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的3句遺言,她到底說了什么?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在清朝,皇帝和皇后有合葬的傳統(tǒng),這也是皇后作為皇帝唯一正妻的一種身份象征。而除了皇后之外,有些特別受寵的嬪妃也能有死后跟皇帝合葬的殊榮,好比說乾隆就讓自己的五個皇貴妃一同隨葬。孝莊太后雖然生前并沒有被皇太極冊立為皇后,但是她卻輔佐自己的兒子當上了皇帝,作為太后,為了以示身份她是應當與皇太極共葬的??墒切⑶f在臨終前卻留下了3句話給康熙,一下子將這個孝順孫子給難住了。
孝莊這3句話句句表示了自己不愿意與皇太極合葬的想法,首先她說自己地位低下不配與皇太極合葬。皇太極在世時她不過是個妃位,且并不受寵。其次她又說皇太極已經(jīng)逝世多年,地宮中已經(jīng)有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陪伴在側,如果為了自己打開皇太極的地宮,自己心中愧悔。最后她說自己一生放心不下康熙皇帝,自己安葬之處不要離皇宮太遠,她在地下才能瞑目。這3句話一說,康熙皇帝也不得不遵從。
可是即便不將孝莊太后跟皇太極葬到一起,也不可能將太后跟皇太極的普通嬪妃們葬在一起。這可難倒了康熙皇帝,最終無奈之下他只得將孝莊太后的棺槨運到昌瑞山暫放。同時他將孝莊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整個拆掉,在昌瑞山腳蓋起了一座一模一樣的慈寧宮。孝莊太后就停靈在這里。康熙皇帝終其一生也沒有想出妥善安葬自己祖母的方法,最終孝莊太后的棺槨在昌瑞山腳一放就是38年。
等到康熙皇帝去世,他的兒子雍正繼位之后,才終于讓孝莊太后入土為安。雍正3年的時候他在孝莊太后的停靈處原地修建了一個地宮,將孝莊太后就地安葬。雖然他解決了孝莊太后的安葬問題,但是卻也讓孝莊太后的陵寢葬在了清皇陵的風水墻之外。至于孝莊太后為什么不愿跟皇太極一同合葬,她的遺言雖然給出了看似冠冕堂皇的3個理由,但是有一部分專家卻認為,這一切還是跟多爾袞有關。
據(jù)說孝莊太后曾經(jīng)為了拉攏多爾袞,在順治帝繼承皇位之后以太后之尊下嫁給當時是攝政王的多爾袞,這一點從多爾袞對順治帝的自稱“皇父攝政王”上就可以看出來。而孝莊太后跟多爾袞是否跟電視劇中所演一樣早年生情不可考證,不過能夠確定的是皇太極寵愛的一直都不是孝莊太后。既然跟丈夫感情不好,又是再嫁之身,死后若是再跟皇太極合葬,無論如何都顯得很尷尬,可能這才是孝莊太后執(zhí)意不愿與皇太極共葬的根本原因。
提到大清王朝就不能不說到兩個女人第一個女人應該說是一手開創(chuàng)了大清王朝的基業(yè),這個女人就是孝莊太后,而另一個女人就是一手毀掉個大清的江山這個女人就是慈禧,今天我們聊一聊開創(chuàng)大清基業(yè)的這個女人孝莊太后,要知道孝莊在大清王朝當中是一個傳奇一般的存在,她曾經(jīng)輔佐過三位皇帝,她的丈夫皇太極,她的兒子順治和她的孫子康熙就是這樣一個女人,為什么在她死后37年才入土為安呢?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具體是因為什么。
一;孝莊的遺言
孝莊在死的時候明確的向她的孫子康熙皇帝表達過她不想與皇太極合葬,如果要與皇太極合葬的話她的尸體就要被運回奉天,還有就是要重啟皇太極的陵墓,孝莊第一不想去再驚動丈夫的遺體,第二也想離自己的孫子近一些,所以才會說出這樣的遺言而作為孝順的孫子,康熙必須要遵守孝莊太后的遺言,但是他又不知道該怎樣去處理孝莊的尸體所以就只能把孝莊的遺骸一直放在特殊的廟宇當中不能下葬。
二;康熙皇帝的私心
康熙皇帝8歲登基可以說康熙這一生受孝莊的影響是非常重的,而且康熙一直推崇著以孝治國,所以康熙對這位奶奶是非常孝順也是非常看重的,當這位奶奶死了之后,在上文中咱們已經(jīng)提到過他一定要遵循奶奶的遺言,但是他又希望能夠讓奶奶的遺體陪伴在自己的身邊,這樣以寄托一份自己的哀思,所以也就一直沒有給奶奶下葬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知道在禮制上該如何的安排孝莊太后。
三;雍正的決斷
上文中已經(jīng)提到過康熙皇帝想讓孝莊太后能夠多陪一陪自己,才沒有把孝莊太后下葬,所以才導致直到康熙駕崩之后孝莊太后的遺體還沒有下葬,而這個任務就交到個雍正皇帝的手里,雍正皇帝采用了大臣們的建議為孝莊太后單獨蓋起一座陵墓,這也符合了祖宗的要求這也就是為什么孝莊太后的遺體直到她死后的37年才能夠真正的入土為安的最大原因。
1908年11月15日,74歲的慈禧太后走向了人生的終點。臨終前,慈禧留下了三句遺言,出人意料的是這三句遺言不僅讓后人嗤之以鼻,甚至連史學家都認為極度無恥。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慈禧究竟留下了什么遺言,讓后人如此反感呢?
