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即宋哲宗,原名趙傭,宋神宗趙頊第六子,生母是欽成皇后朱氏,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共15年,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豐八年(1085年),被立為太子,同年即位,年僅十歲,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臨朝聽政。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趙煦開始親政。在位時,下令紹述并實施元豐新法,罷舊黨宰相范純?nèi)?、呂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在軍事上重啟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qū),并發(fā)動兩次平夏城之戰(zhàn),使西夏臣服。1100年,趙煦病逝,年僅二十五歲,謚號憲元顯德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廟號哲宗,葬于永泰陵。
主要成就
政治
趙煦在高太后生前就對她一味廢罷新法、打擊新黨的作為不滿,想繼承神宗遺志推行新法,親政后不久即恢復新黨主將章惇、呂惠卿的階官、職名。元祐九年(1094年)二月,首倡“紹述”的鄧潤甫、李清臣同時任執(zhí)政。四月,趙煦改年號為紹圣,明確宣示繼承神宗改革事業(yè),反對新法的執(zhí)政蘇轍被貶出任知州,袒護蘇轍的首相范純?nèi)室脖毁H出任知府。章惇成為首相,曾布入主樞密院,蔡卞、許將、黃履等先后任執(zhí)政,林希任同知樞密院事,變法派控制了朝政。
新黨執(zhí)政后,各項新法先后恢復,并根據(jù)神宗時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進,以便于推行;但也采用一些元祐時制定的法規(guī)。元符元年(1098年)八月,章惇進呈《新修海行敕令格式》時,“其間有元豐所無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以致哲宗詢問章惇等:“元祐亦有可取乎?”最終“取其是者修立”。這反映出章惇為首的改革派,不像元祐時舊黨那樣,對熙寧、元豐時的政令采取一味排斥的態(tài)度。當時的政治也比較清明,如哲宗親政的七年,章惇獨相,“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四子連登科,獨季子援嘗為校書郎(從八品),余皆隨牒東銓仕州縣,迄無顯者”,就是很好的例證。
但在打擊舊黨方面,新黨的做法有過之而無不及。舊黨的重要官員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相繼被貶往廣南東路(今廣東)。已被貶為知府的范純?nèi)蔬€曾上奏論救,以致最終也被貶往永州(今屬湖南)。司馬光、呂公著終于被奪謚毀碑。此外,韓維、蘇軾、程頤等數(shù)十人也被相繼貶官。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蹇序辰、安惇請求設“看詳訴理文字所”(訴理所),對元祐初的訴理案件進行復查,這將擴大打擊舊黨成員,章惇聞言,遲疑未應,蔡卞即刻“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默然無言,于是“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這種做法,逞快一時而貽害無窮,誠如《宋史·哲宗紀》所說:“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
在哲宗親政時期,打擊守舊派愈演愈烈,成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進行改革,其情況同守舊派當政的元祐時期相類似,新舊黨爭始終未能解決,北宋政權遂逐漸走向衰落。與此同時,經(jīng)濟上紹述雖以恢復新法為號召,實質(zhì)上只是恢復元豐年間實施的條例,熙寧新法注重發(fā)展生產(chǎn)的內(nèi)容被閹割了,而在抑制兼并勢力等方面,比起元豐來更大為倒退,社會改革的進步性質(zhì)喪失殆盡。
軍事
元祐年間舊黨回朝,摒棄了新黨開邊政策。為鞏固邊防,宋廷采用折衷路線,退還米脂、浮圖、葭蘆、安疆四寨,企圖向西夏示好。但西夏后族梁氏執(zhí)意通過軍事勝利來鞏固權力,求和的意愿不甚明顯。故而,宋廷開始重新思考如何設定邊防戰(zhàn)略。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環(huán)慶路戰(zhàn)區(qū)主帥章楶獲除提出“淺攻之計” [35] 。他認為“大抵戰(zhàn)兵在外,守軍乃敢堅壁”,主張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帥府應即下令各將兵馬出城,“擇利駐劄,高險遠望,即不聚一處。賊馬追逐,又令引避”。那樣,敵軍有后顧之憂,便不能從事持續(xù)的攻堅或抄掠。西夏若敢長軀深入,則宋軍可扼其退路伏擊。
在這種思想的指揮下,章楶等人開展了一系列戰(zhàn)事:
洪德城戰(zhàn)役: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西夏梁太后率領號稱數(shù)十萬的大軍親征,沿馬嶺水(今環(huán)江)發(fā)動強大攻勢,圍環(huán)州(今環(huán)縣)及烏蘭、肅遠、洪德、永和等寨。章楶先派皇城使折可適等部約一萬移師馬嶺,與慶州方面分頭控扼,另派人在環(huán)州近城百里的水源下毒。后又派兵五千赴援環(huán)州,準備對西夏的反擊。折可適探得西夏退兵后,便領軍前往洪德城。在西夏主力從環(huán)州撤圍時,在撤退路旁設伏,待西夏“前軍已遠,中寨方來”時發(fā)兵出擊,截斷西夏軍,使西夏大敗,梁太后僅以身免。此役,宋軍斬得首級千余,墜崖及被毒死者無法統(tǒng)計,繳獲馬六百余匹、駝九百余匹。
第一次平夏城之戰(zhàn):元祐八年(1093年)到紹圣二年(1095年),宋廷重新調(diào)動陜西前沿的人事任命。新黨強硬派呂惠卿當上鄜延路經(jīng)略使,孫路繼任河東路經(jīng)略使;武將王文郁成為熙河路經(jīng)略使,章楶出任涇原路經(jīng)略使;開封方面,朝廷重建了戰(zhàn)時政府和戰(zhàn)區(qū)指揮體系。紹圣三年(1096年),呂惠卿在五十日內(nèi)組織了十四次小規(guī)模的出擊行動,激起夏人反撲。在同年末的延安府一役,西夏集結(jié)五十萬大軍,分兵三路,意圖擊潰鄜延路的軍事力量。呂惠卿成功保衛(wèi)延安府,使夏軍轉(zhuǎn)而攻陷金明寨,殺死近三千名宋軍。是役以西夏的戰(zhàn)術勝利而結(jié)束。但以五十萬人殺死不到三千名宋軍,戰(zhàn)果微不足道。正當西夏集中兵力攻擊鄜延路時,熙河路經(jīng)略司便趁機構(gòu)筑女遮谷的防御工事,保護貫通通遠軍到蘭州的路線。紹圣四年(1097年)初,章楶一面派軍筑城,一面命各路佯攻,分散西夏軍注意力。西夏與獲得支援的涇原路宋軍在近天都山的石門口交戰(zhàn),但被擊敗。宋軍在建筑石門城和好水河的二十二天工程中,能進一步控制附近有利地帶。竣工后,這兩座城名為平夏城和靈平寨。
