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康熙為何殺班布爾善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清史稿》中,關于班布爾善的記載,只有寥寥幾句話。只是說他一直黨附鰲拜。在鰲拜被康熙囚禁后,大臣們議定班布爾善有二十一條大罪,最終康熙判處他絞刑。
問題來了,班布爾善不過是鰲拜的手下而已。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康熙對主犯鰲拜只是囚禁,為什么卻嚴厲處置作為從犯的班布爾善呢?再說了,班布爾汗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呢,他是努爾哈赤的孫子,算起來,還是康熙的堂叔??滴鯇Υ巴馊恕鄙星液軐捜?,為何對待自家人,卻那么殘忍呢?
(鰲拜劇照)
因為《清史稿》中關于班布爾善的記載非常簡略,雖說大臣們議定了二十一條大罪,但究竟是什么罪,史料上并沒有記下來。因此,我們無法獲得更多的信息?!犊滴跬醭返故菍Π嗖紶柹七M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但那是電視劇,人為想象出來的,不足為憑。所以,我們這里只能根據(jù)當時的情形,做一番分析。
一、鰲拜是擅權,班布爾善是謀逆。
鰲拜固然是領頭人,固然應該打擊首犯。但是,處理鰲拜卻又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鰲拜的錯誤,歸納起來,無非就是兩個字:霸道。其一,他對皇帝霸道。當他提出一個建議時,就一定要皇帝康熙執(zhí)行。如果康熙不執(zhí)行,他就直著脖子喋喋不休地說,直到康熙同意為止。其二,他對同僚霸道。和他一同是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就在他的排擠下被殺掉。其三,他對外旗霸道。他一定要和正白旗鑲白旗“換地”,就是他霸道的表現(xiàn)。
不過,說他霸道,也可以說他作風硬朗。他原本是輔政大臣,那些事都是該他做的。只是做法讓大家都受不了而已,這也算不得大錯。因此,若是殺他,顯然有些說不過去。
班布爾善不一樣。雖然我們并不完全了解實情,但可以想見,鰲拜的那些主意,都是班布爾善為他出的。畢竟鰲拜是個粗人,自己也沒有多少思想。也就是說,是班布爾善慫恿鰲拜做那些事情。算起來,班布爾善才是始作俑者,才是“首犯”。
從這個角度說,鰲拜所做的事情,無非是擅權,而班布爾善是謀逆。對他們的處理方式,當然是不一樣的。
(康熙劇照)
二、鰲拜敏感,班布爾善不敏感。
鰲拜是一個敏感人物。一來,他是皇太極家族的功臣和恩人。他不僅在皇太極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皇位能傳到順治一脈,最后傳給康熙,他是功不可沒的。如果康熙太過嚴厲處置他,別人會說康熙忘本。二來,鰲拜是整個鑲黃旗,也包括正黃旗的首領。如果康熙嚴厲處置鰲拜,很可能會引起動蕩。從團結王公貴族的角度來說,康熙殺鰲拜肯定是不妥當?shù)摹?/p>
正因為鰲拜是敏感人物,因此處理他就必須非常謹慎。
班布爾善不一樣,他不敏感,他的影響力沒那么大。殺了他,不會引起那么大的震蕩。對于犯了大罪又不會引起動蕩的人,康熙對他自然毫不留情。而且也是理所當然,端正國法的表現(xiàn)。
(班布爾善劇照)
三、鰲拜是旗人,班布爾善是族人。
鰲拜不是康熙家族的人,他只是滿人、旗人??滴鯊拇_保平安,統(tǒng)治整個旗人的角度來說,要處置鰲拜,卻又不能太嚴厲。因為太嚴厲的話,容易造成滿人的反感??滴跄菚r候,正需要團結上下,平定四方,一統(tǒng)天下。因此,那時候他不適宜大開殺戒。只要拿下鰲拜,把權力從他手里奪過來,目的就達到了。
但班布爾善不一樣。班布爾善是愛新覺羅家族內部的人。作為內部的人,卻幫助“外人”和自己人斗,這種行為顯然是非??蓯u的,也是大家所不容的。所以,康熙一定要殺了他。
(參考資料:《清史稿》)
康熙八年(1669)五月,名義上親政的康熙,下旨先將鰲拜的親信派往各地,離開京城,又特詔自己的親信掌握了京師的核心區(qū)和衛(wèi)戍權。
一場擒鰲的政治戰(zhàn)爭正式開場了
擒賊先擒王。狹路相逢勇者勝!
