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琦是怎么抵御西夏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韓琦的軍事才能,給大家一個參考。
自景祐五年起,原臣服宋朝的西平王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公開與宋朝對抗,使得與夏鄰界的陜西形勢非常吃緊。寶應(yīng)二年,韓琦剛從四川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詳細剖析了陜西邊備形勢,隨即被任命為陜西安撫使。到了陜西,他看到苛捐雜稅很重,百姓非常窮苦,便一律予以免除。
康定元年正月,李元昊大舉圍攻延州,守將劉平、石元孫在三川口兵敗被俘,鎮(zhèn)守延州的范雍降職他調(diào),韓琦大膽推薦因“薦引朋黨”罪名而被貶至越州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說:“若涉朋比,誤國家事,當(dāng)族?!庇譃楸徽_陷的劉平的宗族子弟申辯。
五月,韓琦以樞密直學(xué)士與范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充當(dāng)安撫使夏竦的副手 。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
在對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見分歧。韓琦持強硬立場,力主攻策,與夏軍決戰(zhàn)。他認為拖延時日,財政日絀,難以支撐,況且分兵諸路,容易被各自擊破,不如“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則主張持久防御,在加強軍備的前提下,乘便擊討,不贊成深入敵境的進攻戰(zhàn)。
夏竦難以定奪,即派韓琦、尹洙到開封以攻守二策進呈朝廷,請仁宗自己決定。仁宗幻想一舉解決問題,于是決定采用韓琦攻策,并下詔鄜延、涇原兩路會師,定期于慶歷元年正月進攻。后根據(jù)范仲淹請求,改為春暖出師。
慶歷元年春,李元昊在伺機攻宋前,向宋軍詐和,被韓琦識破。他命令諸將嚴(yán)加防守。
二月,李元昊率十萬大軍進攻渭州,直逼懷遠城。韓琦聞訊,急派大將任福領(lǐng)兵一萬八千人,以桑懌為先鋒,前往抵御,進行阻擊。行前,韓琦向任福面授機宜,命令他們繞到夏軍背后,可戰(zhàn)則戰(zhàn),不可戰(zhàn)則據(jù)險設(shè)伏,截其歸路,并再三叮囑:“如果違命,即使有功,也將定罪處斬?!?/p>
任福在張家堡南小捷,于是貪功輕進。夏軍佯敗退走,沿途遺棄不少物資,宋軍不知是計,輕裝猛追至渭州以北的好水川。
當(dāng)時,夏軍在好水川里邊放了幾個木盒子,宋軍只聽盒子里有鳥叫聲,不敢輕動。任福到時,命令打開,只見一百多只鴿子飛躍而出,盤旋在宋軍上空。這正是西夏軍隊發(fā)出的合擊信號。宋軍正在驚疑之時,夏軍已從四面合圍。宋軍人馬三日乏食,疲憊不堪,奮戰(zhàn)后仍遭遇大敗,包括任福在內(nèi)的將卒六千余人陣亡。
韓琦聞訊后,立即下令退軍,在半路中,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數(shù)千人,號泣在他的馬首前,拿著舊衣、紙錢招魂,哭道:“你從前跟隨招討出征,如今招討回來而你死了,你的魂識也能跟著招討回來嗎?”當(dāng)時哀慟之聲響徹天地,韓琦掩泣駐馬,不能行進。宋軍兵敗好水川,雖不是韓琦親自指揮,但貿(mào)然出兵,用人不當(dāng),也難辭其咎。
戰(zhàn)后,宋廷追究敗軍之責(zé),撤去了夏竦的職務(wù),韓琦、范仲淹也被調(diào)職他用。韓琦降為右司諫、知秦州,范仲淹降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十月,宋廷分陜西為秦鳳、涇原、環(huán)慶、鄜延四路,各自設(shè)置帥臣,其中韓琦兼任本路馬步軍都部署、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
慶歷二年四月,朝廷為四路帥臣換職為觀察使,范仲淹等三人均不肯接受,只有韓琦同意受任秦州觀察使。閏九月,宋軍又大敗于定川寨,大將葛懷敏戰(zhàn)死,主持涇原路軍務(wù)的王沿被降職他調(diào)。十一月,朝廷命韓琦恢復(fù)舊職,任陜西四路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與范仲淹屯駐涇州,共守西陲。
當(dāng)時在陜西的東兵自禁軍宿衛(wèi)而來,不耐勞苦,韓琦奏請增添土兵代其戍守,又筑德順軍,以作為蕭關(guān)、嗚沙道路的屏障。
自好水川敗后,韓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議,兩人同心協(xié)力,互相聲援。由于兩人守邊疆時間最長,又名重一時,人心歸服,深為朝廷倚信,故天下人稱為“韓、范”。
韓琦好水川之戰(zhàn)戰(zhàn)敗的原因
韓琦認為“昊賊據(jù)數(shù)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余皆老弱婦女,舉族而行”。這是分析了當(dāng)時西夏的國力和人口布局后得出的結(jié)論。那么為什么韓琦會在好水川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呢?