第二次平夏城之戰(zhàn):由于西夏軍的敗退,陜西五路收復自元豐八年(1085年)后失去的堡寨,并在西夏境內(nèi)構(gòu)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建立數(shù)道防線,以逐步推進的方式,蠶食西夏土地,甚至威脅到西夏的農(nóng)耕地。元符元年(1098年),梁太后統(tǒng)領聲稱超過百萬(實際上只稍多于三十萬)西夏的軍,向“視諸壘最大,郭成最知兵”的平夏城展開猛烈的攻勢。六路統(tǒng)軍嵬名阿埋負責包圍平夏城,西壽監(jiān)軍司妹勒都逋則奉命攔截宋方援軍。在他們的指揮下,西夏軍隊同時包圍六座新近建成的宋軍堡寨。不過,西夏圍攻平夏城長達十三天,始終不能攻克,只得連夜撤退,被宋軍伏兵重創(chuàng)。章楶派騎兵滲入天都山,擒獲包括嵬名阿埋、司妹勒都逋在內(nèi)的三千余人,繳獲牛羊十萬頭(只)。同時,宋軍蕃將李忠杰也組織騎兵滲入剡子山,襲擊卓羅監(jiān)軍司的大本營,統(tǒng)軍仁多保忠僅以身免。 [36] 在遼朝的調(diào)停下,趙煦允許西夏的求和,宋方則在前線加緊修筑了橫山和天都山的防御工事,沿橫山綿延超過三百里,將黨項人驅(qū)趕到沙漠地帶。至元符二年(1099年)秋,涇原和熙河兩路完成會州及其余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確認從蘭州經(jīng)黃河到會州,再沿天都山北巒穿過沒煙峽,最后抵達平夏城的領土。同年底,雙方和平,宋夏新疆界確立。
《宋史》編修者評說:“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哲宗亦為之寢兵。楶立邊功,為西方最?!?足以標志著趙煦一朝在外交和軍事上的成就。
河湟之役
趙煦親政之后,決定重啟河湟之役,對青唐唃廝啰政權出兵。綜合陳均 《九朝編年備要》等史籍記述,及趙煦親政后的情況判斷,王贍、王厚因青唐吐蕃內(nèi)部出現(xiàn)分裂,利用宋廷“紹述” 的有利時機“同獻議復故地”,并得到宰相章惇的全力支持,才使宋廷決定重新出師。
北宋在河湟地區(qū)的軍事活動從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正式展開,至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廷政局再變,詔棄鄯州、湟州“以畀吐蕃”,歷時近十個月。
宋方從一開始攻城掠地即比較順利, 基本上占據(jù)主動地位。邈川“部屬繁庶,形勢險要,南拒河州,東拒蘭州,皆二百里”,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宋軍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出師。七月,副將王贍領軍率先渡過黃河,先下隴朱黑城,順利攻取邈川。八月,吐蕃首領瞎征自青唐脫身來降。吐蕃“宗哥酋舍欽腳求內(nèi)附,贍遣禆將王詠率五千騎赴之。既入,而諸羌變,詠馳書告急,王厚使高永年救之,乃免”。王厚的有力配合確保了整個戰(zhàn)役的順利進行。九月,王贍占領青唐,宋以青唐為鄯州,以邈川為湟州。但宋軍占領河湟后,遭遇吐蕃反抗,后方供應不繼,于次年開始撤出河湟。
文化
元祐更化時期,舊黨恢復熙寧變法時期廢止的“詩賦取士”,定制以詩賦、經(jīng)義兩類取進士。到趙煦親政后,完全恢復新法,“詔進士罷詩賦,專習經(jīng)義,廷對仍試策”。在科舉中更以策論試題明確表示朝廷的主張,以應試者是否斥責元祐主政者司馬光等來定棄取,開了黨爭直接干預科舉的先河。
趙煦在位期間,水利、科技等方面都有所發(fā)展,頒布高麗所獻《黃帝針經(jīng)》,向高麗輸送《冊府元龜》,進行文化科技交流。
外交
遼朝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崩逝;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逝世,宋方皆遵循成例,告哀于遼朝,遼方亦遣使吊祭。并曾遣使祝賀趙煦即位。
在元祐、紹圣時期,宋夏頻生摩擦,遼朝則居于一種調(diào)停的姿態(tài)。
西夏
元豐八年(1085年),西夏遣使進助神宗山陵馬;宋方因“夏國主母卒”,遣使吊祭。元祐元年(1086年),夏人遣使祝賀趙煦即位。夏惠宗李秉常死后,夏人遣使告哀,宋廷亦遣使往吊,并于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封李秉常子李乾順為“夏國主”。
但自元祐二年(1087年)初,西夏開始對宋發(fā)動小規(guī)模進攻,宋廷亦認為“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逆命”,于是詔令諸路帥臣嚴兵守備。朝臣同意將西北的浮屠、安強、葭蘆、米脂等四寨放棄給西夏,以試探西夏方面的和平意愿,但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夏人屢次犯邊。至趙煦親政后,采取強硬姿態(tài),主動發(fā)動攻勢,夏人被迫謝罪,但宋廷“卻其使不納”。經(jīng)遼朝調(diào)停后,宋方同意議和,使西夏重新臣服。
河湟吐蕃
元豐八年(1085年),加青唐(今青海西寧)唃廝啰首領董氈(董氈已死,實為其養(yǎng)子阿里骨掌權)為檢校太尉,次年又承認阿里骨的地位,命他襲任河西軍節(jié)度使、邈川(今青海樂都)首領。
隨后,阿里骨開始覬覦熙河土地。元祐二年(1087年),河湟首領結(jié)咓齪入熙河,以圖收復故土,被擊敗[11]。宋將種誼收復洮州,擒獲青唐大將鬼章青宜結(jié)。次年初,阿里骨奉表認罪,并再次入貢,得到赦免。
元祐五年(1090年)、元祐七年(1092年),阿里骨均遣使入貢。紹圣元年(1094年),進獻獅子。次年再入貢。
紹圣四年(1097年),宋廷冊封阿里骨之子瞎征為河西軍節(jié)度使、邈川首領。元符元年(1098年),瞎征遣使入貢。次年,宋將王贍攻取邈川、青唐,招降瞎征。
西南蕃
元祐二年(1087年)、元祐三年(1088年),“西南蕃”兩次遣使進貢。西南五蕃(龍蕃、張蕃、程蕃、羅蕃、韋蕃)頻繁遣使入貢。
高麗
元豐八年(1085年)、元祐五年至七年(1090年—1092年),高麗宣宗王運四次遣使進貢,宋廷亦曾回賜器物。元祐八年(1093年)正月,宋廷將高麗所獻的《黃帝針經(jīng)》頒行天下。
元符元年(1098年),高麗肅宗王颙遣使進貢。元符二年(1099年),宋廷“詔許高麗國王遣士賓貢”。
西域(含中西亞)
