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諸葛亮這個人物,歷史上他更接近一個長于外交和行政管理的謀士,而不是一個打仗作戰(zhàn)的天才,但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排兵布陣未卜先知,謀略驚為天人,民間傳說中的他更是神通廣大,奇門遁甲陰陽法術無所不通,簡直就是一個半仙。
神話傳說時代的人物,我們就更加無法確知他們的真正形象了,只能從殘存有限的史料中拼湊出一個模糊的大概。就像三皇五帝時代,堯帝之子太子丹朱,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對于他的太子身份,基本上沒什么爭議,大家一致認為他就是堯帝的兒子。不過至于他的才能和作為則眾說紛紜。
首先,有傳聞因為堯帝將皇位傳給了大舜,丹朱表示不服,大概是比較崇拜暴力把,他也不愿意通過司法程序解決或者私了,而是一定要刀光相見。于是他便勾結三苗部落一起造反,想要推翻舜帝的統(tǒng)治,自己翻身太子做皇上。但是他有些太過高估自己的實力了,這場爭奪權力的戰(zhàn)爭很快就被舜帝平息了,丹朱則被發(fā)配到了一個邊遠地區(qū)去做土皇帝,從此再與帝位無緣。
也有說堯帝的確將位子讓給了舜帝,但是舜帝表現(xiàn)得很大氣,他還是謙讓了一番,意思自己愿意當小弟,不過地下的群臣卻步答應,他們紛紛不去丹朱家里朝拜,反而來舜帝這里表忠心,沒有辦法,舜帝就勉為其難的繼任了,并將丹朱封為一方諸侯,派遣到了西南赴任。
古代的禮法非常嚴苛,只有真正的皇帝才有資格下葬皇陵,皇室子弟則以陪葬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左右周邊,形成“拱衛(wèi)之勢”。按說丹朱沒有做過一天的皇帝,如果有人給他修皇陵,除非是后世追封他為皇帝,可是我們也找不到這樣的只言片語。但是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的記載,后來卻出現(xiàn)了一座“丹朱之臺”,而且是赫然矗立在“眾帝之臺”的行列。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傳共工的部下九頭怪獸相柳死后,他的尸體和體液化成了三篇沼澤,可能是因為毒性太強,當?shù)氐闹参锶妓赖袅?,大禹曾?jīng)三次用泥土回填,都無濟于事,不出48小時準會死灰復燃。
這件事很讓人頭大,因為它是一個巨大的環(huán)境隱患,嚴重威脅著耕地存量的紅線,關系到糧食保障的問題。后來實在沒有辦法,大禹就想出一個注意:在區(qū)域中心的位置修建一座“眾帝之臺”,用先王的神圣來鎮(zhèn)壓妖獸相柳殘靈的反抗。有帝堯之臺、帝嚳之臺、帝丹朱之臺和帝舜之臺。想不到還真奏效了,此后這里四季平安,迎來了數(shù)百年來少有的安寧。
四位古帝的陵墓分別修建在四個方向上,神光熠熠,威風凜凜。
講述了堯為黃帝后裔,自小聰慧,走天下拜師求學。學成后治理唐地,教民種五谷、漁獵,被稱為“圣堯”。堯從哥哥手中接任帝位,勵精圖治使天下盛平。堯把天下封為12州,史稱“堯封”。堯晚年從“天下為公”的理想出發(fā),到處訪賢要把“天下人的天下”禪讓給天下最賢者
黃帝以后,黃河流域部落聯(lián)盟的杰出首領,先后有堯(yáo)、舜(shùn)、禹(yǔ)。歷史上真實的堯舜禹其實是這樣的,堯的時代,因為神州大地遍地洪荒,大水泛濫,堯在位時,因舜治水有功,將兩位女兒娥皇女英嫁于舜。后來堯沉迷于修仙,而將攝政權交與舜,舜在此時開始剪除堯的勢力,而真正掌握權力,等到堯老的時候,想將王位傳于其子,發(fā)現(xiàn)舜已經(jīng)把握權力多年,無法撼動。舜囚禁了堯和太子丹朱,先是攝政,然后授意群臣促請他登上帝位,以禪讓之法奪得權力, 舜即位后,將堯的幾個重要官員全部流放,或殺掉?!渡袝?堯典》中在堯禪位給舜后還有一段敘述: “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 。 他把忠于堯的四位大臣共工流放到幽州,歡兜流放到崇山,三苗驅逐到三危,鯀流放到羽山,后來又找個借口殺了他,四罪而天下服,從此地位穩(wěn)如泰山。這一計。便是以親而近,以親而隱,最終達到了目的。后來大水更加嚴重,舜迫不得已啟用當時屬于治水世家的禹,禹的父親是鯀,鯀被舜給殺掉了,所以禹在治水的時候小心翼翼,生怕舜加害于他,在舜左右時,總邁著小步行走,甚至連大氣都不敢出。他懷疑身邊隨時都有舜的人在監(jiān)視者他,所以才有了禹的“三過家門而不入”,不是他不想回家,而是不敢。 水患太大,人民幾成魚鱉,治水成為舜朝第一要務,舜雖防著禹,可是要治水又不能不授予他必要的權力。于是一連多年,所有地財力、物力、人力都投到治水上去了。 禹便利用這天授的莫大機會,掌控了舜朝的人財物各項大權,待他黨羽漸眾,又誅殺防風氏(這是神話中大禹殺的防風氏巨人)以立威,使得各部族俯身聽命,等到一切成熟,就效仿舜帝對付堯帝的辦法,軟禁了舜帝的太子商均,授意天下諸侯向他請命,禪得天子位。 然后他把舜帝流放到蒼梧之野,美其名曰巡狩,可笑舜帝年邁,又已遜位,還尋得哪門子狩?舜帝機關算盡,最后卻有家難歸,死在了蠻荒瘴厲之地,只有娥皇、女英泣涕于他的靈前。 史書上說,堯鎮(zhèn)壓了妄想繼承權利的兒子丹朱,傳位于舜,然而《山海經(jīng)》卻作了相反的記述,說堯晚年不如以前賢德,私自將職位傳給了其子丹朱。舜不服,奮起反對,奪取了王位?!豆疟局駮o年》也說,“舜囚禁了堯,又阻擋丹朱與他父親相見。”《史通·疑古篇》也有舜“放堯于平陽”,奪取了職位的記述。對于禹舜之間的權力更迭也有類似的傳說,史書上說舜南巡,逝于蒼梧,禹曾三次向舜的兒子商均辭讓王位,后來才在人民的擁戴下成為天子,封商均于陽城。而另一種說法卻是舜在繼位前后,看到禹的父親鯀、共工、灌兜和三苗這四股勢力太大,于是以除“四兇”為名,先后翦除了他們,并以鯀之子禹代替父職,繼續(xù)治水。不想禹在治水過程中發(fā)展壯大了自己。治水成功后,禹很受百姓擁戴,舜只好對天起誓,讓禹做自己的繼承人,而暗中卻將職位傳給其子商均。禹對舜這種“兩面派”做法極為不滿,于是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威望,用強制手段將舜放逐到蒼梧(今廣西蒼梧縣境),又將其子商均囚禁于陽城(今登封東南告城附近),然后奪取了首領之位。
