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為何經(jīng)歷兩代君王就沒了?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提到關隴集團,很多朋友都會想到軍閥割據(jù),但是我告訴你 關隴集團與軍閥割據(jù)不同,和三國時期的軍閥割據(jù)格局相比,關隴集團的誕生存在歷史偶然性。關隴集團屬于軍閥聯(lián)盟的利益共同體,早期目的卻是為了實現(xiàn)與東魏對峙的局面,換句話說他們就是官方扶植起來的地方武裝力量。
公元398年,面對時不時地外敵入侵,北魏道武帝為了保護都城平城不受外敵侵擾,于是在平城附近建立了六個軍事重鎮(zhèn),這些軍事重鎮(zhèn)的將士們都是一些當?shù)睾缽?,并且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但是后來由于北魏政權遷都洛陽,這些軍事重鎮(zhèn)就是去了他們存在的價值,而且不再受到朝廷的重視 最終不得已開始作亂,但是當時北魏的國力漸漸衰弱 實力大不如前,又加上這些軍事重鎮(zhèn)叛軍的實力也日漸強大。
北魏官方已經(jīng)沒有能力鎮(zhèn)壓這些作亂的叛軍了,怎么辦呢,難道就任由他們發(fā)展壯大嗎?于是北魏官方就給予忠心的地方豪強實權,讓他們自行招兵買馬 對抗作亂的這些叛軍,但是誰也沒想到一味地給予豪強實權,卻造就了一個更大、更難以對付的軍事集團。
這些軍事集團漸漸擺脫北魏官方的控制,發(fā)展成為實力強大且不受控制的地方割據(jù)勢力,八柱國之一的宇文泰就是割據(jù)勢力中的代表人物,而此時的北魏已經(jīng)被分割為了東魏和西魏,事情并沒有結束 為了擴大自身的軍事實力,宇文泰繼續(xù)籠絡地方豪強和軍閥 完善府兵制,建立起八柱國和十二將軍的龐大組織架構。
由于楊堅始終代表的是關隴集團的利益,所以他的權力時常受到關隴集團的制約,楊廣登基后,他嘗試改變這種關隴貴族制約皇權的局面。于是他想了三個方法:
一個是開科舉,通過考試選拔人才 打破貴族壟斷人才的局面;而另一個是發(fā)動對外戰(zhàn)爭,攻打突厥和高句麗,希望把這些貴族全部都派去打仗,以此削弱他們的實力;第三個是廢除關隴集團貴族的世襲制度,這些措舉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關隴集團的力量。
但是由于楊廣在辦這件事情的時候操之過急,又加上開鑿大運河,修建東都洛陽等,都耗資巨大,使得全國百姓的生活很快就不堪重負 ,經(jīng)濟逐漸瓦解,于是各地的農民起義紛紛爆發(fā),最終導致隋朝滅亡。而關隴集團的實力雖然有所削減,但很快便重新發(fā)展起來,隋朝滅亡后,關隴集團失去了官方的法定代表人,于是關隴集團迫切需要找一個新的法定代言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后來的唐高祖李淵。
和隋文帝楊堅一樣,李淵的身份同樣不簡單,李淵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也是名副其實的官三代。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大將軍之一,手握重兵鎮(zhèn)守一方的諸侯,到了北周的時候,李淵的父親李昞繼續(xù)為官,官至御史大夫 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
在李淵七歲的時候,李淵父親去世,李淵世襲唐國公,到了隋文帝楊堅建立大一統(tǒng)的隋朝后,楊堅為了坐穩(wěn)皇位需要這些士族門閥的支持,就采取了和世族聯(lián)姻這個最有效的方法。
楊堅就娶了李淵的親姨母獨孤伽羅做皇后,李淵也就成了皇親國戚,楊堅對李淵十分信任和器重,而李淵本就是八柱國李虎之孫,獨孤信的外孫,背后本來就有一定的實力。如今又成為隋朝的皇親國戚,他現(xiàn)在的實力已經(jīng)和當年的楊堅不相上下了,所以李淵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關隴集團看中的代言人,唐朝建立之處。