三川口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夏竦、韓琦、范仲淹于康定元年被調(diào)到陜西。韓琦向宋仁宗獻上攻打西夏腹地之策,被宋仁宗采納。李元昊聞報,決定先下手為強。
宋夏戰(zhàn)爭時的陜西五路當(dāng)中,熙河路是神宗朝河湟開邊之后才開辟的,仁宗朝只有鄜延路、環(huán)慶路、涇原路、秦鳳路四路。韓琦居涇原路,范仲淹居鄜延路,由于黃土高原破碎分隔的地形,以及宋軍缺乏騎兵,導(dǎo)致各路之間險遠難以互相支援。
李元昊從興慶府出兵,攻入韓琦坐鎮(zhèn)的涇原路,這是因為涇原路正對興慶府,而且韓琦主戰(zhàn)意志最高。為了避免鄜延路的范仲淹派兵偷襲黨項李氏起家的夏州,李元昊派人向范仲淹求和,雙方不斷互換信件,范仲淹乃仁厚之人,自然不能在議和過程中發(fā)兵偷襲,反而對李元昊放松了警惕。
宋慶歷元年正月,大約在初十前后,元昊派一支數(shù)千人的部隊突然出現(xiàn)在宋軍要塞懷遠城附近,韓琦得到消息后,馬上集結(jié)起一萬八千人的部隊,由行營主管任福率領(lǐng),并派桑懌、朱觀、武英等人為副將,由鎮(zhèn)戎軍出發(fā),解懷遠城之圍。
任福率領(lǐng)的是鎮(zhèn)戎軍的全部戰(zhàn)兵加上韓琦新募的“敢勇”,有一部分是新兵。不過陜西沿邊地區(qū)民風(fēng)彪悍,還有大量習(xí)俗尚武的熟羌、蕃部,考慮到陜西禁軍經(jīng)久武備廢弛,這些“敢勇”的戰(zhàn)斗力可能還要高于老兵。
韓琦得到的情報是“元昊謀寇渭州”,要想攻打涇原軍深部的渭州,需要的可不止是幾千人。
李元昊還有更多兵力埋伏在附近,韓琦對于這一點是心中清楚的,所以他下令任福解懷遠城之圍后,盡快趕往羊牧隆城,與羊牧隆城守軍會合,并獲得城中儲糧作為補給,然后再考慮尋找李元昊主力,尋找背擊或者截殺的機會。
從韓琦的叮囑來看,韓琦應(yīng)當(dāng)猜到了李元昊的兵力多于己方。宋夏戰(zhàn)爭前期各場戰(zhàn)役,西夏的真正兵力不多,宋軍則更少。
長期的和平帶來的兵備廢弛難以迅速恢復(fù),宋朝在陜西各路陳兵20萬,以輔兵占50%計算,戰(zhàn)兵僅10萬出頭,又分散各路,涇原路總兵力不會超過4萬。韓琦令任福率1.8萬人出擊,已經(jīng)算得上傾巢而出了。
任福抵達懷遠城,發(fā)現(xiàn)夏軍已經(jīng)轉(zhuǎn)攻南面的張義堡,于是前去解張義堡之圍,與守寨的宋軍常影、劉肅部聯(lián)合擊敗夏軍,殲敵數(shù)百人,夏軍向西南逃遁。
自張義堡南下,宋軍分兵兩路,分別沿著籠洛川和好水川向西面的羊牧隆城移動。逃竄夏軍是走好水川移動,先佯攻籠桿城,再佯裝要越過六盤山偷襲渭州,最后才突然沿好水川西竄。
朱觀部進入了籠洛川,不和任福一起行動。為什么任福在這里要分兵呢?這是因為河谷狹窄,嚴(yán)重影響行軍速度。任福和朱觀“相距隔山五里,約翌日會兵川口”,雖然好水川、籠洛川之間有低矮丘陵,但是如果被敵軍襲擊也是可以互相援護的。
因此,任福追擊夏軍的安排并沒有問題,因為夏軍本身就是朝宋軍的預(yù)定目的地羊牧隆城移動。李元昊知道任福是老將,如果試圖將他引誘到險地殲滅一定會被識破,才作如此安排。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12日),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
韓琦為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宋仁宗時,他與范仲淹率軍防御西夏,在軍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稱“韓范”。當(dāng)時,邊疆傳頌一首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1] 韓琦一生,歷經(jīng)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親身經(jīng)歷和參加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抵御西夏、慶歷新政等。在仕途上,韓琦曾有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輝煌時期,也有被貶在外前后長達十幾年的地方任職生涯。但無論在朝中貴為宰相,還是任職在外,韓琦始終替朝廷著想,忠心報國。[2]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無論在朝中為相,或在地方任職,都為北宋的繁榮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在朝中,他運籌帷幄,使“朝遷清明,天下樂業(yè)”;在地方,他忠于職守,勤政愛民。是封建社會的官僚楷模。[3]
熙寧八年(1075)六月,韓琦去世,享年68歲。宋神宗為他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追贈尚書令,謚號忠獻,配享宋英宗廟庭。
