敢立太子,他想等一等,等大宋江山穩(wěn)固了,再立也不遲,反正自己還年輕,再活個三十年沒問題。
但為了保證大宋江山穩(wěn)固,他必須得有一個接班人,而且,這個人實力必須能鎮(zhèn)得住場子。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個最合適的人,莫過于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了。
特別是趙匡胤的兩次杯酒釋兵權之后,各地的藩鎮(zhèn)軍事力量基本都被解決了,而軍事大權也全部到了禁軍手里,不過此時的趙匡胤要想立太子,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問題,自己的弟弟已經(jīng)控制了半壁江山,再加上自己已經(jīng)釋放出了錯誤的信號,而趙光義也錯誤的理解了。
按照五代十國的慣例來講,趙匡胤欽定的繼承人正是趙光義,而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雖然年紀也已經(jīng)不小,但卻僅是掛名的節(jié)度使和防御使,不僅沒有實權,且從未直接參與朝政,趙匡胤顯然沒有培養(yǎng)自己兒子的想法。
趙匡胤為了保證權力的順利交接,避免引起儲君之爭,便一直以趙光義為繼承人來培養(yǎng),而對于自己的兩個兒子則并未賦予實際權力。之所以遲遲沒有恢復立“皇太子”的傳統(tǒng),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5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