吞并于闐國的喀喇汗王朝(即宋方史籍所稱的于闐、黑汗)與宋廷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往來不絕,在趙煦在位期間,雙方往來頻繁:元豐八年(1085年),黑汗進貢獅子,被宋廷婉拒。次年,宋廷回賜器物。年底,黑汗再次進貢。元祐二年(1087年),宋廷加賜其金帶、錦袍、器幣等。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四年(1089年),黑汗兩次入貢。元祐四年(1089年),邈黎國(一說即西亞木剌夷國)使者攜“于闐國黑汗王”等入貢。紹圣三年(1096年),黑汗與龜茲國一同來貢。紹圣四年(1097年),黑汗王自稱進攻西夏三州,派其子入貢奏稟。
元豐八年(1085年)、紹圣三年(1096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大食(應指阿拉伯帝國)遣使“入貢”。元祐三年(1088年),位于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麻離拔國遣使入貢。
拜占庭帝國
據(jù)稱,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拜占庭帝國(中國史籍稱拂箖國)遣使到訪。
東南亞
元豐八年(1085年),加交趾國王李乾德(越南李朝仁宗)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祐二年(1087年),李乾德遣使進貢。三個月后,宋廷進封李乾德為南平王。元祐六年(1091年),宋廷賜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并加實封食邑,李乾德亦再遣使進貢。紹圣二年(1095年),李乾德遣使進貢。
元祐元年(1086年)、元祐七年(1092年),占城兩次遣使進貢。
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五年(1090年)、元祐六年(1091年)及紹圣元年(1094年)、紹圣二年(1095年),室利佛逝四次遣使入貢。
藝術
趙煦善書法,陶宗儀在《書史會要》中稱其“翰墨亦佳”。
北宋自從太祖太宗之后,歷代皇帝在軍事上都是失利失地居多,比如被吹上天的宋仁宗,在位期間西夏正式獨立,還把北宋打的落花流水,變法的宋神宗起初軍事占優(yōu),結(jié)果最終也遭遇慘敗,唯有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對外取得連番大勝,壓得西夏臣服,奪回了青唐地區(qū),他就是宋神宗的兒子宋哲宗。宋哲宗在位前期受到太后掣肘,但是親政之后重用變法大臣,國力顯著增強,對外也連連獲勝,要不是宋哲宗早早死亡,說不定能滅掉西夏也未可知。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成就顯著的皇帝,卻少有人知,甚至還有人故意抹黑或者忽略宋哲宗的存在,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這就涉及宋朝黨爭事件了,宋哲宗是宋神宗的兒子,而宋神宗在位期間一直推行變法,即便在王安石下臺后哦依然沒有改變,可是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掌權,全盤踢開新黨,啟用舊黨人士,打壓新黨,并且還試圖讓哲宗反對自己的父親神宗,這些種種倒行逆施的做法甚至連舊黨有些人都覺得太過分了。 在宋哲宗親政之后,恢復了神宗時代的變法,再行新法,啟用新黨人士,國力大振,連連擊敗西夏,奪回了青唐地區(qū),迫使西夏臣服,這些功勞可說是宋代皇帝自太宗之后就沒人可以達到了,但是問題在于,宋哲宗早死,之后宋徽宗雖然也啟用新法,但是他啟用的新黨人士和宋哲宗啟用的新黨完全不同,比如宋哲宗時代的功臣章惇就因為反對宋徽宗繼位遭到冷遇,換上來的是蔡京等人。 而宋徽宗在位多年,和兒子宋欽宗斷送了北宋,所以南宋時代反思的時候,就認為新法和新黨是北宋滅亡的緣由,所以對王安石和新法新黨人士頗多批評,甚至連宋神宗都極力反對,而立下如此大功的宋哲宗要么就干脆被遺忘,要么就干脆抹黑。 而為何舊黨能做到這點呢,這就要拜舊黨的代表人物司馬光所賜了,司馬光是舊黨核心,他對新黨新法的打擊連同是舊黨的人都覺得過分,而他最擅長的還是制造輿論,比如著名的資治通鑒,表面上是史學,實際上在其中加了許多料以表達司馬光反對變法的態(tài)度。 到了后世舊黨的徒子徒孫就學到了這招,比如朱熹就一點點掌握話語權,元朝修撰宋史的時候,負責修撰的都是舊黨人士,一個個把新黨都列入了奸臣傳中,既然他們對新黨如此不客氣,對宋哲宗怎么會客氣呢?像打壓宋哲宗多年的高太后,明明宋哲宗年紀已到可以親政了,依然把持朝政不放,要是放到其他時候,就是武則天呂后慈禧這樣的評價了,可是史書上對她大肆吹捧,甚至把宋哲宗親政后壓倒西夏的功勞歸咎于高太后,稱贊其為女中堯舜,要知道高太后根本對外毫無作為,宋哲宗親政后才開始策劃對夏戰(zhàn)爭,取得勝利后高太后都死六年了,就這樣還能吹捧高太后,只能說宋朝黨爭已經(jīng)直接影響到了歷史評價,所以宋哲宗這位北宋極有作為的皇帝都被抹黑和忽視了。
年份:元佑、邵生、傅園。
在位時間: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信仰:玄門
謚號:賢德吳銳齊孝帝
元豐八年中期,宋神宗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無法處理和懲治朝政。趙的仆人被任命為皇太子,高太后暫聽朝政。宗申透露,他同意。高皇后過著高貴的生活。她的曾祖父是宋初有名的高瓊,母親是北宋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姑姑是仁宗曹皇后。她年輕的時候,高皇后和英宗住在宮里,曹皇后視她為親生女兒。后來,仁宗和曹皇后親自為他們主持婚禮。事先說好“皇帝娶媳婦,皇后娶女兒。”這種與皇室的家族關系無疑有助于穩(wěn)定高在宮中的地位。高太后經(jīng)歷了仁宗在仁、英、神三朝建立后備軍,英宗的溥儀風云,的熙豐變法等。她有著良好的政治記錄。哲宗繼續(xù)即位后,她抑郁的自身信用被摧毀,于是她極力將北宋的第一次復興化為烏有。
生病的時候,他的小兒子,延安郡王趙丫鬟才9歲,而他的兩個弟弟都還小。雍王趙昊36歲,曹王趙琪30歲。從名聲、地位、身世來說,兩人都有當皇帝的資格。事先,大臣蔡確、邢恕也有立二王之意。他們原以為高太后的侄兒高公華和高已經(jīng)達到了目的。邢叔以賞花的名義請他們到自己的府邸,并告訴他們宗申的病已經(jīng)沒有救了。延安郡王年輕,王勇和王草很聰明,可以繼承王位。高華嚇了一跳,明顯露出了自己的表現(xiàn)。這是邢叔有意奉承他們,和高一起離開邢府。邢恕見詭計難得逞,決定立趙仆,以奪策立之功,乘隙除去與相爭的王玨。當蔡鎮(zhèn)和王玨一起去宗申的時候,他問王玨對商場的對峙有什么看法。然而黑暗派了開封知府蔡京在暗中埋伏殺手,王爵只需說兩句話就能殺死他。王玨,膽小怕事,以“三用宰相”聞名。蔡一問,王玨慢吞吞地答道:“皇上有個兒子。”言下之意是要建立趙的仆人。王玨這次主意很大,蔡實在不行,只好四處宣揚,說自己立了大功,卻誣告高太后和王玨有廢趙仆之意,給他死后帶來大禍。
