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那么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陶谷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陶谷(903年-970年),本姓唐,字秀實,邠州新平(今陜西彬縣)人,北宋大臣。
陶谷早年歷仕后晉、后漢、后周,曾先后擔任單州判官、著作佐郎、監(jiān)察御史、知制誥、倉部郎中、中書舍人、給事中、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等官職。
北宋建立后,陶谷出任禮部尚書,后又歷任刑部尚書、戶部尚書。開寶三年(970年)病逝,追贈右仆射。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陶谷本姓唐,后晉時期因避后晉高祖石敬瑭的名諱,改姓為陶。他在幼年時,父親被邠州節(jié)度使楊崇本殺害,隨母親改嫁到楊家,十幾歲便善寫文章。
歷仕晉漢
后晉建立后,陶谷擔任校書郎、單州軍事判官。他曾向宰相李崧上書自薦,得到李崧的賞識,被舉薦為著作佐郎、集賢校理。
此后,陶谷歷任監(jiān)察御史、虞部員外郎、知制誥。天福五年(940年),晉高祖廢除翰林學士之職,又命陶谷兼掌內(nèi)外制書。
天福九年(944年),陶谷升任倉部郎中,后與兗州節(jié)度使安審信發(fā)生矛盾,遭到安審信的彈劾。當時,朝廷正姑息武將,陶谷因此被貶為太常少卿。他見臺司審案時既不及時裁決,也不認真調(diào)查,遂提出一系列革除弊政的建議,都被朝廷采納,后拜中書舍人。
天福十二年(947年),遼太宗滅亡后晉,并在北歸時脅迫陶谷同行。陶谷躲進寺院,改穿褐衣,扮作行者,但卻被遼軍識破,持刀威逼,只得隨行。同年四月,遼太宗在欒城殺胡林病逝。陶谷趁機投奔已經(jīng)在太原稱帝的后漢高祖劉知遠,被授為給事中。
效力后周
廣順元年(951年),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陶谷擔任右散騎常侍。顯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榮繼位。陶谷改任戶部侍郎,并隨周世宗征討北漢。當時,翰林學士魚崇諒正在家鄉(xiāng)侍奉老母,面對世宗的征召,遲遲不至。陶谷趁機道:“魚崇諒滯留不到,是存有猶豫觀望之心?!倍~崇諒又上表陳述母親病情。周世宗便讓魚崇諒在家贍養(yǎng)老母,又任命陶谷為翰林學士。
顯德二年(955年),周世宗命近臣二十余人分別撰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當時大多數(shù)策論都以“修文德、招遠人”為主題,只有陶谷與竇儀、楊昭儉、王樸四人提出了攻取江淮的策略。周世宗自從擊敗北漢,便經(jīng)常練兵講武,意欲統(tǒng)一天下。他看到陶谷等人的策略后,欣然采納,平定南方的想法越發(fā)堅決。
顯德三年(956年),陶谷改任兵部侍郎,加翰林學士承旨。當時,周世宗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曾讓工匠用木頭雕刻出耕夫、織婦、蠶女,放在宮中,以便使自己不忘勸課農(nóng)桑。陶谷得知后,特意撰寫贊辭,加以歌頌。顯德六年(959年),陶谷又改任吏部侍郎。
晚年入宋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代周稱帝。陶谷搶先擬好周恭帝禪位制書,作為宋太祖受禪之用。宋朝建立后,陶谷改任禮部尚書,仍充任翰林承旨。他與竇儀不和,擔心竇儀的聲望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依附宰相趙普,與趙逢、高錫等人一同排擠竇儀,使得竇儀至死未能拜相。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命陶谷主持吏部銓選以及禮部貢舉。陶谷還充任南郊禮儀使,與范質(zhì)、張昭一同制定祭祀禮制。后來,宋太祖命戶部員外郎王貽孫、周易博士奚嶼對品官子弟加以考試。陶谷為兒子陶鄑向奚嶼請托,使得陶鄑得以通過,但最終被人告發(fā)。王貽孫、奚嶼都被貶官,陶谷也被罰俸兩月。
此后,陶谷累遷至刑部尚書、戶部尚書。開寶三年(970年),陶谷病逝,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右仆射。
北宋趙匡胤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全記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質(zhì)受顧命扶助柴榮幼子柴宗訓繼立為恭帝。這時恭帝年僅7歲(一說5歲),后周出現(xiàn)了“主少國疑”的不穩(wěn)定局勢,一個由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lǐng)石守信、王審琦等人策劃的軍事政變計劃正在醞釀著。
翌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發(fā)兵南下,后周執(zhí)政大臣范質(zhì)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抵御。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tǒng)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zhèn)),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布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yōu)閲Яζ茢?,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后再出發(fā)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后改名光義即后來的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布,回開封后,對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于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lǐng)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jié)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后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后周禁軍將領(lǐng)中,只有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后周宰相范質(zhì)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敢了后周政權(quán),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于趙匡胤在后周任歸德軍節(jié)度使的藩鎮(zhèn)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歷史上習慣把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稱作北宋,趙匡胤死后被尊為宋太祖。