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琰,字文姬,東漢末年女性文學(xué)家,大學(xué)者蔡邕之女。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蔡文姬被認為是極富才華之女,歸漢后著有《悲憤詩》二首。封建時代的女性,不管是才華橫溢,還是名人之女,都難逃戰(zhàn)亂的禍害和命運的捉弄。
“文姬歸漢”,究竟是歷史美談還是一弱女子的悲哀?
董卓被殺以后,中原大亂,匈奴人趁機入中原大肆燒殺搶掠,蔡文姬被抓進匈奴營中?;蛟S由于出眾的外表和不凡的談吐,或許是父親蔡邕名聲的庇護,蔡琰沒有像其他人被當(dāng)作奴隸,而是成為了匈奴左賢王的妃子,并且生下了兩個兒子。身處異鄉(xiāng),而這一待就是十二年,其中苦楚只有她本人才知吧。
十二年之后,一統(tǒng)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得知自己好友的女兒“困在”匈奴,當(dāng)即與匈奴首領(lǐng)談判,花了“大價錢”把蔡文姬贖了出來。這就有了歷史上的“文姬歸漢”。然而,與兩個兒子永別,無依無靠地回到大漢,作為母親作為弱女子的她心中得有多么無助,多么忐忑,她有選擇嗎?她更像作為一件物品被被交換了出來,而并非是父親的好友念及舊情把她營救了出來。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dāng)去,豈復(fù)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恍惚生狂癡。(悲憤詩節(jié)選)
“重嫁董祀”,是曹操的恩賜還是權(quán)力的游戲?
文姬歸漢后,曹操以蔡邕無子嗣之由將蔡琰許配給了屯田都尉董祀。剛成婚沒幾個月,董祀?yún)s犯了死罪,眼看就要被殺頭。自己剛嫁沒多久的丈夫面臨死亡,蔡文姬只身前往朝堂,當(dāng)時是冬天,她赤足單衣,面容憔悴至極。當(dāng)時曹操聽到稟報,對著眾多賓客說:今天我讓你們見一見大學(xué)者蔡邕的女兒!文姬一見曹操,當(dāng)即叩頭謝罪,求曹操免除董祀死罪。曹操卻是反問道:“我下命的文書已經(jīng)在路上,將要如何撤回?”或許他想聽聽這位大才女會怎樣回答。文姬答到:“您老人家馬匹上萬數(shù),將士多如樹林,何不趕快派一匹快馬,追回文件,救救垂死的性命呢?”
后來曹操還想借記錄蔡邕文章之名派人到文姬房間去,被一句“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給拒絕了。董祀如何犯得死罪,曹操心里清楚:把文姬從胡中救回是為了什么,他也一定有數(shù)。如若文姬并非蔡邕之女,不被曹操”贖回“,她的后半生又會如何?
在男人擁有絕對話語權(quán)的時代,女性的命運是如何的多舛。蔡文姬一生最重要的轉(zhuǎn)折點都是曹操帶來的,這個男人似乎在用實際行動向全天下宣告:我雖得不到你,但你的一切都要與我有關(guān)!
蔡文姬的一生,浸透了漢末的亂世人的時運,經(jīng)歷了別人需要幾輩子經(jīng)歷的事。
蔡邕的女兒蔡文姬,一代超級才女的命運。有這個一個天才老爸,蔡文姬從小就文學(xué)、藝術(shù)、音樂樣樣在行,遲早成為一名藝術(shù)女泰斗。
蔡文姬16歲時嫁給衛(wèi)仲道,衛(wèi)家當(dāng)時是河?xùn)|世族,衛(wèi)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學(xué)子,夫婦兩人恩愛非常,可惜好景不長,不到一年,衛(wèi)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兒半女,衛(wèi)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當(dāng)時才高氣傲的蔡文姬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回到娘家。
后父親死于獄中,家中頂梁柱一下子垮了,蔡文姬頓時變作亂世浮萍,不知風(fēng)要將自己吹向哪兒去!此后中原陷入混亂狀態(tài),胡人騎兵經(jīng)常過來燒殺搶劫一翻,馬邊懸掛男人頭,馬后載著女人,凱旋而歸。蔡文姬就成為被擄掠的婦女中的一員,飽受凌辱和虐待,飄來蕩去,流落到南匈奴,這一年她是個23歲的姑娘。
她被迫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水土不服和刻骨思鄉(xiāng)的痛苦,但是很頑強地活著。她也為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從一個文藝之家到番人世界,需要忍受很多很多,她沒有忘記音樂,學(xué)會了吹奏“胡笳”去回味從前的歲月。
12年后,曹操當(dāng)上了宰相,志得意滿的時候,得知自己的老師蔡邕的女兒流落在匈奴,肯定是飽受苦楚生活得很不習(xí)慣,況且現(xiàn)在中原很強大了,不接回來沒面子,派了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要把她贖回來。
蔡文姬回到故鄉(xiāng)陳留郡,但除了斷壁殘垣,故鄉(xiāng)只留下回憶。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給田校尉董祀。這個婚姻并不和諧,算是曹操強扭的西瓜。你想董祀風(fēng)華正茂,一表人才,文化程度藝術(shù)修養(yǎng)都很高,是個自視甚高的人;蔡文姬三十五歲了,在被擄到匈奴之前已經(jīng)結(jié)過一次婚,本來相當(dāng)恩愛,后來丈夫咯血而死,還被說成克夫。如此女人,如殘花敗柳已不指望再有春天,要不是曹操的旨意董祀又怎會娶她?
