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東漢和曹魏小皇帝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為什么東漢頻出小皇帝卻能維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個小皇帝就大權(quán)旁落了
鐵打的士族,流水的皇位。
士族之所以能夠世代富貴,那是因為他們不會輕易去觸碰皇權(quán)。這就是士族們的聰明之處。因此就算東漢出了很多小皇帝,士族們也不會輕易推翻它。
司馬家本身就是百年士族,兩漢數(shù)百年,司馬家一直都在朝中擔(dān)任職務(wù)??墒堑搅瞬芪和醭芊紩r期,司馬家卻動起了觸碰皇權(quán)的心思,這是為什么呢?
一、東漢和曹魏的根基完全不同。東漢的開國之君是劉秀,劉秀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王劉發(fā)的后代,也就是說東漢王朝,其實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那就是西漢王朝的延續(xù)。
雖然延續(xù)的過程中,有15年的新朝作為插曲。但是完全不影響老劉家在天下官民心目中的地位。
試想一下,一個西漢王朝就有兩百年的歷史,再加上東漢初年接近100年的耕耘。這老劉家在天下士族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這么說吧,絕大多數(shù)人從出生到死亡,只在這一個朝代之中。他們的概念里,天子就應(yīng)該是老劉家的。因此就算東漢出了那么多小皇帝,依舊不影響老劉家的統(tǒng)治地位。
曹家就不一樣了,曹操打江山的確很牛掰,沒有曹操就沒有漢獻帝。所以是曹操給東漢續(xù)命30年時間。
可問題是后來曹丕謀朝篡位了,歷時400多年的大漢王朝,就這么被曹丕給篡奪了。那些世代給老劉家打工的士族們,完全接受不了這樣的變化。
所以說曹家得天下,本身在概念上,就沒有讓士族、百姓們完全接受。人家的概念里,還是老劉家的根基深厚。你曹家說不定只是插曲。
一個有400多年歷史根基,一個只有幾十年的風(fēng)光時刻,如果是你,你覺得哪個更像所謂的正統(tǒng)呢?顯然是漢朝更具有優(yōu)勢,一般人還真不敢動。
二、你敢動漢朝,我就不敢動曹魏?曹丕算是開歷史先河了,這么一個長達400多年的王朝,就這么被他給推翻了。這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實力。
但是與此同時,曹丕也給后世的臣子們樹立了一個榜樣的力量,只要手握兵權(quán),那就可以取而代之。
那些世家大族們門生故吏遍及天下,曹操花了一輩子功夫,都沒能把他們給收拾了。因此這波人日后成為了攪動天下的重要角色。
你比如說弘農(nóng)楊氏,從司馬遷的女婿、西漢丞相楊敞開始發(fā)跡,到了東漢出現(xiàn)了四世三公的局面,此后數(shù)百年一直都有很強的勢力。甚至隋朝初年的隋文帝楊堅大概率都是弘農(nóng)楊氏的后代。
曹操拼了命摁住了士族,卻始終不能滅了他們。轉(zhuǎn)到曹丕這兒,為了保住自己的大位,居然公然向士族妥協(xié),開啟了九品中正制。也就是讓士族們掌握選拔官吏的權(quán)力,這和過去的察舉制本質(zhì)上沒什么太大差別。
對士族來說,老曹家算是徹底妥協(xié)了。現(xiàn)在就是士族們自己發(fā)力的時候了,司馬懿作為士族代表人物,同時也是曹魏手握兵權(quán)的悍將。
在曹丕謀朝篡位的事件中,司馬懿似乎找到了靈感。他認為,既然曹丕敢廢了持續(xù)數(shù)百年的漢朝,為什么我司馬家就不能廢了才短短數(shù)十年的曹魏呢?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司馬懿效忠過曹操、曹丕和曹叡這三代曹家的明主,了解他們心心念念想的是什么。
曹操是想謀朝篡位卻怕被罵,曹丕是篡了位卻也做出了妥協(xié),曹叡是只想著守住一畝三分地。司馬懿徹底明白這是什么樣的游戲以后,也充當(dāng)起了曹操的角色。
三、士族的存在,有利有弊。東漢是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權(quán)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里士族顯得比較低調(diào)。為啥?因為他們想要求生存。