由于隋末戰(zhàn)亂和隋煬帝的措施,關隴集團的實力已經(jīng)被大幅度削弱,他們之所以扶植李淵上位,就是想通過李淵,恢復關隴集團曾經(jīng)叱咤中原的影響力。
但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李淵僅僅只當了八年的皇帝,皇位就被智慧與才華并重的李世民奪了去,李世民深知關隴集團的存在始終是對皇權的威脅。于是他決定沿用當初隋煬帝楊廣削弱關隴集團實力的策略,廢除了關隴集團貴族的世襲制度 又通過科舉選拔人才,在這種制度下。
由于年老的關隴貴族都紛紛去世,而關隴貴族階級的后代又很難再進入統(tǒng)治階級,掌握權力,到唐高宗時期,原本龐大的關隴集團已經(jīng)只剩下李家宗親了。而到了武則天時期,由于武則天大肆屠殺李家宗親,于是影響中國幾百年歷史的關隴集團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關隴集團在中國歷史上活躍了近兩百年,它的存在也并不是毫無意義的,首先關隴集團的出現(xiàn),表明我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出現(xiàn)了軍事體聯(lián)盟,其次關隴集團的存在也促進了科舉制度的產(chǎn)生讓中國貴族統(tǒng)治的社會逐漸走向官僚統(tǒng)治的模式,同時關隴集團的出現(xiàn)也使得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自西向東,自北向南轉移,促進了中原大陸的發(fā)展。關鍵是它還造就了兩個偉大的統(tǒng)一王朝,隋朝和唐朝,所以關隴集團在我國歷史上還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隋朝在古代是達到了大一統(tǒng)的朝代,可是在我們的腦海中想到最多的還是唐朝,畢竟唐朝的李世民實在是太出名了,自從唐朝以長安為都城以后直接達到了世界級的高度,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隋朝的實力并不比唐朝弱多少,但強大的隋朝卻如曇花一現(xiàn)般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候里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那么隋朝究竟錯在哪里呢? 隋朝滅亡的原因: 一、爭功近利 在公元581年時,楊堅正式建立了隋朝,從這一天起整個天下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統(tǒng)一,結束了當時南北朝的分割局面,統(tǒng)一之后的隋朝無論是在文化、政治還是經(jīng)濟與外交方面都擁有巨大的成就,一度成為了當時世界級的強大國家,可以說這是第一個實現(xiàn)了萬國來朝的時代。 盛極必衰這個詞可能就是隋朝的真實寫照,在最短的時間內統(tǒng)一了整個中國可能給隋朝帶來了一種錯覺,仿佛整個天下已經(jīng)沒有了對手,尤其是隋煬帝即位之后。 可是隋煬帝的帝王之位得來不正的原因,所以楊廣自從即位之后,為了表示自己比父親楊堅更加適合當這個隋朝的君主,就開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 當時的隋朝雖然用最快的時間統(tǒng)一了中國,但是整個天下的百姓在五胡亂華的時候,已經(jīng)不知道受過多大的傷害,整個天下的百姓雖然進入了大一統(tǒng)的隋朝,可是百姓的生活還沒有從饑寒當中走出來。 當時的五胡把整個中原的百姓幾乎屠戮一空,整個漢族百姓在當時差點被滅絕,而隋朝才剛剛成立了幾十年,根本就沒有恢復過來元氣,畢竟這些都需要時間。 