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故事的真相。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過程中,因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fā)生以往改朝換代時出現(xiàn)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北宋建立伊始,后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zhí)行巡邊使命的將領(lǐng),如慕容延釗、韓令坤,大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腿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jié)度使李重進先后起兵反抗,于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先后擊敗李筠和李重進。李筠和李重進當時是后周境內(nèi)兩個力量較強的藩鎮(zhèn),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代周不滿的地方藩鎮(zhèn)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到建隆元年(960年)末,北宋在原后周統(tǒng)治區(qū)已基本上穩(wěn)定了局勢。
雖然,趙匡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nèi),就穩(wěn)定了內(nèi)部政局,但是在宋的轄區(qū)外,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遼政權(quán)和其控制下的北漢,南方有占據(jù)江漢一隅的南平、占據(jù)湖南14州的武平、據(jù)有兩川、漢中45州的后蜀、據(jù)有嶺南60州的南漢、據(jù)有江淮地區(qū)的南唐、據(jù)有兩浙地區(qū)的吳越等割據(jù)政權(quán)。這一客觀形勢,不能不使趙匡胤深深感覺到臥榻之側(cè),皆他人家也。
因此,一當政局穩(wěn)定之后,趙匡胤就開始考慮如何把周世宗統(tǒng)一中國的斗爭繼續(xù)進行下去。起初,他曾經(jīng)想把北漢作為首要目標,但文武官員卻不贊成先攻北漢,認為這樣做有害無利,后來趙匡胤就放棄了先攻北漢的打算。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和其弟趙光義走訪趙普共商國策。趙普聽了宋太祖試探他的話“欲收太原”之后,沉吟良久然后說,先打太原有害無利,為何不等到先削平南方諸國之后再攻打北漢,到那時“彼彈丸黑子之地,將何所逃”。這一分析正合宋太祖走訪趙普的初衷,使他大為高興。一個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jù)勢力,后消滅北漢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方針就這樣確定了,也就是后人歸納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方略。北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基本是按照這個方略進行的,對遼和北漢,在削平南方割據(jù)勢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勢,選派宿將,率領(lǐng)重兵,鎮(zhèn)守北部要點,并對來犯之敵適當反擊。同時與契丹互派使臣發(fā)展關(guān)系,力圖保持北方戰(zhàn)線的暫時安定。對南方各國則密切注視它們的政治動向,尋找時機,準備找到合適的突破口。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割據(jù)湖南的武平節(jié)度使周行逢病死,11歲的幼子周保權(quán)繼位。盤據(jù)衡州(今湖南衡陽市)刺史張文表乘機發(fā)動兵變,攻占潭州(今湖南長沙),企圖取而代之。武平統(tǒng)治者一面派楊師璠率軍抵擋,一面派人向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統(tǒng)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繼沖繼位。久已圖謀南下的趙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連發(fā)生喪亂,認為有機可乘,遂采取一箭雙雕的方針:以借道為名滅南平,以救援為名滅武平。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七,趙匡胤命慕容延釗、李處耘等出兵湖南。當經(jīng)過南平時,要求假道過境。南平對宋的借道要求,意見不一。高繼沖未作任何應變準備。二月初,宋軍進屯襄州(今湖北襄陽),派人告知南平為宋軍準備給養(yǎng)。這時,高繼沖遣使以犒師為名探聽宋軍的真實意圖。二月初九,使者與宋軍在荊門(今湖北荊門)相遇,慕容延釧假意殷勤款待,暗中由李處耘率輕騎數(shù)千,乘夜倍道向江陵急進。高繼沖至城外,等待延釗大軍,而李處耘則率兵先入城,迅速占領(lǐng)江陵城內(nèi)要地。高繼沖見大勢已去,舉城投降。宋軍滅南平后,征調(diào)南平萬余人,合兵向武平急進。這時,武平已擊殺張文表,平息了內(nèi)亂。周保權(quán)獲悉宋軍壓境的消息,決定抵抗。于是慕容延釗分兵兩路,水陸并進:水師東趨岳州(今湖南岳陽);陸路則出澧州(今湖南澧縣)直指朗州。水路從江陵沿長江順流而下,二月末大破武平軍于三江口(今岳陽北),進占岳州。陸路三月初進至澧州南,同武平軍遭遇,將其擊潰,接著占領(lǐng)朗州,生俘周保權(quán),湖南平定。
