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歷史上的馬邑之圍為何會失敗?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軍事實力最強的、是一個令人感覺民族自豪感最強的王朝,與后來的唐朝一樣,都是中國五千年以令最鼎盛的時刻。我們都知道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漢朝初期有文景之治積攢實力,后來才有了漢武帝遠征匈奴,打敗了漢朝數十年來的死敵——匈奴,為大漢王朝開疆拓土,可以說沒有漢武帝就沒有漢朝最高光的時刻??墒悄阒绬?漢武帝第一次與匈奴人交鋒并不順利,可以說是以失敗告終!那么漢武帝親自謀劃的馬邑之圍,為什么會以失敗告終呢?
我們都知道漢武帝在親征之后,漢朝漢朝國庫充盈、糧草充足、也擁有成建制騎兵部隊可以與匈奴人一戰(zhàn),漢武帝早就等著這么一天!而當時漢朝剛剛和匈奴完成最近的一次和親。這時大行令王恢聽了富商聶壹的建議向漢武帝建議以財寶引誘匈奴出兵,繼而以大軍擊之!于是好戰(zhàn)之心漢武帝采納這樣建議,派了30萬大軍在馬邑準備伏擊匈奴,還讓聶壹做內應!可是如此完美的伏擊計劃為什么會無功而返呢?
其實聶壹回到匈奴軍中,匈奴人便讓聶壹遷入馬邑殺了縣令做內應,為匈奴大軍打開城門。一切都按照漢武帝的機劃進行著,可是一個富商聶壹是怎么可能潛入縣令府衙去去殺馬邑的縣令,還把腦袋砍下來!這是不可能的,存在著疑點!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在匈奴大軍距離馬邑數百里的地方,發(fā)現了牲畜卻無人放牧,這讓匈奴人起了很大的疑心,這可以一個致命的錯誤。還有就是匈奴人俘虜了一個武州尉史,從他口中得知了整個的馬邑的伏擊機劃,于是匈奴人嚇得趕緊退兵了,漢武帝與匈奴人的第一次交鋒就這樣結束了!
可以說馬邑之圍的失敗是因為這一次戰(zhàn)役部署的不夠嚴謹,細節(jié)上有太大的紕漏,再加上有俘虜的出賣才導致了漢武帝的第一次匈奴交戰(zhàn)以失敗告終!你們認為呢?
首先是匈奴單于看到馬邑城周圍無人放牧的畜生起了疑心,所以匈奴單于派兵拿下了馬邑前哨亭,再逼問被俘的御史后,御史便將漢軍計劃全盤托出。最后匈奴單于便帶著人馬逃走了。計劃敗露后漢武帝極為震怒,將王恢抓了起來。王恢幾經疏通未果下在牢獄里謝罪自盡了。一、馬邑之謀起始
西漢時期,匈奴經常在邊境侵犯,而在馬邑城中有個大商人聶壹曾找到王恢提到,匈奴一直范我邊境,總是一個禍根,他有辦法將匈奴引到馬邑城中來個伏擊,這樣可以一舉將匈奴擊潰。王恢對此十分感興趣,于是便將此事上報給了漢武帝。漢武帝招群臣商議后覺得對付匈奴時機已經成熟,所以聽取了王恢的伏擊意見,命王恢帥三萬人馬準備匈奴進城后襲擊匈奴輜重糧草,又命李廣等一干將領攜三十萬大軍在城內伏擊。準備一舉殲滅匈奴。二、聶壹引誘匈奴大軍
因聶壹經常出塞經商,所以匈奴軍隊也認識聶壹。而聶壹騙匈奴單于說他有部下幾百,可直接將馬邑縣令擊殺獻于匈奴單于。到時馬邑城雙手奉上。只用單于帶軍去取便可。而匈奴單于垂涎馬邑城已久,便答應了聶壹,見縣令頭便帥軍去取馬邑。聶壹進城殺了個囚犯騙匈奴使者說是縣令首級,于是使者帶著首級稟報了匈奴單于,匈奴單于大為激動。親帥軍十萬便朝馬邑城進發(fā)而去。三、馬邑之謀敗露
匈奴十萬大軍到了馬邑百里范圍,單于看到馬邑周邊牲畜均無人放牧,便起了疑心。于是命人抓回了前哨御史,經審訊后大驚,遂攜部下逃離。馬邑之謀敗在細節(jié)之上。但王恢卻為此送了性命。自此西漢正式開始討伐匈奴之路。而馬邑之事,也是西漢與匈奴徹底決裂之開端。