即便如此,坎坷的命運還是緊緊咬住她不放。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丈夫董祀又犯罪當(dāng)死。當(dāng)時她顧不得丈夫平時對他她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
當(dāng)時曹操正在大宴賓客,有頭有臉的人物濟濟一堂,聽到門外報告求見,便對在座的賓客說道,蔡伯偕的女兒在外邊,我想各位應(yīng)該聽過她的才名,今天我跟大家一塊兒接見她。
蔡文姬走上堂來,跪下來,痛楚地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在座賓客詫嘆不已,曹操說道,事情確實值得同情,但文狀已派送去了,有什么辦法呀!蔡文姬懇求道,明公你廄馬萬匹,虎士成林,難道會可惜一匹馬,不去救一個垂死的性命嗎?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肯定也活不成,于是立刻派人快馬加鞭,追回文狀,并寬恕他的罪行。
這件事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有了很大的轉(zhuǎn)變,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隱居去吧,溯洛水而上,居住在林木繁茂的山麓。關(guān)于蔡琰的最終歸宿,史書上未見記載,成為了歷史留給世人的又一個謎題。
曹操看到蔡文姬在嚴冬季節(jié),蓬首跣足,心中大為不忍,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她換上,讓她在董祀回來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是個文學(xué)青年,跟蔡文姬談文學(xué),談讀書,在一次閑談中,曹操想起原來在蔡邕家里見過的豐富藏書,煞是羨慕呀。那時候可不像現(xiàn)在這么圖書泛濫,而是很珍貴的。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jīng)戰(zhàn)亂,已全部遺失,不過自己現(xiàn)在還能背出四百篇,曹操失望之余又非常驚喜,說,這樣吧,我派幾個抄書手到你家里,你背他們抄,怎么樣!蔡文姬惶恐回答,男女有別,到我家里不方便,你就給我筆,我自己記下來就是。這樣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滿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見蔡文姬心智的超群。
三國時代是個男人的世界,女人只是男人的物件,漂亮點的可以搶來搶去,不漂亮的可以隨著男人的失敗被處死。
《三國志》中除了為幾個皇后級別的女人立傳之外,幾乎沒有民間女人的身影。蔡文姬的命運,權(quán)當(dāng)為民間女人之一影吧!
