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劉邦小人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為什么劉邦一直被后人稱為小人?看看他是如何對待嫂子的?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時至今日,距離漢朝已經過去了上千年的時間,不可否認的是,漢朝的建立,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程,這無疑是讓華夏文明得以延續(xù)的原因之一。最為主要的是,漢武帝時期,實施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
這一點無疑讓儒家成為了歷史主流,時至今日,人們對儒家學說仍然是學習的?,F如今的語文課本上,也會存在孔子的論語,不可否認的是,儒家學說影響意義深遠。話說回來,在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經過了楚漢之爭。
楚漢之爭之所以能夠勝出,原因有很多。這與劉邦會籠絡人才肯定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因為劉邦欣賞了韓信,才讓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出。楚漢之爭能夠勝出,與韓信肯定是有很大關系的,假如沒有韓信,那么楚漢之爭的結局就不一定是什么樣了。
可問題是,韓信作為劉邦的功臣,在漢朝建立后,劉邦開始“卸磨殺驢”。此時的劉邦授意了呂后和蕭何害死韓信,作為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韓信死得實在是窩囊。當時的蕭何讓韓信走入了呂后設計的陷阱中,之后的韓信結局可想而知。
現如今看來,沒有劉邦的授意,呂后和蕭何縱使有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動韓信。正因如此,才出現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作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對于中國歷史進程的推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時至今日,人們對劉邦的印象肯定是不好的,大部分人認為劉邦是小人。這一點從楚漢之爭就可以看出,其次從劉邦對待掃走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劉邦沒有起義之前,就是一個地痞流氓,是個無賴,市井氣息十分濃重。最初的時候,劉邦還沒有起家,這時候的劉邦經常到嫂子家蹭吃蹭喝。
后來的劉邦成為了亭長,由于講義氣和出手大方,經常帶著朋友去吃飯,這時候劉邦的薪水根本不足以支撐劉邦的揮霍。于是劉邦就經常帶自己的朋友去嫂子家蹭吃蹭喝,一時間嫂子都忍了下來。久而久之,劉邦的嫂子開始不耐煩了。
當劉邦帶著一群朋友來蹭吃蹭喝的時候,嫂子會不耐煩地用鍋鏟敲了敲鍋底,示意沒有東西吃。當時的劉邦感覺顏面掃地,畢竟是當著劉邦很多朋友的情況下,于是劉邦下決心再也不去嫂子家吃飯了。這件事也不能夠完全怪劉邦的嫂子。
劉邦的大哥去世的早,嫂子自己含辛茹苦的拉扯兒子,也就是說,孤兒寡母已經十分艱難了,在這種情況下,劉邦竟然還要去蹭吃蹭喝,這無疑是讓嫂子雪上加霜。劉邦沒有體恤嫂子的處境,反而是帶著很多朋友蹭吃蹭喝,這就是不妥的了。
反觀劉邦嫂子的做法,也是不對的,當著劉邦朋友的面,給劉邦難堪,就算是個十分大度的人也會很生氣。不可否認的是,劉邦在當時的做法確實是不太對。其后劉邦總是蹭吃蹭喝的,也不對。不過在西漢建立后,劉邦身為皇帝,確實是不應該計較這些。
之所以說劉邦是小人,這體現在了西漢建立后。按理說,身為西漢開國皇帝的劉邦,不應該計較之前的矛盾,畢竟身為皇帝,還斤斤計較的話,肯定是說不過去的。西漢建立后,開始論功行賞,此后西漢的功臣全部被封賞,單單劉邦的侄子是個例外。
劉邦將自己親朋好友封官的封官,封爵的封爵,就是不給大嫂家的侄子劉信任何好處。就連劉邦的父親都看不下去了,此時劉邦的父親責怪劉邦不講情義,連自己死去的哥哥都不封賞,這怎么能行呢?劉邦最后沒有辦法,不情愿的封了侄子劉信為“羹頡候”。
劉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與他的老對手項羽相比,劉邦的出身并不高貴,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他早年間是泗水亭長,在很多關于劉邦這個人物的歷史講解中,通常認為他這個亭長是花錢買來的。
也正是由于他的出身原因,讓他在有些時候太過于不拘小節(jié),這種不拘小節(jié)讓很對人覺得他不夠尊重別人,甚至認為他傲慢看不起人。比如有一次他在召見酈食其的時候,擺出來的樣子便讓人很難接受。
當時劉邦坐在床上,將兩只腿伸出,讓兩名身邊的侍女給他洗腳。這樣的態(tài)度讓酈食其非常不滿,他當時就問劉邦:“您是想幫助秦國平叛掉各路諸侯呢,還是想成為各路諸侯的領袖,率領他們一起滅掉秦國?”