編輯本段典故
相傳,堯很節(jié)儉。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飯,喝野菜湯,身上穿著麻布襖。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則。他在歷山耕田,歷山的人不再爭田界,互相很謙讓。人們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個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贊揚。堯舜時候,水患嚴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導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洪水終于止住,百姓過上了安寧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樹立了威信。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因封于唐,故又稱為唐堯。
唐堯向以勤奮、節(jié)儉、讓賢和愛護人民而流芳后世。
堯(約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qū),古稱河東地區(qū))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于陶(山西臨汾市襄汾縣陶氏村)。十五歲輔佐兄長帝摯,改封于唐地(今山西太原),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zhí)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堯從父親帝嚳那里繼承帝位,并禪讓于舜。
他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于堯帝。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如同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了人民的愛戴。
堯帝為史前傳說人物,傳說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樹木和莊家都被曬枯了,人民無以為生,頻于絕境。堯王派神射手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又帶領大家鑿江取水,地上的植物這才茁壯地生長起來。
堯在位時,天下洪水泛濫,于是他啟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
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云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
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堯帝開創(chuàng)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承擔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于是要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他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梧,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一頭黑牛,一個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萁,隔一會兒,就敲一下簸萁,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子打牛,你為什么只敲簸萁而不打牛呢?舜見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萁,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夸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
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的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虞官,試舜三年后,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這就是歷史上被傳為美談的“禪讓”制度的開端。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zhí)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臨汾是帝堯的故鄉(xiāng),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里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傳堯帝建都平陽,即今天的山西臨汾,有功于民,因此臨汾城南,有后人為祭祀堯王所建堯廟,城東筑有堯帝陵。堯帝陵的周圍,土崖環(huán)峙,河水經(jīng)陵前南泄,蒼松翠柏,陵丘聳峙。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
朱姓漢字演變