馬邑之圍,謀劃一年之久,集結三十萬大軍,這是漢武帝即位第七年,西漢歷經文景之治七十余年休 養(yǎng)生 息后,終于下定決心對匈奴展開的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戰(zhàn)爭雖然未真正打起來,但卻正式宣布了西漢政權與匈奴的決裂,揭開了西漢與匈奴戰(zhàn)爭的序幕。
匈奴是活躍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特點是善于騎射,而且非常強悍,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開始經常騷擾中原地區(qū),當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為了防止匈奴的不斷騷擾,于是修建了萬里長城,可見漢匈戰(zhàn)爭由來已久,而且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的原因,又遠離中原萬里之遙,經常是來無蹤、去無影,所以即使是英明于秦始皇,解決匈奴問題也主要是靠防御。
公元前201年,叛將韓王信與匈奴聯手,準備攻打剛剛建立的西漢政權,劉邦親率32萬大軍討伐叛將韓王信和匈奴,沒想到的是卻被匈奴單于40萬大軍圍困于白登山,后來依靠陳平計謀,通過賄賂匈奴單于的妻子才最終得以解圍。
劉邦吃了敗仗后,鑒于西漢初政權不穩(wěn),經濟、軍事實力也較弱,不得不委曲求全,通過和親、納貢、賞賜的方式換取邊境的安寧。
劉邦去世后,呂后掌權,匈奴更是囂張的進行公然挑釁,寫信道:“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無?!眳魏蟪鲇诖缶挚紤]還是選擇了隱忍,回復道:“單于不忘弊邑,賜之以書,弊邑恐懼。退而自圖,年老氣衰,發(fā)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污。弊邑無罪,宜在見赦。竊有御車二乘,馬二駟,以奉常駕?!笔贩Q“謾書之辱”。
雖在氣勢上略輸了一成,但也保證了當時的太平,同時也側面反映出當時西漢和匈奴之間實力上的差距。
后來西漢在黃老之術無為思想的指導下,民生得到恢復,歷經“文景之治”幾十年的發(fā)展,到漢武帝時期,政治、軍事、經濟實力有了明顯增強,人口達到了四千余萬人,漢武帝也逐步明確了以軍事對抗作為解決與匈奴邊境問題的指導思想。
軍事對抗的目標明確后,漢武帝任命韓安國為主帥帶著李廣、公孫賀、王恢、李息等四位將軍,率領30萬大軍對匈奴用兵。同時采用了馬邑富商聶壹的建議,制定了馬邑之圍戰(zhàn)略部署。
首先由聶壹誘騙匈奴單于,說手下有幾百人,可以斬殺馬邑縣令,舉城來降,所有財務牲畜均歸匈奴,但要匈奴大軍進行接應,以防漢軍。軍臣單于貪圖財務親率十萬大軍前往,但是當大軍走到離馬邑只有幾十里的地方時,匈奴單于發(fā)現沿途牲畜很多,但是卻看不到放牧的人,頓生疑慮,于是攻下附近一處邊塞,活捉尉史后,嚴刑拷打下得知漢軍計謀,單于知道后大驚,趕緊下令撤軍。
而王恢率領的3萬大軍本是伏擊所用,看到匈奴十萬大軍剛過了埋伏圈,又轉頭回來了,不知原因也不敢貿然出擊,于是把匈奴十萬大軍就這樣放走了。
馬邑之圍失敗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因為尉史泄密,其實還是沒有做好戰(zhàn)爭的準備。馬邑之圍幾乎是效仿趙國時期大將李牧破殺匈奴十萬騎兵的誘敵之戰(zhàn)!李牧在當時之所以能夠大破匈奴主要是因為舍得下本!