北宋占領(lǐng)荊、湖后,后蜀東北兩面處在北宋的瞰制之下。于是趙匡胤開始謀劃攻蜀事宜。派人勘察川陜地形,以備由陸路攻蜀;同時修造戰(zhàn)船,訓練水軍,以備由水路溯江入蜀。這時,后蜀也感到了宋軍的威脅。蜀主孟昶采納王昭遠的建議,決定嚴兵拒守,以抗宋軍。當時北宋東臨三峽,北控隴右和秦嶺各隘。于是后蜀一面派兵東屯三峽,另一面派人約北漢同時舉兵夾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趙匡胤密報了后蜀實情,并繪呈后蜀山川形勢和兵力分布圖。正欲伺機攻蜀的趙匡胤,以此為借口,于乾德二年十一月初二,發(fā)兵兩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彥進、王仁贍等率步騎3萬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劉光義、曹彬等率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上,兩路分進合擊,會師成都。由于孟昶荒淫腐朽,不修軍政,蜀軍士氣低落,抵擋不住宋軍的凌厲攻勢。宋軍二路兵馬勢如破竹,連敗后蜀軍的反抗,迅速進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后蜀至此滅亡。
宋消滅后蜀之后,南漢屏障已失,岌岌可危。開寶三年(970年)九月,趙匡胤命潘美為桂州道行營都部署,率兵大舉攻南漢。南漢主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抗宋。宋軍設(shè)伏以待,大破南漢軍。劉鋹急忙起用老將潘崇徹率兵5萬進屯賀江口(今廣東封開西北)。但潘崇徹進駐賀江口后,擁兵自保,觀望不前。潘美見南漢軍逗留不進:遂揮師西上,連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后顧之憂。十一月迅速轉(zhuǎn)向東攻克連州。直逼韶州,擊敗南漢李承渥所率10余萬兵,攻占韶州。消息傳來,南漢舉國震恐。劉鋹命郭崇岳領(lǐng)兵6萬屯馬逕(今廣州北)以守衛(wèi)興王府(今廣州)。此時屯駐賀江口的潘崇徹,見大勢已去,率部投降。宋軍遂全力推進,迫近興王府。劉鋹見形勢危急,遣使向宋軍求和。潘美率軍疾進,于正月二十八日到達馬逕,與漢軍對峙。劉鋹求和后不久即反悔,于二月初一遣其弟劉保興率兵至馬逕增援督戰(zhàn)。二月初四夜,潘美利用火攻,大敗漢軍,郭崇岳死于亂兵之中,劉保興逃歸興王府,宋軍追擊至城下。二月初五,劉鋹出降,宋軍進占興王府,南漢滅亡。
宋滅南漢后,對南唐形成了三面包圍。南唐后主李煜為茍安求存,一面主動削去南唐國號,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備戰(zhàn),以防宋軍進攻。開寶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在出兵南唐的準備工作就緒之后,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懼怕被扣留,稱病固辭。宋太祖以此為借口,以曹彬為統(tǒng)帥,下令進攻南唐。其具體部署是:曹彬率荊湖水軍順流而下,攻取池州以東長江南岸各要點;潘美率步騎兵由和州與采石間渡江,會合曹彬東下直攻金陵;京師水軍自汴水而下取道揚州入長江攻取潤州;以吳越王錢俶率兵從東面配合宋水軍攻金陵;以王明率軍牽制江西唐軍東下赴援。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師沿長江順流東下,南岸唐軍以為宋軍是例行巡江,未加阻擊,使宋軍順利通過南唐屯兵10萬的要地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軍突然渡過長江,水陸并進,直趨池州。奪占采石。連克金陵外圍據(jù)點,并在秦淮河擊敗南唐水陸軍十余萬,形成了對金陵的包圍。金陵被圍數(shù)月,李煜全然不知。開寶八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視,見宋軍已進逼城下,急忙命朱令赟率十萬守軍東下赴援。朱令赟率水步軍號稱15萬順江東下,在皖口遇王明部阻止。朱令赟以火攻宋軍,因風向改變,反燒自己。宋乘勢猛攻,全殲南唐援軍。此時金陵被圍九個多月,曹彬再三致書勸降李煜,均被拒絕。十一月二十七日宋軍發(fā)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滅亡。
在削平南方諸國其間,宋太祖曾兩次出兵進攻北漢,均未獲克捷。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突然死去,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太宗繼承了他哥哥未竟的事業(yè),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錢俶和割據(jù)福建漳、泉二州的陳洪進納土歸降,兩浙、福建亦歸入宋的版圖。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親率大軍北征,他采用了圍城打援的戰(zhàn)法,派潘美等率軍四面合圍太原,并擊敗了遼朝的援兵,北漢主劉繼元困守孤城,在外無援兵、內(nèi)部厭戰(zhàn)的情況下,于五月初五被迫投降,北宋統(tǒng)一戰(zhàn)爭至此結(jié)束。
北宋王朝自公元963年至979年,經(jīng)過16年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zhèn)割據(jù)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xiàn)了南北方主要地區(qū)的統(tǒng)一,對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北宋王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所以能取得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后北戰(zhàn)略方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二是運用各個擊破的策略比較成功,從而保證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順利進行。
【導讀】
宋朝,對其后幾百年 歷史 的影響很深遠,體現(xiàn)在政治、文化、 科技 和經(jīng)濟等等各個方面。其中在政治儀軌上,宋太祖趙匡胤首開了宰相和群臣站著上朝議事的先河。同時,我們也要透過這個儀軌的背后,探究“趙匡胤為什么要這么做?”以及“為什么首先站著上朝的是范質(zhì)?”