蔡文姬博學(xué)多才,音樂天賦自小過人,6歲時隔著墻壁就聽出了哪根弦彈斷的聲音,長大后她更是琴藝超人,結(jié)合自己的悲慘經(jīng)歷,創(chuàng)作了哀怨惆悵,令人斷腸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傷亂離,作兩首《悲憤詩》,是中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應(yīng)曹操之請,憑自己出色的記憶力,將父親已散佚的書籍背誦出來,并親手繕寫清楚,文無遺誤,繼承了父親的事業(yè),為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有《蔡文姬集》傳世,后來不幸散失了。
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后人寫給蔡琰的詩
收聽更多歷史人物故事
請來酷聽聽書哦!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對曹操來說是忙碌的一年。這年年初,曹操起兵北征烏桓,至8月間終于統(tǒng)一北方,途中還留下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名篇;自己最屬意的小兒子曹沖病逝,曹操?親為請命,及亡,哀甚?(《三國志?鄧哀王曹沖傳》);孔子的后代孔融和神醫(yī)華佗先后得罪曹操,被曹操下令處死。
這一年,曹操可謂是悲喜交加,身心俱疲。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份里,曹操卻忙里偷閑,專門派人攜帶金璧去匈奴贖回了一個人,那就是東漢年間赫赫有名的才女蔡文姬。
對于文姬歸漢的原因,歷朝歷代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出于民族主義的驅(qū)使,有人說是為了繁榮大漢的文化事業(yè),《后漢書》中說?曹操素與邕(蔡文姬之父)交好?,因此接他的女兒回家。這些說法或許有一定道理,但綜合來看,事情并非如此簡單。
曹操畫像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我們將目光退回到兩千年前,從史實出發(fā),去探討歷史上真實的曹操與蔡文姬。
蔡文姬其人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昭姬,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才女?之一,晉朝時為避司馬昭的諱而改名文姬。盡管她的作品僅有《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流傳至今,但其文學(xué)價值早已被世人公認。此外,蔡文姬還擅長音律,九歲時便能根據(jù)琴弦斷裂的聲音判斷是哪一根弦,《三字經(jīng)》中便有?蔡文姬,能辨琴?的說法。
然而,正所謂?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出生名門、一身才華的蔡文姬卻命途多舛。關(guān)于她的身世,《后漢書?列女傳》中有一段簡短的記載:
(蔡文姬)博學(xué)有才辯,又妙于音律。適河?xùn)|衛(wèi)仲道。夫亡無子,歸寧于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于祀。
清代畫家李堅創(chuàng)作的《文姬思漢》
這段記載透露了幾個重要信息:第一,蔡文姬一生三嫁,初嫁未久便因丈夫去世而歸家;第二,戰(zhàn)亂中被匈奴擄走,在匈生活12年,還生了兩個孩子。第三,曹操用?金璧?將之贖回,也就是?文姬歸漢?。
這三點中,尤其第三點最耐人尋味。要知道,在古代戰(zhàn)爭期間,俘虜百姓是家常便飯,這樣的俘虜一般地位低下,《左傳》中便有?男為奴役,女為人妾?的記載。然而,被擄走的蔡文姬似乎價值連城,以至于曹操?以金璧贖之?黃金和玉璧是彼時最貴重的物品,玉璧更是權(quán)力的象征。加之在匈奴生活多年、育有二子,文姬是否愿意歸漢,其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傳世的《悲憤詩》中,蔡文姬這樣描述自己離開匈奴時的場景: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
人言母當(dāng)去,豈復(fù)有還時?
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
見此崩五內(nèi),恍惚生狂癡。
《胡笳十八拍》中亦有相似的描寫:
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悲號失聲兮誰得知,
與我生死兮逢此時。
愁為子兮日無光輝,
焉得羽翼兮將汝歸。
一步一遠兮足難移,
魂銷影兮恩愛遺。
十有三拍兮弦急調(diào)悲,
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這樣一來,?文姬歸漢?的故事便顯得有些詭異了:一方是剛剛統(tǒng)一北方、廢除三公、總覽朝廷大權(quán)的曹操,此刻卻低下身份,動用錢財金璧贖回一個俘虜;一方是在匈十二年、育有二子的母親,此時不得不忍受骨肉分離的命運。這似乎是件兩不討好的事。在這樣一個大業(yè)未成,甚至前途未卜的時刻,曹操為何要花費如此心思、財力接回蔡文姬呢?
報恩?撰書?史書中的疑點
報恩說
對于曹操接蔡文姬歸漢的原因,《后漢書》中給出的解釋是曹操與蔡文姬父親蔡邕交好:?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于祀。?
