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那么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李孝基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李孝基,字伯始,李柬之子,幽州人,后遷濮州。進士高第,唱名至墀下,仁宗顧侍臣曰:“此李迪孫邪?能世其家,可尚也。”晏殊、富弼薦其材任館閣,欲一見之。孝基曰:“名器可私謁邪?”竟不往?;鶠槿藳_澹,善養(yǎng)生,平居輕安。弟李孝稱進對,帝問起居狀,歡曰:“度越常人遠矣?!?/p>
知汝陰、雍丘縣,通判閬州、舒州,知隨州。所治雖劇,然事來亟斷,不為證左回枉,甫日中,庭已空矣?;騿柶湫g(shù),曰:“無他,省事耳?!遍佒薪畤С菐讻],郡吏多引避,孝基率其下決水歸旁谷,城賴以全。舒吏受賂鬻獄,以殺人罪加平民,孝基劾治三日,得其情,乃抵吏罪。以親須養(yǎng),求監(jiān)崇福宮,判西京國子監(jiān)。凡就閑十年,累官光祿卿,與父柬之同謝事,才年五十,士大夫美之,以比二疏。
孝基為人沖澹,善養(yǎng)生,平居輕安。弟李孝稱進對,帝問起居狀,歡曰:“度越常人遠矣?!焙笫荒辏瑹o疾卒。
翻譯:
屈突通,他的祖先是昌黎徒何人,后來遷居到長安。出仕隋朝任虎賁郎將。文帝命人復(fù)核隴西牧的文簿,查出隱匿的二萬匹馬,皇帝大怒,收捕太仆卿慕容悉達、監(jiān)牧官吏一千五百人,準備全部斬首。屈突通說:“人命至關(guān)重大,死了不能復(fù)生。
陛下用最仁慈的政令撫育天下,難道容許因牲畜財產(chǎn)而在一天就殺掉一千五百人?”皇帝叱責他,屈突通上前叩頭說:“臣情愿自身一人受死刑,來寬免眾人的死罪?!被实坌盐蛄?,說:“朕不明此理,竟至於此。
現(xiàn)應(yīng)免去慕容悉達等人的死罪,表彰你的好建議。”於是全都以減刑論處。升仟為左武衛(wèi)將軍。上任后為官剛正,有人犯法,即使親屬也不回護放縱。他的弟弟屈突蓋任長安令,也因方正嚴厲出名。
當時人為此作俗語說:“寧愿吃三斗艾,不愿見到屈突蓋;寧愿吃三斗蔥,不愿碰到屈突通?!睙奂次缓?,派他帶著詔書去召回漢王楊諒。先前,文帝與楊諒約定,如果有璽書召,驗看敕字加點,還要與玉麟符相合,才能上路。
待到這時,驗看詔書沒有點,楊諒覺得事情有變,就責問屈突通,屈突通隨口對答沒有破綻,終於得以返回長安。大業(yè)年間,與宇文述一同打敗楊玄感,因功升任左驍衛(wèi)大將軍。秦、隴群盜興起,授任關(guān)內(nèi)討捕大使。
安定人劉迦論造反,擁兵十余萬盤據(jù)在雕陰。屈突通調(diào)發(fā)關(guān)中軍隊進擊敵軍,駐扎安定,開始不與敵軍交戰(zhàn),軍中有人猜想他怯懦。屈突通假意說撤軍,卻偷偷進入上郡。賊軍沒有發(fā)覺,率軍南下,在離屈突通七十里駐軍,分兵侵占土地。
屈突通乘他們沒有防備,夜晚挑選精銳士兵襲擊打敗他們,斬殺劉迦論連同敵軍一萬多首級,埋在上郡南山封土做成高冢,俘虜老弱數(shù)萬人。后來隋朝政治更加紊亂,盜賊很多,軍士沒有斗志,眾將大多淪陷。屈突通所到之處都非常謹慎,雖無大勝,也不失敗?;实巯蚰涎惨?,讓他鎮(zhèn)守長安。
原文:
屈突通,其先蓋昌黎徒何人,后家長安。仕隋為虎賁郎將。文帝命覆隴西牧簿, 得隱馬二萬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達、監(jiān)牧官史千五百人,將悉殊死。通曰: “人命至重,死不復(fù)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豈容以畜產(chǎn)一日而戮千五百士?”