不僅朝鮮的大臣們另有打算,趙昊和趙志也對王儲的選舉極為關注。他們經(jīng)常去皇宮探望宗申的病情。見到宗申后,趙昊徑直去了高太后的辦公室,試圖找出或討論些什么。上帝只能“看著”,仿佛察覺到了弟弟們的意圖。當宗申病危時,趙昊甚至要求留在宗申身邊治療他的疾病。太后看出兩位王子居心不良。作為預防措施,她下令人們關閉宮門,并停止兩個國王的生活區(qū)的差異。事實上,她要求他們打破他們的動機。與此同時,加快了設立趙家仆庫的措施,在暗處偷偷制作了一件10歲小孩穿的朝服,以備不時之需。
今年三月,大臣們來謁見時,高太后公開稱贊趙王的仆人莊重的氣質(zhì)和聰明才智。自從宗申生病后,她一直在抄寫佛教經(jīng)文
哲宗即位時,只要他10歲,太后高泰就在朝鮮。高皇后在王朝結(jié)束后任命保守派官員司馬光為宰相。“凡自寧以來,使政事便利者,應依序傳世?!彼抉R光上臺后,肆無忌憚地無視新法,“聽太皇太后的”。宋哲宗對此不滿。
元佑八年,高泰駕崩,哲宗執(zhí)掌朝政。哲宗上臺后,對司馬光評頭論足,將蘇軾、蘇轍等老黨員貶謫到嶺南,然后重用張盾、曾布等維新派,規(guī)定王安石護甲、免役、青苗等法,從而減輕農(nóng)民負擔,扭轉(zhuǎn)國家局面。次年改元朝為少圣,不再與西夏談判。我們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求和。元三年正月十二日,傅病逝于汴京。
哲宗是北宋一位有成就的皇帝。不,新黨和舊黨之間的外部黨爭沒有得到處理,而是在宋哲宗執(zhí)政時代加劇了,其中一些導致了法院的動蕩。
政治斗爭在哲宗即位時,高太后多次透露自己天性安靜,垂簾聽政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絲毫沒有放松權利。在高太后垂簾聽政的年代,所有重大軍務都是她和幾位大臣說了算,年輕的哲宗在國家大事上幾乎沒有發(fā)言權。大臣們也認為哲宗年輕,一切都要靠高太后。在班里,哲宗的寶座和高太后是絕對對號入座的。大臣們總是稱呼太后,背對著哲宗,不轉(zhuǎn)身向哲宗報告。結(jié)果,哲宗在談到他上臺后掛的簾子時說,他在朝鮮只能看官員的臀部和背部。哲宗17歲那年,高太后本應回到朝廷,但她仍積極聽政。在這一點上,大臣們還有點太后的前奏。如果有文告,他們一定要聽太后的話,也不勸太多把簾子拉回來。高太后和大臣們的這種立場激怒了哲宗,哲宗對他們恨之入骨,這也是哲宗上臺后極力貶低大臣的原因之一。
宋哲宗簡介
宋哲宗趙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傭,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生于熙寧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年僅24歲,葬永泰陵。
宋哲宗歷史故事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趙煦,漢族,宋神宗第六子。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 元豐五年(1082)封延安郡王。八年,立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聽政。元祐八年(1093),太后去世,親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紹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廟號哲宗,葬永泰陵。事見《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紀》。
哲宗登基時,只有10歲,由高太后執(zhí)政。高太后執(zhí)政后,任用頑固派大官司馬光為宰相。司馬光一上臺,就把神宗時的?王安石變法?(熙寧變法)全部廢止。宋哲宗對于司馬光與高太后的執(zhí)政與壓制感到不滿。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親政。哲宗親政后表明紹述,追貶司馬光,并貶謫蘇軾、蘇轍等舊黨黨人于嶺南(今廣西一帶),接著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減輕農(nóng)民負擔,使國勢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紹圣?,并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汴京(今河南開封)。 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激化,種下了北宋滅亡的原因。
垂簾太后和影子皇帝
元豐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趨惡化,不能處理朝政。王趙傭為皇儲,由皇太后高氏暫時聽政,神宗表示同意。宋哲宗坐像高太后出身尊貴,其曾祖是宋初名將高瓊,母親為北宋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時,高太后與英宗都住在宮中,曹皇后視她如親生女兒。后來,仁宗和曹皇后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說,這種世家與皇室之間的聯(lián)姻無疑有助于鞏固高氏在宮中的地位。高太后經(jīng)歷了仁、英、神三朝中發(fā)生的仁宗立儲、英宗濮議風波和神宗熙豐變法等事,政治經(jīng)驗很豐富,她在保證哲宗繼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時,他年齡最大的兒子延安郡王趙傭才10歲,而兩個同母弟弟卻年富力強,雍王趙顥36歲,曹王趙頵30歲,論聲望、地位和出身,兩人中的任何一個都有資格做皇帝。當時,大臣蔡確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們曾想通過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達到目的。邢恕以賞花為名將二人邀請到自己府中,對他們說神宗的病情已無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大驚,明確表示,這是邢恕想陷害他們?nèi)遥泵εc高公紀一起離開邢府。蔡確和邢恕見陰謀難以得逞,便決定擁立趙傭,以奪策立之功,并趁機除掉與蔡確有矛盾的王珪。蔡確在與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時,問王珪對立儲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卻派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暗處,只要王珪稍有異議,就將他殺死。