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瞻和劉禪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明明姜維尚在,為何諸葛瞻一死,劉禪就投降了?
一、為何蜀漢滅亡會讓人痛心?
無論看《三國演義》,還是深究正史。蜀漢的滅亡都是讓人非常痛心的一件事。也正是因此,后人對劉禪的評價,明顯存在兩極化——當然,主流還是否認的,幾乎全部集中在了,劉禪最終不戰(zhàn)而降的這件事上。
所謂“此間樂不思蜀”。劉禪的這一句話,讓人五味雜陳。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有人則無可奈何之下,玩了一把黑色幽默。
所謂:此間樂?不!思蜀也!塞入幾個標點符號意思大變!這既是對劉禪的鄙視,同時也是對蜀漢的愛之深恨之切。那么,為何蜀漢的滅亡會讓人如此痛心?概括說來,有三點原因。
其一,蜀漢能圓人們一個英雄夢。蜀漢的創(chuàng)建者劉備,屬于草根一枚。別看《三國演義》沒事就替劉備吼皇叔。但實則在東漢末年,皇叔堪稱遍地走,極少數(shù)者成了諸侯。
比如劉表、劉焉(劉璋)。但絕大多數(shù)者都成了如劉備這般的“織履販席之輩”。須知連皇上都成了“橡皮圖章”,皇叔算個啥?所以真實的情況是,劉備成就了“皇叔”,而非皇叔成就劉備。
因此劉備帶著強烈的草根氣息撲面而來,再加上關羽、張飛,這兩位草根猛人的輔助?!巴鹾顚⑾鄬幱蟹N乎”?劉關張身上就透出了這信息——能圓人們一個英雄夢。這便讓絕大多數(shù)的吃瓜群眾,都產(chǎn)生了強烈的情感傾向。
其二,蜀漢出了一位諸葛亮。有人總喜歡問:是蜀漢成就了諸葛亮,還是諸葛亮成就了蜀漢?其實在筆者看來,最公允的答案就是互相成全。還是劉備說得好,就是“魚水關系”,兩者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比如司馬炎統(tǒng)一三國后,就曾公開表示過:我手中咋就沒有諸葛亮這種人物啊?害得我這個累。但最終司馬炎的這句話卻成了笑話——是啊,為啥沒有呢?因為你天天坐著羊車,在后宮佳麗從中跑,卻還想要諸葛亮,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因此“諸葛亮現(xiàn)象”,屬于歷史獨有。不排除后世之人想當諸葛亮,奈何皇上大哥不讓當,卻還喊著為啥沒有諸葛亮。三國因有諸葛亮的存在,而變得有了“溫度”,至今依舊溫暖著后人。
其三,便是劉禪不戰(zhàn)而降!只因有了缺憾,才達到了完美!道理很簡單,強烈的反差何和反襯,才能造就豐富的話題性,形成持久不衰的熱度。
人們探討蜀漢滅亡,劉禪不戰(zhàn)而降時,總不忘劉備創(chuàng)業(yè)的九死一生,諸葛亮散發(fā)著強烈的理想光芒,高歌著《出師表》五伐中原(六出祁山)。所以人們才會痛,才會恨。其實愛和恨,無非一枚硬幣的兩面,也是互相促成,互相成就,不可分割的。
比如劉禪投降時,無論《三國演義》還是正史都寫得很明白,明明姜維尚在,手握數(shù)萬蜀漢精銳雄兵,可劉禪卻選擇了投降!那么這到底為何?此問題的鑰匙,掌握在一人手中,他便是劉禪的女婿,諸葛亮之子:諸葛瞻!
二、諸葛瞻:劉禪的最后希望
筆者曾經(jīng)說過,劉備敢舉國托孤諸葛亮,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劉備死時,諸葛亮還沒有后代。懂得人,自然明白這意味著啥。不懂者也無所謂。就如筆者從來不信曹操和司馬懿,一出娘胎就要篡權一樣——為子孫當牛馬,是曹操和司馬懿最終選擇的催化劑。
諸葛亮在四十六歲時,才生出了諸葛瞻。不到八年后,諸葛亮便星落五丈原了。所以,為何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那么有出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卻不行?還用解答嗎?就一個答案:諸葛亮沒時間去好好培養(yǎng)!