帝叱之,通進頓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眾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 今當免悉達等,旌爾善言?!彼旖砸詼p論。擢左武衛(wèi)將軍。蒞官勁正,有犯法者, 雖親無所回縱。其弟蓋為長安令,亦以方嚴顯。時為語曰:“寧食三斗艾,不見屈 突蓋;寧食三斗蔥,不逢屈突通。”
煬帝即位,遣持詔召漢王諒。先是,文帝與諒約,若璽書召,驗視敕字加點, 又與玉麟符合,則就道。及是,書無驗,諒覺變,詰通,通占對無屈,竟得歸長安。 大業(yè)中,與宇文述共破楊玄感,以功遷左驍衛(wèi)大將軍。
秦、隴盜起,授關(guān)內(nèi)討捕大 使。安定人劉迦論反,眾十余萬據(jù)雕陰。通發(fā)關(guān)中兵擊之,次安定,初不與戰(zhàn),軍 中意其怯。通陽言旋師,而潛入上郡。賊未之覺,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 地。
通候其無備,夜簡精甲襲破之,斬迦論并首級萬余,筑京觀于上郡南山,虜老 弱數(shù)萬口。后隋政益亂,盜賊多,士無斗志,諸將多覆。通每向必持重,雖不大克, 亦不敗負。帝南幸,使鎮(zhèn)長安。
此文出自北宋·宋祁《新唐書·列傳第十四》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缎绿茣非昂笮奘窔v經(jīng)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
《宋祁傳》文中指明宋祁受命纂修《唐書》在“詔求直言”前,故王鳴盛誤以為宋祁修《唐書》自天圣至慶歷,前后差不多也是17個年頭。但《宋史·仁宗紀》景祐年間并無“詔求直言”一類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詔臺諫非朝廷得失”。
《宋祁傳》中宋祁“直言對”后緊接“進溫成皇后為貴妃”,與《仁宗紀三》的記載相符,時在“皇祐”,而非“景祐”。顯然,《宋祁傳》是將“皇祐”誤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時間提前了10多年。
王鳴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隨”,《宋祁傳》說得很清楚,是因為“坐其子從張彥方游”。傳中雖無明確紀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傳后的,前面《宋庠傳》明明白白地寫著:皇祐三年,“祁子與越國夫人曹氏客張彥方游”。
宋庠受牽連罷相在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這一年。此時尚“以稿自隨”,仍在修撰中,怎么會在慶歷中告成?王鳴盛的失誤,一是不知“景祐”當為“皇祐”,二是后來在《蛾術(shù)編》卷九考知“祁修書凡七年,而自皇祐元年至三年獨秉筆,自此出知亳州,皆書局自隨以至于成,凡歷十六年也”,卻仍然堅持“宋歐修《新唐書》不同時”的結(jié)論。
《宋史·宋祁傳》的這一年號錯誤,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對》有案語注明“仁宗本紀皇祐三年春三月詔求直言”,“本傳作景祐中誤”而外,迄今竟似無人知曉,請同仁們注意。
作者簡介: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選郎。祖籍安州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高祖父宋紳徙居開封府雍丘縣,遂為雍丘(今河南商丘民權(quán)縣)人。北宋官員,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詞人。司空宋庠之弟,宋祁與兄長宋庠并有文名,時稱“二宋”。
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范鎮(zhèn)為其撰神道碑。
皇祐四年(1052年),因其子犯罪之事,被貶知亳州(今屬安徽省)兼集賢殿修撰?;实v五年(1053年),又調(diào)知成德軍(河北省正定縣)升為禮部侍郎。又調(diào)到定州(河北省定縣)?;实奂臃馑麨槎嗣鞯顚W士,特地升為吏部侍郎,知益州(今四川省成都市)。