王珪膽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稱?取圣旨?,皇帝裁決后,他稱?領圣旨?,傳達旨意是?已得圣旨?)。見蔡確相問,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趙傭。王珪這一次卻很有主張,蔡確無法,便只好四處張揚,說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卻反誣高太后和王珪有廢立趙傭之意,此事在后來給他招來大禍。 不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趙顥和趙頵也極為關注選立皇儲一事。他們時常去皇宮探視神宗病情,看過神宗后,趙顥還徑直去高太后處,試圖探聽或是談論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視之?,似乎也察覺到弟弟們的意圖。到了神宗彌留之際,趙顥甚至還請求留在神宗身邊侍寢。高太后見兩位親王居心叵測,為防萬一,便命人關閉宮門,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寢宮,實際上是要他們斷了念頭。同時,加快了立趙傭為儲的步伐,還暗中叫人秘密趕制了一件10歲孩童穿的黃袍,以備不時之需。
這年三月,在大臣們前來覲見時,高太后當眾夸贊皇子趙傭性格穩(wěn)重,聰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經(jīng),為神宗祈福,頗是孝順,還將趙傭所抄佛經(jīng)傳給大臣們看。大臣們齊聲稱賀,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趙傭,宣讀神宗詔書,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皇儲之爭總算平靜下來。數(shù)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趙煦即位,改元元祐。從此,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掌握大權達8年之久。
高太后被后人譽為?女中堯舜?,但她在政治上卻極為盲目和固執(zhí)。神宗時代,高太后就是變法的主要反對者之一,她曾與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訴王安石新法敗壞0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對變法最堅決的司馬光。司馬光在神宗變法時隱居洛陽達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復出,稱他為?司馬相公?,而許多賦閑在家的反變法-也很欽佩他,這些人是司馬光執(zhí)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號(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義來變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廢除新法之徹底,不能不說他帶進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個人情緒的影響。然而,高太后卻不僅一味信任司馬光,委以重任,還在司馬光死后,將其反對變法的措施執(zhí)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對派-如文彥博、呂公著、范純?nèi)屎蛥未蠓赖热耍謱⒅С肿兎ǖ?呂惠卿、章惇和蔡確等人逐出朝廷,從而激化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斗爭。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時,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靜,垂簾聽政是出于無奈,但她卻絲毫不放松手中的權力。在高太后垂簾時期,軍國大事都由她與幾位大臣處理,年少的哲宗對朝政幾乎沒有發(fā)言權。大臣們也以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決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與高太后座位相對,大臣們向來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轉(zhuǎn)身向哲宗稟報,以致哲宗親政后在談及垂簾時說,他只能看朝中-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歲時,高太后本應該還政,但她卻仍然積極地聽政。而此時,眾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諭必聽太后之言,也不勸太后撤簾。高太后和大臣們的這種態(tài)度惹惱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們,這也是哲宗親政后大力貶斥元祐大臣的一個原因。
盡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簾時沒有考慮哲宗的感受,但他們并不放松對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呂公著、范純?nèi)省⑻K軾和范祖禹等人擔任哲宗的侍讀大臣,想通過教育使哲宗成為一個恪守0法度、通曉經(jīng)義的皇帝,尤其是讓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銳意進取的宋神宗,因為仁宗創(chuàng)下了為士大夫津津樂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對哲宗的管教也很嚴格。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個年長的宮嬪照顧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0中就寢,相當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動的空間。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間卻傳出宮中尋找乳母之事。大臣劉安世得知后大驚,哲宗此時才14歲,后宮竟然尋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聲色?