以劉邦的志向,當然是要成為諸侯的領袖,滅掉大秦,君臨天下。于是酈食其接著又說:“如果您真的是想要率領諸侯,召集義兵來推翻大秦的統(tǒng)治,那么就不應該用這樣的姿態(tài)來接見長者。”劉邦聽后覺得酈食其說的非常有道理,便馬上整理好自己的衣裝,恭恭敬敬地向酈食其道歉,并虛心的向酈食其求教,而酈食其看到了劉邦的態(tài)度之后,也非常真誠地說出了自己的謀略。
其實劉邦不僅是在洗腳的時候接見過酈食其,他還在洗腳的時候接見過英布,也許當時劉邦并沒有多想,不過被接見的人很可能會認為他的這種行為對自己很不尊重。
劉邦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生性多疑,這一點也被后人所詬病,在討伐楚國的戰(zhàn)爭中,他不放心后方的蕭何,總是詢問手下人蕭何怎么樣;在得到了天下之后,他對于自己手下的三名大將韓信、英布和彭越都開始打壓。
所以綜上所說,劉邦這個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有些傲慢又有些多疑。
各朝御用文人在寫本朝開國皇帝的歷史時,通??偸且荒樀某缇春唾澝?。
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英明神武、算無遺策,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智慧、勇氣、決心和才能。所以,他才能開創(chuàng)一個偉大的帝國。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還有一顆偉大而仁愛的心,有一種拯救萬民于水火的信念,所以天下百姓都愿意支持他。高祖皇帝(或太祖皇帝)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從諫如流,且高瞻遠矚。所以眾多優(yōu)秀的人才紛紛聚集在他身邊,供他驅使。面對前朝的殘暴統(tǒng)治,面對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早早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推翻前朝的殘暴統(tǒng)治,拯救那些受苦受難的天下蒼生。結果呢?在他的努力下,萬惡的舊社會被推翻了,而天下百姓終于得到了新生。當然了,他一生中也犯過若干錯誤,但那都是他一時疏忽,被小人和奸臣所誤。他一生中也有若干失敗,但那都是他的屬下沒能真正理會他的精神,沒能真正落實他的精神。
但翻開《史記》,司馬遷對于劉邦的記載似乎有些?非主流?。
《史記》中的劉邦?好酒及色?,固多大言,少成事?,類似的話怎么看都不像是在夸獎劉邦。而在《史記》中,蕭何與曹參等人之所以愿意臣服劉邦,竟然是因為膽小怕事,所以慫恿劉邦出頭。換而言之,當時的劉邦并沒有什么值得他們信服的地方。他們只是把劉邦當做愣頭青來看待,盡管劉邦早已過了愣頭青的年齡。
《史記》中的劉邦在逃命時,竟然為了讓馬車可以跑得更快些,就一心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女扔下車。如果不是夏侯嬰阻攔,他的親生兒女,恐怕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史記》中劉邦的頭號敵人項羽,怎么看都比劉邦更像英雄人物,以至后世讀者總會不由自主地佩服項羽及輕視劉邦。人們常常認為,項羽之所以失敗,只是因為他太心慈手軟了。以至于大家都認為: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最后的勝利者就一定是項羽。
我們必須得知道,《史記》絕不是西漢帝國的禁書,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還是西漢帝國的御用文人。我所說的御用文人,并沒有任何褒貶之意。司馬遷是西漢帝國的太史令,太史令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編寫史書。
因為《史記》并不一味地贊美劉邦,所以我們總認為《史記》對于劉邦的記載非??陀^。西漢帝國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種種大不敬的內容加在劉邦頭上;西漢帝國的御用文人,竟然敢把項羽寫得比劉邦更像英雄。所以我們總覺得,西漢帝國的言論肯定非常自由。
這就叫睜眼說瞎話,西漢帝國怎么會有言論自由呢?說說司馬遷親身經歷的事吧,他受過?宮刑?(就是被閹割)。司馬遷犯了什么罪?就是因為他說話嘴上沒有把門的?;实壅J為這是黑的,他非要說這個東西并不黑。于是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于是司馬遷當場就被閹割了!