嘉佑四年(1059年),從益州回京后被授于三司使,后因包拯等上書說其兄宋庠任宰相,宋祁不宜任三司使,沒能上任。之后皇帝加封他為龍圖閣學士,知鄭州。嘉佑五年(1060年),《唐書》修撰完畢,宋祁被升為左丞、工部尚書。
嘉佑六年(1061年),宋祁回到京城拜翰林學士承旨,復(fù)任群牧使。嘉佑六年三月(1061年),宋祁卒于東京,卒后謚號景文。
李孝基,字伯始,李柬之子,幽州人,后遷濮州。進士高第,唱名至墀下,仁宗顧侍臣曰:“此李迪孫邪?能世其家,可尚也?!标淌狻⒏诲鏊]其材任館閣,欲一見之。孝基曰:“名器可私謁邪?”竟不往?;鶠槿藳_澹,善養(yǎng)生,平居輕安。弟李孝稱進對,帝問起居狀,歡曰:“度越常人遠矣。”
英宗即位,富弼薦其學行,復(fù)舊職,兼侍讀。帝勞之曰:"卿通議耆儒,方咨訪以輔不逮,豈止經(jīng)術(shù)而已。"帝頗欲肅正宮省,柬之諫曰:"陛下,長君也,立自宗藩,眾方觀望,愿曲為容覆。"賜潁王生日禮物,故事,王拜賜竟,即退。帝諭王令留柬之食,冀其從容也。王即位未幾,柬之請老,自工部尚書拜太子少保致仕。舊無閣門謝辭式,特賜對延和,命之坐,仍置宴資善堂,遣使諭之曰:"以先帝梓宮在殯,朕不得為詩。"令講讀官皆賦詩,勸勞甚渥,又敕王珪敘其事。柬之出都門,即幅巾白衣以見客。再遷少師。熙寧六年,卒,年七十八。
有李受者,字益之,長沙之瀏陽人也。仕于治平中,至右諫議大夫、天章閣待制兼侍讀。屢以老乞骸骨,不聽。神宗立,進給事中、龍圖閣直學士。復(fù)言:"臣在先帝時,年已七十,不敢竊祿以自安。今又加數(shù)年,筋力憊矣,惟陛下哀之。"于是拜刑部侍郎致仕,賜宴賦詩及序,如柬之禮。相去數(shù)月,故時稱"二李"。卒年八十,贈工部尚書。
肅之字公儀,迪弟子也。以迪蔭,監(jiān)大名府軍資庫。大河溢,府檄修冠氏堤,工就弗擾,民悅之,請為宰。邑多盜,時出害人。肅之令比戶置鼓,有盜,輒擊鼓,遠近皆應(yīng),盜為之衰止。為御河催綱。橫隴之決,使者檄護金堤,滿歲無河患。
通判澶州。契丹泛使將過郡,而樓堞壞圮,肅之謂郡守曰:"吾州為景德破敵之地,當示雄疆,今保障若是,且奈何?"遂鳩工構(gòu)城屋,凡千區(qū)。已而中貴人銜命來視,規(guī)置一新,驚賞嗟異,聞之朝。擢知德州,提點開封府界內(nèi)縣鎮(zhèn),夔路、湖南刑獄。儂蠻暴嶺外,肅之親捍諸境,會蔣偕失利,亟率兵往躡于臨賀,賊引去。狄青、孫沔交薦之,徙湖北轉(zhuǎn)運使。辰陽彭仕羲叛,討平之,猶以過左遷,知齊州。改江東、兩浙、河北轉(zhuǎn)運使,進度支副使、江淮發(fā)運使。
神宗初即位,諒祚寇大順城。肅之入奏,帝訪以西夏事,奏對稱旨。以為右諫議大夫、知慶州;數(shù)日,徙瀛州。大雨地震,官舍民廬推陷。肅之出入泥潦中,結(jié)草囷以儲庾粟之暴露者,為茇舍以居民,啟廩振給,嚴儆盜竊,一以軍法從事。天子聞而嘉之,遣使勞賜。遷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出知定州。還,遷三司使,又出為永興軍、青、齊二州。元豐二年,復(fù)知開封,為樞密都承旨,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鄆州。四年,提舉太極觀。卒,年八十二。
肅之內(nèi)行修飭,母喪,廬墓三年,不入城郭。季弟承之,生而孤,鞠育誨道,至于成人,遂相繼為侍從。帝稱其一門忠孝云。
承之字奉世,性嚴重,有忠節(jié)。從兄柬之將仕以官,辭不受,而中進士第,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郡守任情骫法,人莫敢忤,承之獨毅然力爭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為之則已,既下有司,則當循三尺之法矣。"守憚其言。
嘗建免役議,王安石見而稱之。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得召見。神宗語執(zhí)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詳,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謂之曰:"朕即位以來,不輕與人改秩,今以命汝,異恩也。"