劉安世上奏章,告誡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疏高太后,言辭極為激烈。高太后對外解釋說,是神宗遺留下的幾個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顧,但私下卻將哲宗身邊的宮女一一喚去審問。哲宗后來回憶說那些宮女們個個紅腫著眼,臉色慘白,他心里很害怕,后來才知道是劉、范暗中告了狀,而自己卻渾然不知。高太后的這些做法雖然目的是為了照顧和保護哲宗,但卻使得哲宗感到窒息,無形中增強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讓哲宗難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對待其生母-妃也過于嚴格,甚至是苛刻?;蛟S是她有著某種隱憂,擔心哲宗母子聯(lián)合起來,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妃出身寒微,幼時遭遇極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隨母親改嫁后,卻為繼父不喜,只得在親戚家長大。-妃入宮后,初為神宗侍女,后來生了哲宗、蔡王趙似和徐國長公主,直到元豐七年才封為德妃。-妃溫柔恭順,對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畢恭畢敬。元豐八年十一月,-妃護送神宗的靈柩前往永裕陵,途經(jīng)永安。當時,大臣韓絳任河南知府,親自往永安迎接靈柩。-妃走在后面,韓絳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韓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禮嚇得-妃淌著眼淚謝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妃卻不能母以子貴,只被尊為太妃,也沒有受到應有的待遇。在如何對待朱太妃問題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見。有人想趁機拍高太后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級,以凸顯垂簾的太皇太后。有人想著將來終究是哲宗掌權,主張尊崇朱太妃,以顯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卻另有打算,想壓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許朱太妃的輿蓋、儀衛(wèi)、服冠可與皇后相同。哲宗親政后,立即下令母親的待遇完全與皇太后向氏相同。從哲宗生母的待遇問題上,可以看出其間夾雜著復雜的政治斗爭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們所做的一切,對于哲宗來說,負面影響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歲時便能背誦7卷《論語》,字也寫得很漂亮,頗得父親神宗的喜愛。元豐七年三月,神宗在宮中宴請群臣,時年9歲的趙傭隨同。趙傭雖然是第一次經(jīng)歷這樣的場面,但卻表現(xiàn)得極為得體,得到父親的夸贊。哲宗即位后,遼朝派使者來參加神宗的吊唁活動,宰相蔡確因兩國服飾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復給哲宗講契丹人的衣著禮儀。哲宗先是沉默不語,待蔡確絮絮叨叨講完,忽然正色問道:?遼朝使者是人嗎蔡確一愣:?當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辭極鋒銳,蔡確無言以對,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對不將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會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報時,哲宗都沉默不語。有次高太后問哲宗為何不表達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說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無非是一個擺設而已。哲宗常使用一個舊桌子,高太后令人換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來。高太后問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過的。?高太后心中大驚,知道他將來必會對自己的措施不滿。大臣劉摯曾上疏,讓高太后教導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說:?我常與孫子說這些,但他并不以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擔心,當然更不敢放下權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紹圣,大力打擊元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撥下,直指高太后?老0擅國?,欲追廢其太后稱號及待遇。也許在最初,哲宗對父親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時期被冷落和忽視的經(jīng)歷加劇了他對元祐政治的不滿,便極力推崇神宗??梢?,在哲宗的政治抱負中,有著濃厚的個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劇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發(fā)清晰。
政治漩渦中的新舊黨
哲宗朝,無論是元祐時期,還是哲宗親政后,最活躍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們。由于變法與反變法矛盾的延續(xù)以及哲宗與高太后的沖突,使得當時支持變法的大臣(新黨)與反對變法的大臣(舊黨)都無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黨爭,成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嘆息的悲劇。 在高太后垂簾的8年中,舊黨不僅控制了整個朝廷,對新黨的打擊和傾軋也始終如一,從未放松過。舊黨劉摯、王巖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尋新黨章惇、蔡確的傳聞軼事,任意加以穿鑿附會,對其進行詆毀,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車蓋亭詩案。
