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如果不跑,就在皇宮里面等朱棣到來,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朱允炆被朱棣羞辱一番,然后再被殺。
朱允炆不死,朱棣便不能名正言順的做皇帝,隨之和朱棣一起謀反的臣子便不能獲得晉升。要知道朱棣起兵反叛時,打起的旗號可是靖難。這一旗號便說明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而起的兵。朱允炆被俘后,朱棣不會馬上殺了他,而是會先行除掉朱允炆麾下所謂的奸臣,隨后朱棣會將朱允炆貶為昏庸侯或是平民。等到大局穩(wěn)定時,朱允炆才會突然“暴斃而亡”。
朱棣殺死朱允炆既能讓自己的繼位,變得合理合法,又能穩(wěn)定大局,何樂而不為呢?從朱棣派出多路人馬,苦苦搜尋朱允炆的下落便可知,不除掉朱允炆朱棣是寢食難安的。身在其中的朱允炆也深知這一點,自己落到朱棣的手上不會有好結果,所以他才會借一場大火逃離南京城,從此過上隱姓埋名的生活。
至于朱棣非殺朱允炆不可,是基于以下幾點原因。
一、朱允炆在位期間,雖然曾暴力削除藩王,但推崇儒家治國的他,卻對民間廣施仁政。隨之追隨朱允炆的文官有很多,民間百姓也覺得朱允炆是心目中理想的仁君。百官和百姓都擁戴朱允炆,這對繼位后準備一展抱負的朱棣可不是什么好事。一旦放過朱允炆,朱允炆很可能會利用皇帝的名望復辟,到時朱棣能怎么辦?到時朱棣還是要殺掉朱允炆。既然朱棣早晚都要背負罵名,何不盡早除去朱允炆呢?
二、朱元璋所立的圣旨,指定了朱允炆為大明江山的繼承人。這就是說朱允炆是皇位正統(tǒng)的繼承人,朱棣即使有再多借口,他也是個篡位者。朱棣可以更改史書,但人們口中的篡位者,朱棣是無法抹滅的。朱棣只有用朱允炆的死,才能換來自己繼位的正統(tǒng)性。所以說朱允炆不逃,必然會被朱棣殺掉。
三、大明天下不能有兩個皇帝,哪怕是一個被廢除了皇位的皇帝也不行。即使朱允炆被貶為昏庸侯或是平民,朱棣也不可能讓他長時間活著。這是因為天下初定,如果元蒙殘部得到朱允炆,并利用朱允炆曾經(jīng)的身份進攻中原,那就將給大明江山帶來大亂。這也是朱棣為何先后派出鄭和、胡濙等人尋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朱允炆必須死在朱棣手上。沒死在朱棣手上也要活見人死見尸。
朱棣多次率軍討伐元蒙的原因,很可能也是為了防備朱允炆逃去蒙古。因為朱棣要為自己和子孫留下一個沒有隱患的江山。
公元1423年,已經(jīng)64歲的朱棣,將走了到生命的盡頭。就在朱棣率兵征伐蒙古的某晚,侍衛(wèi)叫醒了熟睡中的朱棣。正準備對侍衛(wèi)發(fā)火的朱棣,得到了侍衛(wèi)的稟報:胡濙求見。本來準備大發(fā)雷霆的朱棣,在聽到胡濙的名字后霍然起身,隨即朱棣便命胡濙趕快入帳進見。
《明史》對朱棣接見胡濙的記載為:當時的朱棣已經(jīng)就寢,在聽聞胡濙求見自己的消息時,朱棣立即起身召見。當時營中剛剛敲過四更鼓。胡濙入帳后向朱棣匯報:傳言朱允炆已經(jīng)遠赴海外。得到這一消息的朱棣,立即派出數(shù)名內(nèi)侍(包括鄭和)遠赴海外搜尋朱允炆的下落。后來朱棣派出的一路人馬,向他匯報了一個消息,朱棣這才打消了疑慮,釋然而終。
一、朱允炆已死,胡濙找到了他的尸骨,并確定了朱允炆的死訊。
二、某路人馬找到了朱允炆,將其滅口,幫助朱棣永絕后患。
三、朱允炆(做起了和尚)沒有死,而是通過交談,向胡濙表明自己已經(jīng)放棄了皇位。
胡濙的匯報正是告訴朱棣,朱允炆已經(jīng)不再是你的隱患了。隨即年老的朱棣,這才釋懷,目前大多數(shù)史學家比較認同第三種觀點。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剛奪取皇位時的朱棣,并不想就此放過朱允炆,他對朱允炆充滿了殺意。為了盡早除去朱允炆,朱棣不惜派出大量人馬,耗費大量錢財。朱允炆不逃,在皇宮中等著朱棣到來,到時朱棣不殺他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呢?朱棣死后,被文官和百姓所擁戴的朱允炆,很可能會推翻朱高熾,朱瞻基的統(tǒng)治。為了不給子孫留下隱患,這樣的朱允炆也一定是留不得的。朱棣不會對朱允炆念及親情,他會盡早除去自己的侄子。
建文帝不自焚朱棣也會殺掉他的,只是死法不同罷了,史書會記載他以另外一種死法殉國。理由有以下幾點:
1. 封建皇權的制度特點決定?!疤鞜o二日,人無二君”自古皆以為然,如果天下有兩個都有資格當皇帝的人,必然會引起社會分裂。所以能當皇帝的人只能有一個。
2. 是由朱棣起兵的目的決定的。大臣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議削藩,這正好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廷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蒙蔽皇上,他要“清君側”。于是便起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399-1402).“清君側”只是借口,奪權才是真正目的。既然是奪權就不能容下朱允炆。因為朱允炆不死,那繼承法統(tǒng)的還是他。難道真的只除掉黃子澄,方孝孺就退兵嗎?
