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搞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都有這樣一個慣例,那就是這個朝代會承接上一個朝代的一些制度,一些君主們認為有利的制度。比如漢朝有很多的規(guī)矩也是繼承了秦朝,唐朝幾乎是百分之八十的制度都和隋朝差不多。
所以,“明承元制”就顯得也很合理了不是?
元代的分封制度,實際上就是對蒙古時期的分封制度的一種繼承,以前成吉思汗在打天下的時候,就按照蒙古族的傳統(tǒng),來進行分割分配,將一些邊上的地區(qū)分給兒子或者兄弟們,這就是最早的蒙古諸侯王。
這些諸侯更像是鎮(zhèn)守邊疆的大將軍,比如說鎮(zhèn)守和林的叫做北平王,鎮(zhèn)守吐蕃的叫西平王,鎮(zhèn)守云南的叫梁王,諸如此類。從這個規(guī)律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諸侯們,都是手握重權的鎮(zhèn)守邊關的將軍一類的人,越往外面,權力越大,越往內(nèi)地,權力也會相對越小,甚至就不會封地給諸侯了。
這個形式的諸侯算是比較和諧的了,但是偶爾還是會出現(xiàn)一些不愉快,不平和的事情。
像漢朝就跟后面的朝代很不一樣,漢朝時候的諸侯,就等于是一個國家的君主,劉邦當時是把中原土地分的一塊一塊的,一塊就是一個小國家。無論是政權政策,還是軍事財力,全部都是諸侯國內(nèi)獨立的,什么都是人家國家自己說了算。所以人家要是翻臉的話也比較直接,并且也有足夠大的權力。
這也是為什么,僅僅在劉邦去世幾十年之后,漢朝就爆發(fā)了著名的七國之亂。
明朝時期朱元璋搞得這個分封制度,有點跟元朝的制度相像。但是和之前其他時期的分封制度,卻又不是一樣的。朱元璋時期的諸侯們,也是跟元朝差不多,都是掌握軍隊,但是地方的人民跟這些諸侯沒有什么關系,更像是駐扎軍隊的首領,而不是一個地區(qū)的君主。
這些諸侯王跟將軍唯一的區(qū)別就是,這些諸侯本身是跟皇室有親戚關系的,并不是普通的大臣。
這些諸侯有沒有不在邊疆的呢?也有,但是在內(nèi)的諸侯只是少數(shù),最多也不能超過青州,開封這樣的地方。而且全部都是親戚帶兵,無一例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了太子需要在京城之內(nèi)以外,再除去意外夭折之類的皇子之外,還剩下二十三個兒子。
在這二十三個兒子當中,分封在南宋領土之外的親王就有十八個,剩下的也都在其他的沿線上面。這樣的套路其實就跟當年的元朝是一樣的,就是自己國家的安全,都要放在自己家人的手里,軍事大權不外放。
自古帝王多疑心,很多掌握重兵的大臣,最后的結局往往都是因為帝王的猜忌。或者因為常年手握兵權而起義的例子屢屢皆是。朱元璋認為,把兵權跟國家的安全放在這些外人將軍的手里,哪有放在自己親生兒子的手心里更安全呢?
朱元璋認為對于漢朝的七國叛亂,都是因為朝廷的所作所為導致的,并非是這些諸侯國自己天生具有謀反之心。并且朱元璋分封的時候,更多的重視在兄弟親人之間的感情方面,因為朱元璋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注重感情的人。所以他認為,自己的分封制度,一定是更加完善,危險最小的。
但是實際上,只要是分封制,就一定會有矛盾,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因為分封的核心點,就在于放權,只要是分封,就一定代表著帝王要把自己手中的權力,下放到各個藩王,或者諸侯的手里。
朱元璋在的時候,大家尚且都是親戚,都是手足,等到幾代的洗禮和變更之后,大家的血緣關系開始逐漸淡薄,親情都已經(jīng)不在親昵,只要是分封,就會發(fā)生藩王位高權重,威脅中央權力的可能。
而且朱元璋的這個分封顯然都沒等到幾代之后,就在朱元璋去世幾個月之后,緊接著就爆發(fā)了“靖難之役”,而且朱元璋的這個想法,也并沒有實現(xiàn)朱元璋以當時嚴防邊境,輔佐王室的理想,反倒是方便了后來朱棣謀權篡位。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開創(chuàng)了明朝。從一開始,他就一直盤算著如何把自己家的江山給延續(xù)下去,后來他終于找到了一個方法:分封藩王。他剛把這個消息公布,朝廷之內(nèi)就沸騰了:這個乞丐出身的皇帝是不是沒讀過書啊?他難道不知道西漢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嗎?