有《安陽集》五十卷?!度卧~》錄其詞四首。
韓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今河南安陽)人,活躍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北宋中期政壇上的風(fēng)云人物,神宗御撰墓碑譽其為?兩朝顧命定策元勛?。韓琦大度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韓琦大度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韓琦大度文言文原文 韓琦大度
韓魏公①在大名日,有人獻玉盞二只,云耕者入壞冢而得,表里無纖瑕可指,真絕寶也。公以百金答③之,尤為寶玩。乃開醇④召漕使⑤顯官,特設(shè)一卓⑥,覆以繡衣,致玉盞其上,且將用之酌酒⑦,遍勸坐客。俄為吏將⑧誤觸臺倒,玉盞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將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時。?謂吏將曰:?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寬大重厚如此。
韓琦大度文言文注釋 ①韓魏公:韓琦,北宋名臣。
?、诖穑捍鹬x。
?、艽迹何兜罎夂竦拿谰?。
?、蒌钍梗贺撠?zé)水運糧食的官員。
?、拮浚和?桌?。
⑦且將用之酌酒:并準(zhǔn)備用它來進酒。
⑧吏將:指差役人員中的統(tǒng)領(lǐng)。
⑨俱:都
10.勸酒:敬酒
11.物破亦有時:東西總有壞的時候。[1]
12.壞冢:破敗的墳?zāi)埂?/p>
13.時數(shù):一定的時間和氣數(shù)。
14.遽(j?):急忙。
15.解:懂得。
韓琦大度文言文翻譯 韓琦管理北都,(他的)表兄弟有中獻給他一只玉杯,說是耕地的人進入在修的墳?zāi)沟玫降模?玉杯)從里到外沒有一絲斑點,果真是絕無僅有的好東西。韓琦用百兩金子答謝他(弟),特別視為珍寶(很喜歡)。于是打開好酒召集負責(zé)水運糧食的官員和顯要官員,特意準(zhǔn)備了一桌飯菜,用繡著花紋的臺布覆蓋著,把玉杯放在上面,并準(zhǔn)備用它來進(飲)酒,不一會被一個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驚愕,那個武官趴在地上等著發(fā)落。韓琦卻不慌不亂,笑著對那武官說:?東西也有它破損的時候。?又對那個武官說:?你是不小心觸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韓琦的度量寬大就是這樣。
韓琦大度人物簡介 嶄露頭角
天圣五年(1027),弱冠之年考中進士,名列第二,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淄州(今屬山東)。入直集賢院、監(jiān)左藏庫。景祐元年(1034)九月,遷開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遷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諫。 韓琦在擔(dān)任諫官的三年時間內(nèi),敢于犯顏直諫,諍言讜議,?凡事有不便,未嘗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紀(jì)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寶元元年(1038)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為知名。當(dāng)時災(zāi)異頻繁發(fā)生,流民大批出現(xiàn),而當(dāng)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束手無策,?罕所建明?。韓琦連疏四人庸碌無能,痛陳宋朝八十年太平基業(yè),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結(jié)果四人同日罷職,名聞京華。他還嚴(yán)厲抨擊當(dāng)時?貨賂公行?、?因緣請托?的社會風(fēng)氣和?僥幸日滋,賞罰倒置,法律不能懲有罪,爵祿無以勸立功?的官場腐敗作風(fēng),建議宋仁宗先從朝廷內(nèi)部?減省浮費?、?無名者一切罷之?。名相王曾稱贊他說:?今言者不激,則多畏顧,何補上德?如君言,可謂切而不迂矣。?
寶元二年(1039),四川旱災(zāi)嚴(yán)重,饑民大增,韓琦被任命為益、利路體量安撫使。他到四川后,首先減免賦稅,?逐貪殘不職吏,汰冗役數(shù)百?,然后將當(dāng)?shù)毓俑F絺}中的糧食全部發(fā)放給貧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設(shè)稠粥,救活饑民多達190萬人,蜀民無不感激地說:?使者之來,更生我也。?