【正文】
宋朝以前皇帝和大臣基本上都是“坐而論道”的,可宋太祖趙匡胤卻別出心裁。
北宋邵博撰寫《邵氏聞見后錄?卷一》 中對此有明確記載。
古代的朝會有所謂的大朝和常朝兩種形式。宋朝的大朝除在正旦(正月初一)舉行外,還在冬至、五月朔(五月初一)、千秋節(jié)(皇帝的誕辰)舉行。宋朝常朝有很多種, 侍從官每天到垂拱殿朝見皇帝叫做常參 , 百司朝官每隔五日到紫宸殿朝見皇帝叫做六參 ,在京朝官每逢朔日(初一)和望日(十五)到紫宸殿朝見皇帝分別叫做 朔參、望參 。 大朝無論任何朝代,都是在宮殿內(nèi)舉行,大朝更多地具有禮儀功能,很少有政治功能,進入清朝后,大朝完全喪失了政治功能;常朝在明清之前都是在宮殿內(nèi)舉行的。 結(jié)合范質(zhì)宰相的職務,趙匡胤應該是紫宸殿的“六參”中動起了小心思。
從此之后,群臣站著上朝議事就開始成為習慣。不過,可不要小看這個“站著上朝”,要知道這可是政治儀軌的重要變革。
要說政治儀軌,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漢高祖劉邦,沒錯,就是第一個出身平民的皇帝。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朝會作為古代一項重要的禮儀,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時代,中國就形成了早期的朝會制度,但限于史料的不足,具體的制度已難考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了一套嚴格的朝會制度,規(guī)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明確了皇帝獨一無二的地位,加強了皇帝的權(quán)威。
劉邦建立漢朝后,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治國方略,“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對朝會制度進行簡化。劉邦及其功臣多為平民出身,平時是“好兄弟”,上朝時依然如此。不過,既然做了皇帝總要與之前有點不一樣吧。有一次,群臣飲酒爭功,有人喝醉后大呼小叫,拔劍擊柱,完全失態(tài),就連劉邦也無法再忍受了。漢初大儒叔孫通趁機進言制定上朝的禮儀,劉邦當即就采納了。叔孫通融合古禮和秦禮,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彩排和演練后, 終于制定出了一套完備的禮儀 。
公元前200年10月,群臣在長樂宮正式舉行了第一次上朝儀式,《史記-叔孫通傳》對此有了詳細的記載,而且很有畫面感:
結(jié)果,“竟朝置酒,無敢讙嘩失禮者”,劉邦不禁嘆道:
瞧瞧,這才體驗了當皇帝的劉邦和混跡市井的劉老四(劉季),這個癮頭也就上來了。從此,劉邦開始實行嚴格的上朝制度,以彰顯皇帝的權(quán)威。
到了趙匡胤,上朝儀軌已經(jīng)很完備和周全了。為什么他非要搞個“創(chuàng)新”呢?