檢正中書刑房,察訪淮浙常平、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校理。又察訪陜西,時郡縣昧于奉法,斂羨余過制。承之曰:"是豈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數(shù)。遷集賢殿修撰,擢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權(quán)三司使。
蔡確治相州獄,多引朝士,皆望風自折服。承之為帝言其險诐之狀,帝意始悟,趣使詰竟。遷龍圖閣直學士,懇辭,乞授兄肅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厲風俗。肅之亦當遷也。"即并命焉。
商人犯禁貨北珠,乃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決。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聞之曰:"有司當如此矣。"進樞密直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復(fù)以樞密直學士知青州。歷應(yīng)天府、河陽、陳、鄆、揚州而卒。
及之字公達,亦迪弟之子。由蔭登第,通判安肅軍??刀ㄖ?,夏人犯邊,契丹復(fù)發(fā)兵并塞,疆候戒嚴。及之言:"契丹以與夏人甥舅之故,特此慰其心,且姑張?zhí)搫菀砸晌?,必不失誓好,愿毋過虞。"已而果然。
徙通判河南府。亡卒張海倚山嘯聚,白晝掠城市。及之督捕,單騎與海語,諭使歸命,當奏貸其死。海感動弛備,奏方上,而眾兵集,悉獲之。知信州,靈鷲山浮屠,犯法者眾,及之治其奸,流數(shù)十人,乃自劾。朝廷嘉之,釋不問。入判刑部。嘗撰次唐史有益治體者,為《君臣龜監(jiān)》八十卷。王堯臣上其書,并表其學行,韓琦亦以館職薦之。召試,除直秘閣,歷開封府判官、知涇、晉、陜?nèi)荨?br>
及之吏事精明,所居官皆稱職。以太中大夫致仕,再轉(zhuǎn)正議大夫。卒,年八十五。
柬之子孝基,及之子孝壽、孝稱。
孝基字伯始。進士高第,唱名至墀下,仁宗顧侍臣曰:"此李迪孫邪?能世其家,可尚也。"晏殊、富弼薦其材任館閣,欲一見之。孝基曰:"名器可私謁邪?"竟不往。
知汝陰、雍丘縣,通判閬州、舒州,知隨州。所治雖劇,然事來亟斷,不為證左回枉,甫日中,庭已空矣?;騿柶湫g(shù),曰:"無他,省事耳。"閬中江水嚙城幾沒,郡吏多引避,孝基率其下決水歸旁谷,城賴以全。舒吏受賂鬻獄,以殺人罪加平民,孝基劾治三日,得其情,乃抵吏罪。以親須養(yǎng),求監(jiān)崇福宮,判西京國子監(jiān)。凡就閑十年,累官光祿卿,與父柬之同謝事,才年五十,士大夫美之,以比二疏。
孝基為人沖澹,善養(yǎng)生,平居輕安。弟孝稱進對,帝問起居狀,歡曰:"度越常人遠矣。"后十一年,無疾卒。
孝壽字景山,為開封府戶曹參軍。元符中,呂嘉問知府事,受章惇、蔡卞指,鍛煉上書人,命孝壽攝司錄事,成其獄?;兆诩次?,嘉問先已得罪,孝壽亦削秩。蔡京為政,以為府推官,遷大理、太仆卿,擢顯謨閣待制,為開封尹。
前此,閭里亡賴子,自斷截臂腕,托廢疾凌良民,無所憚畏。孝壽悉搜出之,部付旁郡,一切治理。加直學士,出知興仁、開德府。京起蘇州章綖獄,還孝壽開封,使往即訊。至蘇州,窮治鑄錢,逮系逾千數(shù),方冬慘掠囚,墮指脫足不可計,死則投于垣外。日夜鍛煉,疑未就,京猶嫌其緩,召使還。其后,綖兄弟竟用此黥竄。又知虢、兗二州。坐守興仁日與巡檢戲射狂人張立死,除名。居無何,起知蘇州。
政和初,拜刑部侍郎,復(fù)改開封尹。奉宸庫吏呂壽盜金,系獄而逃。孝壽盡執(zhí)守兵,論為故縱,非任事之吏與不上直者,亦以不即追掩繩之。凡配隸四十人,陰賂杖者使加重,六七人才出關(guān)而死。帝聞之,命悉還余人。于是諫議大夫毛注論其殘忍苛虐,乞加譴,不聽。孝壽猶以獄空上表賀。
孝壽雖亡狀,亦時有可觀。有舉子為仆所凌,忿甚,具牒欲送府,同舍生勸解,久乃釋。戲取牒效孝壽花書判云:"不勘案,決杖二十。"仆明日持詣府,告其主仿尹書判私用刑。孝壽即追至,備言本末,孝壽幡然曰:"所判正合我意。"如數(shù)與仆杖,而謝舉子。時都下數(shù)千人,無一仆敢肆者,時以此稱之。明年,以疾,罷為龍圖閣學士、提舉醴泉觀。卒,贈正奉大夫。
孝稱字彥聞,以蔭登朝。值郊恩得封父,及之已官通議大夫,有司限以格,孝稱言,恐非朝廷所以推恩優(yōu)老之意,詔特許之,遂為著令。