相比于李牧的大破殺,漢武帝的馬邑之圍就顯得那么不自然了。
戰(zhàn)前沒有深入研究戰(zhàn)術,沒有學深學透,學的不像自然容易出現紕漏,引起匈奴的懷疑。即使當時尉史不泄密,匈奴也已經產生了疑心,絕不會貿然深入的,不會按著漢軍的計謀一步一步陷入包圍圈的,更何況匈奴也是吃過這樣一次虧的。
馬邑之圍雖無果而終,但它宣告了西漢同匈奴關系的徹底破裂,自此漢朝將以前的被動防御轉為主動進攻,拉開了漢朝對匈奴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此后,漢武帝開始重用年輕將領,主動攻打匈奴,以此來解決北部邊境問題,成為 歷史 上對戰(zhàn)匈奴最成功的皇帝,也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和一代霸業(yè),名列千古一帝。
結語: 馬邑之圍最終是以王恢自殺而落幕,有的人說王恢該殺,畢竟是主戰(zhàn)派,但自己卻畏手畏腳,不殺難以樹軍威。有的說王恢不該殺,畢竟保全了漢軍主力,他的死無非是當了漢武帝的替罪羊。更有陰謀論者說王恢的死是漢武帝不想受母親的牽制,怕出現外戚干政的局面。但深究事件的經過,王恢無非就是一個投機分子,他看出了漢武帝想打匈奴的想法,所以在朝堂上積極建言攻打匈奴,但一到真要打的時候又怕擔責任。漢武帝是真真正正的看透了王恢,作為想要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漢武帝,這樣的人是絕對不會留在身邊的,所以王恢的死也是必然的,同時也表明了漢武帝的態(tài)度,這也為漢朝同匈奴后期的戰(zhàn)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馬邑之戰(zhàn)結果如何?又有哪些歷史影響呢?
馬邑之圍又稱馬邑之戰(zhàn)、馬邑之謀,是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西漢在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qū))策劃的對匈奴的一場誘敵殲滅戰(zhàn)。
就在匈奴單于快要進入漢朝的埋伏圈時,守衛(wèi)烽火臺的亭尉,向匈奴單于透露了漢軍包圍計劃,致使匈奴軍未達到包圍圈就撤退了。
結果匈奴四處出兵侵擾漢朝邊境,以報復馬邑之圍。
漢武帝因馬邑之圍未能伏擊匈奴而失利,將謀劃誘敵的王恢下獄,王恢自殺。自此,西漢開始與匈奴大規(guī)模交戰(zhàn)。
【馬邑之戰(zhàn)背景】
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殺死其父頭曼單于,自立為單于,并且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統(tǒng)一了匈奴各部,逐漸強盛起來。楚漢相爭時,由于無暇北顧,冒頓單于利用兵強馬壯的優(yōu)勢,直接威脅到漢王朝在中國北部的統(tǒng)治。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32萬征伐叛將韓王信,前鋒行進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時,被冒頓單于率精兵40萬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達七日之久。
雖然漢高祖用陳平之計得以突圍,但“白登之圍”后,西漢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和親”政策,并且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以換取邊境的安寧。
西漢王朝在經過漢文帝、漢景帝兩代的“文景之治”后,經濟上積累了巨額財富。漢景帝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政治上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jié)h匈雙國的力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漢武帝劉徹即位后,決定廢除屈辱的“和親”政策,轉而對匈奴實施軍事打擊。
為此漢武帝進行了積極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廣等名將帶兵鎮(zhèn)守邊郡要塞,征調士卒鞏固邊防,同時采取措施鼓勵養(yǎng)馬。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經過經濟、軍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漢抗擊匈奴侵擾的條件已經成熟。
【馬邑之戰(zhàn)的經過】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漢武帝請求和親,漢武帝命群臣商議對策。
官居大行令的王恢建議漢武帝拒絕和親,他說:“過去朝廷同匈奴和親,匈奴老是不守盟約,侵犯邊界,我們應該發(fā)兵打擊他們一下才好?!?/p>