自古以來的經(jīng)驗告訴人們,所謂藩王是能為皇帝看家護院,守護邊疆,但這些手握兵權,遠在天邊的將軍們可不是輕易就能聽你的指揮的,倘若有朝一日他們忽生異心,隨時可以把皇帝拉下龍椅,自己坐上去。
這些極力反對皇帝分封藩王的人中就有一人態(tài)度最為堅決,他就是葉伯巨,葉伯巨專門呈書皇帝,直言藩王之弊大于利,對中央王權的威脅是如何地大。
按理說,以朱元璋的智商不難看出誰對誰錯,可他偏偏就喪失了理智一樣,立刻下令把這個葉伯巨投入了大牢,活活把他給餓死了。
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多年之后他的兒子,北京的藩王,朱棣取代了他的孫子朱允炆,成了皇帝。
很多人都嘆息為什么聰明了一輩子的朱元璋會犯這種錯誤,即使他不知道這些歷史,憑他的才智也應該能從聽到的諫言里聽出個道理來??芍煸罢娴氖菦]有想到藩王對中央的威脅嗎?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堅決地分封藩王,為的就是把他們朱家的江山千秋萬代地延續(xù)下去,為了朱家的江山,他不惜捏造罪名,誅殺開國功臣,僅胡惟庸一案就殺了3萬人,藍玉案又殺了1.5萬人,目的難道不是讓他的孫子朱允炆能在龍椅上坐穩(wěn)嗎?他撤銷了宰相,極大地加強了皇權,這不也是為了朱家千秋萬代的江山嗎?
分封藩王的確是一件危險的事,自古以來手握重兵的藩王奪取大權的例子太多了,可相比被權臣,被不姓朱的人奪了權力,分封藩王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了。即使自己后世的子孫篡了位,好歹這江山還是姓朱,這對朱元璋來說就夠了。只不過,他沒有想到這件事來的如此之快。自己死了還沒幾年,兒子就奪取了孫子的政權,也算是一種報應吧!
朱元璋為什么要分封藩王 明知這樣會尾大不掉,可能威脅到未來皇長孫的統(tǒng)治,可為什么還是要分封藩王在邊疆。而且都是重要的都分封在邊疆,久練沙場,軍隊造反更加難以收拾。朱元璋也是聰明之人,對歷史上的許多危害也有防范,在他手里外戚和宦官的擅權都降低到了最低點。而藩王之亂也是歷史上一大明顯的問題,怎么朱元璋還是會執(zhí)意如此。其實朱元璋早就料到了這種可能性。所以他跟他孫子允炆談話時就說,先以禮儀遇待藩王,如果他們還是有陰謀的話,就動武??墒撬书L孫的江山還是被他的四子奪去了。
我認為的原因:1.邊將靠不住,于是讓自己的兒子親自保衛(wèi)國家,守衛(wèi)邊防,恰巧朱元璋諸子都很有武功,特別是燕王朱棣。2.分封制可以護衛(wèi)中央,一旦朝中出現(xiàn)亂臣賊子可以“清君側”,這也是朱元璋允許的。 可惜的是,這兩個原因都被朱棣利用了,反而加速了朱標這一皇族的敗落。 朱元璋晚年或許就這一事讓他迫不得已,讓他感到痛苦吧?因為他明知這樣有危險,但又不得不這樣做??梢哉f是賭博,但朱元璋輸了。 明太祖朱元璋為什么要實行分封藩王的政策 明初,朱元璋還實行分封制,將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鞏固統(tǒng)治。由于北元回歸大漠后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對明朝北部形成極大威脅,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邊防線上的塞王兵力尤為雄厚,洪武后期,這些塞王已掌握邊防軍事指揮權,防止了軍權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見明成祖)后來卻因此奪得他的繼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見靖難之役)。
分封制弊端那么多,朱元璋為什么要分封諸王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tǒng)治地區(qū),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于是,他采用“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一個個諸侯國成為對一方土地進行統(tǒng)治的據(jù)點,它們對周王室也起到拱衛(wèi)的作用。