上朝儀軌的背后體現(xiàn)著權(quán)力運行的規(guī)則和邏輯,從某種意義上講,上朝儀軌形式很重要,但形式背后的規(guī)則和邏輯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趙匡胤皇位的確立,其實是非常標準的“來自上層的革命”,經(jīng)濟基礎(chǔ)、政權(quán)形態(tài)、權(quán)力架構(gòu)、文武百官乃至上朝儀軌統(tǒng)統(tǒng)都是源自前朝的。更重要的是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有“背主”和“欺負孤兒寡母”之嫌,他需要用各種辦法強化奪權(quán)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所謂“背主” 。趙匡胤的發(fā)跡和躍升,都來自前主、周世宗柴榮的信任、關(guān)照和提攜。
953年,郭威養(yǎng)子柴榮擔任開封府尹,調(diào)趙匡胤至京師(今河南省開封市)任開封府馬直軍使。此后,趙匡胤對柴榮是緊緊跟隨左右,柴榮對趙匡胤是步步提攜到位。954年初,周太祖逝世,外戚柴榮繼位為周世宗,趙匡胤調(diào)任中央禁軍。4月,周軍與北漢軍大戰(zhàn)于高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趙匡胤于戰(zhàn)斗中遭流矢射中左臂且立有戰(zhàn)功。此戰(zhàn)后,世宗拔擢趙匡胤為殿前司都虞候,領(lǐng)嚴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刺史, 并命趙匡胤整頓禁軍,汰羸除弱,更招募天下壯士至京師,設(shè)立殿前諸班,由趙匡胤選擇精銳將士充之 ,后周軍隊自始獨霸。956年初,周世宗親征南唐,戰(zhàn)后趙匡胤因功受封 殿前都指揮使 ,不久又加封定國軍節(jié)度使。
957年初,世宗再度親征南唐。還京后,趙匡胤因功加拜 義成軍節(jié)度、檢校太保,仍擔任殿前司都指揮使 。年底,柴榮三征南唐,趙匡胤再立戰(zhàn)功。隔年5月,趙匡胤改封 忠武軍節(jié)度使 。
959年3月,世宗北征契丹,因染病不適,命車駕回京。7月23日, 世宗任命趙匡胤為殿前司都點檢,為殿前禁軍最高統(tǒng)帥 。27日,世宗因病駕崩,年僅七歲的梁王柴宗訓繼位為周恭帝, 改歸德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 。
自953年開始,趙匡胤一直擔任柴榮的近職,并長期統(tǒng)領(lǐng)作為親衛(wèi)的禁軍,柴榮對趙匡胤的信任可見一斑??蓡栴}來了,趙匡胤陳橋驛“被黃袍加身”、左右高呼“萬歲”,是在960年正月初四(2月3日)的清晨。此時,距周世宗離世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可謂是“尸骨未寒”。
所謂“欺負孤兒寡母” 。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郭榮(即柴榮,他是后周太祖郭威正室柴皇后的侄子,賜姓“郭”。郭榮一族在后周滅亡后,也被恢復原本的柴姓。)去世,年僅39歲。由年僅7歲的兒子郭宗訓即位,是為周恭帝。因柴宗訓年僅7歲,由符太后臨朝聽政,范質(zhì)、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
郭榮私生活嚴謹,天下,幾乎是他唯一的興趣。前前后后追封和封的皇后不過三人。元配貞惠劉皇后,951年后漢末帝下詔盡殺郭威、柴榮兩家,劉氏亦被斬首。宣懿符皇后,后周世宗柴榮的第一任皇后,是天雄軍節(jié)度使、魏王符彥卿之長女。性格果斷、胸懷大志。世宗要率兵征討南唐,符皇后認為不宜親征,世宗不從,符皇后只好同行。南征沒有進展,時值炎暑又遭暴雨,符皇后身染重病,回到京師汴京后,于顯德三年(956年)七月廿一病逝,終年二十六歲。小符皇后,后周世宗柴榮的第二任皇后,是宣懿符皇后之妹、符彥卿之次女??伤甏蟮闹鞠蚝凸业男愿袼坪醪]有遺傳給她。
小符皇后的娘家人,也就是外戚呢?小符皇后確實有娘家人,而且他的父親就是被后世稱為“北宋巨擘”的符彥卿。早在周太祖郭威即位的時候,就進封其為淮陽王。至廣順三年(953年)十二月,郭威正式任命符彥卿為大名府尹,兼天雄軍節(jié)度使(河北三鎮(zhèn)之首),加封衛(wèi)王。符彥卿,很早就已經(jīng)列土封王了。從郭威到郭榮,他一直全權(quán)負責抗遼。自然小符皇后的兄弟也跟隨他的父親鎮(zhèn)守天雄軍。無奈河北與當時的京師路途遙遠,鞭長莫及。
再多說一句,趙光義的懿德皇后符氏是小符皇后的妹妹,家中排行老六。柴榮和趙光義是連襟。
回到 歷史 現(xiàn)場,面對已經(jīng)黃袍加身、帶兵返京的趙匡胤,8歲的郭宗訓和娘家人遠在天邊的小符皇后,是沒什么辦法制約和抵擋的。
同時,再加上陳橋兵變前前后后的種種不尋常之處,趙匡胤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是存在瑕疵的,有毛??!這一點很重要,對于理解為什么趙匡胤要搞常朝儀軌上的“創(chuàng)新”很重要。