因為說錯了話,就遭受如此殘酷的刑罰。說這種時代有言論自由,還不如說人類的歷史就是言論自由的歷史。
西漢帝國還有一位高級官員叫顏異,他被漢武帝斬首,罪名是?腹誹?。?腹誹?的意思就是說:皇帝認為這東西是黑的,你口頭上不置可否,但你在內心里認為這東西不黑。于是皇帝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于是顏異當場就被斬首了!
因為在心里認為這東西不是黑的(未經證實),就遭受如此殘酷的刑罰。說這種時代有言論自由,還不如說人類的歷史就是言論自由的歷史。
司馬遷在寫歷史時,頭上一直高懸著一柄隨時可能落下的利劍。他怎么可能客觀地記錄漢朝開國歷史呢?雖然作為一代史學巨匠,司馬遷會盡力把當時的歷史真相還原給讀者。但如果我們不能體會到司馬遷當時的處境,就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史記》中的內容。
在那種說錯一句話就會招來滅頂之災的社會中,司馬遷在寫本朝歷史時,自然會十分地小心謹慎。只是說錯一句話,都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如果敢在史書上胡說八道,那必然是全家被殺、全族被滅的下場。
如果按照正常的套路,司馬遷在寫劉邦時,應該把劉邦寫得英明神武、算無遺策、仁慈愛民。因為劉邦是漢武帝的祖爺爺,而且是西漢帝國的?國父?。但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一番,就會發(fā)現一個恐怖的事實:如果司馬遷敢這樣寫劉邦,那必然是全家被殺、全族被滅的下場。
劉邦的故事是一個勵志的神話,但如果真要用寫實的方法記錄這個神話,那可就壞事了。
秦始皇說:?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結果呢?秦二世就被趙高殺了,子嬰成為秦三世。子嬰控制的地區(qū)就剩下關中地區(qū),哪有資格當皇帝呢?于是子嬰退位當了秦王。但子嬰這個秦王也當多久,就被項羽殺了。
秦之失鹿,群雄爭相逐之。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劉邦說:?大丈夫當如是也!?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剻通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這些話隨便一推論,就會引申出民權的思想。什么終身制有理,什么世襲制有理,全是胡扯。因為歷史早已證明,誰能當皇帝,那就是看誰的勢力強,誰會玩權術,誰能順應時代潮流。
可在皇權時代,如果史官敢這樣寫歷史,那必然是全家被殺、全族被滅的下場。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司馬遷把劉邦寫成一個勵志神話,問題就太大了:一個最底層的老百姓,只要肯努力就有機會成為皇帝;一個人只要聰明勇敢,能夠代表百姓利益,就有機會成為皇帝。如果史官敢在史書中表達這種觀點,不是找死又是什么?
這豈不是就在說,只要時機恰當,人人都有帝王相?這豈不是就在說,只要謀劃得當,人人都有帝王相?你看人家劉邦,一個農民的兒子,啥背景都沒有,最后還不是修成正果了?
真要把史書寫成這個樣子,你就要好好掂量一下,你全家和全族有多少顆腦袋要被砍?
