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歷年間,朱翊鈞先后展開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史稱“萬歷三大征”。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萬歷三大征分別為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zhàn)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
寧夏之役即鎮(zhèn)壓哱拜之亂,是萬歷三大征之一。哱拜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承恩、義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叛亂。三月四日,副總兵李昫奉總督魏學曾檄,攝總兵事進剿,但叛軍甚強。此后,明朝調麻貴馳援。四月,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jiān)軍,統(tǒng)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代學曾為總督的葉夢熊的統(tǒng)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并決水灌城。又施反間計,使哱拜集團內部發(fā)生火并,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圍哱拜家,哱拜自縊,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歷史背景
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歷初為游擊將軍,統(tǒng)標兵家丁千余,專制寧夏,多蓄之命。萬歷十七年,以副總兵致仕,子哱承恩襲職。
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哱拜自請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見各鎮(zhèn)兵皆出其下,歸途取路塞外,各少數(shù)民族的兵將也都遠遠地避開他,因此更加驕橫,有輕視中外之心。巡撫黨馨(xīn心)幾次對他施加壓力,并以冒領軍餉罪彈劾他,哱拜便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率部發(fā)動叛亂。
影響
寧夏之役費餉金幾二百萬。
后任寧夏巡撫楊應聘說:“壬辰兵燹,遂舉二百年之所經營者,蕩然如同草味?!?/p>
此次兵亂,歷時8個月,經反復鎮(zhèn)壓到年底才艱難平息 兵變中城堡、水利設施、民宅被破壞,百姓在戰(zhàn)亂中無辜慘遭殺害,中衛(wèi)以及整個寧夏地區(qū)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
萬歷三大征
中國明代萬歷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的統(tǒng)稱。
①寧夏之役。即鎮(zhèn)壓哱拜之亂。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年間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歷初為游擊將軍,統(tǒng)標兵家丁千余,專制寧夏,多蓄亡命。哱拜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旸叛亂,此后東旸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明廷特調副麻貴馳援,四月 ,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jiān)軍,統(tǒng)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將寧夏城團團包圍,并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fā)生火并,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②播州之役。播州位于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后,楊氏世代統(tǒng)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歷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并于萬歷十七年公開作亂 。明廷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jié)制川、湖、貴3省兵事,并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fā)。六月,明軍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③朝鮮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zhàn)。萬歷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占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十一月,戰(zhàn)爭基本結束。3次戰(zhàn)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王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成為導致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萬歷三大征鞏固了中華疆土