但是當時的隋煬帝為了證明自己比楊堅更適合當隋朝的君主,果斷發(fā)動了對高句麗的征爭,并且還親自上陣帶兵征服吐谷渾,說個實話當時整個天下間百姓當中男女比例已經(jīng)到了一個很可怕的地步,也就是說男少女多,在這古代是很可怕的事,畢竟古代男性才是主要勞動力。 此時天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修生養(yǎng)息,可是隋煬帝為了證明自己的偉大,再次提出了修建大運河這樣巨大的工程。 雖然聽起來大運河這項工程屬于中國在世界上面頂級工程,并且惠及無數(shù)的百姓,但是當代的百姓卻深受其害。 很多時候領導一句話,下屬跑斷腿??赡墚敃r的隋煬帝并沒有想到過百姓的生活已經(jīng)到了如此困難的地步,只是依照著自己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巨大的好處,從來沒有想過在這項工程當中會損失多少勞力。 畢竟就算以我們現(xiàn)代的高科技在修建如此大的工程之時也會有不少的人員傷亡,更不用說古代哪種全靠人工來進行的項目了。 不管到什么時候,天下的百姓唯一的想法就活下去,如果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無法達到,可能對于這些苦難的百姓來說,反正都沒有活路,還不如反抗隋朝,說不定還可以重新找到一條活路。 可以說不論是親征吐谷渾,還是三征高句麗,或者說修建大運河,更不用說營建東都洛陽這樣的事情了,不論是哪一件事的背后都是無數(shù)百姓的血和淚。 二、南北之間的矛盾 當時的南北朝被隋朝統(tǒng)一之后,表面上看起來都是隋朝的百姓,但是要知道當時的南方屬于被征服者,這個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永遠都不是平等的。 畢竟當時整個戰(zhàn)爭損失了無數(shù)的士兵,這些仇恨沒有經(jīng)過一兩代人的過渡,根本就無法讓當時的百姓可以很好的生活在一起。隋朝的主要實力還是北方,同樣北方作為勝利者來統(tǒng)治南方的時候,所使用的手段更多的是高壓。 隋朝能用最短的時間把整個天下統(tǒng)一,如果說沒有使用高壓政策,顯然是不可能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所以在民間當中的種種矛盾開始被激發(fā)。 記得以前所玩過的一個游戲《軒轅劍》,其實講得就是當時陳朝被隋朝滅掉之后的復仇經(jīng)歷,說實話陳朝的君主早就沒有了復仇之心,他只想平靜的生活下去,可是不論是他的師父還是陳朝的舊臣都是想著各種辦法要為陳朝復仇。 為什么會這樣的想法,說白了就是北方人對南方人之間的不平等待遇所造成的,可以說整個南方的百姓都在這種高壓政策下無法生活,于是各地出現(xiàn)了大量的反隋勢力。 三、對百姓橫征暴斂 隋煬帝為了加快整個隋朝各種設施建造速度,只能在整個國策上面想法,比如說加重稅收,而增加稅收的主要方法還是對人口行進普查,畢竟當時的百姓是按人頭來交稅的。 要知道唐朝成立后,整個國家一共才一千多萬的人口,可是當隨朝的時候人口就已經(jīng)達到了四千萬左右,這其中一共只差了八年的時候。 難道說當時的隋朝建個大運河直接就死傷了三千萬人口嗎?這可不是一萬兩萬的人口,足足有三千萬人口呀,要說這其中沒有古怪,可能鬼都不信。 說實話每個朝代對于百姓的數(shù)量都有著很詳細的調查,畢竟這關系到國家的整體稅收,那么當進的隋朝能得到四千萬人口的數(shù)據(jù),要嘛是這個數(shù)據(jù)是假的,要嘛就是唐朝在造假。 那么問題來了,這造假對誰更有利呢? 當時的隋煬帝為了加快工程的進度就開始對朝中的重臣下達到任務,而這些重臣又是分管下層百姓的官僚,畢竟隋煬帝一直都屬于一個很強勢的皇帝,所以他下達的命令只要求下面的臣子們給他辦到,至于怎么來完成就不歸他管了,隋煬帝只要結果。 于是下面的這些世家或者管理層就開始各種的造假,也就在此刻人口就開始膨脹了起來,一瞬間就達到了四千萬人口的數(shù)據(jù)。 但是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夸張的數(shù)據(jù),可是為了迎合隋煬帝的歡心,這些人直接就把這些數(shù)據(jù)承給了隋煬帝。 