然而到了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春秋時的楚王問鼎,是諸侯國對分封制的公開挑戰(zhàn)。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國兼并小國,同姓國也彼此戰(zhàn)爭,周天子都管不著,戰(zhàn)國末年,周王室完全喪失了分封大權。 有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前車之鑒,朱元璋為什么還要分封諸王? 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受到元朝宗王出鎮(zhèn)制度的影響,他分封諸王的目的也與其相似;二是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有著深厚的家族觀念,他希望將天下牢牢掌控在他的家族手中。朱元璋分封諸王,因為他對開國功臣猜忌不信任,提防外人奪了他老朱家的天下,所以大肆找茬屠戮功臣。沒有了功臣,他朱家的天下才能更穩(wěn)固。他大肆分封自己的子侄,認為大家都姓朱,血濃于水,必然同心同德,一定會敦睦友好。為了營造其樂融融的家族氛圍,他在物質(zhì)和精神兩方面給子孫后代做了規(guī)范和保障。物質(zhì)方面,他規(guī)定諸王世世代代封王,所有宗室都享受優(yōu)厚的待遇,豐衣足食;精神方面,他編撰《皇明祖訓》,在為朱家王朝制定各項制度(讓子孫有精神警戒線)的同時,始終念念不忘宣揚他的宗室觀念,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氛圍始終是他要求的家族精神生活主旋律??傊痪湓?,朱元璋一廂情愿、非常自信、偏執(zhí)無比地認為他家一定會親情無限、團結興旺,老劉家、司馬家發(fā)生那樣的事是他們自己不行。后果大家都知道了,他一死就被兒子朱棣打臉了。哈哈
別問我為什么知道這么多,因為我看了華文出版社出版的《探明:他們的明朝》。 朱元璋為什么把兒子分封到各地 朱元璋之所以堅持分封,并非沒有汲取歷史教訓,實在是老朱的無奈選擇。
辛辛苦苦的打下了江山,他是絕對不能讓外姓做大,因此,盡管他知道風險的存在,但還是決定分封,畢竟藩王也都是自己的子孫后代。 當然,他也為了保持安全,在大明帝國的心臟地區(qū)——南京和浙江等地不行分封,要封就封的遠一點。 而且為了防止藩王和朝臣勾結,朱元璋還規(guī)定藩王每三年才能朝見一次。平時對藩王也有諸多限制,所以藩王們實際上只能關起門來稱大王。 說白了還是為了防止地方藩王坐大,以免重現(xiàn)骨肉相殘的歷史悲劇。 如何評價朱元璋的分封藩王的舉動? 朱元璋分封潘王的舉動第一是出于防御舊元的考慮,藩王就是出鎮(zhèn)地方,主要職責是統(tǒng)領軍務防御舊元勢力,轉(zhuǎn)移軍事權力的現(xiàn)實需要,將功臣宿將手中的軍權轉(zhuǎn)移到自己兒子手中,削弱勛貴,有利于皇權的高度集中;配合廢除宰相制度,防范權臣把持朝政,故而賦予諸王“清君側”的權力。說白了,“藩屏帝室”才是朱元璋分封的終極意圖。
朱元璋雖然大行分封,但對分封產(chǎn)生的威脅皇權的弊端并非全然無慮。因此,在分封諸子的同時,各種訓誡及防范措施也在同時進行。朱元璋對諸王賦予了極高的政治期待,他曾在告王府官的諭旨中,提到藩王的職責是:“待臣下則以謙和,撫民人則以仁恕,勸耕耨以省饋餉,御外侮以藩帝室,如此則能盡其職矣。
設定藩王建筑居室的規(guī)制,不能太奢華“惟儉養(yǎng)德,惟侈蕩心,居上能儉,可以導俗,居上而侈,必至厲民。獨不見茅茨卑宮,堯禹以崇圣德;阿房西苑,秦隋以失人心。諸子方及冠年,去朕左右,豈可使靡麗蕩其心也。后來怎么樣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的皇帝上位后都要集中權利,有一句話不是流傳下來嘛,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的寫照就是這么形象。