出兵西夏
自從原來臣服宋朝的西夏國主李元昊稱帝,公開與宋朝對抗以來,與夏鄰界的陜西形勢就非
常吃緊。韓琦從四川剛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詳細剖析了陜西邊備形勢,隨即被任命為陜西安撫使。到了陜西,他看到苛捐雜稅很重,百姓非常窮苦,便一律予以免除。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大舉圍攻延州(今陜西延安),守將劉平、石元孫在三川口(今陜西安塞東)兵敗被俘,鎮(zhèn)守延州的范雍降職他調(diào),韓琦大膽推薦被誣為?薦引朋黨?而被貶越州(今浙江紹興)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說:?若涉朋比,誤國家事,當(dāng)族。?五月,韓琦與范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充當(dāng)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在對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見分歧。韓琦持強硬立場,力主攻策,與夏軍決戰(zhàn),認為拖延時日,財政日絀,難以支撐,況且?元昊雖傾國入寇,眾不過四五萬人,吾逐路重兵自為守,勢分力弱,遇敵輒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則力主守議,反對貿(mào)然進攻,主張持久防御,在加強軍備的前提下,乘便擊討,不贊成深入敵境的進攻戰(zhàn)。夏竦難以定奪,即派韓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進呈朝廷,請仁宗自己決定。仁宗幻想一舉解決問題,于是決定采用韓琦攻策,并下詔鄜延、涇原兩路會師,定期于慶歷元年(1041)正月進攻,后從范仲淹請求改為春暖出師。
兵敗遭貶
慶歷元年春,元昊在伺機攻宋前,向宋軍詐和,被韓琦識破。他對部下說:?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命令諸將嚴(yán)加防守。二月,元昊率10萬大軍進攻渭州(今甘肅平?jīng)?,直逼懷遠城(今寧夏固原西)。韓琦聞訊,急派大將任福領(lǐng)兵1.8萬人,桑懌為先鋒,前往抵御,進行阻擊。行前,韓琦向任福面授機宜,命令他們繞到夏軍背后,可戰(zhàn)則戰(zhàn),不可戰(zhàn)則據(jù)險設(shè)伏,截其歸路,并再三叮囑:?茍違節(jié)度,雖有功,亦斬。?任福在張家堡南打了個小勝仗,于是貪功輕進。夏軍佯敗退走,沿途遺棄不少物資,宋軍不知是計,輕裝猛追至渭州北邊之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當(dāng)時,夏軍在好水川里邊放了幾個木盒子,宋軍只聽盒子里有鳥叫聲,不敢輕動。任福到時,命令打開,只見一百多只鴿子飛躍而出,盤旋在宋軍上空。宋軍正在驚疑之時,夏軍已從四面合圍。宋軍雖英勇戰(zhàn)斗,怎奈人馬三日乏食,疲憊不堪,宋軍大敗,6000余人陣亡,任福等將校軍官數(shù)百人亦死于難。韓琦立即下令退軍,在半路中,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幾千人,號泣于馬首前,持故衣紙錢招魂而哭說:?汝昔從招討出征,今招討歸而汝死矣,汝之魂識亦能從招討以歸乎當(dāng)時哀慟之聲震天地,韓琦掩泣駐馬不能行進。好水川之戰(zhàn),元昊得勝,十分猖狂,使人作詩,投擲宋境,諷刺說:?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輩,猶自說兵機。?宋軍兵敗好水川,雖不是韓琦親自指揮,但貿(mào)然出兵,用人不當(dāng),也難辭其咎。
戰(zhàn)后宋廷追究敗軍之責(zé),撤去了夏竦的職務(wù),韓琦、范仲淹也被調(diào)職他用。韓琦降為右司諫、知秦州,范仲淹降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今陜西耀縣)。十月,宋廷分陜西為秦鳳、涇原、環(huán)慶、鄜延四路,韓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慶州,龐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馬步軍都部署、經(jīng)略安撫緣邊招討使。二年四月,韓琦受任秦州觀察使。閏九月,宋軍又大敗于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大將葛懷敏戰(zhàn)死,主持涇原路軍務(wù)的王沿被降職他調(diào)。十一月,朝廷采納了范仲淹的建議,韓、范二人屯駐涇州(今甘肅涇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敗后,韓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議,兩人同心協(xié)力,互相聲援。由于兩人守邊疆時間最長,又名重一時,人心歸服,朝廷倚為長城,故天下人稱為?韓、范?。邊塞上傳誦這樣的歌謠:?軍中有一韓,西夏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夏聞之驚破膽。?