當隋煬帝拿到這個數(shù)據(jù)的時候,直接就認為自己隋朝還有巨大的潛力可挖,然后整個天下就按照這個四千萬人口來收稅,可是當時的百姓并沒有這么多的數(shù)量,而這些管理百姓的世家也很無奈,只能更加拼命的壓榨百姓,畢竟到了這個地步,不從百姓手中搶食就是要自掏腰包了。 于是無數(shù)的百姓被逼到了謀反的地步,畢竟整個天下的百姓要承擔自己四倍的稅收,就算把家里所有的糧食全部交出去,依然也無法達到稅收的基本,這個時候不謀反還有別的出路嗎? 可以說隋煬帝相當于是被這個假數(shù)據(jù)給坑了,但是這一切的原因還是出在隋煬帝本身,如果沒有他的好大喜功,也不會出現(xiàn)如此虛假的數(shù)據(jù),更不會造成天下百姓流離失所。 四、世家最后的反擊 隋朝最后雖然大一統(tǒng)了整個中國,但是國家的組成部分,依然還是漢朝時期的世家與貴族在掌權,而隋朝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開始了所謂的科舉制度來改善。 一直以來整個朝中的臣子們都是來自于世家與士族的推薦,而現(xiàn)在隋煬帝居然開始從民間的百姓當中選撥人才,這幾乎就相當于斷了士族的根本,這樣一來整個天下的士族都會因為寒門子弟的慢慢增多,從而讓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掉落下來。 要知道當時的世家與貴族一直都是整個天下除了皇權之外最有權力的層次,而現(xiàn)在隋煬帝利用科舉制度直接就將以后世家與貴族的后路全部給斷掉了,這就相當于你一直都享受著各種高級特權,突然有一天這個特權開始取消了。 這讓世家根本承受不了這樣的落差,可以說在這一瞬間整個天下的世家都站到了隋朝的對立面,其實這就是皇權與士族之間的矛盾,隋煬帝屬于一個急性子的人,這件事如果慢慢來,也許還有很多的機會,比如說后來的唐朝也是推廣了科舉制度,但是卻是用了幾代人的努力才達成的。 也正是這個原因,所有的士族勢力開始對隋煬帝進行最后的反擊,而當時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其實就是士族的代表,于是在618年的時候,直接發(fā)生了兵變將隋煬帝給殺掉了。 雖然之后楊廣的次孫楊侗被立為新帝,但是王世充這些士族之人依然還是不放心,最終還是在兩個月后將整個隋朝給整滅亡了。 總結 隋朝身為一個大一統(tǒng)的朝代,正是因為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從而走向了滅亡,只能說隋煬帝楊廣性格太過著急,很多事情必須要用幾代人才可以將他完成,可是隋煬帝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大,直接把整件事情縮短到了幾十年,所以才讓盛極一時的隋朝直接消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大家好我是虎頭山小妖,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點一下關注。
中國古代的朝代眾多,而在這么多的朝代之中,真正的統(tǒng)治者與皇位?和平分手?的例子十分的少見,大多數(shù)都是?非暴力不合作?,這也就導致了流血和犧牲成為了中國古代朝代更迭所不能少的因素,但是有些朝代的下場卻遠遠比其他朝代來的慘烈的多,就比如說秦朝,又比如說和秦朝十分相似的隋朝,而今天我們所要說的就是隋朝。
隋朝的滅亡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各代史學家很喜歡研究的一個方面,畢竟史學大家王夫之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隋之富,漢、唐之盛,為之逮也?,但是如此繁盛的隋朝卻只歷經(jīng)了37年的光景,那么究竟隋朝為什么會滅亡呢?筆者認為最主要的還是以下幾個原因。
1、 三征高句麗