但這并不說明,諸葛亮不關注兒子的成長,比如他在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就流露出了對諸葛瞻“過早卓越”的擔憂。也就是說諸葛亮認為:神童,不利于成長和成才。因此我們可以斷定,諸葛瞻必是非常聰明的。
奈何諸葛瞻還不到八歲,諸葛亮就去世了。此刻的劉禪已經(jīng)28歲了,從此諸葛瞻就等于成了劉禪“義子”的角色。劉禪雖無雄才大略,卻是一位人情味滿滿的皇上,這點無人能反駁吧。
當諸葛瞻17歲時,劉禪就把女兒嫁給了他。由此,諸葛瞻開始嶄露頭角了。先擔任羽林中郎將,后遷侍中、尚書仆射,加軍師將軍……顯然,劉禪對諸葛瞻異常信任和重用。
公元258年,尚書令陳祗病逝,大將軍姜維隨后返回成都,諸葛瞻、董厥統(tǒng)領尚書臺,朝政則更多掌控在黃皓手中。也就是說,在此刻黃皓代表著劉禪,姜維代表著軍方,諸葛瞻、董厥等則屬于朝中頂梁柱了。這明顯是一個三足鼎立的穩(wěn)定架構。
隨后劉禪為了培養(yǎng)諸葛瞻,開始讓他掌控軍權,加封諸葛瞻為“衛(wèi)將軍”等。對于諸葛瞻進入軍界,并節(jié)制諸軍,顯然有人是不高興的。比如《三國志》載:廖化曾約鎮(zhèn)軍大將軍宗預,一起去拜會諸葛瞻,宗預對此卻毫無興趣,認為沒必要。
同時此刻的姜維,也在代表軍方發(fā)聲,要求除掉黃皓!自然劉禪不答應,采取了包庇策略。那么諸葛瞻對此啥態(tài)度?恐怕就是痛心疾首——認為這是內(nèi)斗!果然,姜維怕黃皓打擊報復,而避難于沓中屯田。這一系列的變化說明了啥?
似乎只有一條:無論劉禪還是諸葛瞻,都對姜維一味北伐心生不滿了。作為劉禪來言,他必須要找出一人節(jié)制住姜維,而諸葛瞻便是人選。
奈何此刻的蜀漢,已經(jīng)達到了“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脩守備”的地步。也就是說由于內(nèi)斗嚴重,出兵打仗跟玩一樣,守備也松懈異常。劉禪想依靠諸葛瞻挽回,顯然不現(xiàn)實,同時也沒人給他這個時間。
鐘會和鄧艾撲向蜀漢!鐘會軍隊拖住姜維,鄧艾偷襲陰平得手,直撲成都而來。諸葛瞻成了劉禪的最后希望。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諸葛瞻跟鄧艾的綿竹之戰(zhàn)爆發(fā)了。
這一戰(zhàn)劉禪連自己的禁衛(wèi)軍,都交給了諸葛瞻,奈何諸葛瞻卻戰(zhàn)敗了!
三、諸葛瞻:我有三罪
諸葛瞻臨死前大呼:“吾內(nèi)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隨后殉國身亡。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諸葛瞻臨死前這句話表示,他跟姜維不和,甚至是爆發(fā)了內(nèi)斗。以至于還都非常奇怪,明明這兩位都是蜀漢頂梁柱,一個諸葛亮之子,一個號稱諸葛亮的學生,咋不團結呢?
其實筆者認為,這無非是表明了蜀漢末期的失衡狀態(tài),不能說諸葛亮跟姜維不和或內(nèi)斗。劉禪也好,諸葛瞻也罷,明顯了解蜀漢的局面,都想極力改變,奈何力不從心。
但不論怎樣,諸葛瞻雖戰(zhàn)死了,但姜維尚在,為何劉禪卻選擇投降?聽聽當時蜀漢朝廷上的聲音就明白了,幾乎一片投降聲。那些蜀漢的主戰(zhàn)派在哪兒?全隨著諸葛瞻戰(zhàn)死沙場了。
比如諸葛瞻父子,張飛之孫張遵,黃權之子黃崇,趙云之子趙廣,李恢侄兒李球……人們總喜歡于把他們當成符號,已襯托蜀漢亡國前的悲壯,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
劉禪并非沒有抵抗,而是他孤注一擲把所有的寶,全押在了諸葛瞻身上,以至于連禁衛(wèi)軍都給了。所以,當諸葛瞻帶領著這些主戰(zhàn)派,幾乎全部殉國后,還如何能在朝廷上,聽到抵抗的聲音?劉禪投降時,幾乎已成孤家寡人了,是被逼著投降的!
雖說姜維還手握蜀漢的精銳雄兵,卻正在跟鐘會軍隊對峙——如今,我們都看過歷史劇本,了解鐘會已經(jīng)有了退兵想法了。但當時誰能了解?也就是說,姜維被普遍認為根本回不來的。
再者言就算劉禪要守,如今主戰(zhàn)派幾乎全隨著諸葛瞻殉國了,誰還聽劉禪指揮?