康熙活捉鰲拜
少年康熙快速反應,清洗與鰲拜來往密切的官員。對于這些人追隨鰲拜,被裁定為鰲拜結黨擅政。只有一網打盡,方能穩(wěn)定朝局。
《清史稿?圣祖本紀》記載:?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詔曰:?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zhàn)功,貸其死,籍沒拘禁。?其弟穆里瑪、塞本得,從子訥莫,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璧圖,學士吳格塞皆誅死。馀坐譴黜。其弟巴哈宿衛(wèi)淳謹,卓布泰有軍功,免從坐。嗣敬謹親王蘭布降鎮(zhèn)國公。褫遏必隆太師、一等公。?
這段文字,傳遞出五個重要信息。
一、從抓住鰲拜到判決鰲拜一黨,前后只花了十二天時間。
二、按律,鰲拜該被誅滅九族,但只殺了兩個弟弟和一個侄子(《清史稿》記載是三個侄子:塞本特、訥莫、瑪爾賽)。對于他,以戰(zhàn)功免死。
三、重點打擊了鰲拜一黨的核心成員。注意啦!《康熙皇帝》中取代魏承謨給少年康熙做師傅的濟世,在歷史上被砍了頭。《清史列傳?鰲拜傳》中給鰲拜整理罪狀時,就有一條是關于濟世的:?前工部尚書員缺,鰲拜以朕素不知之濟世,妄稱才能推補,通為結黨,以欺朕躬。?
四、附和鰲拜的遏必隆,被革去太師官位和一等爵位。
五、大學士班布爾善被誅殺。論關系,班布爾善是康熙的堂伯父,順治的親堂兄。
康親王杰書受命整理完鰲拜攬權欺罔諸罪狀,向康熙報告,請求革職、立斬、籍沒,鰲拜和他的兒子那摩佛都要處死。
然,康熙先說一番斥責鰲拜結黨專擅、紊亂國政、有負皇恩、欺君罔上的話之后,話鋒一轉:?但念鰲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經倚任,朕不忍加誅。姑從寬革職、籍沒,仍行拘禁。那摩佛亦免死,革職拘禁。?(《清史列傳?鰲拜傳》)
鰲拜罪該萬死,但康熙給了他大功贖罪。
康熙對鰲拜免死禁錮,一再強調他是三朝元老,屢立戰(zhàn)功,還搬出了先帝來說鰲拜罪不至死。事實上,鰲拜雖然專擅濫殺,但主要是針對原屬多爾袞、打壓兩黃旗的正白旗官員,而且史書上也未載明他有篡弒之跡。至于后來各種各樣的影視劇如《康熙王朝》《鹿鼎記》,大肆渲染康熙夜鰲府,窺破鰲拜穿黃袍、欲篡位,那都是毫無根據(jù)的虛構。
如果鰲拜真有篡弒行為,哪怕是捕風捉影,也必然會成為他罪證中最大的亮點。史料所記的鰲拜罪行,不免有康熙大量注水,但康熙斷然不會忽視盡篡弒一條就可以把鰲拜一案弄成鐵案!