對面著群臣和天下百姓自然而言的懷疑和質(zhì)疑,更為重要的是他還要防范和消除續(xù)演“黃袍加身”權(quán)力 游戲 的隱患,趙匡胤當然要有所“作為”。黃袍加身的當日,趙匡胤便下令不得侵擾后周皇帝、太后及群臣,也不得擅自擄掠及搜刮府庫,違者族誅,眾將應諾;通過前后兩次“杯酒釋兵權(quán)”,將軍隊控制權(quán)日益集中;置轉(zhuǎn)運使,掌管地方財政權(quán),并檢查賦稅情形,以供上繳朝廷及地方支用;宋太祖于平定湖南后,下令于其地取消“支郡”,使原屬藩鎮(zhèn)節(jié)度使管轄之州、郡獨立,直屬中央;962年4月,太祖下詔各地死刑案件須上報中央,由刑部復審,以杜絕藩鎮(zhèn)枉法殺人的惡習,等等。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xiàn)了權(quán)力的日益集中,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懲前朝之毖”。
同時,既然汴梁和各地州郡在財政、行政和司法等各方面的關(guān)系得以重新確立,那定期常朝的紫宸殿之內(nèi),趙匡胤與各朝臣之間的關(guān)系也要重新梳理嘍。在此背景下,趙匡胤肯定要有所“新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 如果說當初漢高祖劉邦制定儀軌是為了“知為皇帝之貴也”,那趙匡胤的動機基本上就是“知為臣之低也” 。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趙匡胤要首先從范質(zhì)下手呢?
如果說趙匡胤的命運與郭榮緊密相隨,那范質(zhì)無疑就和后周政權(quán)榮辱相依。
范質(zhì),字文素。自幼好學,九歲能文,十三歲誦五經(jīng),博學多聞。后唐長興四年(933年)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后周太祖郭威自鄴起兵入京,范質(zhì)為避戰(zhàn)禍,藏匿民間。因慕其賢名,郭威幾經(jīng)周折找到了他,當時正值嚴冬,郭威脫下外袍給范質(zhì)披上。上演君臣際遇的一段佳話。隨后對范質(zhì)委以重任,命他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到了世宗郭榮繼續(xù)對范質(zhì)信賴有加。周顯德四年(957年),范質(zhì)上書朝廷,建議重修法令,編定后周的《顯德刑律統(tǒng)類》。多說一句,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tǒng)》直接來源于此法典。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臨終托孤, 命范質(zhì)為顧命大臣 ,輔佐七歲的恭帝柴宗訓,封為蕭國公。文臣能被封為“公”?范質(zhì),做到了!可以說后周的兩代皇帝對范質(zhì)既有知遇提攜之恩,更有輔助幼主之托。
由于這個緣故,于情于理,范質(zhì)對于小符皇后和郭宗訓母子沒有不傾力輔佐的道理。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忽傳北漢、契丹聯(lián)兵南下,命趙匡胤統(tǒng)帥禁軍北上御敵的就是主持朝政的范質(zhì)。只是對于此次出兵的實際后果,完全超出了范質(zhì)的預期和設(shè)想。初四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率兵還京,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巨大變故。作為武將的京城巡檢使韓通倉促間進行了抵抗,但隨即就被裨將王彥升所殺。身為文臣之首的范質(zhì)選擇了挺身而出,他率王溥、魏仁浦責問趙匡胤??墒窃趲で氨涣_彥環(huán)所止,他拔劍厲聲:
這分明就是以武力相脅迫。此時,身為文臣的范質(zhì)已經(jīng)沒有別的選擇了。就在這時,早已“陰效誠款”,并獻奉宅園以取悅于趙匡胤的王溥帶了一個頭。他面如土色,降階下拜。范質(zhì)也只好跟隨下拜。就在這時,趙匡胤現(xiàn)身了!他親自將各主政大臣扶起,以優(yōu)禮待之。這就是所謂的“降階受命”。這時的范質(zhì)等人依照舊例,還是可以坐的。
《東都事略》卷十八《范質(zhì)傳》對當天的場景,陳述得更詳細:
當天,后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大寶??删褪沁@時眾人突然發(fā)現(xiàn)還沒有禪位的制書。巧的很!翰林學士承旨陶谷把自己事先擬好的詔書取出,使儀式順利進行,趙匡胤順利登基。初三(2月3日),趙匡胤領(lǐng)軍出汴梁愛景門,朝廷眾大臣餞送于郊外。初三的傍晚,行軍至陳橋驛,黃袍加身的預備動作已經(jīng)展開。初四一早,趙匡胤實現(xiàn)黃袍加身,當天有人捧出了事先擬定好的詔書。看來,雖為首相,有很多事情不在范質(zhì)掌握的范圍內(nèi)啊。
