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么不用推恩令削藩?推恩令是什么?推恩令是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的建議,旨在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為武帝所采納。漢武帝制詔御史: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這就是“推恩令”。
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沒有采用推恩令來削蕃,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明朝初年朱元璋冊封的這些藩王與西漢時期所封的宗室諸王性質(zhì)截然不同,不能簡單地套用推恩令削弱各路藩王的勢力。
先說說西漢時期所冊封的諸侯王。西漢建立后,漢高祖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這么快就滅亡,主要是在于沒有分封宗室子弟為王,以便在危難之際拱衛(wèi)皇室,于是,陸續(xù)分封自己的兒子和近親為王。按照劉邦的分封設(shè)想,這些諸侯王不但封地廣大,而且在自己的封國內(nèi)具有行政軍事民事統(tǒng)治權(quán)力,可謂是“國中之國”,逐漸具備相當(dāng)強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如劉邦的長子劉肥受封齊王,劉邦為彌補劉肥不能當(dāng)皇帝的遺憾,下令“講齊語者皆與之”,劉肥的齊王國坐擁七十多城。劉邦的侄子劉濞受封吳王,坐擁肥膏之地,鹽鐵之力,富甲天下。在漢景帝即位之初,天下各封國所占郡縣地盤快占到西漢疆域的一半,各諸侯王對皇權(quán)的侵襲已經(jīng)快達到臨界點。漢景帝在晁錯的建議下推行削蕃,引發(fā)“七國之亂”,在周亞夫的強力鎮(zhèn)壓下,最終撲滅了“七國之亂”,并趁機將作亂的諸侯王的封地大幅度縮減,但是,諸侯王國的勢力仍然很強大。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有志于加強中央集權(quán),于是,便采納主父偃的建議,允許各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國土地進一步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這就是徹頭徹尾的陽謀,各諸侯王看到“推恩令”可謂是有苦說不出,只得領(lǐng)旨謝恩,經(jīng)過“推恩令”,原本占據(jù)多個郡數(shù)十個縣的強大諸侯王,弱化為只有數(shù)個縣甚至一個縣的列侯們,力量得到分散瓦解,再也無力單獨對抗中央政府。此外,漢武帝再輔以“酢金令”,以進貢的酢金成色不足為由,一口氣廢除了列侯106位,進一步削弱了諸侯們的勢力。
反觀明朝皇帝朱元璋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到了建文帝朱允炆即位時,就蕃封國的藩王將近二十位。按照朱元璋的分封設(shè)想,為了防止宗室力量過弱,導(dǎo)致外部力量篡奪政權(quán),朱元璋決意廣設(shè)宗室藩王拱衛(wèi)皇室。朱元璋并未不知道以往朝代因宗室子弟力量過強給皇帝帶來的問題,如“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因此,朱元璋采取的藩王分封制,既不同于西漢時期的諸侯王國,也不同于僅擁有虛權(quán)俸祿的清代親王,其分封原則為“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意思就是這些分封的藩王雖有就蕃封號,但是沒有實際封地;擁有王爵但是不直接統(tǒng)治人民;享受優(yōu)厚待遇而沒有管理政事。
這一分封原則就決定了藩王們沒有實際的封地,但是仍掌握有數(shù)千到數(shù)萬不等的武裝護衛(wèi),總有崇高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明朝藩王沒有實際的封地,自然無恩可分,畢竟只有一個子嗣可以承襲親王爵位,漢朝推行的“推恩令”在明朝也就沒有用武之地。
但是,作為削蕃的備用手段,在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就有大臣提出參照漢朝“推恩令”,將藩王們掌握的武裝護衛(wèi)推恩給他們的子嗣們,進而采取漸進的方式削弱藩王們的軍事力量,以達到漸進式削蕃的目的。由于“靖難之役”的爆發(fā),此等建議便沒有實際采用。
朱允炆最后的失敗并不是因為朝廷實力不夠,而是因為他自己性格太過懦弱,處理政事的經(jīng)驗又不足,導(dǎo)致平叛過程中做了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再加上黃子澄和齊泰兩個豬隊友在出謀劃策,想不輸都難啊。
古人的智商絕對在線,像朱允炆包括他手下的一幫謀臣都很清楚削藩用推恩令來是最好的,這些他們自然是清楚的。問題是推恩令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需要時間。
有些人目光會盯著眼前,有些人目光會盯著長遠。
朱元璋駕崩幾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有沒有治國經(jīng)驗?zāi)???yīng)該說沒有。
他性格溫順并且深受儒家教育的影響,他的幾位師傅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是他的心腹。儒家最講什么?等級和維護君權(quán),儒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眼中溶不下一點沙子。
用儒家治世以前有人試過,那是漢元帝時期,他很喜歡儒家,所以用儒家治世,結(jié)果最后導(dǎo)致綱紀松弛,成為西漢由強轉(zhuǎn)弱的結(jié)點。
一般古代帝皇治理天下是恩威并舉,王霸相陣。朱允炆如果不當(dāng)皇帝將會是一位很出色的儒家名家。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朱元璋認為元朝滅了的主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沒有宗室輔助。所以他將兒子分封各地作為護衛(wèi)。
這些王爺平時不管地方之事,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diào)遣王國所在地的鎮(zhèn)守兵。
朱棣可以說是沙場中出來的。
這樣一看就知道朱允玟犯了二大錯,一是從性格上不如他叔叔,而且治國方向的選擇有鐕 。二是違背了朱元璋的意圖,他太急了。
為什么急?