也正因為鰲拜案主要執(zhí)政權力之爭,康熙要真正親政,而鰲拜不情愿還政,故而康熙在案發(fā)后鰲拜老死幽所,而且讓那摩佛回家丁憂、終老。四十四年過去,即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特地追封鰲拜為一等男,并以其侄孫和親孫襲爵。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僅24歲的清朝順治皇帝英年早逝,順治在臨終前傳位于年僅八歲的第三子玄燁也就是后來的康熙皇帝,由于康熙年幼,因此順治臨終時給康熙留下了四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
順治去世之后年幼的康熙繼位,就由這四位輔政大臣輔政,但四人中索尼年老;蘇克薩哈曾經依附于攝政王多爾袞,受到同僚排擠;遏必隆是努爾哈赤的外孫,清朝開國功臣額亦都之子,是靠家族榮譽才官至高位,他為人庸庸碌碌,唯唯諾諾,并無太大主見,因此四輔政大臣中逐漸就形成了以鰲拜為首強大的政治勢力。
鰲拜權勢日盛,當時朝中很多大臣都依附于鰲拜,也因此鰲拜的權勢地位逐漸威脅到了康熙的皇權,康熙后來逐漸長大,就決心鏟除鰲拜,收回皇權。
康熙八年(1669),康熙在索尼之子索額圖的幫助下,聯(lián)合少年侍衛(wèi)一舉擒拿了鰲拜,康熙擒鰲拜也標志著鰲拜的政治勢力徹底被瓦解,可是鰲拜被抓之后,他只是被康熙判了終身圈禁,就相當于拘留起來,鰲拜的親屬中除了弟弟穆里瑪被處死之外,其他的子侄都只是受到輕微處分,幾乎沒有太大影響。
而依附于鰲拜的領侍衛(wèi)內大臣兼大學士班布爾善卻被康熙處死,其子孫接受牽連,罪魁禍首鰲拜都能被康熙寬恕,那為什么黨附鰲拜的班布爾善卻受到了比鰲拜還嚴厲的懲罰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鰲拜姓瓜爾佳,而班布爾善姓愛新覺羅,所以班布爾善的身份和血統(tǒng)很敏感,他是皇室血統(tǒng),他對皇帝不忠,遠比鰲拜這個外姓大臣對皇帝的威脅大得多。
班布爾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他是努爾哈赤第六子塔拜第四子,他有著嫡系的皇室血統(tǒng),以血統(tǒng)關系而論他還算是順治的堂兄,也是康熙的堂伯父,班布爾善身為皇室宗親還與權臣結黨,這在任何皇帝那都容不下。
班布爾善的父親塔拜是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比較平庸的一個,塔拜沒有太高超的能力,他也沒為清朝開國立下過功績,所以塔拜的爵位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只是三等輔國將軍,在皇太極時代去世,到了順治時期塔拜才被順治追封為輔國公。
在老爹塔拜去世后,班布爾善襲爵為奉國將軍,后來清軍入關,班布爾善率軍跟隨多爾袞追擊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立了一些軍功,憑借這些軍功班布爾善才在順治時期晉升為了輔國公爵位。
在清初時期,清軍定鼎天下打了很多仗,而且清朝更樂于啟用皇室宗親,很多皇室宗親都能撈到不少軍功,從而晉封親王、郡王、貝勒等爵位,而塔拜和班布爾善父子只獲得了輔國公爵位,可以看出父子二人對清朝開國沒有立下過太大的功績。