女人不得預聞國政
1861年8月,咸豐帝病危,立唯一的皇子載醇為皇太子,命大學士肅順、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等八人贊襄政務,輔佐幼帝,史稱贊襄政務八大臣或顧命八大臣?;实勰暧祝捎H貴重臣輔佐政務,這是自順治朝沿用下來的祖宗家法之一。咸豐帝駕崩后,慈禧太后為了滿足自身貪婪的權力欲,聯(lián)合在京留守的恭親王奕欣,秘密發(fā)動政變,將肅順等顧命八大臣一網(wǎng)打盡,實行垂簾聽政,將軍政大權牢牢攥在手里長達47年之久。慈禧臨終遺言之一:此后女人不得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慈禧聲稱?女人不得干預國政?是祖宗家法,可自己年輕時迫于形勢,不得已而掌管朝政,今后還要將這條祖制恢復起來。這是實打實的打臉,誰不知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大臣都是由肅順一手提拔起來的,況且當時英法聯(lián)軍已經(jīng)退兵,太平天國安慶被克復,剩下的捻軍只不過是強弩之末,哪有什么形勢危急,純粹是找借口罷了。
不得令太監(jiān)擅權
清朝有鑒于明末宦官亂政現(xiàn)象,對太監(jiān)的管理非常嚴格,順治帝曾頒布?宦官不許干預朝政?敕諭,并讓工部做成鐵牌,分別立于交泰殿,內務府和慎刑司三處地方。乾隆帝要求宮內所有太監(jiān)一律改姓秦,趙,高三姓,意在時刻提醒自己,秦朝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相互勾結,不僅干預國政,甚至廢立儲君,務須以史為鑒,嚴加防范。慈禧臨終遺言之二: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jiān)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慈禧這條遺言再度打臉,清朝兩百年來一直沒有出現(xiàn)宦官亂政的現(xiàn)象,唯獨到了慈禧太后時期,出現(xiàn)了安德海,李蓮英,小德張等幾位太監(jiān),他們勾結外官,賣官鬻爵,收受賄賂,慫恿主子大興土木,修三海,修頤和園,使晚清吏治腐敗進一步加深。
立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
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幼年繼位的有五位,分別是順治(6歲),康熙(8歲),同治(6歲),光緒(4歲),宣統(tǒng)(3歲)。前面兩位是孝莊太后的兒子和孫子,后面三位都是慈禧太后所立,而且年齡上有越來越小的趨勢,這都是由于慈禧太后攬權的結果。正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慈禧為了一己私欲而置天下福祉于不顧,必將被歷史釘在恥辱柱上。
慈禧臨終遺言之三: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過繼穆宗,兼祧德宗,入承大統(tǒng)。
1861年8月,31歲的咸豐帝英年早逝,由6歲的兒子載醇繼位,這無可厚非。可當19歲的載醇駕崩后,慈禧太后為了達到繼續(xù)垂簾的私欲,也為了血緣上的親近,把親妹妹的兒子,4歲的載湉過繼到自己膝下,立為皇帝,即光緒帝。臨終前,慈禧還擔心萬一病體痊愈,由長君繼位將來恐怕難以操控,于是立年僅3歲的溥儀為帝。俗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慈禧太后可謂將這一理念發(fā)揮到了極致。慈禧臨終前的三句遺言,前兩句是自己曾經(jīng)犯下的過錯,臨死前卻告誡后人務必杜絕,這樣直接打臉的話也能脫口而出,實在是無恥之極。后一句話充分說明慈禧自私自利的性格已深入骨髓,在這樣極端短視的當權者統(tǒng)治之下,清朝又豈能不亡!