慶歷新政
西夏在戰(zhàn)爭中雖多次獲勝,但損失也很大,人心厭戰(zhàn),民怨沸騰,于是宋夏開始轉(zhuǎn)入曠日持久的?慶歷議和?。在邊界形勢稍趨緩和的情況下,慶歷三年(1043)四月,韓琦、范仲淹奉調(diào)回京,同任樞密副使(樞密使為杜衍)。當(dāng)時國子監(jiān)直講石介聽說韓、范二人來朝中供職,特意寫了一首《慶歷圣德詩》,其中稱贊韓琦說:?予早識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豈視店楔。其人渾樸,不施剞劂??蓪俅笫?,敦厚如(周)勃。琦汝副(杜)衍,知人予哲。?
宋夏轉(zhuǎn)入和議后,韓琦、范仲淹等入朝為執(zhí)政大臣。一時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稱譽,仁宗也想勵精圖治,有所作為,因而特別禮遇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們盡快拿出救世方案。當(dāng)時元昊以契丹為后援,在宋夏和議中態(tài)度強硬,向宋朝要挾?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為吾祖,巨細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兩府大臣大多厭戰(zhàn),?將一切從之?,韓琦堅決反對。慶歷三年七月,他上《論備御七事奏》,認為當(dāng)務(wù)之急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邊計,三曰擢材賢,四曰備河北,五曰固河?xùn)|,六曰收民心,七曰營洛邑?。接著又陳述救弊八事,即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幸,進能吏,退不才,謹(jǐn)入官,去冗食。面對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國勢,韓琦提出以整頓吏治,選拔人才為主要內(nèi)容的改革措施,與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項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時弊。這次由范仲淹主持,韓琦、富弼等人積極參與的政治改革,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積極推行各項新政措施。是年,陜南大旱,饑民紛紛加入張海、郭邈山等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隊伍。仁宗命韓琦宣撫陜西。韓琦調(diào)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戰(zhàn)的官軍,迅速鎮(zhèn)壓了起義,同時鑒于災(zāi)情嚴(yán)重,還采取了一些果斷措施:選派官吏分赴各州縣,發(fā)放官糧賑濟饑民;蠲免各種苛雜的賦役;考察官吏,賢能的提升,庸陋的罷免;將軍隊中老弱不堪征戰(zhàn)者淘汰1萬余人,以減少用度。四年春,韓琦宣撫陜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陳西北邊防攻守四策,以為?今當(dāng)以和好為權(quán)宜,戰(zhàn)守為實務(wù)。請繕甲厲兵,營修都城,密定討伐大計?。
慶歷新政的實施,遭到了一些守舊派官僚的激烈反對。他們誣告新政官僚結(jié)成朋黨,欺罔專權(quán)。尤其是夏竦施展詭計,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慶歷四年六月以防秋為名,宣撫陜西、河?xùn)|。八月,富弼宣撫河北。到了五年正月,執(zhí)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都被貶職出朝。韓琦為人爽直,對于軍政大事,向來是?必盡言?,他雖為樞密副使,主管軍事,但事關(guān)中書的事,他也要?指陳其實?,有的同僚不高興,仁宗卻了解他,說?韓琦性直?。對于范仲淹、富弼的貶謫,韓琦挺身而出,據(jù)理辨析,但沒有結(jié)果。三月,韓琦也因陳述十三條理由,支持尹洙反對修建水洛城(今甘肅莊浪)而被貶出朝,罷樞密副使,以資政殿學(xué)士出知揚州。至此,主持慶歷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暫的?新政?以失敗告終。
治軍有方
韓琦在地方官任上,治軍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設(shè)條教,葺帑廩,治武庫,勸農(nóng)興學(xué),人人樂其愷悌?。慶歷七年(1047)五月,韓琦為京西路安撫使,自揚州徙知鄆州(今山東東平)。十一月,王則在貝州(今河北清河)發(fā)動兵變,后被文彥博、明鎬鎮(zhèn)壓。十二月,韓琦徙知成德軍(今河北正定)。八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定州久為武將鎮(zhèn)守,士兵驕橫,軍紀(jì)松弛,韓琦到任后首先大力整頓軍隊,采取恩威并行辦法,對那些品行惡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誅殺,而對以死攻戰(zhàn)的則予以重賞,后來他又研究唐朝名將李靖兵法,仿作方圓銳三陣法,命令將士日月操練,結(jié)果定州軍?精勁冠河朔?。
皇祐五年(1053)正月,韓琦以武康軍節(jié)度使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當(dāng)時在河?xùn)|路擔(dān)任走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為人貪恣,仗勢不法。韓琦上奏,請朝廷將其召回,如不調(diào)走,必依法嚴(yán)懲。仁宗只好令廖回京,并行之以鞭刑。并州所轄地區(qū)與契丹接壤,鄰邊的天池廟(今山西寧武西南)、陽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陽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韓琦派人與契丹頭領(lǐng)據(jù)理交涉,收回了這些地方,并立石為界。宋初大將潘美鎮(zhèn)守河?xùn)|時,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邊百姓遷徙內(nèi)地,致使邊塞大片耕地荒廢不耕。慶歷四年歐陽修奉使河?xùn)|時,就曾建議解除代州(今山西代縣)、寧化軍(今山西寧武西南寧化堡)、岢嵐軍(今山西岢嵐)、火山軍(今山西河曲南)沿邊之地禁耕令,以增產(chǎn)糧食,供應(yīng)邊防軍需,卻為軍帥明鎬所阻。十余年后,韓琦于至和二年(1055)春再次建議,才得以實行,開墾田地9600頃。