藩王分封地方屢屢作亂,朱元璋為什么還要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 因為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可以幫助自己和太子穩(wěn)定朱家的政權,分封藩王可以讓自己的子嗣幫助自己鎮(zhèn)守各地避免地方作亂,相比于權臣朱元璋更相信自己的子嗣。因此自己的兒子們都有一定的軍權,為的就是避免權臣當?shù)?,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嗣太過信任,認為自己的子嗣互相愛護,這才放心的將兒子們分封為藩王。
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劉伯溫和李善長給朱元璋分析立藩的弊端,朱元璋自己也清楚自古以來藩王所帶來的禍患,但是朱元璋還是堅持立藩,這是因為在朱元璋看來立藩是鞏固政權的必要。朱元璋是由一個乞丐成為了一位開國皇帝,從身份上講朱元璋覺得自己出身不夠高貴,統(tǒng)治地位是不夠穩(wěn)固的,他便想要通過分封自己兒子來提高朱姓的威望,來穩(wěn)固朱家的天下。
為了防止地方造反朱元璋不光將兒子封為藩王,還給每個兒子一部分軍權,目的就是鎮(zhèn)壓地方叛亂或者是中央權臣造反,在朱元璋看來歷史上權臣造反的事情也不少,為了防范未然朱元璋認為將兒子分封藩王是必要。而且自己的兒子還可以幫助自己鞏固地方政權,讓更多的權力收到自己的手中,與其將地方的管制權交給自己不信任的大臣,不如給自己的親兒子,畢竟親兒子應該不會坑老子。
于是在對自己兒子盲目的自信下,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們分封了藩王,配發(fā)了軍權,為之后朱棣造反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
朱元璋明知道封王會起亂,為什么還要執(zhí)意封王? 明朝建立之后,貧苦出身的朱元璋非常地體恤愛民,可是對于那些功臣卻沒有什么好臉色。
朱元璋(65)
朱元璋的宗室分封制度既不同于漢晉時期,又不同于唐宋時期。漢晉時期,皇帝分封宗室基本上都以封國的形式存在。各宗室藩王基本上都是裂土封疆,成為了國中之國,雖然國家名義上統(tǒng)一,但宗室藩王實際上都成為了獨立的小王國。而唐宋時期,宗室藩王雖然鎮(zhèn)守一方,也可以管理一方之政事,國家相對控制藩王的力度較強。
相對于漢晉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明朝朱元璋時期,他參考了之前歷朝歷代皇室分封藩王的案例之后,研究出了明朝所特有的宗室藩王制度。明朝的分封在制度上確實有了進步,其特色為?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yè)?。說白了也就是明朝的宗室藩王除了從朝廷拿著祿米錢財享受逍遙之外,再不需要做任何的事情。
《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從這里就可以為看出,明朝分封宗室不會賦予宗室藩王任何的實權官職。但有一點特殊優(yōu)待,那就是朱姓宗室子弟世世代代皆受到朝廷的供養(yǎng)。從這一點來看可就要了親命了。
朱元璋的分封制度雖好,朱元璋設計等也不錯,尋思不給后代子弟任何權利了,但起碼給后代留一個終生富貴衣食無憂。但誰能知道,就是因為這后來明朝越來越龐大的宗室群體拖垮了明朝的財政。國家連宗室都養(yǎng)不起,又何談發(fā)展呢。
朱元璋之所以會實行分封制度也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首先分封是歷朝歷代都會去做的事情。除了秦始皇這位功高蓋世的千古帝王意識到了分封制的弊端,所以徹底的廢除了,而改為郡縣制。但秦始皇之后的皇帝沒有那個魄力,也沒有那個決心。雖然自秦始皇之后,歷朝歷代的行政制度都脫離不了秦始皇的分封制度。
