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天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磉@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他還有一個哥哥叫作廖永安也是朱元璋麾下的得力干將,兄弟兩人的性格都是屬于那種比較豪邁的,胸中常常懷有大志,不甘于只是保衛(wèi)鄉(xiāng)里的勇士,他們深知要想在亂世之中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找到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樹,而他們所選擇的這棵大樹,是當時還不算太強的朱元璋。
廖永忠雖然比不過徐達、常遇春這樣的一流名將,但其所立下的功勞,也是直逼宋國公馮勝和潁國公傅友德!
在最為關(guān)鍵的鄱陽湖水戰(zhàn)中,當時陳友諒自知中計之后,便命令麾下悍將張定遠率部突圍而去,好巧不巧就碰到了朱元璋的船只。
張定遠立馬朝著朱元璋直沖而去,老朱頓時危在旦夕。廖永忠見到后,便立馬乘坐快船前去追擊,放了幾發(fā)暗箭,成功射中了張定遠,保護了朱元璋的安全。
隨后,陳友諒想要率領(lǐng)殘部突圍而去,又被廖永忠給攔截了下來!在此戰(zhàn)中,他的表現(xiàn)可謂居功至偉,過后又轉(zhuǎn)戰(zhàn)廬州、安豐、江西、淮東等地,協(xié)助大部隊平定了張士誠,進而率領(lǐng)水師由海路,配合湯和拿下了方國珍、陳友定,平定了福建、廣東!隨后進取廣西,降服了元達魯花赤,廣西地區(qū)又平!
憑借著如此赫赫戰(zhàn)功,廖永忠于洪武三年,被朱元璋封為了德慶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巨大功勞的名將,卻早早地被朱元璋給賜死,理由是他僭越使用了一些龍鳳物品。
然而對于這樣一個理由,后世有不少人是不認可的,他們覺得事情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事實上,廖永忠的死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366年的時候,朱元璋給廖永忠一個特殊的任務(wù),讓他去接韓林兒回到應天!
這個韓林兒可不是一般人,他曾經(jīng)是天下起義軍名義上的共主,朱元璋的頂頭上司,結(jié)果卻在廖永忠的護衛(wèi)過程中,不小心覆舟淹死了。
廖永忠可是水師出身的,護衛(wèi)著這么一個重量級別的人物,這么可能會發(fā)生這樣嚴重的事故呢?
所以這個事情只能是一個陰謀,這個陰謀制造者究竟是誰,廖永忠?還是朱元璋?有不少人就此認為,韓林兒的溺死,就是由朱元璋進行授意,再由廖永忠去進行具體執(zhí)行。
但朱元璋是個聰明人,像韓林兒這樣的人死在自己麾下悍將的手中,不就向天下人昭示了,這個起義軍的名義共主就是我老朱殺的!這樣一看,朱元璋的這一操作不就多此一舉嗎?
所以,事情很有可能是這樣的,韓林兒的死,是廖永忠擅作主張,窺測圣意,主動替朱元璋殺死的。廖永忠察覺到,韓林兒的存在對于朱元璋的稱帝肯定是一大障礙,所以為了討得朱元璋的歡心,他便主動制造了這一起翻船事故!
然而,廖永忠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番操作,無疑讓朱元璋替其背了黑鍋。天下人肯定更加的愿意相信,他是受到朱元璋的指使才這么做的!
后來在封賞的時候,原本廖永忠的功勞是足以封為公爵的,但就因為韓林兒這一件事,便改成了侯爵。當時,朱元璋對于廖永忠的評價是這樣的:“永忠戰(zhàn)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p>
從這個“窺朕意”就基本可以斷定,韓林兒的死,就是廖永忠自己的主意!
后來,丞相楊憲被殺,廖永忠被發(fā)現(xiàn)與其關(guān)系密切,但朱元璋考慮到他身上戰(zhàn)功頗多,便不予追究。
可不久后,廖永忠又被發(fā)現(xiàn)僭越使用了龍鳳等物品,朱元璋這才狠下心來,下旨將其賜死!死時方才洪武八年三月,可謂功臣里面死得最早的一批!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從1353年加入郭子興義軍起兵以來,歷經(jīng)大小百余戰(zhàn),誅暴元,滅陳友諒、張士誠,歷時十五年,最終于1368年開創(chuàng)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從起兵到稱帝,從弱至強,都離不開他身邊的一大幫功勛彪炳的謀臣武將,因此,大明王朝建國之后,1370年,朱元璋就開始對手下的功臣論功行賞,共封了34位開國功臣,其中公爵6位,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常遇春的兒子,常遇春去世較早)、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wèi)國公鄧愈,還有以湯和為首的28位侯爵。同時也早早地就將長子朱標立為了太子,穩(wěn)固了國本。歷經(jīng)近20年的征戰(zhàn),天下終于安定,民心歸附,雖然北逃的北元時不時還進犯邊境,但終究興不起什么大浪了,帝國一切都在正常運轉(zhuǎn)著。
但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太子朱標竟先自己而去世,朱元璋深知,國無儲君,國本必將動搖,無奈之下,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帝國繼承者立為了皇太孫,但當時朱允炆尚且年幼,在朝中又沒有什么威信,在朱元璋看來,太平年間,這幫開國元勛不再是社稷之福,反而是禍患,因為這幫人個個都能征善戰(zhàn),并且還手握重兵,平日里還耀武揚威的,也就只有自己鎮(zhèn)得住,自己活著倒是好辦,但人固有一死,自己去世之后,年幼的朱允炆肯定是鎮(zhèn)不住這幫開國功臣的,到時候要是當中有人效仿自己,起兵造反,大明王朝說不定就斷送在自己孫子手里了!