東漢文學(xué)家蔡邕
這里的?祀?指的是董祀曹操接回蔡文姬后,把她重嫁給了一個叫董祀的人。那么這個董祀是何許人呢?據(jù)《后漢書》記載,他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屯田都尉。《三國志?魏志?梁習(xí)傳》中有載:?習(xí)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領(lǐng)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種菽粟,以給人牛之費。?由此可見,?屯田都尉?不過是個領(lǐng)著六百人種地的小官,充其量相當(dāng)于今天的村長。
這樣一來,?報恩?說就顯得十分站不住腳。試想,如果曹操真的感念朋友之恩,千方百計將他的女兒接回來,難道會轉(zhuǎn)身把他嫁給一個小小村長?盡管蔡文姬曾被匈奴擄走,但畢竟也是名門之后,從古代倫理來看,哪怕讓她為前夫衛(wèi)仲道守寡,名聲也比這樣的三嫁要好聽得多。
而且,蔡文姬雖然作為?董祀妻?被列入《列女傳》,但傳中并無關(guān)于兩人夫妻感情的描寫。除蔡文姬外,《列女傳》中其他11人都有?共挽鹿車慈親垂愛?等描寫,由此可以推斷,蔡文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至于婚后的家境,《列女傳》中也寫明蔡文姬在三九天?蓬首徒行?假若曹操對其有一絲庇護,恐怕都不會落魄如此。
由此可見,?報恩?一說很難說是文姬歸漢的決定因素。
撰書說
?撰書說?同樣出自《后漢書?列女傳》。蔡文姬嫁給董祀后不久,董祀因事獲罪,蔡文姬衣衫不整地跑到曹操面前求情,曹操赦免了董祀的罪,趁機問文姬:?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當(dāng)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于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所謂?夫人家先多墳籍?,是指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曾收藏、編撰了很多部書籍,后來因戰(zhàn)亂失傳,所以曹操要接蔡文姬回來整理、復(fù)寫這些書籍,為大漢的文化事業(yè)做貢獻??紤]到曹操本身也有不錯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建安年間更是出現(xiàn)了?建安七子?的文化繁榮景象,撰書保護文化似乎也說得過去。
然而,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蔡文姬的作品只有《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傳世,另有一卷已經(jīng)失傳的《蔡文姬集》,并不見有這?四百篇書?。后世不少人說曹操要蔡文姬編修的是蔡邕曾參與編寫的史書《東觀漢記》,但事實上,《東觀漢記》是東漢的官方史書,照例由史官編寫,采用的素材也都是官方記敘,不會因為蔡邕去世而停滯不前,也不必專門把他的女兒找來接手這一工作。
而且,若曹操接蔡文姬歸漢真是出于傳承文化的目的,那就應(yīng)該在第一時間把工作安排下去,不用等到蔡文姬跑來為丈夫求情時才提起這件事。如果董祀不犯罪,曹操見不到蔡文姬,這項工作豈不是要長期拖下去?
大漢族主義
對于?文姬歸漢?,除了史書中這些說法外,今天更常見的解釋是曹操出于民族主義思想,認為漢人的才女不能流落到匈奴,才派人接回了蔡文姬。從宋朝開始,各類傳奇、戲本、小說中多采用這一說法,程硯秋的京劇《文姬歸漢》、郭沫若的話劇《蔡文姬》亦是以此作為核心。
程硯秋《文姬歸漢》
然而,從歷史的語境來看,這一說法同樣站不住腳。
實際上,漢唐兩代,中國并沒有成型的?民族主義?,漢朝時?漢人?的含義也不同于今日?!稘h書?武帝本紀》記載:?凡漢皇統(tǒng)御之下,皆以漢為傲。?可見彼時?漢?指的是大漢統(tǒng)治的國土,?漢人?便是全體大漢國民,而不是具體的民族概念。到了唐朝,契丹、高句麗等民族與其他國民一樣稱為?唐人?,而?滿蒙漢藏回五族共和?的概念更是清朝以后才出現(xiàn)。
以?漢人?視角解釋?文姬歸漢?其實是宋代的產(chǎn)物。尤其是經(jīng)歷了靖康之恥以后,南宋偏安杭州,由此激發(fā)了宋人強烈的民族情緒,?文姬歸漢?的敘事在這一時期達到高峰,以民族主義為核心創(chuàng)作的繪畫不計其數(shù),畫家張瑀的《文姬歸漢圖》便是其中的代表。
《文姬歸漢圖》(局部)
