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兩是什么朝代的?秦半兩長什么樣子?秦半兩,圓形方孔,在秦始皇時期全國通行,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庾x,接著往下看吧~
形制
戰(zhàn)國秦錢,多隨軍事而流布,與六國商用流通者絕少,故多發(fā)現(xiàn)于秦軍經(jīng)略六國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韓魏之“易陽道”等。故錢重而流布范圍甚小。錢型多為大錢(錢徑在3厘米以上)。
秦始皇承襲先王舊業(yè),仍用半兩錢。秦統(tǒng)一貨幣時,中央也曾鑄造過“重如其文”的半兩錢。這種錢的特征是錢徑稍大(在3.3厘米以上),錢肉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隨著國勢由盛轉(zhuǎn)衰,出于市場商品流通的需要,錢幣亦隨之縮小而減重。至秦后期錢型變小,錢徑多在3厘米以下,重約3-4克。
漢高祖得天下(公元前206年),戰(zhàn)亂初定,社會經(jīng)濟亟待恢復,故雖承秦制仍用半兩錢,但卻以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使民放鑄。引發(fā)物價暴漲,貨幣惡性貶值,至呂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又恢復八銖錢,其后又屢屢改制,雖面文為“半兩”,而各大小輕重無常。
秦朝半兩與戰(zhàn)國時期半兩面文相同,錢型基本無變化,鑄造工藝有改進。私鑄錢往往摻雜其間,有時不易辨別。官錢往往經(jīng)過加工,面文篆書多取方折,字體端整,筆畫粗細均勻。陜西、內(nèi)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兩錢,依其大小重量約可分為三種:第一種錢徑3厘米以上,與戰(zhàn)國半兩普通錢大小近似,鑄行于秦朝早期。第二種錢體縮小,錢徑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鑄行于秦朝晚期。第三種為劣質(zhì)小錢,有所謂“莢錢”者,指漢初榆莢狀小錢,有特定時間及含義,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
意義
“秦半兩”的出現(xiàn),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tǒng),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并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qū),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征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chǎn)、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史記平準書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nèi)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
秦漢半兩: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廢除六國貨幣,統(tǒng)一鑄圓形方孔半兩錢,重十二銖,奠定了銅鑄幣的基礎, 圓形方孔錢直至清末才被無孔園錢代替,秦時半兩錢數(shù)量很多,但與漢代半兩錢較難區(qū)分.西漢初,劉邦允許民間私自鑄錢,致使半兩錢泛濫,小且輕.如榆樹之莢,故稱榆莢,至公元前186年,方禁止,高后時行八銖錢,既錢重八銖,文曰半兩,文帝時再次允許民間私自鑄錢,但已有稱錢衡對錢幣制作質(zhì)量加以控制, 此時錢重四銖,錢文仍是半兩.
最簡單的 秦的字體大篆 奔放 不規(guī)整,半字的豎短兩字的橫短,文字高凸;
漢為小篆 整齊 一般在3克左右,文字較為低平,書寫規(guī)整.祝你好運!
區(qū)別:
1、秦半兩粗放原始,漢半兩秀氣精致;
2、秦半兩厚實不圓,漢半兩平整成園;
3、秦半兩字體灑脫,漢半兩字體規(guī)正;等等。
詳細可以參考這里/content/15/0222/00/21121845_449877260.shtml
一、字體特點不同
1、秦半兩:秦半兩則是李斯手書的小篆,字體方正、美觀,秦代的兩錙也為李斯所書。
2、戰(zhàn)國半兩:戰(zhàn)國半兩的字體是大篆,字體狹長,筆劃隨意,版式眾多。
二、錢形特點不同
1、秦半兩:形態(tài)統(tǒng)一,外圓內(nèi)方,錢面平坦,錢體略薄。
2、戰(zhàn)國半兩:戰(zhàn)國半兩的錢形是不規(guī)則的,難以看到完全一致的錢形,穿較小,不規(guī)整,錢體較厚重。
三、重量不同
1、秦半兩:秦半兩因形制規(guī)范、標準,重量大多都在8克左右,因而太輕或太重都不能算是標準幣。
2、戰(zhàn)國半兩:戰(zhàn)國時期半兩多數(shù)比較厚重,錢形不規(guī)范,差異極大,所以辨別時只依據(jù)重量是不可靠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6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馳道是什么意思起到什么作用
下一篇: 秦朝為什么推行小篆詳解小篆的書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