初五趙匡胤改國號為宋,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宋乾德元年(963年),封范質(zhì)為魯國公。范質(zhì)轉(zhuǎn)身作宋臣作的怎么樣呢?范質(zhì)曾向趙匡胤呈表再三推辭,趙匡胤不允許。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與王溥、魏仁浦同日罷相。(由此,我們也能推斷出趙匡胤改變常朝儀軌的大致時間,就是在960年至963年之間)是年(964年)九月去世。他在臨終時的遺言或許能夠做一個很好的說明:
無論如何,他是有負后周世宗乃至后周太祖的所托。同時很有不同的意味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代宋主對他的評價。
宋太祖說:
趙光義說他:
回顧范質(zhì)的一生。后周太祖郭威在隆冬時節(jié),給他披上了自己的袍子。后周世宗在臨終前緊緊握著他的手。宋太祖時,他要站著匯報工作。宋太宗評價他,只欠周世宗一死。只能說,江山鼎故之際,做人難,做臣更難,做托孤之臣難上加難。
回顧古代史。大臣先是席地而坐,后來是有凳可坐地和皇帝匯報工作,討論問題。后來就開始站著。到最后,不單站著,甚至有時還要跪著,三次跪唱山呼,第一次曰“萬歲”,第二次亦曰“萬歲”,第三次則曰“萬萬歲”。大臣的地位越來越低,皇帝的地位越來越高;大臣的人格越來越矮化和萎縮,皇帝的權(quán)威越來越強化乃至神圣化。
這之后不再讓人們都匍匐在自己腳下的,只有革命者了!
蓄謀已久、臨時起意不假,但是兵變陳橋前到底有哪些最后促使了趙匡胤黃袍加身了?
我分析三點。
第一,陳橋兵變發(fā)生的背景。周世宗柴榮臨死之前做了周密的安排,這些安排為什么僅僅維持了半年就被打破,周世宗具體是怎么布置的。
陳橋兵變發(fā)生的背景。公元959年(后周顯德六年),后周世宗柴榮病死,在臨死之前,周世宗安排了三方輔政的格局輔佐繼位周恭帝柴宗訓,周恭帝是周世宗柴榮的第四個兒子,當時只有七歲。
而此時政權(quán)則有三派力量在暗流涌動,第一派勢力--外戚。自古以來皇帝都喜歡靠外戚的力量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周世宗在不利的政治形勢下,也選擇了這條路。本來周世宗的原配夫人符皇后死后就一直沒有立皇后,但由于符皇后的父親是當時勢力很大的地方軍閥符彥卿,周世宗在臨死前幾天把符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彥卿的另一個女兒立為皇后。此舉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靠老丈人的力量維護年幼的周恭帝的天下。說起這位符彥卿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有三個皇帝都做過他的女婿-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當時符彥卿被封為魏王兼天雄軍節(jié)度使,天雄軍在哪里,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鎮(zhèn),我們來看看地圖,河朔三鎮(zhèn)就是盧龍鎮(zhèn),承德鎮(zhèn)(今河北正定)和魏博鎮(zhèn)(今河北大名)。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北可以抵御北**遼,向南可以監(jiān)督京城開封,一旦朝內(nèi)有事,不搞定天雄軍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二方,顧命大臣。周世宗臨死前任命宰相范質(zhì)王溥為輔政大臣。范質(zhì)是個直性子,而且奉公廉潔,長期擔任宰相的位置。王溥的資格更老,這個人早在郭威時期就做了宰相,周世宗即位后契丹大舉入侵,滿朝文武只有王溥力主周世宗御駕親征,幫助剛剛即位的周世宗穩(wěn)定了局面,不但立了大功而且很忠誠。這是第二方勢力。但是這一派都是文臣,沒有兵權(quán)。
第三方,禁軍。禁軍駐扎在京城,是后周戰(zhàn)斗力最強的軍隊。禁軍包括兩只部隊,一支叫殿前司,另一只叫侍衛(wèi)司。周世宗首先解除殿前司首領(lǐng)張永德的兵權(quán),安排他最信任的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又把侍衛(wèi)司首領(lǐng)李重進派到地方擔任節(jié)度使,安排韓通擔任侍衛(wèi)司的副首領(lǐng),調(diào)動軍隊的權(quán)利就在韓通手里。由此可見,周世宗把原來禁軍的兩位最高領(lǐng)導都換了人,而且還讓他們互相牽制,有制兵權(quán)的沒有調(diào)用權(quán),有掉兵權(quán)的沒有制兵權(quán),表面看起來這樣天衣無縫。誰知這恰恰成為趙匡胤利用的一個弱點。