即李如松平定蒙古的寧夏之役,李如松抗擊日本豐田秀吉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的播州之役;這就是,萬歷皇帝在位時期對外的三次重大軍事活動。雖然萬歷三大征,在整個古代歷史戰(zhàn)爭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其對歷史社會和明朝發(fā)展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這三大征鞏固了中華疆土。
萬歷三大征給明朝發(fā)展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環(huán)境,讓明朝不僅安定了邊疆地區(qū),也除去了背叛明朝的大臣楊應龍,同時也幫助朝鮮打退了當時的日本侵略者,可以說是內外兼修的。
耗費了明朝大量的財力物力,并且取得的成果也只是短期的,在此后不久,萬歷三大征的成果就在萬歷皇帝的怠政之下灰飛煙滅了,如此,耗費了大量精力發(fā)動的戰(zhàn)爭價值并不大。
萬歷三大征到底給明朝帶去了哪些影響呢?其對于明朝的發(fā)展,到底是利還是弊呢?明朝在萬歷三大征過程中的舍與得。
第一戰(zhàn),寧夏之役
這次的軍事活動是為了鎮(zhèn)壓“哱·拜”之亂,“哱·拜”于萬歷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承恩、義子“哱”“云”及土文秀等發(fā)動叛亂,他們企圖翻身當個皇帝,推翻明朝的統(tǒng)治建立新的王朝;而面對這場規(guī)模比較龐大的反叛活動,明朝政府派出了當時的副總兵“李昫”,攝總兵事進剿,希望軍隊能夠一鼓作氣擊潰叛軍。
但為了這場叛亂,“哱”拜規(guī)劃已久,叛軍比較強勢,李“昫”并沒有將其一舉攻破,所以為了盡快的安定邊疆地區(qū),明朝朝廷又調李如松帶領寧夏總兵和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
這場戰(zhàn)役歷經時間很長,期間殘酷的斗爭數(shù)不勝數(shù),最后,明朝軍隊將寧夏城包圍,并且采用水攻的方式逼迫叛軍投降;因為長期的大水圍困,寧夏城內彈盡糧絕,人們失去了外部資源的支持,叛軍走投無路,為了保證生存,來自各方勢力的叛軍內部發(fā)生了沖突,而且守候在寧夏城外部的明朝部隊得到消息,對寧夏城發(fā)動的猛攻。
面對這樣的內外夾擊,哱拜君方寸大亂,最終名將李如松攻破寧夏城,將哱拜團團圍住,其被迫自盡,其他叛軍也被悉數(shù)捕獲;至此,“哱”“拜”之亂才全部平息,寧夏等邊疆地區(qū)得到了安定。
但是寧夏戰(zhàn)役的時間線拉的很長,對于明朝的軍事實力是一個極大的消耗,對內部的財力物力也損耗很多。不過哪怕如此,叛軍之亂平息,明朝震懾了其他的西部實力,也讓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收獲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外部環(huán)境。
第二戰(zhàn),播州之役
播州之役是為了打敗明朝的叛將楊應龍發(fā)動的軍事活動;楊應龍的家族底蘊很深厚,其祖上的勢力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其先祖楊端為唐朝打敗了南詔勢力,而成為了割據(jù)播州的藩鎮(zhèn),而因為播州的地理位置以及楊家的歷史底蘊等因素,其家族的傳承非常的繁茂,先后經歷了兩宋元朝都沒有極端衰敗。
到了明朝時期,楊家依舊在中原地區(qū)占據(jù)著很高的地位,這也讓楊家在名城的影響力很深,在明朝的洪武年間,楊家的強將楊鏗歸降明朝,自此被視為是苗疆的土司,不再是一個與朝廷作對的家族勢力,反而因為家庭規(guī)模的原因在明朝的朝廷之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此后,楊家在明朝傳承二十九代,到楊應龍時期獲得了萬歷皇帝的封賞,成為了指揮使,但是或許是因為楊家的世代傳承,讓楊應龍出現(xiàn)了膨脹,又或許是楊應龍本身不甘心萬歷皇帝對于他的肯定,于萬歷十七年背叛明朝朝廷,攜帶著底蘊深厚的楊家獨立,并且脫離明朝之后,或許是為了發(fā)泄對于明朝皇帝的不滿,楊應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企圖像曾經的“哱”拜一樣推翻明朝的統(tǒng)治。
而考慮到楊家的勢力和底蘊,萬歷皇帝一開始并沒有派兵鎮(zhèn)壓,而是給予楊應龍官位上的誘惑,以及軍事上的威脅,可面對萬歷皇帝這樣的方式,楊應龍是叛是降,猶豫不決,最終惹怒了萬歷皇帝,其不再對楊家實施安撫,而是派大軍進行鎮(zhèn)壓。