而御史大夫韓安國則以匈奴兵強馬壯為由勸漢武帝接受和親,群臣大多贊同韓安國的觀點。漢武帝最終采納韓安國的建議,與匈奴和親。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馬邑地方有個大商人聶壹來找王恢,說:“匈奴在邊界經常侵犯,總是一個禍根?,F在趁剛跟他們和親的機會,把匈奴引進來,我們來一個伏擊,準能打個大勝仗?!?/p>
王恢問他:“你有什么辦法能把匈奴引進來?”聶壹說:“我經常在邊界上做買賣,匈奴人都認識我。我可以借做買賣的因頭,假裝把馬邑獻給單于。單于貪圖馬邑的貨物,一定會來。我們把大軍埋伏在附近地方,只要等單于一到馬邑,將軍就可以截斷他們的后路,活捉單于?!?/p>
王恢把聶壹的主意奏告給漢武帝,武帝為此詔命群臣商議。御史大夫韓安國反對這個建議,他認為高祖劉邦之英武圣明,尚且被匈奴圍于平城達七日之久,何況兵馬一動,天下騷動,勝負難料,不可輕率出兵。
王恢是燕人,曾長期在邊郡為官,熟諳匈奴情況,在商議中他向漢武帝進言:“戰(zhàn)國初年,代國雖小,北有強胡的侵擾,南有中原大國的威脅,君臣尚能同仇敵愾,奮勇抗擊外侵;匈奴雖強,也不敢輕易侵擾代國。如今大漢強盛,海內一統(tǒng),陛下威名遠揚,然而匈奴卻侵擾不止,每次與漢和親,不過數年即違背約定,正是因為沒有堅決抗擊的緣故!”雙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
漢武帝最終采納王恢的建議,準備設計伏擊匈奴。
謀劃部署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農歷六月,漢武帝派遣精兵30萬,命護軍將軍韓安國、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率主力部隊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將屯將軍王恢與材官將軍李息率3萬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準備從側翼襲擊匈奴的輜重并斷其退路,一舉全殲匈奴主力。漢武帝同時派遣商人聶壹前往匈奴誘敵。
出塞誘敵
聶壹以出塞經商為名,見匈奴軍臣單于。聶壹欺騙軍臣單于說,他有手下數百人,能斬殺馬邑縣令,舉城而降,牲畜財物可盡歸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軍前來接應,以防漢兵。軍臣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縣),并派使者隨聶壹先入馬邑,等斬殺馬邑縣令后進兵。聶壹隨后返至馬邑與縣令密謀,殺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級懸掛在城門之上,偽裝為縣令頭顱,欺騙匈奴使者。
計謀敗露
軍臣單于得到使者的報告后,率領大軍向馬邑方向進軍。大軍來到距馬邑百余里的地方,發(fā)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引起了軍臣單于的懷疑。匈奴在此時攻下一邊防小亭,俘獲了漢雁門尉史。在威脅下,尉史將漢軍的計謀全部說出。軍臣單于聽后大驚之后繼而大喜,說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漢天子的當,真是上天所賜”。
于是封尉史為“天王”,下令立即撤軍。
王恢、李息率領的3萬大軍已出代郡,準備襲擊匈奴的輜重,在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驚奇。王恢自思自己的軍隊敵不過匈奴大軍只好退還。韓安國等率領大軍分駐馬邑境內埋伏,但好幾天不見動靜,遂改變原先的作戰(zhàn)方案,率軍出擊,結果一無所獲。
【馬邑之戰(zhàn)的結果】
“馬邑之圍”失敗后,漢武帝以王恢提出戰(zhàn)爭卻臨陣脫逃,將王恢下獄。廷尉判處王恢畏敵觀望死刑。王恢雖買通田蚡通過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求情,但仍無法平息漢武帝的憤怒,王恢被迫自殺謝罪。
“馬邑之圍”之后,匈奴拒絕與西漢朝和親,在邊境攔路劫掠,或者出兵四處襲擊漢朝邊郡,以報復馬邑之圍,數量多的數不過來。
【馬邑之戰(zhàn)的影響】
“馬邑之圍”雖未成功,但卻使?jié)h朝結束了自西漢初年以來奉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同時也拉開了漢匈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序幕。漢武帝開始對匈作戰(zhàn),派衛(wèi)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脅,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75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吳王夫差為什么沒有對越王勾踐斬草除根
下一篇: 明朝時期,倭寇究竟是怎樣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