不過外戚或者宦官之所以不敢推翻老劉家的江山,實際上就是因為有士族這么一個龐大的集團存在。
士族集團盤根錯節(ji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他們的聯(lián)姻幾乎籠罩了整個朝堂。別看外戚上臺以后都那么牛掰,實際上他們更替的速度是相當(dāng)快的。
因為每一代皇帝都有新的外戚,所以新老外戚交替掌權(quán),此外宦官也是一樣,每一代皇帝都有一批自己寵幸的宦官。
唯獨士族集團,雖然他們夠不到最高權(quán)力,但是他們始終綿延不絕地存在著。這是多么可怕的一股力量啊?外戚、宦官都拿他們沒辦法。
所以說士族集團的存在,是掌權(quán)者不敢推翻漢室江山的重要保障。雖然有點礙事兒,但關(guān)鍵時刻卻能夠幫大忙,這就是士族集團存在的重要作用。
曹操就比較霸道了,他認為自己手握軍權(quán),就能夠操控天下一切人??墒菦]想到士族如此難以臣服。因此曹操對士族下了殺手,殺掉了一大批士族集團的成員。
這也成了士族和曹家結(jié)仇的根源,當(dāng)然了,士族集團的成員太多,是不可能殺得完的。因此等到曹操去世以后,這幫人再次崛起。重新崛起以后,人家也沒打算給老曹家留下什么活路。
總結(jié):東晉時期士族和皇權(quán),真正達到了相互依存的局面。如果兩漢時期的士族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恢弘大氣,那么時間再往后推一推,到了東晉時期,士族集團幾乎成為了主宰王朝命運的關(guān)鍵所在。
王家、謝家、桓家等等世家大族,幾乎和皇權(quán)并駕齊驅(qū)。他們?nèi)〈送馄?、宦官力量,真正成為了緊貼著皇權(quán)的集團。
可是他們就是不謀朝篡位,為啥?因為他們明白鐵打的士族,流水的皇位。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他們扶植起來的,他們也因此才獲得了如此榮耀的地位。
所以說這個時候的士族集團,才算是真正走到了歷史舞臺的巔峰。而昔日那個謀朝篡位的司馬家族,過去也是士族集團,但是因為他們篡奪了皇權(quán),因此果斷被士族們所拋棄?;蕶?quán)和士族,成了相互依存的狀態(tài)。
參考資料:《后漢書》、《三國志》
在開國皇帝中,光武帝無疑是學(xué)歷最高的,他的班底也是文化素質(zhì)最高的開國功臣,所以東漢王朝自開國起就帶著書生氣。西漢是在亂世的基礎(chǔ)上開國的,東漢是在劉家的基礎(chǔ)上開國的,老百姓們心里都扎根在漢了,所以劉秀開國是打著光復(fù)漢室的稱號,也比較容易控制全國。不過,在人們的認知中,東漢除了開國皇帝劉秀和滅亡皇帝漢獻帝外,其余的皇帝大都一無所知,更別提別的人,而西漢從開國皇帝劉邦到漢宣帝劉詢大都比較有名,還有大量的能臣,從開始的漢初三杰到后面的衛(wèi)青霍去病霍光等等。
其實東漢除了前三個皇帝即位時是成年人之外,其他所有皇帝即位時都是未成年人,就是小皇帝,最小的甚至不到一周歲,最大的也不過15歲,還是虛歲,但即使如此,東漢也還是存在了195年,直到曹丕代漢建魏,東漢才算真的滅亡了。曹魏前兩任皇帝即位是成年人,就管理得很好,但第三位皇帝即位時只有8歲,只能算個小皇帝。
劉秀不殺功臣,所以功臣都成為大地主大官僚,士族階層出現(xiàn)了,深刻影響了后面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東漢開始了九品中正制的雛形,也開啟了世家氏族的雛形,最后演變成了世家貴族集團,他們掌握著除了皇權(quán)以外的最大權(quán)力,這種氏族世家一直從東漢王朝開始到宋朝結(jié)束,陪伴了皇權(quán)幾百年的時間。
新的王朝帶給他們的是更加貧苦的生活,這讓人們心中懷念原來的漢朝,人心思漢,新莽王朝僅僅支撐了15年,便轟然倒塌。之后的亂局中,劉秀以漢朝正統(tǒng)自居,逐漸消滅各地割據(jù)勢力,重新恢復(fù)大漢王朝的統(tǒng)治,史稱東漢。
中國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大概只有39歲多一點,在我們看來平均壽命確實不夠高?;实鄣膲勖遣桓?,但是沒有低到離譜的地步,東漢皇帝除外。東漢皇帝不僅平均壽命比較短,而且皇帝的登基年齡還特別小。如果要說小皇帝集中營的話,非東漢莫屬。東漢一共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漢順帝劉保、漢沖帝劉炳、漢質(zhì)帝劉纘、漢桓帝劉志、漢靈帝劉宏、漢獻帝劉協(xié)等十二位皇帝,此外還有當(dāng)過幾天皇帝的劉辯,不被歷史承認的劉懿。