宋代以后,以民族主義解釋?文姬歸漢?漸漸占了主流,但身處東漢的曹操并無相應(yīng)的民族概念,董卓的不少部下就是胡人和羌人。戰(zhàn)亂中,匈奴擄走的漢人百姓不止蔡文姬一個,如果曹操真的是出于民族主義思想接文姬歸漢,那就應(yīng)該趁建安十年大破南匈奴之時把所有漢人一并接回來,而不是單單只接蔡文姬一人。
文姬歸漢的真正原因:曹操的私心與抱負
《三國演義》的流行使得?曹操愛人妻?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也有不少野史小說認為曹操貪圖文姬美色,所以千方百計接她歸漢。如果將這一點看做文姬歸漢的主要原因,自然是不具說服力的,但這一說法并不是完全捕風(fēng)捉影。
問題還是出在《列女傳》。何為?列女??《列女傳》的開篇有這樣一番自述:
《詩》《書》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賢妃助國君之政,哲婦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風(fēng),貞女亮明白之節(jié),則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咸漏焉。故自中興以后,綜其成事,述為《列女篇》。
換言之,古代史書的?列女傳?實為?烈女傳?,只有遵從封建禮教的女子才能入傳,《列女傳》中記載相關(guān)人物的事跡也基本只限于這些內(nèi)容。然而,被列入?列女傳?的蔡文姬有許多疑點:
第一,《后漢書》中共有12位?烈女?,蔡文姬名氣最大,卻敬陪末座,排在其他11人后面;第二,別的?烈女?由生到死記得清清楚楚,蔡文姬則相當(dāng)模糊,不僅生卒年不詳,而且記述只記到蔡文姬跑到曹操府上為董祀求情,然后戛然而止;第三,別的?烈女?都詳細記載了作為妻子的女性怎樣相夫教子、孝順長輩,而蔡文姬的三任丈夫被草草帶過,曹操的名字卻出現(xiàn)多次。
求情之夜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為何此后蔡文姬便從史書中消失無蹤?這些問題是歷史上的幾大疑案。從史書的習(xí)慣來看,隱去不寫,很可能是因忌憚而不能寫。這樣一來,說曹操與蔡文姬有不正當(dāng)關(guān)系,恐怕也不是捕風(fēng)捉影。
當(dāng)然,對于一代奸雄曹操來說,美色還是其次。曹操之所以要文姬歸漢,最主要的還是看重了其背后的政治意義。
建安十二年,曹操雖已統(tǒng)一北方、官至丞相,對內(nèi)對外做了許多大事,但落下的名聲卻不甚好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講究忠孝的古代飽受詬?。淮送?,由于曹操疑心甚重,輕易斬殺下屬,甚至連華佗這樣一介醫(yī)生都不放過,更是令朝野間敢怒不敢言。
而與之相對的便是蔡邕、蔡文姬父女。在奸邪輩出的漢末亂世,蔡邕清名在外,為人忠正,文學(xué)、書法、琴畫造詣頗深,在朝野間廣受尊敬,乃至死時?搢紳諸儒莫不流涕?,紹興的柯亭便是百姓為紀念蔡邕而建。蔡文姬又是赫赫有名的才女,父女兩人可以說是聲名遠揚。
柯亭
因此,曹操接文姬歸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經(jīng)此一事,曹操不僅可以借此籠絡(luò)蔡邕的門生故吏,更可以改善自己在下屬和民間百姓心中的形象。
再者,曹操已經(jīng)統(tǒng)一了北方,接下來便要考慮南下,背后的匈奴成為曹操的后顧之憂。從漢朝建立開始,大漢與匈奴的戰(zhàn)爭便從未停息,興平、建安年間,匈奴多次襲擾北方,曹操也曾在建安十年率兵征討南匈奴。如今曹操借文姬歸漢一事向匈奴獻上金子和玉璧,等于是與匈奴交好,變相招安,穩(wěn)定了后方,從而為向南進軍掃除障礙。
曹操接下來的動作也佐證了這一點:建安十三年開春,曹操下令訓(xùn)練水兵,為進軍吳楚之地做準備。半年后,曹操出兵南征。
由此來看,接回蔡文姬,從而收買人心、安定后方,其實正是曹操構(gòu)想的稱霸宏圖中的一步棋,而蔡文姬,不過是這盤棋中的一顆棋子而已。
從此后歷史的發(fā)展來看,這步棋走得還算不錯,此后十幾年間匈奴安分守己,朝中也無人挑戰(zhàn)曹操的地位。只可惜曹操走錯了下一步棋,終究沒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南方的愿望建安十三年,等待他的是一敗涂地的赤壁之戰(zhà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3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同樣是“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