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的三大遺憾分別是什么?感興趣的讀者和對百科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公元221年7月,劉備剛剛登基三個月,心中卻沒有絲毫當皇帝的喜悅,他得知二弟被殺害之后,一心只想為關羽報仇,固未有聽取諸葛亮和趙云的勸告,親自率蜀中大軍對東吳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東吳之主孫權求和無果后,只得趕忙點將,派陸遜前去迎戰(zhàn)。陸遜接受如此重任后,一開始采取堅守不攻的策略,雖是引起了軍中不少將軍的反對跟冷嘲熱諷,但卻決意如此,更是下令再有言出戰(zhàn)者力斬。
劉備千里奔襲而來,本是一路過關斬將企求速戰(zhàn)速決,可卻被陸遜的“消極”防守給耽誤。當時正值酷暑時節(jié),他只能下令將軍營設于密林之中屯兵休整,再做圖謀。與此同時,陸遜果斷地找準并把握住時機,突然下令出擊蜀軍,火燒蜀軍七百里營寨。
《傅子》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余,劉備僅以身免。臨終前,他才再次想起來諸葛亮等人的勸阻,悔意頓生。
熟讀三國的應該都知道,劉備之所以能夠翻身,就是從三顧茅廬,成功請出諸葛亮開始。而他在剛剛稱帝后便當眾拒絕諸葛亮的跪地勸諫,白白將諸葛亮多年嘔心瀝血培養(yǎng)的蜀中大軍揮霍的慘不忍睹,更打破了諸葛亮的多年的穩(wěn)健謀劃。
這還遠遠不止,須知夷陵那一戰(zhàn)的成敗,足可決定未來天下歸屬,然而劉備一意孤行的發(fā)動遠征,卻依舊不聽取諸葛亮的勸告胡亂扎營,最終導致大敗的無顏回到蜀中見父老鄉(xiāng)親,這足以算得上劉備此生最大的遺憾之一。
在白帝城托孤的那一刻,劉備深深為自己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感到了后悔莫及。當年曹操在消滅呂布勢力后將其活捉,呂布表示愿意投降,曹操那時猶豫不決,問劉備“何如”?
劉備聽見后回答:“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這意思是:你難道忘了這呂布是怎樣對待丁源和董卓的嗎?曹操聽到劉備如此說之后,即刻下令就呂布殺掉、
眾所周知,呂布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不過他曾在轅門射戟時救過劉備一次,可沒想到最后卻栽在劉備手上,難怪他臨死前還大喊大罵:世上最無信者“。
再者說,劉備是以仁義名揚天下,而他卻勸曹操殺一個對自己有恩的人,這對其名聲影響甚大,更將自己真正的城府,因這句話而暴露在天下智士面前。
要知道劉備進蜀川之時,劉璋門下多位忠義之士都死諫主公,切莫讓狼子野心的偽君子劉備如蜀川,這樣無疑等于引狼入室,結果定會是被反咬一口??上㈣爸鴮嵃等跤趾?,才會不聽勸解,最終導致自己失去祖宗封地。當然,劉備也同樣有所損失。
試想如果劉備若是當年在呂布這件事情上選擇沉默或是幫忙求情,以曹操的秉性同樣是照殺不誤,但他大仁大義的名義卻頓時高下立判,對后來的爭霸之路定會更加順暢一些,對于青史留名也定會更加正面一些。所以他這關于呂布的一語泄漏真面目,也算是生前一大遺憾。
公元219年,關羽孤軍北伐,卻被東吳呂蒙生擒殺害,劉備知道后大叫一聲,昏倒在地。之后更是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苦。在他見國稱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為關羽報仇,宣布討伐東吳。江東孫權屢戰(zhàn)屢敗,不得已選擇求和,卻被劉備拒絕。
當年桃園三結義之情就像昨日發(fā)生,可惜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多位蜀將戰(zhàn)死,在劉備駐扎白帝城之后,孫權二次求和,為了其它的兄弟,劉備也只能無奈選擇同意。
須知那年三人共結義,佳話美名天下傳。多年雖未建功業(yè),仍有兄弟伴身邊!若從陰謀論的立場說起劉備的厚黑,認為他以仁義之名招募過來的天下之士皆是為他打江山的助力,那么張飛跟關羽絕對是他真心認可的兄弟。
須知一個男人十多年的事業(yè)低谷,身邊卻始終有兩位兄弟對自己不離不棄,而且關羽更是心高氣傲誰都不服,偏偏服他的真英雄,那年曹操重金重情收買都不曾變質,這樣的豪杰豈能不生死與共。
可到了最后,劉備依舊未能踏平東吳為關羽殉葬,這對劉備而言,未能給關羽報仇始終是終生遺憾。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4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劉禪在位幾十年,沒想過討伐東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