所以諸葛瞻臨死前大呼:吾有三罪。前兩條是對蜀漢內(nèi)耗和內(nèi)斗的痛恨。而最后這條,“進不守江油”,則是對自己無能,未挽回局面的痛恨,且就算逃回去,也已經(jīng)無法改變一切了……
蜀中貴族本不服劉備,劉備靠名望大義還有軍力壓制著,后來關羽死了,劉備伐吳又輸了,接著死了。本地豪族更不服阿斗,阿斗只能依靠諸葛,諸葛又特么打不下來,耗費軍力物資,蜀地不堪重負,這樣還不投降找死么?都什么腦回路,我覺得阿斗都比很多人聰明,你們這是當游戲玩,輸了大不了重新讀檔,阿斗輸了就滅族,這時候他不投降才真是腦子有病。
說禪哥涼薄,也不盡然,三國志蜀書中記載了件事,姜唯北伐,張疑隨行,疑上表后主,說:若這次能平定涼州,我自請為牧,為您管理好它,不負所托;若這次北伐失敗,我必定身死陣中,不辱國體。史載:后主覽表,為之涕下。人們同情弱者,羨慕強者,但只尊敬有血性的真英雄,劉禪中人之才,放在其它時代,他的選擇無可厚非也無人關心,可是他生在三國,生在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蜀漢最后那抹壯麗的夕陽下,他懦弱的影子被無限拉長。
阿斗不能算昏君,一普通人罷了,只不過對于做皇帝,他的能力不夠格,但是也沒做什么壞事。起碼歷史上比阿斗差的昏君根本數(shù)不過來,起碼阿斗對于諸葛亮,蔣琬,費祎,董允毫無猜忌,他也知道這些人是為了蜀漢好。劉禪如果早死幾十年,評價能好很多,畢竟唐玄宗,孫權后期都做了不少蠢事。亂殺功臣昏庸無道的君王太多了。
大漢朝是個非常久遠的回憶,曹操是漢臣還是漢賊,是英雄還是魔王,都成了歷史文化符號,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盛世如他所愿。但喜歡曹操的最近多了起來對于司馬氏專政是一方面,會有腹誹,也埋怨曹丕不如曹操,最后造成了司馬家高平陵之變。而且膜司馬懿的也多但總歸司馬家把曹魏治理的越來越好,都在討論西楚會不會走向滅亡了就是遼東公孫淵最近和大漢曾經(jīng)的死敵西楚老是鬧的不可開膠。父親和叔伯們出生入死的血戰(zhàn)、心懷天下的夢想、要打一個大大的江山交由他守護的決心,不過是阿斗眼里的沙灘雕塑。隨便一個浪打過來,他想都不想、拔腿便跑,連找塊擋板護一下的心都沒有。何止是愧為君主,根本是愧為男兒!
可嘆孔明先生太愛惜羽毛,天天拿在手上拗造型還不夠,為了身后名,臨了也沒有踐行?當取則取?。到頭來,整整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就這樣三文不值兩文的灰飛煙滅了。當然是慫了。大兵壓境,地方郡縣望風而降。姜維主力存沒不明,手頭上還能打的嫡系諸葛瞻全軍覆滅。后主這個資深媽寶+死豬肥宅,智商技能基本全點在吃喝玩樂上了。身后剩下的群臣沒有幾個能興事的。不是不說話,就是勸降,都在為如何下船盤算,這情形跟當年赤壁前吳國何其相似?可惜后主這邊已經(jīng)沒有周公瑾程普甘寧這類人物,就剩一個耿直的兒子還在那里叫囂。
軍心已經(jīng)崩潰,守城基本不可能,放棄成都撤退很可能被半路攻擊,就算撤退成功也可能是袁尚之流的下場,群臣不定什么時候就會反叛拿自己的人頭去投降。還不如自己提頭去投降呢。只要不死,什么廉恥罵名,祖宗社稷,爹媽相父,忠臣妻子都不要了。本來就不是這塊料,安撫群臣,治理國家太累了,想想就頭疼。只要不死,這半生榮華不要就不要了。
于是后主這慫貨就把自己連同這半壁江山買了。以當時蜀國國力,即便有劍門關還沒有被攻破,也不可能長久抵抗國力幾倍于自己的魏國。與其茍延殘喘,做最后的抵抗,不如順應時事,歸順魏國,為無數(shù)蜀中百姓保下性命。而且,投降魏國也不是投降異族,在當時又有什么可指責的呢?劍閣怎么沒丟?姜維在諸葛瞻敗亡后都棄守了?姜維等聞諸葛瞻敗,未知漢主所向,乃引軍東入于巴。鐘會進軍至涪,遣胡烈等追維?。再說滿朝文武都在想著是逃跑還是投降,小胖這個時候說要和鄧艾耗碰運氣等他被司馬昭除掉,請問滿朝文武會信你聽你小胖這種碰運氣的話嗎?再說鄧艾被干掉是因為兔死狗烹,司馬昭又不是缺心眼,如果蜀漢沒亡,司馬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殺鄧艾的。