至和二年二月,韓琦以疾自請改知相州。在家鄉(xiāng),建造晝錦堂于州署后園。嘉祐元年(1056)七月,韓琦被召還為三司使。八月,拜樞密使。三年六月,韓琦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六年閏八月,遷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
韓琦就職朝廷樞要位置,首先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仁宗的建嗣問題。仁宗三個兒子早亡,皇嗣遲遲未定,而從至和三年(1056)開始,仁宗就時常犯病,一時人心恐慌,議論紛紛。大臣們接連上疏,極力勸說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當(dāng)中尤以包拯、范鎮(zhèn)言辭懇切,但仁宗并不放在心上。五六年過去,到了嘉祐六年(1061),韓琦再提建儲之事,認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系。自昔禍亂之起,皆由策不早定?,并與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再三苦勸,仁宗終于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宗實(賜名趙曙)為皇太子。七年九月,韓琦封儀國公。
嘉祐八年(1063)三月,宋仁宗病死。趙曙即帝位,是為宋英宗。英宗即位之初,因病由宣仁太后曹氏垂簾聽政?;侍笏枷胧嘏f,一些宦官不斷向太后說英宗壞話,致使兩宮嫌隙萌生,關(guān)系頗為緊張。為了調(diào)解兩宮矛盾,韓琦和歐陽修費了不少精力。韓琦、歐陽修進見太后,太后嗚咽流淚,訴說自己的委屈,并說:?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作主!?韓琦說:?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歐陽修也一道委婉勸說。見到英宗,英宗則又對韓琦說:?太后待我無恩。?韓琦勸慰道:?自古圣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余盡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從此以后,兩宮關(guān)系漸漸緩和。治平元年(1064)五月,英宗病愈,在韓琦的勸說催促下,皇太后撤簾,降手書還政。閏五月,韓琦進右仆射,封魏國公。
韓琦身為宰相,卻始終以邊事為念,他曾多次就邊防問題向英宗陳說方略,建議在河北、河?xùn)|、陜西等路?籍民為兵?,以為?義勇?,三丁選一,于手背刺字,農(nóng)閑練兵,戰(zhàn)時防御,既可增強軍事力量,也能減少冗兵軍費。
治平三年冬,英宗病重,再度建嗣問題表面化。韓琦進言說:?陛下久不視朝,愿早建儲,以安社稷。?英宗點頭同意,于是確立潁王趙頊為皇太子。四年正月,英宗病死,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韓琦拜司空兼侍中。
神宗即位不久,御史中丞王陶彈劾韓琦,說他自嘉祐以來,專執(zhí)國柄,君弱臣強,且?不赴文德殿押班?,專權(quán)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在誣告,罷了他的官職,但韓琦仍堅決辭職。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為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韓琦辭退所授兩鎮(zhèn),后改為淮南節(jié)度使。正在這時,宋守邊大將種諤擅自對西夏發(fā)起突襲,一舉攻占綏州(今陜西綏德),邊界氣氛驟然緊張,朝廷憂慮。韓琦在尚未赴任的情況下,又奉旨改判永興軍(今西安),經(jīng)略陜西。朝中一些大臣認為綏州孤絕難守,主張放棄。韓琦堅決反對。一個月后,西夏國主李諒詐去世,戰(zhàn)事暫告平息。
熙寧元年(1068)七月,韓琦復(fù)判相州。在相州任上還未滿三個月,河北地震,黃河決口,大批災(zāi)民流離失所。神宗賜手詔給韓琦,讓他遷判重災(zāi)區(qū)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準(zhǔn)許便宜從事。大名之任長達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他堅決抵制。
熙寧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進行變法。九月,頒行?青苗法?。三年二月,韓琦上疏反對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不論貧富,一律按戶等配借青苗錢,上三等戶及坊郭大戶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貸給青苗錢,這種做法根本不能?抑兼并、濟困乏?。神宗看了韓琦的奏疏,一度動搖了變法決心。他對執(zhí)政大臣說:?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可以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強與之乎王安石將韓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條例司?,逐條批駁,公布于天下。后來韓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后,韓琦還對?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對意見。針對遼朝利用宋朝與西夏戰(zhàn)爭和國內(nèi)危機時要求割讓領(lǐng)土,韓琦也表示應(yīng)該拒絕遼朝的無理要求,獻策加強防范,增強對遼朝的軍事準(zhǔn)備,用武力抗擊侵略,洗雪舊恥。?臣今為陛下計,宜遣報使,且言:?向來興作,乃修備之常,豈有它意。疆土素定,悉如舊境,不可持此造端,以墮累世之好。?可疑之形,如將官之類,因而罷去。益養(yǎng)民愛力,選賢任能,疏遠奸諛,進用忠鯁,使天下悅服,邊備日充。若其果自敗盟,則可一振威武,恢復(fù)故疆,攄累朝之宿憤矣。?