現代社會的統(tǒng)治者通常都喜歡恬著臉說:我之所以能夠高高在上,與我投胎好壞無關,完全是靠我的努力。說得更好聽一點,我能高高在上,完全是因為人民擁護我。說得再好聽一點,如果人民對我不滿意,隨時都可以讓我下來的。可真實的情況是什么?傻子都知道。
如果現代的御用文人在為權力者做傳記時,說這位權力者之所以能夠掌權,是因為人家血統(tǒng)高貴。爺爺活著的時候大權獨攬、父親活著的時候大權獨攬,所以他也能大權獨攬。即使這是事實,這位御用文人肯定也會吃不了兜著走。這位權力者看到御用文人這樣胡說八道,肯定會氣得想殺人。
什么時代唱什么歌,現代需要勵志神話,皇權時代則不需要。
司馬遷在寫到劉邦的傳記時,肯定會感到無從下手。因為上述原因,司馬遷不敢把劉邦寫得太偉大;可問題在于,如果司馬遷把劉邦寫得太渺小,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司馬遷在寫劉邦時,肯定詳細翻閱了漢武帝關于劉邦的所有評論和指示。因為司馬遷知道,如果不能仔細體會漢武帝的意思,在寫劉邦的時候隨口亂說,一定會死得很慘。從這個角度來說,《史記》中關于劉邦的基本論調都是漢武帝定下來的。而且這種論調,在當時也一定是非常流行的觀點。否則,借司馬遷十個膽子,他也不敢把項羽寫得比劉邦更像英雄。
先看一個事實:司馬遷曾為李陵辯護,說李陵是一個大英雄,可漢武帝好像不這么認為。而且漢武帝覺得:你司馬遷這樣夸李陵,好像是在貶低我小舅子(李廣利)??!于是,司馬遷馬上就遭受了宮刑之苦。
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司馬遷為項羽作傳記,說項羽是一個大英雄,卻沒有得到漢武帝的認可,你說會發(fā)生什么事?如果漢武帝覺得:你司馬遷這樣夸項羽,好像是在貶低我曾祖(劉邦)啊!屆時,司馬遷全家還能留下活口嗎?
我經常聽到類似的言論:總而言之,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史官,因為他能夠秉筆直書。說這種話的人,肯定連史官的主要職責都沒弄明白。
史官的主要職責就是盡力保存和還原歷史的真相,而秉筆直書絕不是史官的主要職責。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漢武帝明確表示:漢高祖劉邦是拯救時代的大英雄,項羽是一個邪惡殘暴的反動派。而司馬遷非要把項羽寫得比劉邦更像英雄,這樣的司馬遷算是一個合格的史官嗎?肯定不是!因為,司馬遷膽敢無視漢武帝的最高指示,結果必然是他永遠喪失編寫歷史的機會。他的人頭會落地,他寫的書會被焚毀。如果司馬遷這樣死了,豈非死得比鴻毛還輕?
許多人一說到偉大的史官,就會說到什么秉筆直書,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覺。偉大的史官之所以能夠偉大,并不是他有秉筆直書的態(tài)度。而是他能在統(tǒng)治者允許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保存和還原歷史的真相。
只要理解了司馬遷的境遇,以及西漢帝國當時的言論環(huán)境。自然就會明白一個道理:劉邦在史書中的形象,是一個政治犧牲品。
因為劉邦的出身太差,所以為了突出皇權的神圣性,西漢帝國在宣傳劉邦時,故意模糊了劉邦的道德和才能。西漢帝國之所以會這樣做,就是想傳達給大眾一個意思:誰能當皇帝,與道德和才能無關,一切都是天意!
在當時,比劉邦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多得是,但最后成功的人卻是劉邦。為什么呢?就是這是天意!《漢高祖本紀》開篇就說了,有一條龍趴在了劉邦母親的身上,于是劉邦出生了。而且緊接著,各種關于劉邦的神話故事和神奇?zhèn)髡f,那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陳勝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但陳勝沒有天意,終歸只是徒勞;項羽英雄無敵,但項羽沒有天意,最終只有失敗。韓信用兵多多益善,遇到劉邦卻是處處受制;張良決勝千里,卻是只能給劉邦打工;蕭何最初的地位高于劉邦,道德和才能也高于劉邦,但只能給劉邦當下屬。
劉邦看似什么都沒有,但最終得天下的人卻是他,就是因為他有天意!劉邦是龍子,普通人能比嗎?劉邦頭上有五彩祥云,普通人能比嗎?善于相面的人一看到劉邦,立刻哭著喊著要把女兒嫁給他,普通人能比嗎?
劉邦的經歷并不會成為勵志神話。因為西漢帝國就是要告訴大家:劉邦的成功是天意!這招很厲害,如果大家相信了天意,誰還會勵志呢?除非你能努力投個龍?zhí)?,否則再努力也沒用。
《史記》中關于劉邦48歲前的歷史記載實在乏味。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歷史記載,而是一系列荒誕不經、粗俗無聊的民間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的南北榜案最后什么結果
下一篇: 齊國一直沒有吞并魯國,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