高句麗作為一個小國,從北朝時就已經(jīng)成為了中原國家的附屬國,開始向中原國家朝貢,包括隋文帝時期,高句麗也一直向其朝貢,但是等到隋文帝滅了陳之后,高句麗開始有點慌了,他們擔心下一個被滅亡的是自己。而這種擔心就使得當時的高句麗開始訓練自己的將軍隊并且開始專門存糧,隨時準備著抵御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來的侵犯。
等到隋朝的社會經(jīng)濟已經(jīng)開始穩(wěn)定并且開始發(fā)展的時候,可能是覺得自己什么都準備好了,完全不怕隋朝軍隊來攻打自己,于是高句麗開始不安分了起來,屢次在邊境作妖,屢次殺害邊境的中原人。當時的隋文帝見狀并沒有直接派遣軍隊攻打高句麗,而是想用爸爸的寬廣胸懷溫暖高句麗,希望他們自己醒悟,但是人高句麗不聽就算了,還帶領軍隊到了遼西。
隋文帝一看也生氣了,我們好心好意哄著你們,你們就這樣?他立刻派遣軍隊去攻打高句麗,但是很不巧,這支整整30萬人的軍隊遇到了瘟疫死傷慘烈,沒有足夠的兵力還打什么?于是這次隋文帝選擇了先退兵。
隋文帝去世,隋煬帝繼位,隋文帝時期累積的大量財富使得隋煬帝毫無顧忌,覺得周邊的國家都應該臣服于自己,為了達到他的這個念頭,楊廣四處炫耀自己的實力,尤其是對高句麗,他很直接的威脅當時的高句麗使臣讓他們歸順自己,如果說他們不愿意歸順自己的話也沒關系,咱們隋的軍隊就直接打過去哦。高句麗也傲嬌,表示不約,楊廣對此十分的氣憤,決定攻打高句麗,這就有了后來的三征一說。
為了成功打下高句麗,隋文帝可謂是費盡了心思,他結合了自己父皇的失敗教訓,專門把糧草和兵馬給準備好了,還為了能順利運送糧草物資下令開鑿永濟渠。除了糧草之外,隋煬帝對軍隊也十分的用心,尤其是武器這方面,還專門派遣人去檢閱這些兵器,如果說檢閱的人不認真的話,甚至會被斬首!就這樣,把一切前期工作準備好的隋煬帝信心滿滿的去征伐高句麗了,然后,失敗了。
自己準備了那么久的軍隊居然失敗了,這讓隋煬帝生氣,他立馬著手二次的進攻,第二次的進攻很順利,眼看著戰(zhàn)爭正在最激烈的時期,就要分出勝負了,國內的環(huán)境卻開始不安定了,楊玄感起兵造反了。要真的只有楊玄感一個人造反還好,關鍵是人楊玄感把一群重臣的兒子全部都給囚禁了,隋煬帝只能夠把軍隊調回去先鎮(zhèn)壓住楊玄感。
但是高句麗不降,隋煬帝心里還是不舒服,于是他不管當時國內情況有多糟糕,還是發(fā)動了第三次征伐。他這么打,隋內部受不了,高句麗也受不了,選擇了投降,隋煬帝十分的高興,覺得隋朝的軍隊就應該這樣所向披睥睨,但是他沒有看到國內的局勢已經(jīng)十分的不堪了。
或許對于隋煬帝自己來說,這次戰(zhàn)爭的結果是隋朝勝利,這就夠了,他卻沒有看到因為這三次的征伐,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惡化,民族矛盾加劇。他對一切反抗自己的行為都是一味地鎮(zhèn)壓,而從而沒有想過別人為什么會甘愿冒著生命危險起義,他自己確實是戰(zhàn)勝了,但是這是由無數(shù)百姓的流離失所所換來的,可是他卻未曾關心這些百姓,這樣的隋不亡還有道理可言嗎?
2、 三下江都
隋煬帝這個人喜歡旅游,但是他的旅游和現(xiàn)在的驢友們帶著個背包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還不一樣,他不僅要旅游,還要最高貴的旅游套餐,一定要至尊vip才能夠匹配的上他高貴的皇帝身份。
公元605年,他第一次巡游江都,帶上了足足二十萬人的軍隊,一路上的生活可謂是奢侈到了極點,為了裝在下所有的人,一共準備了上萬條船,而隋煬帝就在最豪華的船上享受著自己的度假生活。要是真的只是來度個假還好,為了維持自己奢侈的生活水準,他命令周邊的百姓都要進貢。老百姓自己的日子也才剛剛溫飽,哪里有多余的東西進貢?只能夠省吃儉用,再把這些省下來東西上交。
御廚把這些上供的食物做成美味后,一旦隋煬帝不喜歡吃或者吃不下,就直接扔掉。這可是無數(shù)老百姓辛辛苦苦省吃儉用才攢下來的,可是隋煬帝并不心疼,他覺得自己就該得到最好的,他看不見為了他的這些吃食,多少家庭苦不堪言!
