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水淹七軍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三國三大戰(zhàn)役都沒威震華夏,關羽水淹七軍就可以?
建安二十四年,鎮(zhèn)守荊州的劉備部將前將軍關羽率軍攻打曹操鎮(zhèn)守荊州的征南將軍曹仁,很快,曹仁的外圍部隊被摧毀,本人被關羽包圍在樊城。
關羽
前不久剛剛經(jīng)歷漢中戰(zhàn)敗的曹操派出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率領七路援軍救援,但是,天公不作美,于禁援軍剛剛抵達荊州,就天逢大雨,關羽乘機攻打,于禁不敵,導致本人投降關羽,率領的大軍成了俘虜。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水淹七軍。
因為當時于禁帶領的是曹操的生力軍,而且于禁本人在曹軍之中地位高,威望大,他的敗降直接讓曹營自上而下人心惶惶,即使曹操本人也一度打算遷都鄴城來躲避關羽鋒芒。
史書中對于這次關羽的戰(zhàn)績記載,陳壽用了四個字:威震華夏。這個評價是三國中唯一的,眾所周知,即使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三大戰(zhàn)役,都沒有類似的記載。為何他們沒有類似評價,而關羽有這樣的記錄?
如果要探尋關羽威震華夏的意義,或許需要搞清楚這里華夏的含義?,F(xiàn)在大家都了解,華夏就是中國,這個詞也是長久以來代表中原。
袁紹
歪史以為,這里的華夏是個地域代稱,而不是全部意義上的華夏。是比較狹義的諸夏地理區(qū)域,而不是全部的華夏概念。
周朝分封以后,商周系的諸侯國也自稱為諸夏,這就是第一層地域歧義,因為當初的封國自稱諸夏,他們所在封地就是諸夏的范圍。
恰恰關羽北伐襄樊一代正好是周王朝在南方封國區(qū)域,不過后來這一些地方成了楚國的勢力范圍,但是這個華夏概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當?shù)厥侵T夏或者華夏深入人心。
這個觀點,是歷史學家傅斯年提出的,他認為當時陳壽記載關羽威震華夏的含義中,華夏代指的是襄樊一帶。
于禁
另外,當時關羽兵鋒正盛,現(xiàn)在河南以南很多區(qū)域都有人呼應,導致中原風聲鶴唳,這一個區(qū)域正好是華夏大本營,在當時以及以前都是絕對的華夏心臟,從曹操打算遷都就說明當時人心是啥樣子。
連曹操都打算遷都了,說明威震華夏不是虛言,關羽確實威脅到了中原,這里說威震華夏并不為過,這里華夏依然泛指中原和襄樊一代。
建安末期地圖
當時關羽威脅的襄樊和中原就是狹義的華夏區(qū)域,陳壽這樣的記載并不過分,反而很恰當,只是后人解釋的時候,望文生義,覺得華夏就是泛指整個中華,這就和陳壽本意背道而馳,覺得陳壽虛美關羽,對他太過于夸大。
至于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三大戰(zhàn)役,雖然作用很大,但是影響程度有限,官渡之戰(zhàn)對袁紹的打擊有限,曹操完全占優(yōu)是袁紹死后,幾個兒子內(nèi)訌曹操才乘機平定河北。
龐德
而赤壁之戰(zhàn)呢對曹操一樣沒有多大打擊,人家事后風風火火的南征西討,反倒平定張魯之后導致益州一日數(shù)驚,鎮(zhèn)守合肥的張遼都搞出一個威震江東來。
最后夷陵之戰(zhàn),雖然劉備部分主力全軍覆沒,但是,蜀漢并沒有全部潰散,反倒孫權(quán)勝利之余依然驚懼不得不遣使求和。
即使說有恐懼,這三大戰(zhàn)役一個是河北一個是益州,曹操都沒有啥恐懼,根本談不上威震華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30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為什么說古代復國成功的只有漢朝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