臣,被封于朱(今河南柘城),以赤心木朱為圖騰,后來朱襄氏成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動于今河南柘城一帶,其后代以朱為姓氏。
2、源于朱虎,出自遠古帝嚳時期大臣朱虎之后裔,以朱虎為得姓始祖。西周的隱士朱張、戰(zhàn)國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人均稱是朱虎的后代。
3、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國名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挾,該支系也被認為是源出于曹姓)。傳周武王封曹挾于邾國,建都于邾。他的遺族以國為姓,稱邾氏。戰(zhàn)國時,楚國滅了邾國,邾國的貴族四處逃散,為不忘祖國,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4、源于姬姓,以國名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
5、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出自宋微子啟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為始祖。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啟于宋,以奉商祀。至戰(zhàn)國后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居于江蘇碭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為姓。
6、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后裔。當舜敗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先秦時主要分布在蒼梧之野(今湖南寧遠九嶷山一帶)。他們在社會進化演變中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fā)展成沛國郡的望族,并構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7、源于改姓而來:
①鮮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諸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遷都洛陽后,開始推行大規(guī)模的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將改北方胡人復姓為漢族單姓是一項重要舉措,這一時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多將復姓改為漢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時期蒙古主兒乞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珠爾吉特鄂謨克氏,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zhèn)),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朱氏;蒙古族珠爾奇氏,世居薩爾哈占(今內蒙古通遼),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朱氏、鄧氏;蒙古族卓爾古特氏,世居科爾沁(今吉林科爾沁),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東鄉(xiāng)族、白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屬帝王賜姓為氏。當明朝建立后,便有賜他姓為朱氏以示恩寵之舉。賜姓朱氏有兩類,一為賜外族夷蠻為朱氏,借以籠絡,以示懷柔;另一種賜姓是為了褒獎臣下,以示恩寵。
得姓始祖
朱挾、朱興鏡、朱振等為得姓始祖。
堯造圍棋教子丹朱的故事如下:
丹朱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欠政治智慧,被堯視為“不肖乃翁”。丹朱被道教尊為“口神”。
堯有十個兒子,十個兒子當中,丹朱是年紀最大的,可也是最不成器的一個,為了教育好兒子,堯帝費盡心思,用了很多種方法都沒能讓丹朱靜下心學習,突然有一天堯帝在軍營操練士兵的時候丹朱猛的一下站起來說,士兵好高大威猛呀,這一切都被堯帝看在眼里。
第二天堯帝讓丹朱撿來一些黑色和白色的小石子,然后在地上畫了很多小方格,對丹朱說:“黑石子給你,白石子給我,一個石子就是一個兵,你就是將軍。咱們輪流在方格線上擺放石子,一次只許放一個,看誰的兵能把對方的兵圍住,圍住的石子就被消滅掉,必須把它拿走?!钡ぶ炻犃撕芨信d趣,就與堯帝在地上打起仗來。
?
玩著玩著,丹朱發(fā)現(xiàn)自己的黑兵總被白兵消滅,急得抓耳撓腮,堯帝笑著對丹朱說:“你失敗是因為你不愛動腦筋,這與戰(zhàn)場打仗一樣,必須排兵布陣學習方法,否則是不能取勝的?!?/p>
?丹朱受到了啟發(fā),從此以后再也不和小伙伴們瞎打瞎鬧了,而是向父親學習這種游戲的本領,經(jīng)常入迷的對著方格認真思考,悟出了許多打仗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逐漸變得穩(wěn)重,聰明了。當他長大以后,真正成為了一名能文善武非常優(yōu)秀的將軍了。堯帝教丹朱玩的這種游戲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便成為現(xiàn)在的圍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崇禎帝在自縊的時候,為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