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武則天總會想起電視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在神都洛陽登基稱帝,并將國號由“唐”改為“周”,史稱“武周”。自此,中國歷史進入了為期十五年的女皇統(tǒng)治時期。
武則天登基時已年屆六十七歲,按古人的標準來說,活到這個歲數(shù)已經(jīng)算是“壽星”了,但同時也意味著來日無多。因此,早日為她的武周王朝選出一個合適的繼承人就成了當務之急的事情。不過,立誰做太子這個問題對武則天來說卻顯得特別艱難。
當時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共有三人,分別是武則天的第三子李顯(唐中宗,后被廢黜皇位降為廬陵王)、第四子李旦(唐睿宗,690年被迫讓位于武則天,并以皇嗣身份軟禁于宮中),以及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
按照正常流程,皇位傳給自己兒子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即便女皇也不例外。但問題在于,武則天的皇位本來就是從兒子手中搶來的,而且她還把李唐的江山改成了武周。如果讓兒子成為太子,將來繼承皇位,那這一切就等于白白瞎折騰了一場,用她的侄子武承嗣的話來說就是“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可如果立武承嗣為太子不僅不合情理,而且武則天自己也心有不甘,畢竟兒子再疏遠也是兒子,侄子再親近也只是侄子。
因此,武則天在位初期就被選擇繼承人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到底是照顧武氏家族的利益,還是照顧自己親生兒子的利益成為她最猶豫不決的問題。朝廷大臣依據(jù)各自的立場也涇渭分明地分成了兩派,彼此勢同水火。
692年,大臣李昭德勸武則天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他進諫道:“自古帝王,父子之間,都會為了權力互相爭奪,何況姑侄?”武則天此時也意識到了讓家族成員擁有過多權力的危險性,因此她立即下令升任武承嗣為太子少保(虛銜),并借此罷免了他的一切實權職務。后世不少人認為武則天此舉就表明了她決定將皇位留給自己的兒子,其實不然。武則天明升暗降奪取武承嗣的權力,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朝廷不同利益集團的勢力保持平衡和分裂。因為任何一個集團過于強大對皇帝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這是所有精明帝王的慣用手段,與立儲實在沒什么必然聯(lián)系。
真正讓武則天下定決心將兒子立為太子是一件發(fā)生在698年的事件。當時武周正面臨著日趨嚴重的財政危機,底層百姓對女皇的不滿情緒也在逐漸上升,不少人開始懷念當年大唐盛世的光景。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關系,武則天接受了狄仁杰、吉頊等大臣的建議,將她的兒子李顯從流放地召回洛陽,這是武則天打算由李氏家族繼承皇位的明顯信號。
不過,信號總歸是信號,還沒確定下來的事情都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最終促使武則天付諸行動是源于一個突厥可汗的突然搗亂。
698年秋,默啜可汗率突厥大軍進犯,并宣稱:“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滅,唯兩兒在,我今將兵輔立之。”為了抵御突厥入侵,武則天立即派出軍隊前往迎戰(zhàn)。同時又在國內進行緊急征兵,準備以人數(shù)上的優(yōu)勢壓制突厥騎兵的機動能力。然而過了一個月時間,征募到的兵員卻不足千人。由于軍情迫在眉睫,武則天只好打出了最后的“王牌”。她宣布任命李顯為太子,并擔任河北道元帥之職,統(tǒng)領大軍討伐突厥。此令一經(jīng)宣布,應征入伍者絡繹不絕,沒多久就征召到了五萬大軍。同年九月,新募集的軍隊開赴前線,默啜可汗認為戰(zhàn)機已失,于是主動選擇了退兵。
一場意外入侵卻促成了武則天正式?jīng)Q定將江山歸還于李家,要說誰是李顯復位的功臣,突厥默啜可汗應當被記上一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