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統(tǒng)三年,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上疏朝廷,請求暫停清軍御史在全國的活動,讓他們各回原處。其中提到,這些清軍御史到全國清查各個衛(wèi)所,發(fā)現(xiàn)全國實際上還在崗的軍兵,比朝廷應該有的名額少了120萬還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對百科小編一起往下看。
這個時期的明朝并沒有大舉用兵,少了的這120萬士兵可是占了當時明朝全國總兵力的將近三分之一。這些兵說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就算已經清查出來的那些逃兵,重新登記,然而過不了多久又逃了。
明朝軍隊為什么有那么多逃兵呢?明朝建立過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張昶的建議,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國設立衛(wèi)所制,成為明朝貫徹始終的軍事制度。所謂衛(wèi)所制,就是在全國重要的城鎮(zhèn),設立衛(wèi)和所,明朝在全國重要省份設立都指揮使司,統(tǒng)領該區(qū)域內所有衛(wèi)所。至于都指揮使司再上頭,就是明朝有名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了。
明朝的兵源總共有兩大類,一類是朱元璋建立起來的隊伍,另一類是在作戰(zhàn)中抓到的俘虜,本地的俘虜還可能不跑,但是那些外族俘虜有機會肯定也會逃跑。明朝穩(wěn)定以后,兵源有了新的來源,也就是犯罪充軍的那部分人這部分人本身就是罪犯,一旦有機會肯定會逃跑。另一類就是通過軍籍制度,在全國征兵,家中男丁超過三口的,就征一個當兵。名為垛集軍,加入垛集軍戶口就會變成軍籍,并且子子孫孫都要從軍。
之后明朝使用了募兵制,到明朝后期,甚至明朝的大部分軍隊是雇傭兵,朝廷不直接發(fā)餉的。這些人自然是靠不住的,逃跑也是很正常的。而且由于各級官吏的腐啊敗問題,很多王公大臣隨意征召衛(wèi)所軍給自己干私活,讓士兵們叫苦連連,了解完明朝的衛(wèi)所制和兵源以后,就不難理解那些兵為什么會逃跑了。
永樂大帝在的時候,北平可是有八十萬大軍。到了崇禎朝,因為卻軍餉,逃亡還更嚴重,連能打仗的都沒有。沒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