你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伐蜀失敗會有變數(shù),可前提是建立在伐蜀有可能失敗上,而在當時無兵可用,無關隘可守,無將才可任命的劉禪以及成都百官眼里,鄧艾直指成都,成都是不可能守得住的,魏伐蜀也就不可能失敗,這只是個逃跑或投降的選擇題。
說白了,還是劉備的鍋。他確立的荊州集團第一的戰(zhàn)略,決定了蜀漢政權是蜀國和劉漢兩個政權雜糅的怪胎。太平的時候劉漢一幫占上風,有了危難的時候指望著蜀國也就是益州人和你同甘共苦,做夢吧。益州人能支持當年的劉璋也不支持你,劉璋和他老子劉焉在的時候,不說是多好,至少益州人能得到用武之地。
而且劉焉劉璋兩代人知道自己是神馬玩意,不去想什么興復漢室,老老實實的過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的小日子。而劉備來了之后,包括后來的諸葛,完全不看自己吃了幾碗干飯,為了所謂興復漢室,窮兵黷武,到了什么程度經(jīng)其野,民皆菜色。老百姓早就對劉備建立的劉后漢政權怨聲載道了,這個時候繼續(xù)抵抗,估計要先打自己內(nèi)部的反叛者了。打贏了自己也是疲憊不堪了,更不可能打贏外來的敵人,打輸了對不起了,反叛者投降,劉禪連這個待遇都沒有了。
劉禪在鄧艾大軍兵臨城下之后,就輕易投降了。其實他這么做,也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諸葛亮死后,劉禪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丞相權利一分為三。這么做看似是很好的報復了武侯在位時期對他的嚴厲。其實是他在自己能有更好的游樂找了很好的機會。他每天不問朝政,每天花天酒地的。他對內(nèi)崇信宦官黃皓,黃皓也經(jīng)常魏國人的賄賂。當年在諸葛亮出征的時候,魏國人就賄賂黃皓,黃皓給劉禪獻讒言,直接就把諸葛亮給調動了回來。而朝臣中,他獨信自己的老師礁周。當時朝政腐敗,武將們都跟姜維是一派。內(nèi)部非常的不團結,加上外部司馬家族已經(jīng)成為曹魏的實際統(tǒng)治者,曹魏也一直有良好的發(fā)展。
一開始派鄧艾、鐘會進攻漢中,劉禪也是等攻入了之后,才調廖化、張翼去漢中。姜維這時候派大軍鎮(zhèn)守劍閣。都說蜀道難難于上天,他對蜀軍的把守非常有信心。繼續(xù)去每天該咋玩就咋玩了。但是結果鄧艾出奇招,硬生生翻山越嶺到達成都了。這時候他先派了諸葛亮后人諸葛瞻前去迎敵,但是很快全軍覆沒。這時候其實蜀軍在成都守軍也有一萬,鄧艾的部隊也只有一萬多人。但是劉禪的老師礁周勸劉禪投降,劉禪于是就投降了。也許劉禪自己也看明白了蜀國滅亡的命運。之前諸葛亮連續(xù)的征伐,讓本來就已經(jīng)很弱小的蜀國,雪上加霜。加上他自己的昏庸統(tǒng)治,其實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魏軍兵分三路南下伐蜀,魏軍總兵力合計18萬人,由鄧艾率領3萬人,諸葛亮緒率領3萬人,鐘會率領12萬人,兵分三路攻蜀,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在沓中屯田,手上最多也就是三萬人,蜀漢漢中守軍差不多是2萬人。
魏軍南下后,姜維立即趕往陰平橋頭企圖阻擋魏軍經(jīng)漢中進入益州,姜維繞過了諸葛緒大軍,先于鐘會大軍到達劍閣道,并在劍閣利用蜀道天險設置防線阻止鐘會大軍,鐘會十幾萬大軍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閣關無法前進。
鄧艾
于是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計策,鄧艾從自己手下的3萬士兵中挑選了部分精兵,并聯(lián)合鐘會派來的田章部一起聯(lián)合偷渡陰平,既然是一次偷襲行動,則不可能會有太多的軍隊,人數(shù)太多容易被蜀軍發(fā)現(xiàn),就算從三萬人中挑出三分之一,聯(lián)合田章的軍隊也有一萬多精兵,這便是偷渡陰平的所有兵力。