一方面因為他年輕,年輕人都喜歡干成一件事情,另一方面是他的師傅們都是一些紙上談兵之儒士。兩者一合就成了。他一上位就想抓權(quán),增強自己的權(quán)利而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quán)力。一年之內(nèi)拿下五個王爺,從這一點上來說,朱允玟他怎么可能會用推恩令呢?因為他太急了,推恩令需要時間,他等不了。
他用人出現(xiàn)頻頻失誤,對朱棣的事件考慮得很嚴重,實際應(yīng)對并沒有擺在最嚴重的位置。所以最終導(dǎo)致失敗。
歷朝歷代皇帝最怕的就是藩王勢力做大,所以他們就想法設(shè)法的削弱藩王們的勢力,但是在開國初期這些掌握軍權(quán)的藩王,可不是那么好對付的。像西漢初期劉邦為了更好的統(tǒng)治國家,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xùn),就大肆分封同性藩王,起初沒啥問題,但是到了漢景帝的時候,因為漢景帝急于削藩一下就爆發(fā)了吳楚七國之亂,幸虧被周亞夫很快平定。
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到削藩是很危險的,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即使當(dāng)時的漢朝中央實力非常強大,但是漢武帝還是不敢直接削藩,所以就采用了主父偃提出的一個千古奇謀,那就是推恩令了,這是個陽謀,諸侯王們不遵守還不行。
何為推恩令?就是以前諸侯王死后王位都是傳給嫡長子的,現(xiàn)在不想了要利益均沾,都是你的兒子憑啥讓其他的兒子啥好處都沒有?所以推恩令就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有幾個兒子就把國家分成幾份,這樣一來大家都有好處豈不美哉?等到了以后是在沒法在分割的時候,這塊地就由朝廷接管了,諸侯王們又不傻,這不是換著法對付我?但是以前沒有繼承資格的王子們,這下可高興壞了,他門是真心感恩戴德的,我活著能好好享受就行,才不會管以后呢。
可見推恩令直指人心,因為人都是有私心的,在加上諸侯王你怎么反對?其他的兒子就不是兒子?你反對他門就鬧,所以這個法令是無解的法令,但是明朝使得建文帝為何不采用推恩令呢?
難道建文帝不知道推恩令?肯定不可能。最主要原因還是建文帝和他的大臣們認為,明朝的藩王和漢朝的藩王是沒有可比性的,漢朝的藩王就是國中之國,可以自己造錢等等,但是明朝的藩王雖然有一定的權(quán)力,但是建文帝自負朝廷還是能解決的。
再有一個自己身為大明正統(tǒng)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自己的叔叔們我要削他們的藩,他們還敢反抗?看看周王、代王、湘王、齊王、他們不都乖乖的聽從朝廷的命令嗎?可是他沒想到等到燕王的時候,自己最后會被燕王踹下臺。自己的自信、心急導(dǎo)致自己后悔終生。小伙伴們認為建文帝為何直接削藩呢?歡迎留下評論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1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楨是誰的后裔其詩風(fēng)與其他建安文人有···
下一篇: 隋朝為何經(jīng)歷兩代君王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