熙寧六年二月,韓琦還判相州,第三次為官家鄉(xiāng),終于實現(xiàn)了?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xiāng)?的愿望。熙寧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謚忠獻,贈尚書令。
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dāng)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韓琦著作有《二府忠論》5卷、《諫垣存稿》3卷、《陜西奏議》50卷、《河北奏議》30卷、《雜奏議》30卷、《安陽集》50卷等。一生寫了大量詩文,大多收入《安陽集》行世。
韓國華韓琦父子與泉州
韓國華,字光弼,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進士,景德四年(1007年)以太常少卿知泉州,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離泉。韓國華?性純直,有時譽?。
韓琦,字稚圭,自號贛叟,韓國華第六子,生于泉州郡舍。天圣年間(1023-1032年)進士,歷官至宰輔,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右仆射,執(zhí)政三朝,封魏國公,卒謚?忠獻?。韓琦出生于泉州,泉州人引以為榮。他在泉州留下有忠獻堂、生韓古廟、韓忠令、忠獻祠,韓國華、韓琦父子畫像刻石,連理生韓琦等遺跡和傳說故事。
韓琦七十二墓
忠獻堂:以韓琦生于官舍,后人以韓琦謚忠獻為堂名,后易以?清署?,郡守王十朋復(fù)舊名。其《復(fù)舊額》詩云:?相出相州生此州,巍巍勛業(yè)出伊周。后人莫要輕更改,別有堂名勝此不生韓古廟:在云山鋪(今泉州市二院,已廢)。明萬歷間(1573-1620年)設(shè)韓琦像神牌。
韓國華、韓琦父子奉祀于名宦祠,舊名先賢祠,在府文廟明倫堂東。五賢祠,在府治北城隍廟左。
韓中令、忠獻父子祠,舊在州治圃,宋淳熙年間(1174年-1189年)韓國華五世孫韓康卿為泉州市舶司提舉建,祀韓國華、韓琦父子。有王十朋題詩、梁克家記、黃鳳翔記。后廢,又祀于五賢祠。
2000年在泉州府城隍廟東側(cè),即古五賢祠遺地出土《泉州知州韓國華像贊題跋》、《忠獻王韓琦像贊題跋》石刻,為泉州南建筑博物館收藏。
韓國華、韓琦像分別居兩石刻中下部,上方及左、右側(cè)為像贊和題跋。韓國華畫像石中的《韓公(國華)寫真贊》,治平元年(1064年)八月,與韓琦同朝為輔政,關(guān)系密切的宋朝著名文學(xué)家歐陽修撰,著名書法家蔡襄書碑?!俄n琦寫真贊》,靖康元年(1126年)徽猷閣待制知蔡州韓駒撰。
詩文成就
韓琦著作有《二府忠論》5卷、《諫垣存稿》3卷、《陜西奏議》50卷、《河北奏議》30卷、《雜奏議》30卷、《安陽集》50卷等。一生寫了大量詩文,大多收入《安陽集》行世
韓琦后裔
景祐五年(1038年),黨項人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此前,西夏已經(jīng)是獨立的國家,只是在名義上還屬于大宋。李元昊稱帝就意味著在名義上西夏和宋朝也要撕破臉皮。李元昊此舉激怒了大宋,宋與西夏之間的戰(zhàn)爭由此展開。
宋仁宗
康定元年(1040年),李元昊率10萬大軍在三川口擊敗宋軍,取得三川口之戰(zhàn)的勝利。此戰(zhàn)使得宋仁宗明白西夏已經(jīng)成為宋朝大患,如不采取措施,勢必會威脅到宋朝的統(tǒng)治。宋仁宗任命夏竦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使、韓琦和范仲淹為副使,其中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主持鄜延路。夏竦、韓琦、范仲淹都是當(dāng)時朝廷重臣,由此可見宋仁宗對西夏的重視程度。不夏竦、韓琦、范仲淹雖都曾治理一方,卻都是文臣,且對西夏可能了解不足。