魏軍進攻后,蜀漢軍也做出相應的反應,劉禪派出廖化、張翼、董厥三將各率軍隊到陽安關口防守魏軍,以防止魏軍從漢中進入益州,廖化、張翼、董厥三將合計總兵力約一萬人,再加姜維的3萬人,漢中的2萬人,蜀漢軍隊在前線與魏軍交戰(zhàn)的軍隊總數(shù)量有6萬人左右。這6萬人由姜維統(tǒng)一指揮,除了漢中被圍困的軍隊之外,大部分在劍閣隨姜維阻擋魏軍。
姜維
與此同時,魏將鄧艾率領一萬精兵偷襲了七百里無人區(qū),直接繞過了劍閣,到達了成都外圍的江油縣,蜀軍江油守將馬邈猝不及防,不戰(zhàn)而降,直接率領軍隊投降了鄧艾,江油關原本也是險要關隘,但馬邈一投降,魏軍就長驅直入,下一站就是綿竹,只要鄧艾拿下綿竹,就能直達成都城下。
蜀漢得知鄧艾突然出現(xiàn)在江油時,大吃一驚,連忙派出諸葛瞻率領成都的衛(wèi)戍部隊前往綿竹迎戰(zhàn)鄧艾,那么諸葛亮瞻率領了多少兵馬呢?
蜀漢政權在163年的總兵力是10萬人,東邊防守東吳的邊防軍總數(shù)約有一萬人,南邊防守南中少數(shù)民族的邊防軍總數(shù)也有一萬人,再加上蜀漢22個郡各地都有郡縣兵,郡縣兵至少也有一萬人,而前線在抵御魏軍的蜀漢軍隊有6萬人,這加起來的話就是9萬人,因此成都最多只有1萬人的軍隊,而且這一萬人,是成都最后的軍隊,如果這一萬人沒了,成都就變成了沒有軍隊的城池。
魏滅蜀之戰(zhàn)
結果諸葛瞻率領的1萬成都衛(wèi)戍部隊不敵鄧艾的精銳野戰(zhàn)軍,蜀軍全軍覆沒,主將諸葛瞻也是戰(zhàn)死沙場,這一萬人基本上都是戰(zhàn)死,接著,鄧艾乘勝進軍成都,到了這個時候,成都已經(jīng)沒有兵了,除非把老百姓武裝起來,還能堅持下,否則無兵之城的成都,除了投降之外,沒有別的出路。
而遠在江州和南中的蜀漢邊防軍,雖然加起來還有2萬多人,但是遠水救不了近火,鄧艾都兵臨城下,外地的軍隊想要來勤王,至少要一個月時間,最快也要15天以上,根本救不了,所以,劉禪投降的時候,成都其實已經(jīng)沒有軍隊了。這就是劉禪投降的第一個原因,沒有軍隊,自然打不了仗,不投降又能做什么呢?
成都沒有軍隊,這就是劉禪投降的第一個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劉禪投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最后關頭受到了來自蜀漢本土士族豪強的脅迫。
劉禪與黃皓
蜀漢的政治階層與曹魏和東吳不同,當曹魏和東吳因為流血政變、爭權奪利內(nèi)部進行激烈政治斗爭時,蜀漢至少在表面上保持著穩(wěn)定,劉禪當皇帝以來的40年中,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姜維,或者是劉禪,都在利用北伐來轉移內(nèi)部矛盾,任何一個政權都有內(nèi)部矛盾的,只不過何時爆發(fā)而已。
蜀漢的問題就在于益州本土豪強長期受到統(tǒng)治階層的打壓,蜀漢的統(tǒng)治階層是外來政權,是利用外地人(包括荊州人、東州人及其他外地人)聯(lián)合執(zhí)政來打壓本土豪強的方式,來保證政權的穩(wěn)定,這一基本國策從劉備及諸葛亮時代就開始嚴格執(zhí)行,如果你有疑問,可以看看蜀漢從建立到滅亡時期,所有的高層統(tǒng)治人員,全部清一色的外地人,沒有益州人。
打個比方,先說蜀漢四相,諸葛亮是外地人,荊州士族領袖,蔣琬、費祎、董允全部是荊州人,再說說尚書臺執(zhí)政人員,清一色的外地人,董允之后的尚書令陳祇是潁川郡汝南人,再之后的尚書董厥、樊建都是荊州義陽人,今河南桐柏人,都是魏延的老鄉(xiāng),還有個執(zhí)政的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祖籍山東人,都是外地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5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