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又稱蕃王:是介于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tǒng)治者,有自己的藩王國。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分封制一再作亂。比如在西漢時期,吳王劉濞就聯(lián)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jì)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漢景帝年間發(fā)起了“七國之亂”。再比如西晉時期,八王之亂時間長,波及廣,成為西晉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至于唐朝時期,各地的節(jié)度使,和藩王具有相似性,所以被稱之為藩鎮(zhèn),而唐朝的滅亡,自然也和藩鎮(zhèn)割據(jù)存在直接的關(guān)系。那么,問題來了,這么多的經(jīng)驗教訓(xùn),為何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還要采用藩王制度,分封25個藩王呢?
一
首先,根據(jù)《明史》等史料的記載,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在借鑒歷代藩王分封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將其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于邊疆及內(nèi)地的主要城市。由此,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分封了25個藩王,在數(shù)量上完全不輸西漢、西晉等朝代的藩王了。
那么,問題來了,基于什么的理由,朱元璋才要冒著藩王割據(jù)的風(fēng)險來建立藩王制度呢?對此,在筆者看來,朱元璋之所以這么做,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diǎn)。一方面,這是明朝初期的形勢,存在分封藩王的必要。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僅外有北元勢力,內(nèi)部也是人心尚未完全歸附。在元末明朝之際,各地的起義力量蜂擁而起,而朱元璋只是其中的一個。
二
雖然朱元璋擊敗了張士誠、陳友諒等對手,笑到了最后。但是,想要完全掌握天下,自然需要一個過程。更為關(guān)鍵的是,元朝雖然成為了歷史,但是,北元等游牧民族勢力,依然虎視眈眈,這都是讓朱元璋十分頭疼的問題。于是,朱元璋分封了25個藩王,這些藩王中,一部分位于北方邊境地區(qū),比如大家熟悉的燕王朱棣等,也有部分藩王位于內(nèi)地的主要城市,起到扼守要地的重任。
綜上,通過這一布局,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自然可以迅速掌控天下,一旦各地出現(xiàn)叛亂或者北元入侵的話,那么這些擁有兵權(quán)的藩王可以迅速響應(yīng)。畢竟都是朱元璋的親人,對于他來說,自然非常信任這些藩王。而這,自然也是西漢、西晉等朝代分封藩王的重要初衷。
三
另一方面,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清除了不少功臣。對此,在筆者看來,清理功臣和分封藩王之間,實際上相輔相成。在明朝初期,不少功臣行為逾矩,甚至有謀反等大逆不道之舉,比如胡惟庸、藍(lán)玉、李善長等人。在清除掉這些功臣后,朱元璋自然需要分封藩王來拱衛(wèi)皇室。當(dāng)然,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藩王,也可以說是朱元璋用來取代功臣的。
在朱元璋看來,不管是功臣之后,還是藩王之后,都會對明朝皇室忠心耿耿。而相對于功臣,朱元璋無疑更加信任自己的親人。此外,顧念親情,正是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眾所周知,相對于漢高祖劉邦,朱元璋的出身,可謂更加貧苦,這在古代歷史上的開國皇帝中,幾乎無人可以相提并論。
四
最后,對于童年、少年吃盡苦頭的朱元璋,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后人也品嘗同樣的滋味。因此,朱元璋分封藩王,自然是想給這些親人一個穩(wěn)定的港灣,促使他們的生活擁有一個長遠(yuǎn)的保障。同樣的道理,漢高祖劉邦在建立西漢后,除了異姓王,也分封了眾多劉氏宗室為藩王。在明朝時期,藩府的爵祿有細(xì)致規(guī)定,等級有親王、郡王、鎮(zhèn)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各個等級有不同的俸祿待遇。
雖然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藩王制度還是導(dǎo)致了很多負(fù)面影響,這不僅是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擊敗建文帝朱允炆,更因為明朝后期,藩王宗室?guī)淼馁Y源消耗,無疑拖累了明朝朝廷,成為明朝走向滅亡的原因。對于朱元璋一手建立的藩王制度,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diǎn),讓我們一起討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3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