到了順治時期,班布爾善除了有個輔國公爵位之外,也沒有其他官職,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班布爾善也就步上了老爹塔拜的后塵,無職務權,守著一個低級的輔國公爵位庸庸碌碌的過完一生。但班布爾善他不甘心啊,作為努爾哈赤的孫子,他不想這么平凡的過完一生,他也想嘗試一把權力的滋味。
直到堂弟順治英年早逝時班布爾善迎來了人生轉機,雖然順治臨終時遺命四大臣輔政,但是順治的老媽太后孝莊心眼多啊,她很擔心年幼的康熙繼位是主少國疑,輔政四大臣畢竟是外姓大臣,因此孝莊在康熙繼位后,以康熙的名義任命班布爾善為領侍衛(wèi)內大臣。
領侍衛(wèi)內大臣其實就是負責皇帝的安保,整個皇宮的侍衛(wèi)全都歸領侍衛(wèi)內大臣管理,別看這個官職只是侍衛(wèi)首領,但是權力地位卻非常重要,因為在清初時期領侍衛(wèi)內大臣有資格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政治權力還是非常大的。所以孝莊讓皇室近親班布爾善出任領侍衛(wèi)內大臣就是為了能在議政王大臣會議上制衡輔政四大臣。
結果孝莊的一片苦心被班布爾善辜負了,康熙繼位之初,康熙年幼,主少國疑,孝莊畢竟是老邁的女流之輩,所以鰲拜的政治勢力借此機會強勢崛起,在康熙初期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基本都是由鰲拜把持,甚至六部大臣權力也都被鰲拜所掌控。
輔政四大臣中,索尼年老已經遏制不住鰲拜;蘇克薩哈之前曾經黨附過多爾袞,一直受到同僚排擠,他雖然敢在這種情況下與鰲拜抗爭,但他不得人心,政治勢力遠不如鰲拜龐大;遏必隆毫無主見,比較中庸,他根本不敢與鰲拜對抗,也只能附和鰲拜,所以鰲拜一時之間權勢滔天。
而班布爾善很快就認識到了這個局面,他如果敢與鰲拜對抗的話,恐怕已經到手的領侍衛(wèi)內大臣職位都會被鰲拜拿下去,而他認為孝莊畢竟是年邁的女流之輩,康熙又正當年少,所以他認為只有依附鰲拜才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因此班布爾善成為領侍衛(wèi)內大臣之后,非但沒有成為孝莊心目中期盼的能制衡鰲拜的皇室宗親,反而成了鰲拜的黨羽。
班布爾善在依附鰲拜之后,很快在鰲拜的提攜之下,班布爾善以領侍衛(wèi)內大臣的身份又兼署了秘書院大學士之職,一時之間班布爾善就成了朝廷之上權力地位僅次于鰲拜的大臣,班布爾善通過鰲拜獲取了權力,這種行為怎能不讓康熙非常厭惡和憎恨。
清朝自順治親政之后,順治吸取了他年幼時多爾袞攝政專權的教訓,因此順治開始打壓皇室宗親手中的權力,杜絕皇室宗親的野心,畢竟對皇位威脅最大的還都是血統(tǒng)純正的皇室宗親嘛。
遍觀清朝 歷史 也會發(fā)現(xiàn),從順治之后的清朝歷代皇帝對宗室親王極為信任和重用得非常少,清朝皇帝只信任和重用極個別的比較忠心謙謹且有能力的宗室成員,比如順治時期的安親王岳樂、康熙時期的康親王杰書、雍正時期的怡親王胤祥等等。
因此像班布爾善這樣沒有太大能力,還沒有太多軍功的皇室宗親很難出頭,而他為了獲取權力,依附于權臣鰲拜,也凸顯出了他的權力欲和野心,所以像他這樣的皇室宗親,康熙怎能繞過他?