在明朝正規(guī)軍隊的面前,楊家的勢力漸漸支持不住,最終楊家被明朝消滅,持續(xù)了幾年之久的楊應龍叛亂也被鎮(zhèn)壓了下去,播州之役以明朝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第三戰(zhàn),朝鮮戰(zhàn)役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戰(zhàn)役并不是明朝與入侵者之間的斗爭,而是明朝幫助朝鮮人民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在公元1588年,豐臣秀吉統(tǒng)一日本,但由于日本本身土地面積狹小,諸侯出現(xiàn)了封地劃分不均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豐田秀吉決定出兵朝鮮以獲得更多的土地進行分封,在解決國家內部矛盾的同時也加強日本的國家實力。
而當時的朝鮮實力發(fā)展并不強,在基本完成統(tǒng)一的日本軍面前顯得有些薄弱。后來,大明王朝經過決策,認為如果日本軍占領了朝鮮,那么對于明朝的統(tǒng)治將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為了維護朝鮮的統(tǒng)治,也為了不在王朝邊疆發(fā)生沖突,大明王朝決定支援朝鮮,并且先后兩次出兵,最終幫助朝鮮擊退了日本侵略者,也間接的維護了明王朝邊疆的安定。
萬歷三大征的得失
萬歷三大征是以明朝的絕對勝利而結束的,三場戰(zhàn)役的意義也比較明確,安定了西部的邊疆,震懾了西部其他的實力,讓他們不敢再對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產生覬覦之心,讓明朝的內部發(fā)展獲得了一個比較安穩(wěn)的環(huán)境。
同時鏟除了對明朝有異性的楊氏家族,因為楊氏家族的歷史底蘊本身就很深,其在明朝統(tǒng)治初期并沒有歸順,但當時明朝卻沒有派出軍隊進行鎮(zhèn)壓,由此可見楊氏家族的實力有多么雄厚,后來楊家歸順明朝,但對明朝的統(tǒng)治也不是完全服從,這本身對于明朝就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而楊應龍的叛亂也讓明朝抓住了時機,解決了這一內部隱患,對明朝內政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朝鮮戰(zhàn)爭的勝利則打壓了日本的野心,也安定了東部的邊疆地帶,其與寧夏之役的結果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對明王朝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的安定。所以,萬歷三大征的好處非常明顯,也可以說,萬歷三大征簡直就是帝國榮耀。
萬歷三大征所耗費的財力物力也是巨大的。
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余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余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王德完傳》也記載:“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余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余萬;播州之役,二百余萬”。
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余萬兩白銀。這是一筆巨大的財政支出,而因為歷史遺留原因的影響,明朝時期的陸上絲綢之路發(fā)展狀況并不樂觀,海上發(fā)展也以鄭和下西洋為主,可是鄭和下西洋本身是一種友好往來的狀態(tài),而且在交往的過程中以明朝宣揚國威為主流,什么是宣揚國威呢?
在鄭和下西洋的表現(xiàn)中就是贈予所到達國家財物,這本身對于明朝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消耗,所以,無論是海上貿易還是陸地貿易,明朝的發(fā)展都不容樂觀,這就導致大明王朝的財政收入本身就很薄弱,國家能夠積累的財富不多。
而明朝的對外政策又很強硬,國家?guī)缀跆幵谶B年戰(zhàn)爭之中,百姓的生活不安定,能夠創(chuàng)造的社會生產力也就很少,在這樣的基礎上又進行如此規(guī)模龐大的戰(zhàn)爭,對于財政的消耗可想而知,所以萬歷三大征,其實是明朝會出現(xiàn)財政危機的一個關鍵。
對于萬里三大征利弊的評判是比較困難的,如果這三場戰(zhàn)爭不實施,那么明朝就會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但這三場戰(zhàn)爭消耗的財力物力實在太過巨大,對明朝的發(fā)展也是一個阻礙。
如果萬歷皇帝后期也能夠勵精圖治,守住這份功勛也就罷了,可萬歷皇帝在統(tǒng)治后期出現(xiàn)了極端怠政,將三大征的成果揮霍一空,這讓萬歷三大征的存在蒙上了一層陰影,畢竟,守不住的成功沒有意義,可財政消耗卻是實際的。
萬歷三大征的結果確實是短期的,以如此大的財政消耗換來一個短暫的安定發(fā)展環(huán)境或許真的得不償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3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關羽水淹七軍和三國三大戰(zhàn)役相比,關羽···
下一篇: 呂不韋的能力決定了他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