在江都過了四個月奢侈的生活后,隋煬帝決定回洛陽,但是江都的老百姓并沒有解脫,因為他要排場!為了這個排場,要多少人配合就不說了,錢花的如同流水一般,這錢從哪里來?就從老百姓身上剝削而來,百姓怎么能受得了?而且關鍵是這巡江都并不是只有一次,隋煬帝一共下了三次江都,每一次都是勞民傷財,他以剝削江都百姓為手段來自己維持奢侈的生活。
為了自己優(yōu)越的生活,直接傷害老百姓的生活,這樣的隋不亡,還有誰該亡?
? 君為舟,民為水?這句話說得是真的好,人民能夠讓你這個君過的好,也能夠直接覆滅你的地位,隋煬帝一味地剝削老百姓,無論是上文說到的硬是要發(fā)動戰(zhàn)爭還是為了自己的江都之行,遭殃的都是百姓,而非是他們這些上流社會之中所謂的?精英人物?,看不見百姓的疾苦只能夠看到自己的君王又怎么能夠長久?
3、 隋煬帝自身的性格缺陷
隋煬帝自身有一個很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十分的自負,他根本聽不進去別人的任何建議,就像是征伐高句麗,當時很多人都勸他不要為了一時的意氣勞民傷財,但是他不聽。征伐的失敗結局更加使他感覺受不了了,他不能夠忍受這種失敗,選擇了再度征伐,而這也使得白姓們叫苦不迭,以至于后期直接爆發(fā)了農民運動。
照理說,在民怨沸騰的情況下,一個正常的君王應該選擇調整政策方針,安撫民眾,那個時候他的手下們也是這么建議的。可惜的是隋煬帝實在是太過于自負,你不提還好,一提他就非要跟你反著來,他不僅不聽手下大臣的話,還更加的任性妄為,選擇在民怨沸騰的情況之下再下江都!
那個時候,還是有很多隋朝的忠臣給隋煬帝提建議,但是隋煬帝一概不聽,甚至于還殺了好幾個給他進言的人!自負是作為君王最大的性格缺陷,沒有之一,而隋煬帝身上偏偏就有這樣的一個致命的缺陷。
隋煬帝因為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到局勢,而且也正是因為他的自負,他不能夠接受別人給他提的任何一個建議,他只活在自己的?理想國?中,活在自己給自己搭設的溫室中。他真的不知道百姓們的苦痛嗎?筆者覺得他或許是知道的,但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他選擇直接無視,拿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他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精致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他拿著全國人民的利益為墊腳石去實現(xiàn)只有他一個人的精致,成就他一個人的狂歡,這就有問題了。
公元617年,全國農民起義頻發(fā),許多貴族也相繼起兵,隋煬帝自覺已眾叛親離,可是這個時候的他即使已經(jīng)知道自己不會善終,但還是繼續(xù)著自己荒淫無道的生活,第二年,隋煬帝的預言成真了,他被他曾經(jīng)的手下宇文化及等人縊殺,他自己親手終結了整個隋朝。
總結
隋煬帝傻嗎?他不傻,不然也不會打敗自己的幾個親兄弟坐上皇帝的寶座,但是他也傻,他傻在不知道聽取別人的建議對于一個君王來說有多重要,他傻在曾經(jīng)看不懂局勢還好,他后期就算看懂了局勢還是選擇繼續(xù)自己奢侈的生活,而從未想過任何的解決方法。
隋文帝將一個已經(jīng)足夠好的隋朝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只要隋煬帝能夠爭氣一點點,就算是選擇?無為?,隋朝都能夠綿延下去,可是他在自己的父母面前裝了太久,當上帝王后他再也裝不下去了,任由自己的欲望無限膨脹,最終使得隋朝的生命停留在了它37歲那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1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為什么不用推恩令削藩推恩令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