再者鰲拜之所以被康熙免除一死,其實也和他立下大功無數(shù)有關,鰲拜即使權臣也是清朝的功臣。
鰲拜是清初開國功臣費英東的侄子,他自幼就跟隨費英東為清軍效力,鰲拜自幼在戰(zhàn)場上就驍勇善戰(zhàn),他在戰(zhàn)場上非常喜歡沖鋒陷陣,因此當初鰲拜深得皇太極喜愛和器重。
在松錦大戰(zhàn)中,鰲拜更是舍生忘死,在戰(zhàn)場上救了皇太極一命,因此鰲拜對皇太極有救命之恩。
鰲拜在清朝入關前幾次大戰(zhàn)役中都立下過很大軍功,攻克皮島,松錦大戰(zhàn)等戰(zhàn)役鰲拜都是作戰(zhàn)英勇,可以說在入關前鰲拜就已經是清朝戰(zhàn)功赫赫的大功臣了。
皇太極去世后,其弟多爾袞意欲奪取皇位,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爭位,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也是軍功赫赫,政治勢力不小,因此豪格與多爾袞爭位一時之間陷入僵局。
這時候也是鰲拜與索尼等忠于皇太極的重臣堅決反對多爾袞,他們都放言即使豪格不能繼位,他們也只支持皇太極的后人繼承皇位,堅決不會服從多爾袞的。正是鰲拜與索尼等人的堅持,多爾袞被迫改立年幼的順治繼位以便于操控。
因此鰲拜對順治繼位也是有擁立之功,如果沒有鰲拜和索尼等人的帶頭堅持,豪格最終斗不過多爾袞,那么皇位就會落到多爾袞手中,所以沒有鰲拜的堅持,也就沒有順治繼位,更何談后來康熙繼位了。
而且順治臨終時以鰲拜等四人為輔政大臣,而鰲拜也堅決執(zhí)行順治遺詔擁立了年幼的康熙繼位,也算是對康熙繼位有擁立之功,因此飲水思源鰲拜對康熙繼位是有著很大功勞的。
再者鰲拜其實并非是奸臣,他只是一介莽夫的權臣而已,蘇克薩哈與鰲拜爭權失敗,被鰲拜整死,后來康熙恢復了蘇克薩哈的名譽,但蘇克薩哈真的是忠臣嗎?
其實蘇克薩哈和鰲拜爭權,只是恰好鰲拜勝了而已,蘇克薩哈被他弄死了。假如蘇克薩哈和鰲拜爭權獲勝,鰲拜被蘇克薩哈除掉,那么康熙下一步要除掉的就是蘇克薩哈了,這不關乎他們倆誰好誰壞,主要在于康熙親政之后,輔政大臣的權力威脅到了皇權,因此康熙必須將這些威脅拔除。
所以康熙雖然鏟除了鰲拜及其黨羽,但鰲拜未必是奸臣。后來鰲拜被康熙所擒之后,康熙命令王公大臣商議鰲拜罪名,這些王公大臣自然知道康熙是想除掉鰲拜,所以給鰲拜定出了三十條大罪,并建議康熙將其處斬棄市。
當鰲拜知道自己要被處斬棄市時,鰲拜堅持要面見康熙,并在外面高喊“愛新覺羅負我”,康熙知道之后立即命人押鰲拜面見。鰲拜見到康熙后一句話都沒說,只是默然地將自己的上衣脫掉,隨即鰲拜露出了滿身傷痕,這些傷痕是鰲拜為了救康熙的祖父皇太極和為清朝開國南征北戰(zhàn)而留下的,康熙看到這些之后就默然不語,最終康熙和鰲拜兩人相對默然片刻,康熙對外宣布免除鰲拜死刑,將鰲拜革職并褫奪爵位,終身圈禁起來。
而且康熙在晚年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對鰲拜做得太過分了,他晚年又恢復了鰲拜的名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在鰲拜被圈禁去世44年之后,康熙下詔為鰲拜平反,恢復了鰲拜名譽,并讓鰲拜的子孫繼續(xù)承襲爵位。
到了雍正時期,雍正更是親自祭奠鰲拜,并追謚鰲拜為“超武”,將鰲拜的一等公爵位命名為一等超武公,并允許鰲拜后人世襲罔替一等公爵位。
這些都說明鰲拜即是功臣也是權臣,但是鰲拜沒有篡位之心,他只是想專權,只不過他的專權威脅到了康熙皇權,因此康熙必須除掉他,但是康熙也不希望被后世冠上誅殺開國功臣的惡名,所以最終康熙又給鰲拜平反,恢復了鰲拜生前待遇。
