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登基之前,殺了多少位帝王?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guān)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開國皇帝,出身名門,是漢高祖劉邦同父異母弟弟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史書上稱其“雄杰有大度,身長七尺六寸,風(fēng)骨奇?zhèn)?1)”,從軍后,在平定孫恩的戰(zhàn)斗中,劉裕以一敵千,孤身殺退數(shù)千名敵軍(2),被后世譽為“武功最高的開國皇帝”,其實除了武功之外,劉裕還創(chuàng)造了一項記錄:直接和間接干掉六位帝王,是名副其實的皇帝終結(jié)者。
下面我們就一起盤點一下死于劉裕之手的帝王:
1,桓楚武悼帝
武悼帝名為桓玄,字敬道,小字靈寶,是東晉權(quán)臣桓溫之子,長期把持東晉朝政,被封為楚王,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桓玄逼晉安帝司馬德宗禪位,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登基繼位,國號為“楚”,改元“永始”,桓玄建立的楚國,史稱“桓楚”。
桓玄篡位第二年,即元興三年(公元404年)二月,劉裕聚集北府兵將1700余人,在京口起兵反楚,一舉殲滅了桓玄部署于此地的部隊,還殺死了桓玄的堂兄弟桓修。
劉裕傳檄四方,號召各地的兵馬進(jìn)京勤王,桓玄抵擋不住,被迫退出建康,挾持晉安帝一路向西逃到江陵,不久又被北府軍將領(lǐng)劉毅擊敗,桓玄逃回老巢江陵,但江陵城中大亂,桓玄無法停留,就采納部下的建議入蜀,走到江陵城西枚回洲時,被益州刺史毛璩派遣的兵馬殺死。
桓玄死后,被堂弟桓謙上謚號為“武悼皇帝”,首級也被割下來送到建康示眾,桓玄雖然不是劉裕親手所殺,卻是因劉裕起兵反抗并擊潰了其主力部隊才被益州刺史殺死的,和劉裕有著莫大的關(guān)系。
2,南燕慕容超
殺死桓玄后,劉裕擁立晉安帝司馬德宗復(fù)辟,重建東晉王朝,從此,東晉的大權(quán)落入劉裕之手。
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南燕皇帝慕容超領(lǐng)軍南侵劫掠,劉裕率大軍迎戰(zhàn),雙方進(jìn)行了幾個月的激戰(zhàn),直到第二年,劉裕才終于包圍南燕國都廣固城,慕容超見情況不妙,打算割地、稱臣求和,被劉裕拒絕。
義熙六年二月,南燕軍挖地道出城偷襲,被劉裕擊敗,退回城內(nèi),南燕一些大臣打開城內(nèi)投降,慕容超帶領(lǐng)數(shù)十名親兵企圖突圍,被晉軍活捉,隨后押送建康斬首。
3,西蜀譙縱
譙縱是東晉安西府參軍,桓玄篡位后,益州刺史毛璩派遣譙縱等人領(lǐng)軍征討桓玄,但當(dāng)?shù)厥勘辉鸽x開家鄉(xiāng)去作戰(zhàn),就在一些軍官的鼓動下反叛,共同推舉譙縱為首領(lǐng),不久,譙縱進(jìn)軍成都,殺死刺史毛璩,自稱成都王,建立政權(quán),國號為“蜀”,史稱“西蜀”、“譙蜀”或“后蜀”。
義熙三年(公元407年)九月,譙縱向后秦稱臣,并且派人聯(lián)絡(luò)后勤和桓玄余部一起夾攻東晉,義熙九年,劉裕委任西陽太守朱齡石為益州刺史,率軍兩萬,征討西蜀。
東晉大軍屢戰(zhàn)屢勝,攻入成都,逃出成都的譙縱走投無路,自縊而亡。王志將他的首級割下來,獻(xiàn)給朱齡石。
4,后秦姚泓
5,晉安帝司馬德宗
接連滅掉幾個外部敵人,徹底消除外患之后,劉裕開始把注意力放到國內(nèi),滅掉后秦之后,劉裕已經(jīng)被封為宋公,受九錫禮,但區(qū)區(qū)公爵之位根本無法滿足劉裕的野心,他一直覬覦著皇帝的寶座。
讖語之說,本不足為信,但劉裕對此卻深信不疑,為了早日登上皇位,劉裕指使心腹王韶之縊死晉安帝,然后立安帝的弟弟司馬德文為帝,以應(yīng)讖語中的二帝之說。
6,晉恭帝司馬德文
司馬德文即位后,改元元熙,同事劉裕進(jìn)爵為宋王,同年年底,劉裕又獲加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皇帝規(guī)格的殊禮,司馬德文對此敢怒而不敢言,他知道自己不過是個傀儡皇帝,無能力制約劉裕。
有了司馬德文這個皇帝,應(yīng)了“昌明之后有二帝”這句讖語,至此,司馬德文失去了利用價值,第二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于劉裕,東晉王朝滅亡,劉裕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司馬德文則被廢為零陵王,幾個月后,即被劉裕派人用棉被悶死。
劉裕代晉自立后,定都建康,在位期間,“清簡寡欲,嚴(yán)整有法度,被服居處,儉于布素,游宴甚稀,嬪御至少……財帛皆在外府,內(nèi)無私藏……內(nèi)外奉禁,莫敢為侈靡(4)”被明代大儒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也被后世譽為南朝第一帝。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也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盛贊劉裕的功績:“……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dāng)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3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乾隆最疼愛的兒子最后是何結(jié)局
下一篇: 從貧民到皇后,竇太后的一生有多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