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jīng)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歷四帝,她的名字與清初許多重大的事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歷史上的孝莊到底是什么人?為什么孝莊文死后未進皇陵?諸多疑惑引起了人們的好奇。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孝端皇后的侄女。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出生,貌美機智,是清太宗皇太極之妃。
在明末東北各族各部的混戰(zhàn)中,她作為政治聯(lián)姻的紐帶,嫁給崛起于白山黑水的后金“英明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妻,時年十三歲,陪伴了皇太極十八個春秋。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漸卷入一場又一場政治斗爭中,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華,逐步確立了穩(wěn)固的地位,并成為清初政壇上的一個一言九鼎的人物。
孝莊文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然而卻在三十五年之后才正式下葬。為什么康熙帝不給祖母建陵是忘了嗎是日理萬機,太忙,沒時間、沒精力,顧不上嗎都不是。
這一切,還是要從孝莊的臨終遺言講起。
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太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彌留之際,她囑咐康熙說: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文皇后的遺囑,給康熙帝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按遺囑辦,明顯違背祖制;按祖制辦,又違背了祖母的遺囑。玄燁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個權宜之策,在遵化的東陵建一座殯宮,將祖母的靈柩先停放在那里,然后慢慢再想辦法。
然而,這一停,就停了近四十年。直到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也就是皇太極和孝莊成親一百周年,孝莊的陵墓才開始修建,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孝莊入葬地宮。
雍正又非常聰明地把孝莊陵墓起名為昭西陵,是因為她是皇太極的皇后,皇太極的陵墓叫昭陵。從空間方位上來說,這座陵寢在昭陵的西側就叫昭西陵,盡管離沈陽有點遠,但是孝莊昭西陵是和昭陵一個體系的,而又離孝陵很近。這既解決了祖宗的規(guī)矩,也解決了孝莊的遺囑,也解決了和皇太極合葬問題,盡管有些牽強,但不得不說這種方法是最好的了。
而孝莊的昭西陵,也成為清王朝皇后陵中級別最高的陵寢。為何孝莊不肯和皇太極合葬一處?下嫁多爾袞是真的嗎?
即便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事件屬實,但筆者認為這也不是孝莊不愿與自己丈夫合葬的主要原因。皇太極的昭陵在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陽,而孝莊去世時人在北京。
或許她不希望自己死后還要在路上長時間顛簸,而且不希望讓沿路的官府與官民破費,與其和丈夫共眠,不如陪伴兒孫左右。
不論孝莊下嫁多爾袞的情況是否屬實,孝莊的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人!
公元1688年,一代賢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去世,經(jīng)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王的追加后,其最終謚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圣文皇后”,所以“孝莊”是謚號,不會用在生前。某影視劇里左一句“我孝莊”,右一句“我孝莊”的,看著著實尷尬。
孝莊太后一生培養(yǎng),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要知道順治和康熙皆以沖齡踐祚,他們能取得日后的成績離不開孝莊太后的扶持與教導,所以孝莊對于滿清政權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康熙皇帝對這位祖母也是非常的孝順和尊敬。
不過,由于孝莊太后臨死前的遺言,導致其棺槨長達37年都無法安葬,縱然康熙再有孝心想早早讓祖母入土為安都不可得,那么孝莊太后臨死前說了什么呢?就是下面這段話: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于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大意就是,皇太極去世多年,其陵墓不可再大動,所以我就不與他合葬了,但如果再為我另修建陵墓又太過勞師動眾,勞民傷財,更不可為。因為我很不舍得與你父子二人分開,那就把我和你們父子二人葬在一起吧!
孝莊太后的臨終遺言看似很動情,也有道理,若放在普通人家,夫妻雖然無法合葬,但與兒孫葬在一起也還可以接受,但孝莊乃一國之母,其死后安葬原則上是必須要遵從皇家禮儀的,“帝后合葬”乃是祖制,孝莊提出不跟皇太極合葬,這就給康熙留下了一個大難題。
孝莊可以不想,但康熙不能不想啊,千百年后,人們只會說康熙不孝,不把祖母和祖父葬在一起,而且還有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那就是孝莊想要和順治葬在一起,但順治的孝陵位于清東陵,而清東陵本是以孝陵為尊,若再將孝莊葬在這里,以孝莊的身份,又將自己的父親順治至于何種地位?
所以,與皇太極合葬違背祖母意愿是不孝,與順治葬在一起,違背祖制也是不孝,如此左右為難,康熙就不得不在清東陵外建了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太后的棺槨暫時安厝于內,然后再慢慢想辦法解決這個事情。
然而康熙想了三十多年也沒想出啥好主意便駕崩了,于是這個問題就留給了孝莊的重孫子雍正,所以雍正一上臺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安置自己的這位祖奶奶,不過這對于雍正來說也不是什么難事,他認為目前孝莊棺槨安厝的這個地方就很好,保佑了康熙三十多年,又保佑了自己順利接位,所以“暫安奉殿”絕對是一塊風水寶地。
想明白之后,雍正便下令在這里修建陵墓,將祖奶奶葬了進去,因其方位位于沈陽昭陵以西,所以取名“昭西陵”,不得不說這個名字取的也恰到好處,既將孝莊葬在了順治旁,其陵墓又與沈陽昭陵為一體系,既不違背祖制更沒有違背孝莊的意愿,皆大歡喜,估計康熙泉下有知也得夸贊他這兒子一番吧!
那么前面說了這么一堆,其實都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孝莊棺槨37年未下葬,其尸體如何保存的,這一點史書沒有記載,而且古代對尸體的防腐處理至今我們也有沒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定論,不過我們可以聊一聊孝莊的梓宮。
古代帝后的梓宮大多都是上等的金絲楠木,這種木材生長周期長,能散發(fā)特殊香氣可防蚊蟲,其木質堅硬細膩,不易變形,抗腐蝕性也非常強,因此這種木材埋在地下可保千年不腐,所以用這種木材做梓宮,保存37年一點問題沒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5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