這么相比之下,班布爾善沒有鰲拜對大清開國的大功,也沒有太強的能力,還有著皇室近親的敏感身份,不往狠了收拾他那還收拾誰呢?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曾經演繹過班布爾善想圖謀皇位,借助鰲拜和康熙拼得兩敗俱傷自己好趁機撈取漁翁之利。
雖然 歷史 上的班布爾善未必有電視劇中那樣想謀取皇位的野心,但他想攀附鰲拜獲取權力也證明了他對權力的渴望并不小??滴醪慌禄适易谟H荒唐糊涂,他更怕的是這些皇室宗親對權力有著極大的野心和渴望,這也是讓 歷史 上所有皇帝都忌諱的地方。
因為像鰲拜這樣的外姓大臣再怎么專權,他始終不是皇室嫡系,他就算將來篡位也是不得人心,而班布爾善不一樣,他是愛新覺羅氏,他是康熙的堂伯父,他是努爾哈赤的孫子,他有著嫡系的皇族血統(tǒng),所以他這樣的人一旦有了野心,對皇位的威脅遠比鰲拜要大得多。
因此班布爾善雖然只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首輔索尼去世之后才開始黨附鰲拜,到康熙八年(1669年)鰲拜及其黨羽被康熙清除,他只依附了鰲拜兩年時間,確切地說他依附于鰲拜的時間并不長,但他卻是鰲拜黨羽中下場最慘的一位。
因此在鰲拜被擒定罪圈禁之后,康熙又命王公大臣議定班布爾善的罪名,最終班布爾善被議定出二十一宗大罪,而且這些罪名都很嚴重,可以說是罪罪當誅,班布爾善也本應被處斬棄市,康熙故意對外以示寬仁,念其為皇伯父之尊,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將其處以絞刑留全尸。同時康熙還下旨削除班布爾善宗籍,并將班布爾善的子孫革除皇室嫡系的標志黃帶子身份,廢除他的子孫宗室身份資格。
相比于鰲拜只被圈禁,除了弟弟穆里瑪之外,其余的子侄輩都基本沒受太大的影響,班布爾善可以說和鰲拜最終結果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鰲拜的后人一直到晚清時期還享受著爵位待遇,而班布爾善的子女從皇室宗親淪為了平民,甚至一度改姓為班,怕受到牽連而隱姓埋名的生活。
后來直到乾隆時期,乾隆開始了大規(guī)模為宗室成員平反,乾隆雖然沒有為班布爾善平反,但是卻恢復了其后人的宗室身份,只不過班布爾善的后人從原來的皇室嫡系的黃帶子身份被變成了皇室旁系的紅帶子身份,而且都只是閑散宗室,這樣一來班布爾善后人的待遇就比鰲拜的后人差遠了,不過好歹倒是恢復了宗室身份,有總比沒有強。
班布爾善作為皇室近親,卻權力欲極大,為此還黨附鰲拜,這使得康熙更加厭惡和憎恨班布爾善,他作為皇室近親,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勾結權臣鰲拜,就足以讓康熙警惕和猜忌,所以康熙必須處死班布爾善,用他殺雞儆猴,震懾其他的皇室宗親。
而且班布爾善也是自尋死路,他根本看不清形勢,索尼雖然生前沒能遏制住鰲拜,但是他臨死前將了鰲拜一軍,索尼臨死前主動提議四輔政大臣還政康熙,也就是讓康熙親政,所以索尼去世后康熙已經在名義上親政,雖然實權還掌控在鰲拜手中,但是康熙肯定會對鰲拜采取措施,只是早晚問題。
當時很多皇室宗親都已經對鰲拜敬而遠之,就怕惹禍上身,而班布爾善卻為了權力不顧身份敏感而依附于鰲拜,這豈不是作死的行為??梢哉f班布爾善的政治敏銳性太差了,在這種情況下還主動攀附鰲拜,康熙不把他整死都對不起他這感人的智商。
班布爾善就是典型的開局一副好牌,硬是被自己玩毀了,明明是皇室近親,可以富貴幾代人的待遇,最后被自己玩的家破人亡。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
文/小島知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8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