東漢這么多皇帝中,只有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等三個皇帝成年登基,其余皇帝登基之時都是未成年,甚至還有不少皇帝到死都沒有成年。
漢和帝(79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9周歲(以下全部用周歲),在位18年,去世時年僅27歲。
漢殤帝(105年—106年),登基之時只有一百天,去世的時候也只有1歲。漢殤帝是中國歷史登基年齡最小皇帝,也是壽命最短的皇帝。
漢安帝(94年-125年),登基之時只有12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31歲。
漢順帝(115年—144年),登基之時年僅10歲,在位19年,去世之時年僅29歲。
漢沖帝(143年—145年),一歲時登基,兩歲時去世。如果漢殤帝排名最短,那么漢沖帝絕對有資格爭第二。
漢質(zhì)帝(138年—146年),7歲時登基,在位1年,去世之時年僅8歲。
漢桓帝(132年—168年),14歲登基,在位21年,去世之時36歲。
漢靈帝(157年一189年),11歲即位,在21年,去世時年僅32歲。
漢獻帝(181年—234年),8歲登基,在位31年,去世時53歲。
漢少帝(176年-190年),13歲即位,在位時間為4個月,去世時年僅14歲。
通過上面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東漢皇帝登基年齡確實非常小,而且去世時年齡也比較少,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東漢小皇帝居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東漢皇帝的命不長,由于皇帝的壽命比較短,所以他們的皇子還來不及成長,就只能匆忙登基。東漢時期超過60歲的皇帝只有1人,超過50歲的只有2人,超過40歲的也只有3人。由于東漢時期的漢章帝去世年齡不是非常大,所以當(dāng)漢章帝去世的時候只能由年僅9歲的皇太子劉肇即位。漢章帝去世之后,東漢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東漢皇帝壽命和生育能力就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是皇帝的壽命比較短,二是皇帝的生育能力比較差。那幾個未成年就去世的皇帝我們就不用管他們,我們看看其他皇帝的生育能力。漢和帝只有兩個兒子,漢安帝只有一個兒子,漢順帝只有一個兒子,漢桓帝無子,漢靈帝兩個兒子,漢獻帝倒是有六七個兒子。東漢皇帝的壽命短,生育能力低下直接造成了東漢小皇帝居多。
東漢皇帝繼承制度也基本上遵循比較嚴(yán)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在宗廟上也嚴(yán)格遵守昭穆制度。東漢不少皇帝的去世之時并沒有兒子,下一任皇帝只能通過選舉產(chǎn)生。一般選擇繼承者的時候會選擇晚輩,而不是選擇同輩或者長輩。本來皇帝的年齡就不大,皇帝的晚輩年齡自然也不大,那么小皇帝登基的可能性就比較大。
東漢和西漢的不同在于西漢的建立靠的是布衣將相,東漢的建立靠的是豪強地主。東漢皇帝需要幾大豪強家族的支持,所以東漢皇帝也會采用聯(lián)姻的方式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時間一長則會出現(xiàn)近親結(jié)婚的情況,導(dǎo)致皇帝的生育能力下降,生下的皇子質(zhì)量也堪憂。東漢皇帝壽命比較短,生育能力不強和近期結(jié)婚有很大關(guān)系。當(dāng)然也就間接造成東漢皇帝登基年齡比較小。
上述原因其實只是為了小皇帝即位提供了一些可能性。為了國家安定繁榮,其實大臣們完全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年長的君主穩(wěn)定國家形式。但是整個東漢,所有選出來的皇帝無一例外都是小皇帝。之所以為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主要是當(dāng)時的利益既得者需要一個小皇帝?;实廴ナ篮螅屎髸兂商?,而漢代又有太后干預(yù)政權(quán)的傳統(tǒng)。年輕的太后和外戚為了自己的地位更加穩(wěn)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會更加傾向于選擇一個容易控制的小皇帝。只有這個皇帝沒有執(zhí)政能力,權(quán)力才能順其自然地落在太后和外戚手中。