周世宗安排了三方勢力輔佐自己的兒子,以為后周天下可以高枕無憂,卻沒想到,他死后僅僅半年,三方輔政的格局就此徹底打破,老柴家的天下改姓了趙。
史書記載陳橋兵變發(fā)生的過程很快很短暫,僅僅5天就結(jié)束了,
公元960年(后周顯德七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向年幼的周恭帝皇帝朝賀,忽然傳來一個消息,說北方的遼國聯(lián)合北漢大舉入侵(關(guān)于這個消息的來源是整個事情的關(guān)鍵之一,后面我們要詳細分析。)當時主政的是符太后,也就是周世宗臨死前新立的符皇后,她剛剛二十多歲,又是一介女流,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質(zhì)。范質(zhì)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推脫兵少將寡,不能出戰(zhàn)。范質(zhì)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quán),可以調(diào)動全國兵馬。趙匡胤立即掉動軍馬準備出城。
正月初二,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京城出了一股留言,“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這個流言瞬間傳遍了整個京城和禁軍,但是非常奇怪的是,皇宮卻沒有聽到這個消息。
正月初三,趙匡胤帶領(lǐng)大軍出城,走到陳橋驛這個地方,一路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此時天色已晚,就駐扎在陳橋驛,當天趙匡胤喝醉了酒醉臥于軍中。
這個時候,據(jù)《宋史》記載,軍中有一個善于觀天象的人散布流言說“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就是說天上出現(xiàn)兩個太陽在搏殺。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這個流言很動搖軍心。于是軍中眾將就聚集起來商議,大家認為,與其給年幼的皇帝賣命不如擁立趙匡胤為天子。于是眾將就先去找趙普和趙光義,說明來意,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趙普說“太尉赤忠,必不汝赦”,意思就是趙匡胤是絕對忠誠于柴家的,如果他酒醒了聽到你們要擁立他為皇帝,肯定不會寬恕你們。但是眾將認為另立天子的話一旦出口,已無退路。所以在眾將堅持下,趙普和趙光義一邊派人保護趙匡胤的家屬,一邊派人通知京城禁軍另外兩個高級將領(lǐng)石守信和韓申琦早做準備,這兩個人也是趙匡胤的鐵哥們。接下來的一切就等著趙匡胤酒醒。
正月初四,清晨,趙匡胤舒舒服服的睡到自然醒來,接下來的事情在司馬光的《沭水紀聞》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都有記載,等趙匡胤酒醒,還沒明白怎么回事,就有個人拿著一件黃袍披到他身上,大家跪在地上參拜新天子,這就是著名的黃袍加身,于是趙匡胤喝點酒睡了一覺就糊里糊涂的被皇帝了。至于這個拿黃袍的人是誰,史書沒有說。黃袍加身的記載,雖然源自正史,但是不管別人怎么想,筆者覺得這個事情根本就不符合邏輯,可疑的地方太多,后面我們要詳細分析。趙匡胤嚴令部下不得驚擾皇帝和太后,然后大軍仍然如來時一樣,不擾民,非常有秩序的從僅僅四十里外的陳橋驛回到京城。
趙匡胤造反的消息傳到朝廷,滿朝文武皆驚得不知所措,宰相范質(zhì)握著王溥的手,直掐到出血說“倉促遣將,吾之罪也”,王溥已經(jīng)驚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所有人中只有一個人非常冷靜,就是侍衛(wèi)司的首領(lǐng)韓通,一得到趙匡胤造反的消息,立即就準備跑回家里組織抵抗。沒想到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個人,追著韓通殺,韓通跑到家里來不及關(guān)門,就被來人一刀砍死,接下來殺了韓通一家。
正月初五,舉行禪位大典,這個時候才發(fā)現(xiàn)倉促之際沒有準備好禪位詔書,沒想到翰林學士承旨(官名)陶谷從靴子里掏出個詔書就念,居然早就準備好了,趙匡胤對這件事情的反映,據(jù)《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記載,是“太祖甚鄙之”。整個政變只用了不到五天時間,幾乎不流血,因為只殺了韓通一個人,所以說幾乎不流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3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