韓琦和范仲淹雖是好友,但在西夏問題上的看法卻不一致。韓琦主戰(zhàn),認為應(yīng)主動攻擊西夏,一戰(zhàn)解決問題。范仲淹主守,認為應(yīng)與西夏和談,爭取時間,待時機成熟,再出擊消滅西夏。夏竦把韓琦和范仲淹的看法上奏給宋仁宗,宋仁宗考慮之后,采取了韓琦的策略,即主動出擊。
宋仁宗
次年,宋朝還沒出擊,就傳來西夏李元昊率軍10萬攻打渭州的消息。韓琦一面派人聯(lián)系范仲淹出兵,另一面讓環(huán)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數(shù)萬大軍迎戰(zhàn)。西夏勢大,韓琦的策略是讓任福率軍經(jīng)懷遠城、得勝寨,駐扎到羊牧隆城,如有機會就攻打李元昊,沒有機會就斷李元昊后路。任福在行軍的過程中,遇到西路都巡檢常鼎正與西夏軍戰(zhàn)于張義堡,就違反韓琦的命令,改道馳援常鼎。李元昊把10萬大軍駐扎在好水川一帶,卻讓幾千士兵故意戰(zhàn)敗于任福手下,引誘任福追擊到好水川。任福的軍隊孤軍深入,疲憊不堪,李元昊大軍傾巢而出,全殲任福的軍隊。宋軍遭到慘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好水川之戰(zhàn)。
在宋朝方面,導(dǎo)致好水川之戰(zhàn)戰(zhàn)敗的直接原因是任福違抗韓琦的命令。出兵之前,韓琦曾對任福千叮嚀萬囑咐,要任福千萬不要違抗命令,否則就算有功,也要治其違抗命令之罪。韓琦已經(jīng)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可惜任福卻沒把韓琦的話放在心上。他把軍隊分成三部,他自己和桑懌為先鋒,朱觀、武英部率主力隨其后,王珪負責(zé)隨時支援。任福和桑懌看到友軍與西夏軍交點,違反命令前去支援,中了李元昊的埋伏。朱觀、武英部和王珪部為救任福和桑懌,也落入埋伏,最終導(dǎo)致宋軍全軍覆沒。
韓琦
《宋史》:琦悉兵付大將任福,令自懷遠城趨德勝砦出賊后,如未可戰(zhàn),即據(jù)險置伏,要其歸。及行,戒之至再。又移檄申約,茍違節(jié)度,雖有功,亦斬。
不過,我認為大宋戰(zhàn)敗的主要原因是韓琦和范仲淹政見不同,導(dǎo)致他們在軍事上缺乏配合。韓琦之所以主戰(zhàn),是因為西夏兵力本來很有限,應(yīng)趁其羽翼未豐之時,全力擊敗李元昊,以免西夏坐大,且避免耗費過多的錢糧。范仲淹主守的原因是宋朝剛剛戰(zhàn)敗,士氣衰落,軍心渙散,他認為宋朝應(yīng)該在西北邊境修筑防御工事,選拔良將,訓(xùn)練士兵,等兵強馬壯之時再出兵擊敗李元昊。
后人普遍認為范仲淹是對的,韓琦是錯的,是因為好水川之戰(zhàn)中宋軍戰(zhàn)敗,這是典型的英雄成敗論。韓琦和范仲淹是當(dāng)事人,他們只是根據(jù)實情情況和自己的想法提出建議而已,他們也不可能會預(yù)測到自己的建議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事實上,宋朝在好水川戰(zhàn)敗之后反過來采納了范仲淹的策略,雖取得一定的成就,也僅僅只是保住了大宋邊境平安,對西夏仍然沒有任何辦法。換句話來講,范仲淹的策略也只是讓大宋有自保的能力而已,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最終宋朝和西夏最后簽訂了慶歷和議,西夏作為一個主權(quán)國家,向大宋稱臣,李無昊達到了建立國家、實現(xiàn)黨項人獨立的目的,宋朝掙得了一個面子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2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韓琦的妻子是誰韓琦與原配恩愛嗎
下一篇: 韓琦有多大的本事同時彈劾四個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