必須在自己去世之前解決掉這幫開國功臣,這樣,自己才能放心地將大權(quán)交到孫子手里!這應該是朱元璋晚年考慮最多的事情了。
朱元璋可沒有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的耐心,他的辦法比較簡單,那就是殺,首先倒霉的就是德慶侯廖永忠,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廖永忠因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被賜死,接著就是胡惟庸案、藍玉案,殺了幾萬人,牽連了大批開國功臣,到最后,開國功臣幾乎被屠殺殆盡,所剩無幾。
這也產(chǎn)生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在后來的靖難之役當中,建文帝朱允炆陷入了一個幾乎無良將可用的尷尬局面。這也是朱元璋當初沒有想到的吧!
客觀來講,很多開國功臣不法之事是實,但謀反卻都沒有真憑實據(jù),朱元璋之所以要這么做,完全都是出于繼任者打算,這其中有段經(jīng)典對話就可以看出其用意,有一次,朱元璋又準備殺掉大批功臣,太子朱標看不過眼,勸他:
?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
陛下你濫殺無辜,恐怕會得罪老天爺??!
對此朱元璋不作聲,只是叫人找了一根帶刺的木棍丟在朱標面前,讓朱標去撿。朱標也不傻,看見有刺自然不動手。朱元璋冷冷的看著他說:
?汝弗能執(zhí)歟?使我運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
你不敢拿有刺的棘條,我?guī)湍惆堰@些尖刺除掉!我之所以殺掉這些猛將功臣,是為了讓你穩(wěn)坐江山,不用為他們?nèi)蘸笤旆炊鴳n心!
從朱元璋父子兩的這段對話當中,我們就可以明顯看出他屠殺開國功臣的動機了!
結(jié)語:朱元璋之所以要大力清除開國功臣,主要是為了替繼任者留下一個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環(huán)境,從根本上消除將來開國元勛們造反的可能。事實上,這幫開國功臣中的很多人有罪不假,但罪不至死,有些甚至還是朱元璋的姻親,根本沒有什么謀反的理由,所以,應該說,大部分是被冤殺的。這些朱元璋也未必不清楚,但為了繼任者考慮,他毫不猶豫地向曾經(jīng)的生死兄弟、親密戰(zhàn)友舉起了屠刀,下手毫不手軟,最終,這幫開國功臣幾乎被屠戮殆盡,得善終者寥寥無幾。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帝功成,何止萬谷枯!
朱元璋最早參加紅巾軍起義,后來勢力一路壯大,最后當上了皇帝。有一場戰(zhàn)役至關(guān)重要,那就是渡江戰(zhàn)役。
當時起義的起義軍被元軍圍困在長江西北,瀕臨餓死的邊緣。長江對岸的蕪湖,恰好是一個盛產(chǎn)大米的地方。朱元璋當即決定除掉元軍,渡江吃長江飯!要橫渡長江,船是不可缺少的工具。朱元璋的軍隊缺的就是船。
不要說朱元璋成功了。這時,起義軍首領(lǐng)廖永忠率領(lǐng)部下來到朱元璋面前。廖永忠率領(lǐng)的部隊恰好是一支精銳的海軍師。在他們的參與下,朱元璋領(lǐng)兵順利渡江。
這一戰(zhàn),在朱元璋的心里份量很重。他稱帝后,明朝官方派系,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為分界線,分為三個截然不同的派系:
首先是紅巾軍在濠州的舊部,之前一直跟隨朱元璋。這是與朱元璋私交最密切的第一個圈子,戰(zhàn)功赫赫的常遇春就屬于這個梯隊。這個梯隊中的人,無論戰(zhàn)功輝煌還是平庸,都是朱元璋職位的首要人選。
第二個是廖永忠的巢湖水軍,他們在渡河之前就逃跑了。這個圈子里的人雖然在侯統(tǒng)治時期也有一席之地,但相對于他們所立下的功勛,實際上是被打壓的。我們再看,雖然戰(zhàn)功遠超濠州舊部,在封侯的時候,卻排在很多平庸的濠州老將軍之后。
然后過了江,朱元璋當皇帝,就沒有懸念了。這個圈子里的人在風后都有份兒,或靠戰(zhàn)功,或帶領(lǐng)一大群人投降,他們與朱元璋的個人關(guān)系整體上相當單薄。
后來在獎勵一個人的功德時,是按照這些人與他建立主從關(guān)系的時間。越早,朱元璋成功的趨勢越不明顯,朱元璋地位穩(wěn)固后的回報越大;越晚投奔朱元璋,他的成功趨勢越明顯,賞賜越低。
另一方面,我們再來看朱元璋殺英雄的順序,也很有意思。朱元璋的第一次殺英雄始于廖永忠。一路殺下來之后,基本都是按照私人關(guān)系的遠近。關(guān)系越遠,越早被殺。
在這個過程中,朱元璋的濠州舊部不斷擴大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直到朱元璋統(tǒng)治末期,群雄逐鹿,這種格局基本沒有改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7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