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商鞅和變法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秦國帝王一直沿用商鞅的變法,為什么卻不給被冤枉的商鞅平反?
秦國因為實施“商鞅變法”,獲得了巨大的紅利。后來,秦孝公去世后,秦惠王卻開始清算商鞅。商鞅走投無路之下,被逼造反,結果兵敗被殺。商鞅被殺后,秦惠王還對商鞅的尸體處以車裂之刑。
(秦惠王劇照)
秦惠王雖然對商鞅處以極刑,但是,他依然堅持不斷地實施“商鞅變法”,鞏固并擴大商鞅變法的成果。不但秦惠王這么做,此后秦朝的所有國君,一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后,也沒有改變商鞅變法的各種做法。并沒有因為國家已經(jīng)一統(tǒng)了,就另行一套。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也是對商鞅變法極為認可的。
除此外,秦朝宰相李斯還對商鞅做了高度的評價:“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要了解,李斯是深得秦始皇信任的人,他所表達的觀點,差不多就是秦始皇的觀點。這也側面證明秦始皇對商鞅的認可。
商鞅當時被秦惠王所殺,大家都了解商鞅是被冤枉的。
秦惠王之所以要殺商鞅,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商鞅在實施變法的過程中,當年的秦惠王帶頭違反法令,商鞅說,秦惠王是儲君,不能受刑,就讓他師傅受刑吧。因為這件事,也就得罪了秦惠王。二是當年秦孝公去世的時候,準備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這也直接影響了秦惠王的利益,所以他不容商鞅。三是商鞅在變法執(zhí)政過程中,樹立了巨大的威信。秦惠王為了讓自己有威信,不得不殺掉商鞅。
(商鞅劇照)
因此,公子虔(他就是當年秦惠王的老師之一)等人就配合秦惠王,告商鞅“謀反”。于是秦惠王就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嚇得逃跑,可是,沿途的百姓因為受商鞅變法條款的限制,不敢收留他。最后商鞅逃到魏國邊境,可是魏國曾經(jīng)因為他在戰(zhàn)爭中抓獲了魏國的公子卬,同時也害怕給自己帶來麻煩,因此拒絕他入境。這樣一來,商鞅走投無路,不得不造反。
但是,他畢竟沒有什么兵力,因此很快就被打敗戰(zhàn)死。
而就算他已死,秦惠王還不饒過他,不但對他滅族,還對他的尸體處以車裂之刑。
由此可見,商鞅實在是非常冤枉的。
那么,商鞅既然是非常冤枉的,為什么秦國后世的歷代帝王,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商鞅平反呢?他們享受著商鞅變法帶來的巨大紅利,卻那么殘酷無情地對待商鞅。他們這樣做,難道不覺得愧疚嗎?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得從秦孝公去世時候,準備把皇位傳給商鞅的這個舉動來分析。
秦孝公準備把皇位傳給商鞅的事,記載在《戰(zhàn)國策》里:“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本褪钦f,秦孝公準備傳位給商鞅,但是商鞅拒絕了,“辭不受”。
(秦孝公劇照)
秦孝公準備傳位給商鞅的這件事,是很讓人疑惑的。我們了解,古代任何帝王在傳位的時候,都會傳給自己的兒子這種血緣關系最近的人。就算是傳給弟弟,也不是太情愿。他怎么會提出傳位給商鞅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秦孝公想學習堯舜,搞“禪讓”。但這話是不對的。歷史上所有的所謂“禪讓”,大都是被逼迫的結果,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絕對沒有主動而為的。更何況是在權力完全沒有受到逼迫的情況下主動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還有,秦孝公相信的是法家那一套,他怎么會做儒家提倡的“禪讓”之道呢?
由此可見,秦孝公做的這件事,一定是一個“陰謀”,是因為害怕商鞅的威望太高,秦惠王無法壓制住他,故意試探他的。說不定,秦惠王殺商鞅這件事,秦孝公生前就已經(jīng)和秦惠王商量好了,布置好路數(shù),等著秦惠王來實施。就算沒有商量好,秦孝公這樣做,也會在秦惠王心中激起更大反感,增強其一定要處決商鞅的強烈愿望。
既然連秦孝公都在擔心商鞅權力太大,奪了他秦國的國君之位。后世的帝王怎么可能還給他平反呢?雖然商鞅死掉,也已經(jīng)被滅族了。但是,后世還會出現(xiàn)商鞅這樣的權臣。給商鞅平反,就意味著肯定這些權臣的做法。君王們當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自然不會做這樣的“蠢事”。
(參考資料:《史記》《戰(zhàn)國策》)
商鞅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打造出了一個強大的秦國,為秦國一統(tǒng)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任何的變法,實際上都是對于利益的再度劃分,是一個分蛋糕的過程,商鞅的變法實際上是觸動了原有的貴族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于是在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遭遇到清算,被誣陷謀反,最終被車裂。
那么后世的秦王為何沒有為商鞅平反呢?因為商鞅雖然是遭遇誣陷的,但他確實也不夠被平反的資格,因為他在被誣陷之后,實實在在的造反了,這其實就是等于在挑戰(zhàn)秦王的權威,所以商鞅最終才遭遇到車裂。
在古代帝王首先需要維護的就是自己的權威,所以才會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哪怕是君主做錯了,那么必然是受到了奸臣的蒙蔽,而臣子就算是受了冤枉,也只能忍著,期待君主的判定或者說期待君主能為你平反。
所以君王喜歡的是愚忠的臣子,喜歡的是服從的臣子,而不喜歡什么事都給你講道理的臣子,那如果什么事情都按照道理來辦事,君王的權威又如何體現(xiàn),對于君王來說,他要的不是講道理,而是我說的就是道理。
商鞅雖然是被誣陷的,但遭遇誣陷之后的商鞅卻并不是老老實實的等待秦王的裁決的,他開始的時候是想逃離秦國。在逃離失敗之后,又返回封地,起兵反抗。這已經(jīng)是事實的謀反了,當商鞅起兵的那一刻,已經(jīng)不存在誣陷一回事了。
對于任何朝代的君王來說,都無法忍受任何形式任何理由的造反。在這種情況下,商鞅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可能被平反,因為平反他就等于說造反是可以被原諒的,而這絕對不是君主可以接受。否則要是有個人造反前,先找個人去誣陷自己呢?
所以商鞅雖然被誣陷,但他終于起兵了,誣陷也就等于坐實了,那么后世的秦王自然也不可能給他平反。因為一個真正的好臣子,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包括被誣陷,也不該起兵謀反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9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