不僅太后和外戚需要一個小皇帝。權(quán)臣也需要一個小皇帝,當(dāng)時各個豪強地主之間的利益相對比較穩(wěn)定。東漢皇后也有不少出自幾大豪強地主之中。他們需要維持彼此之間的實力均衡,同時可以最大限度上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這一群人在選擇皇帝的時候,也會選擇小皇帝。
正是由于外戚和豪強地主集團都傾向于選擇小皇帝,所以才很大程度上造成東漢小皇帝輩出。小皇帝長大之后又希望從外戚手中奪取權(quán)力,他們沒有自己的力量就只能依靠身邊的宦官。小皇帝奪取權(quán)力之后,宦官因為有功也會加官進爵,最終形成宦官專權(quán)。最后東漢在小皇帝、外戚、宦官的死胡同里面循環(huán)。每一次循環(huán)都會消耗掉東漢一部分國力,東漢不可阻擋地走向了沉淪?;鹿俸屯馄菀呀?jīng)成為吸附在東漢小皇帝身上的兩個毒瘤,當(dāng)宦官和外戚這兩股實力消失之時,東漢也已經(jīng)陽壽已盡。
曹魏家族中曹操,自己打天下,對漢朝皇帝,也是先救了,之后讓他老實待著,別算計,算計也不殺你,殺你旁邊的,后兩代,曹丕稱帝,實行屯田制,削弱親族,扶持士族,,后期士族強大,顛覆曹氏,
司馬家是曹操集團一手扶持的,扶持到最后咬了自己一口,當(dāng)然司馬懿檔蜀也功不可磨,
問題是兩家人,對后世的影響決定了,名聲,
曹氏政權(quán)短暫,可是很華麗,也有政績
司馬政權(quán)更短暫,結(jié)果呢,為了預(yù)防士族,司馬炎封了自己八親戚八個王,自己死后,八王之亂,打成一片,這還不如曹丕逼曹植呢,
八王之亂之后直接帶來五胡亂華,邊疆民族席卷中原大地,長期分裂,這就是為啥這么差了,
純手工,沒復(fù)制,望采納
東漢有那么多小皇帝,主要是因為東漢的朝廷主要都是由外戚干政,加上有太監(jiān)干政,所以導(dǎo)致皇帝沒有掌握實權(quán)。在東漢200多年歷史當(dāng)中,東漢14位皇帝的平均壽命是在王朝當(dāng)中最短的,其中有13位皇帝的平均壽命僅僅是26歲只有三位活過了40歲,就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東漢皇帝的生命安全,其實是受到嚴(yán)重的威脅的。而且從漢殤帝開始東漢王朝就進入到小皇帝時代,如果皇帝想要把控朝政的話,其他的一些外部勢力就會對皇帝動手,這也導(dǎo)致東漢皇帝早夭者是非常多的,所以太后或者外戚為了把控朝政,就會再找到一些小皇帝來進行垂簾聽政。
東漢王朝的建立其實是和很多朝代不一樣的,主要是有一些豪門士族來統(tǒng)治的,即使是皇帝也只是名義上的,所以從東漢王朝成立的初期就是皇權(quán)和世家共同合成的一個模式。這也讓外戚知道,如果皇帝越年幼的話,更利于士族來統(tǒng)治,所以以外戚為首的人就會選擇一些非常年幼的皇帝來進行繼位,即使皇帝在長大之后能夠掌握權(quán)力,卻發(fā)現(xiàn)在進行統(tǒng)治的時候還是要依靠士族,這對于東漢王朝來說也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是政治結(jié)構(gòu)的必然結(jié)果。
東漢王朝最后也是亡于外戚專權(quán)和太監(jiān)干政,東漢王朝的歷史也讓后世的很多王朝知道外戚干政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后世的王朝也對此次情況進行了嚴(yán)格控制,比如在唐朝的時候,武則天就親自親政改朝換代,建立大周王朝。后來唐,宋,明,清在解決外戚干政上的效果會更好,會更好地集中皇權(quán)制度,避免外戚專權(quán)朝政的可能性。
最后東漢王朝在光武帝劉秀建國初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禍端,雖然后來王莽也進行了改革,但是因為改革過于超前也讓此次改革很快就失敗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1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趙王歇是誰他在楚漢之爭中有哪些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