崇寧中,提舉湖北、京西常平,提點京西南路刑獄。蔡京之姻宋喬年為京畿轉(zhuǎn)運使,有囚逸,捕得之。孝稱上其功,喬年受賞,而孝稱用是得工部員外郎。不閱月,遷大理少卿。連奏獄空,進為卿,且數(shù)增秩,擢工部、戶部二侍郎,為開封尹。
陳瓘之子正匯在杭州上書,告京不利社稷??な夭趟o執(zhí)送京師,并逮瓘詣獄,孝稱脅使證其子,瓘不可。暨獄上,竟竄正匯海島。京愈德之,進刑部尚書,而以其兄孝壽代為尹。孝稱請班兄下,不許。避親嫌,徙工部。卒,贈光祿大夫。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鞠于仲父宗元,從學于里人張震,善為文辭。咸平中,由鄉(xiāng)貢試禮部、廷對皆第一。楊億見其賦,嘆曰:"王佐器也。"以將作監(jiān)丞通判濟州。代還,當召試學士院,宰相寇準奇之,特試政事堂,授秘書省著作郎、直史館、三司戶部判官。
景德初,始通和契丹,歲遣使致書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曾曰:"從其國號足矣。"業(yè)已遣使,弗果易。遷右正言、知制誥兼史館修撰。時瑞應(yīng)沓至,曾嘗入對,帝語及之。曾奏曰:"此誠國家承平所致,然愿推而弗居,異日或有災(zāi)沴,則免輿議。"及帝既受符命,大建玉清昭應(yīng)宮,下莫敢言者,曾陳五害以諫。舊用郎中官判大理寺,帝欲重之,特命曾。且謂曾曰:"獄,重典也,今以屈卿。"曾頓首謝。仍賜錢三十萬,因請自辟僚屬,著為令。遷翰林學士。帝嘗晚坐承明殿,召對久之,既退,使內(nèi)侍諭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見卿,卿勿以我為慢也。"其見尊禮如此。
知審刑院。舊違制無故失,率坐徒二年,曾請須親被旨乃坐。既而有犯者,曾乃以失論。帝曰:"如卿言,是無復(fù)有違制者。"曾曰:"天下至廣,豈人人盡曉制書,如陛下言,亦無復(fù)有失者。"帝悟,卒從曾議。再遷尚書主客郎中。知審官院、通進銀臺司,勾當三班院,遂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時宮觀皆以輔臣為使。王欽若方挾符瑞,傅會帝意,又陰欲排異己者,曾當使會靈,因以推欽若,帝始疑曾自異。及欽若相,會曾市賀皇后家舊第,其家未徙去,而曾令人舁土置門外,賀氏訴禁中。明日,帝以語欽若,乃罷曾為尚書禮部侍郎、判都省,出知應(yīng)天府。天禧中,民間訛言有妖起若飛帽,夜搏人,自京師以南,人皆恐。曾令夜開里門,敢倡言者即捕之,卒無妖。徙天雄軍,復(fù)參知政事,遷吏部侍郎兼太子賓客。
真宗不豫,皇后居中預(yù)政,太子雖聽事資善堂,然事皆決于后,中外以為憂。錢惟演,后戚也,曾密語惟演曰:"太子幼,非宮中不能立。加恩太子,則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劉氏也。"惟演以為然,因以白后。帝崩,曾奉命入殿廬草遺詔:"以明肅皇后輔立皇太子,權(quán)聽斷軍國大事。"丁謂入,去"權(quán)"字。曾曰:"皇帝沖年,太后臨朝,斯已國家否運。稱'權(quán)',猶足示后。且增減制書有法,表則之地,先欲亂之邪?"遂不敢去。仁宗立,遷禮部尚書。群臣議太后臨朝儀,曾請如東漢故事,太后坐帝右,垂簾奏事,丁謂獨欲帝朔望見群臣,大事則太后召對輔臣決之,非大事令入內(nèi)押班雷允恭傳奏禁中,畫可以下。曾曰:"兩宮異處,而柄歸宦官,禍端兆矣。"謂不聽。既而允恭坐誅,謂亦得罪。自是兩宮垂簾,輔臣奏事如曾議。
謂初敗,任中正言:"謂被先帝顧托,雖有罪,請如律議功。"曾曰:"謂以不忠得罪宗廟,尚何議邪!"時真宗初崩,內(nèi)外洶洶,曾正色獨立,朝廷倚以為重。拜中書侍郎兼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會靈觀使。王欽若卒,曾以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為昭文館大學士、監(jiān)修國史、玉清昭應(yīng)宮使。曾以帝初即位,宜近師儒,即召孫奭、馮元勸講崇政殿。天圣四年夏,大雨。傳言汴口決,水且大至,都人恐,欲東奔。帝問曾,曾曰:"河決奏未至,第民間妖言爾,不足慮也。"已而果然。陜西轉(zhuǎn)過使置醋務(wù),以榷其利,且請推其法天下,曾請罷之。