3. 建文帝和朱棣的輩分和年齡差距讓朱棣沒有回旋的余地。朱棣比朱允炆大17歲,還是他叔叔。這就讓朱棣很難處理了。一方面朱棣的年齡大,要是他比朱允炆比他活得久,那等朱棣死后,很難保朱允炆不會再出來奪權,那到時朱棣的兒孫們是否能保得住江山還很難說。另一方面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他就不能學以前的奪權皇帝把前一個皇帝封個太上皇然后軟禁起來。總不能叔叔封侄子當太上皇吧。
4. 朱棣并不是仁慈慎殺的人。朱棣領兵打仗那么多年,可以說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見過的殺戮無數(shù)。所以殺人對朱棣來說是沒什么心理負擔的。從他對方孝孺的處置(滅十族共873人)來看。朱棣絕非仁慈之人。
總之,在封建體制下的奪權肯定是充滿血腥的。因為這個皇權太具誘惑了。天下的財富和生殺予奪的權利能使任何的親情和友情毀滅,一個人的生命在這面前更是不值一提。
當宋太祖趙匡胤不明不白駕崩之后,世人都在懷疑是趙光義干的。
世人懷疑也很正常。趙匡胤明明有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而且趙德昭還是個嫡長子(老大早夭,他自然成了長子)。
趙匡胤駕崩的時候,趙德昭已經(jīng)25歲了,早就是個成年人。何況,趙匡胤雖然沒有直接封他做皇太子,卻也一直按照儲君路線在培養(yǎng)鍛煉他。
怎么有兒子不傳,卻傳給了弟弟?
既然全天下都在懷疑趙光義,趙光義心里肯定不好受,只得裝模作樣的對趙德昭大行賞賜,比如讓他做了京兆尹(首都市長),比如給他封王,比如讓他干了一些宰相的工作,還讓他娶了四朝元老王溥的女兒。
太平興國四年,趙德昭跟著這個叔叔北伐打幽州。軍中有一次夜里驚亂,大家伙兒不知道皇帝陛下身在何處,于是有人謀議立趙德昭為皇帝。后來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興(也不曉得是不是他自編自導)
這次北伐,在高粱河吃了大敗仗,車神回到京師后,一肚子火氣,很長時間沒有給之前打勝仗的功臣行賞。
于是,趙德昭跟宋太宗論說此事,宋太宗大怒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p>
把趙德昭嚇得……退朝后自刎而死(究竟是自刎還是被謀殺然后掩飾成自刎,也不得而知)
接著就是戲精登場。
宋太宗聽見此事非常驚悔,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尸體,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喊道:癡兒何必這樣呢?
指不定心里多高興著呢!
宋太祖趙匡胤還剩一根獨苗——趙德芳,也就是那個在戲曲里正氣凜然的八賢王。
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年僅20歲的趙德芳莫名其妙病死了。
戲精再次登場。
趙光義這個做叔叔的,又是親臨哭祭,又是廢朝五日,還追贈了趙德芳一大堆榮譽。
半年后,也就是太平興國九月,趙光義公開了一份趙普進獻的秘密檔案,里面繪聲繪色的記錄了一個歷史故事。
杜太后臨死之前,把幾個兒子叫到床邊,語重心長的對宋太祖趙匡胤叮囑道:你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因為周世宗死后把江山交給了小孩子。假如周朝是長君坐鎮(zhèn),你怎么可能有機會呢?所以啊,你死后要傳給你弟弟。以后你孩子長大了,你弟弟再傳給你兒子啊!能立長君,是我們國家的福氣??!
趙匡胤答應了,杜太后還讓趙普在床前寫成誓書,藏在金匱之中,命謹慎小心的宮人保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
有趣,真有趣。兩個大侄子健在的時候,沒見趙光義公開出來?,F(xiàn)在死光光了,拿出來昭告天下。
太陽底下并無新鮮事可言。在權力面前,父子也好、兄弟也罷,親情變得不堪一擊。
所以,朱允炆要是不自焚(逃走),朱棣可以制造一萬種意外把他殺了。
比如一片混亂之中,某個小兵看走眼誤殺了皇上,這種情況是可以存在的。
比如親手殺了建文,再對外宣稱建文是自殺的,這種情況也是有的。到時候無非就是勞駕朱棣再演一場哭戲而已。
又或者逼著建文下一道罪己詔的圣旨(也可以親自代擬),說自己親信小人,誤信讒言,導致天下大亂,無顏面對祖宗,決定禪讓給燕王。等朱棣登基后,先裝模作樣把朱允炆奉為太上皇,圈養(yǎng)幾年,然后再找個機會把他給做了,對外宣稱朱允炆生病死了。
以朱棣的性格,不管怎么樣,他都是要殺朱允炆的。從他起兵造反的第一天起,他就是亂臣賊子了。所謂的清君側口號也無非是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罷了,全天下都知道他并不是真的為了清君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0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