但與此同時各個朝代也都保留了宗室分封的制度。畢竟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实垡膊荒苊馑?。自己當皇帝了,自己的親人兒子們自然也得享受勝利的果實。這也就是分封制度的由來。而朱元璋也就是這么考慮的。畢竟他這個平民皇帝更加重視這方面。
除此之外朱元璋分封宗室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原因考慮。朱元璋繼位之后內(nèi)心之中危機感十足,他一直認為自己的江山不穩(wěn)當,所以為了維護朱明王朝的江山,朱元璋就把所有的人都分封到地方替中央監(jiān)督各地,可能在朱元璋潛意識里認為,自家人靠的住。明朝的藩王名義上除了王府以外,即沒有封地,也沒有軍隊,但是作為皇帝的兒子,又有監(jiān)督地方的職責,加上在地方經(jīng)營百余年,進行土地兼并,還是有相當?shù)膶嵙Α6颐鞒跗谶€是一個特例,歷史上朱棣就藩之后不也擁有軍隊,甚至可以獨自對蒙古發(fā)動戰(zhàn)爭嘛。當然了,這也是個例,朱棣開始這個弊端就已經(jīng)被修正了。但藩王始終是藩王,他們真要是包藏禍心,防也是防不住的。
說起朱元璋分封藩王,很多人總習慣把它歸結于朱元璋的小農(nóng)意識,總而言之,朱元璋年輕時窮怕了,所以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夠永遠富裕下去。?
但其實呢,朱元璋作為一個最底層爬到權力巔峰的政治人物,人家的胸懷、見識、格局、謀略等,無一不是出類拔萃,咱們普通人一眼都能看明白的事情,他會看不明白嗎?
換句話說,既然大家都認為分封藩王是弊大于利,那朱元璋這位從千萬人中博弈出來的勝利者,為何還要這樣做嗎?這背后肯定還有著更復雜的思考。?
事實上,就如朱元璋自己給出的理由:?天下之大,必建屏藩,上衛(wèi)國家,下安民生。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zhèn)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道。?
當然,很多人對朱元璋的這個理由嗤之以鼻,覺得這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但其實呢,朱元璋分封,就是為了確保大明江山能夠長久穩(wěn)定。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朱元璋所分封的藩王,我之前西漢的藩王,還有西晉司馬炎所分封的藩王,是存在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西漢和西晉時期的藩王,他們的封地至少都是半個省的面積,比如西漢齊王的封地,幾乎是整個山東省,囊括74個郡。?
更重要的是,西漢和西晉的藩王,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nèi),是軍、政、財和人事權一把抓,不僅有自己的軍隊,有自己的小朝廷,并且還可以名正言順的收取賦稅,甚至封地內(nèi)官員的任免也都由他們自己決定,完全相當于一個獨立小王國。換句話說,他們是貨真價實的王。?
反觀明朝的藩王,他們雖然被稱之為王,但他們的封地,大都局限于一座城市,比如實力最強的秦王、晉王、燕王、周王和寧王,他們的封地并不是陜西省、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和內(nèi)蒙古,而是西安、太原、開封、北京和寧城這幾座城市而已。所以從實力上來說,那是不可同日而語。?
更關鍵是,明朝的藩王,在他們自己的封地,只有統(tǒng)兵的權力,至于行政區(qū)、財政權和人事權,都由中央派遣來的官員來負責。在這種背景下,明朝藩王不僅沒有收取賦稅的權力,也沒有任免官員的權力,甚至他們軍隊的后勤,都統(tǒng)一由當?shù)卣賳T來負責。?
在這種背景下,明朝的藩王,本質(zhì)就是一個在外統(tǒng)兵的將領。只不過相比于其他外姓統(tǒng)兵將領,他們的地位、級別和待遇要更高一些而已。至于其他方面,并沒有多大區(qū)別。換句話說,明朝的藩王,其實只是一個掛著藩王頭銜的將軍而已。?