蔡確,字持正,泉州晉江人。神宗變法時,王安石見蔡確頗有些才能,便推薦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確長于見風使舵和陰謀詭計,當他見到神宗有疏遠王安石之意時,竟不顧知遇之恩,-參劾王安石。蔡確為了謀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獄。他自知制誥升至御史中丞、參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獄奪別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確卻自以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時,蔡確與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顥和曹王頵不成,反過來誣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廢哲宗之意,自謂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簾后,新黨勢力被排擠,蔡確也被貶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確罷相,出知陳州。次年,蔡確再貶安州。在安州游車蓋亭時,蔡確寫下了《夏日游車蓋亭》十首絕句,詩被與蔡確有過節(jié)的吳處厚所得。吳處厚曾在蔡確手下為官,希望他推薦自己,但被蔡確拒絕了,由此怨恨不已。終于,吳處厚等來了報復的機會,他將蔡確的詩上呈朝廷,說其中?內(nèi)五篇皆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詩中有?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jié)上元間?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時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讓位給皇后武則天,郝甑山上奏反對。吳處厚曲解詩意,說此處是將高太后比做武則天。而舊黨梁燾、朱光庭和劉安世等人立即加以發(fā)揮,肆意攻擊,并以?邢恕極論蔡確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論相-,高太后怒不可遏,將蔡確貶到新州。呂大防和劉摯曾以蔡確母親年老,嶺南路遠,主張改遷他處,高太后卻說:?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當時,被貶往嶺南,實際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蘇軾曾有詩云:?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這是當時嶺南實際情況的真實寫照。蔡確被貶時,范純?nèi)蕦未蠓勒f:?嶺南之路長滿荊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開,日后我們難免有此下場。?他還請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舊以沉默相抗議。哲宗親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貶至嶺南,印證了范純?nèi)十斎盏膽n慮。
車蓋亭詩案是北宋開國以來朋黨之爭中以文字打擊政敵面最廣、力度也最大的一起-,舊黨利用高太后對蔡確等人的不滿,捕風捉影,對整個新黨集團進行一次次斬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確被貶新州時,舊黨將司馬光、范純?nèi)屎晚n維譽為?三賢?,而將蔡確、章惇和韓縝斥為?三0?。他們將王安石和蔡確親黨名單張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時對元祐元年被司馬光斥逐的新黨人員章惇、韓縝、李清臣和張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貶,又鏟除在朝的新黨,如李德芻、吳安詩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貶斥。司馬光的.同僚及追隨者們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給新黨以毀滅性的打擊,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但是,隨著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長,不僅舊黨成員,連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來、新黨復起的政治氣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時,她告誡范純?nèi)屎蛥未蠓赖热耍?老身歿后,必多有調(diào)戲官家者,宜勿聽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別用一番人。?實際上是已經(jīng)預感到哲宗準備起用一批新人,要他們提前準備,盡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來事實證明,哲宗親政后,凡是高太后垂簾時-新黨和罷免新法的-幾乎無一人幸免于報復。 哲宗親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黃履和張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變法時的重要人物,但在經(jīng)歷了元祐時期舊黨的殘酷傾軋后,他們的政治性格在黨同伐異過程中遭到嚴重扭曲。當他們復出時,他們與親政的哲宗一樣,都有著強烈的報復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學善文,考進士時,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為恥,在競爭異常激烈的情況下居然再次參考。一次,章惇與蘇軾外出游玩,走到一個深潭邊,見潭下臨萬仞絕壁,有根木頭橫在上面。章惇請?zhí)K軾到絕壁上去題字,蘇軾見絕壁下深不見底,當即搖頭,連說不敢。章惇卻從容地吊下繩索攀著樹下去,在壁上大書:?蘇軾章惇來。?上來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舊。蘇軾拍拍他的肩膀說:?君他日必能殺人。?章惇問為什么,蘇軾說:?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章惇聽罷,哈哈大笑。