曾方嚴持重,每進見,言利害事,審而中理;多所薦拔,尤惡僥幸。帝問曾曰:"比臣僚請對,多求進者。"曾對曰:"惟陛下抑奔競而崇恬靜,庶幾有難進易退之人矣。"曹利用惡曾班己上,嘗怏怏不悅,語在《利用傳》。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為之解。太后曰:"卿嘗言利用強橫,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嘗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惡,則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釋,卒從輕議。
始,太后受冊,將御大安殿,曾執(zhí)以為不可,及長寧節(jié)上壽,止共張便殿。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請謁,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悅。會玉清昭應(yīng)宮災(zāi),乃出知青州。以彰信軍節(jié)度使復(fù)知天雄軍,契丹使者往還,斂車徒而后過,無敢嘩者。人樂其政,為畫像而生祠之。改天平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祐元年,為樞密使。明年,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
曾進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嘗問曾曰:"明揚士類,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獨少此耳。"曾曰:"夫執(zhí)政者,恩欲歸己,怨使誰歸?"仲淹服其言。初,呂夷簡參知政事,事曾謹甚,曾力薦為相。及夷簡位曾上,任事久,多所專決,曾不能堪,論議間有異同,遂求罷。仁宗疑以問曾曰:"卿亦有所不足邪?"時外傳知秦州王繼明納賂夷簡,曾因及之。帝以問夷簡,曾與夷簡交論帝前。曾言亦有過者,遂與夷簡俱罷,以左仆射、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寶元元年冬,大星晨墜其寢,左右驚告。曾曰:"后一月當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贈侍中,謚文正。
曾資質(zhì)端厚,眉目如畫。在朝廷,進止皆有常處,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與楊億同在侍從,億喜談謔,凡僚友無不狎侮。至與曾言,則曰:"余不敢以戲也。"平生自奉甚儉,有故人子孫京來告別,曾留之具饌,食后,合中送數(shù)軸簡紙,啟視之,皆它人書簡后裁取者也?;实v中,仁宗為篆其碑曰"旌賢之碑",后又改其鄉(xiāng)曰旌賢鄉(xiāng)。大臣賜碑篆自曾始。仁宗既祔廟,詔擇將相配享,以曾為第一。曾無子,養(yǎng)子曰縡。又以弟子融之子繹為后,尚書兵部郎中、秘閣校理致仕,卒。
子融字熙仲。初以曾奏,為將作監(jiān)主簿。祥符進士及第,累遷太常丞、同知禮院。獻所為文,召試,直集賢院。嘗論次國朝以來典禮因革,為《禮閣新編》上之。以其書藏太常。
權(quán)三司度支、鹽鐵判官。任布請鑄大錢,行之京城。三司使程琳集官議,子融曰:"今軍營半在城外,獨行大錢城中,可乎?"事遂寢。權(quán)同糾察刑獄、知河陽。又集五代事,為《唐余錄》六十卷以獻。進直龍圖閣,累遷太常少卿、權(quán)判大理寺。乃取讞獄輕重可為準者,類次以為斷例。
拜天章閣待制、尚書吏部郎中、知荊南。盜張??v掠襄、鄧,至荊門,子融閱州兵,將迎擊之,賊引去。遷右諫議大夫、知陜州,徙河中府。既而勾當三班院,遷給事中,以尚書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知兗州。不赴,改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進兵部,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8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