事實上,朱元璋分封諸王的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的兒子作為在外統(tǒng)兵的將領。
因為,明帝國的北部邊防,從建國開始就始終處在蒙古殘余勢力的威脅之下,他們時不時的會越過長城長城一線進行侵擾;與此同時,朱元璋為徹底消滅蒙古殘余勢力,也經(jīng)常需要組織大軍北伐。
問題是,明帝國的首都在遙遠的南京,也就是說大明帝國的軍事、政治和經(jīng)濟重心都在千里之外的南方,這樣不管是防御蒙古的侵擾,還是組織大軍北伐,都會顯得力不從心,至少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以及快速和及時響應。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朱元璋想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就只有兩個有效方案:
一是直接把首都遷到北方,這樣帝國的軍事、經(jīng)濟和政治重心自然也就轉(zhuǎn)移到北方,這樣不管是防御、還是有效打擊蒙古勢力時,明軍都會處于比較主動的地位。
第二個方案,就是單獨把帝國的軍事重心轉(zhuǎn)移到北方,換句話說,在北方設置諸多軍區(qū),尤其是在圍繞長城一線的城市駐扎重兵,這樣自然也可以做到有效防御和打擊蒙古勢力。
現(xiàn)在,如果你是朱元璋,你選擇怎么做呢?
如果選擇遷都,那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太多,比如南京眾多人口和財產(chǎn)的遷移,還有沿途的衣食住行、修路搭橋、新皇宮的建造等,這無一例外都是勞民傷財?shù)拇蠊こ?,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p>
當時明朝才剛建國不久,一切都百廢待興,又哪里經(jīng)得起這樣的折騰,更何況也沒有這樣的財力來折騰。
至于單獨把帝國的軍事重心轉(zhuǎn)移到北方,在北方設置諸多軍區(qū),雖然操作起來比較容易,問題是,一旦設置軍區(qū),必然涉及到要派將領來統(tǒng)領,這山高皇帝遠的,時間一長,這些將領們很容易變成驕兵悍將。到時他們一旦有所不軌,其帶來的災難,恐怕不會比藩王遜色。
在這種背景下,朱元璋才將自己的兒子都給封王,讓自己的兒子坐鎮(zhèn)到各個軍事重鎮(zhèn),這樣朱元璋既不用遷都,也不用擔心驕兵悍將的現(xiàn)象發(fā)生。至于藩王之亂,由于朱元璋對他們都做了各種限制,只讓他們只是單純統(tǒng)領軍隊,所以他們?nèi)狈υ旆吹膶嵙Α?/p>
同時,雖然這些藩王權力上只是一個統(tǒng)兵將領,但地位上卻都享受王的待遇,爵位還可以世襲,這就相當于他們既有一定的權力,可以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不是被當廢物養(yǎng)起來;同時他們在地位和待遇上,又是僅次于皇帝的藩王,所以他們也缺乏造反的動機。
事實上,當時朱元璋的大部分兒子,都被分封在圍繞長城一線的河北、山東、山西、陜西、內(nèi)蒙和甘肅六省。
尤其是朱元璋四個最年長且能力最突出的兒子,都坐鎮(zhèn)在北方最重要的軍事重鎮(zhèn),比如老二秦王坐鎮(zhèn)西安、老三晉王坐鎮(zhèn)太原,老四燕王坐鎮(zhèn)北京、老五周王坐鎮(zhèn)開封。
只要我們了解這一點,就應該能夠明白朱元璋分封諸王的良苦用心。
雖然,朱元璋的這種做法,也不能說沒有缺陷,問題是,即便有一些缺陷,但這個權力格局,至少可以保證皇權在十年到二十年內(nèi)不會遭到任何人的威脅。否則,不需要朱允炆動手,鐵血的朱元璋自己就會動手削藩。
所以,朱允炆即便對朱元璋的這種做法不滿意,但也應該相信憑朱元璋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經(jīng)驗,他所留下的政治布局,肯定可以保證朱允炆的皇位在他繼位前十幾年不會動搖。
這樣等朱允炆皇位坐穩(wěn),并積累其足夠的政治經(jīng)驗后,再來對朱元璋的布局進行修改,結果肯定要遠遠好于他一上來,就全盤否朱元璋的布局。事實上,按照朱元璋的構想,就是等十幾年后,大明帝國積累起來足夠的財富后,就有能力實現(xiàn)遷都,這樣那些手握兵權的藩王們,自然而然就會成為歷史,可惜這些朱允炆不明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10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五石散到底是什么,神醫(yī)孫思邈臨死前為···
下一篇: 李世民為什么年紀輕輕就那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