熙寧初,章惇得王安石賞識,被委以要職。后來,高太后和司馬光廢除新法,章惇與他們的沖突就越來越激烈,甚至還與司馬光在高太后簾前爭論,言辭極為尖銳。高太后大怒,劉摯、朱光庭和王巖叟等人趁機上奏指責章惇,章惇被貶出朝廷。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劉摯和王巖叟等人對新黨的攻擊,變本加厲地對他們進行報復。紹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將舊黨的主要人物呂大防、劉摯、蘇軾、梁燾等人貶到嶺南。章惇還利用哲宗不滿當年劉安世和范祖禹諫宮中尋找乳母一事,將兩人也貶到嶺南。紹圣四年,章惇等人頻頻上奏,哲宗又開始對元祐大臣進行新一輪的打擊。已故的司馬光和呂公著等人均被追貶和削奪恩封,哲宗甚至還要掘兩人墳墓,由于大臣以?發(fā)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諫才作罷,但兩人后代都被牽連遭貶。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貶出朝廷,后來幾乎都相繼到了嶺南。
章惇對舊黨還采取了一個極嚴厲的措施,即編類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豐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擊新黨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類,再給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動一直到哲宗去世時仍在進行。此外,章惇在貶逐元祐黨人時,還以被貶者的姓名來定貶所。蘇軾貶儋州,是因為蘇軾字子瞻,?瞻?類似?儋?。劉摯貶新州,因為?新?字音近似劉摯字莘老之?莘?。黃庭堅貶宜州,因為?宜?字似其字魯直之?直?字。而劉安世貶逐時,有人說劉安世曾算過命,說他命極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說:?劉某命好,讓他去昭州試試。?竟將人的生死視為兒戲,不幸為蘇軾所言中。
新黨對舊黨的報復性打擊與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哲宗不滿司馬光的?以母改子?,不滿元祐舊臣早年對他的冷落,更不滿高太后對他的種種壓抑,因此,對舊黨的仇恨心理不亞于元祐時被打擊的新黨。紹圣初,逢郊祀大禮,朝廷要頒布大赦詔令,通常連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請示哲宗,可否赦免貶謫的舊黨-,哲宗回答得極為干脆,說決不可以。紹圣四年(1097),有人建議讓謫居嶺南的劉摯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氣?,哲宗卻說:?劉摯等安可徙!?連在嶺南附近做些調(diào)動也不允許。而對于王巖叟,哲宗指責他當初貶蔡確時,實際上是將矛頭對準自己,用心極險惡,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這些言行相當于宣判了舊黨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統(tǒng)治時期,他們永無翻身之日。
皇后孟氏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歲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選出了端莊嫻雅的孟氏為皇后。 哲宗專寵容貌俏麗的劉婕妤,劉婕妤恃寵成驕,經(jīng)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慶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醫(yī)道,前來醫(yī)治,便將道家符水拿來,替公主治病?;屎笠娏耍⒓唇?。一天,皇后主動把這事告訴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劉婕妤抓住這件事不放說孟皇后搞符咒厭魅。過了些天,劉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說:?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聽立派內(nèi)侍押班梁從政等人審查。他們逮捕宦官、宮女三十余人,嚴刑拷打,而后又偽造供詞,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陰挾媚道?廢居瑤華宮,號?華陽教主,玉清妙靜仙師,法名沖真。? 劉婕妤斗敗了孟皇后,進升為賢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迎回孟氏,尊為"元祐皇后".向太后死后,劉皇后逼徽宗下詔廢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瑤華宮,瑤華宮失火,她移居延寧宮,延寧宮又毀于火,她只得住進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將微、欽二帝和六宮有號位者盡被擄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難。公元1127年趙構(gòu)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高宗尊孟氏為?元祐太后?。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諱,改稱?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從南京逃到揚州,又逃到鎮(zhèn)江,最后跑到臨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護衛(wèi)統(tǒng)制苗傅、劉正彥發(fā)動政變,擁立三歲的皇太子趙囗(fu敷)為帝,企圖讓孟太后聽政,被孟太后拒絕。不久,韓世忠、張浚等平息兵變。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風疾。死于越州行宮,終年五十九歲。謚號?昭慈圣獻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0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后世如何評價趙頊關于他有哪些軼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