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桓溫,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故事。
“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復遺臭萬年!”(一個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應該遺臭萬年)。這句名言出自于東晉權臣、丞相桓溫?;笢卦谧詈笠淮伪狈ブ性『笥X得自己日薄西山,今后將不再有機會完成恢復神州青史留名夢想的時候,發(fā)出了這樣的感嘆!在《世說新語》里收錄了這位權臣不少的名言:“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如何?”。在這位梟雄六十二年的人生中,他三次北伐中原,驅逐胡虜,戰(zhàn)功累累,后獨攬朝政十余年,操縱廢立。在晉廷的詔書中,將其比作周公、伊尹、霍光。在后世《晉書》和王夫之的《讀通鑒論》中,他又是一個陰謀篡逆的亂臣賊子。
桓溫,字元子,其父桓彝歷任安東將軍、中書侍郎、拜散騎常侍,后死于蘇峻之亂。十八歲時桓溫枕戈泣血,混入仇人喪禮之中,手刃其三子,以此而揚名天下?;笢貫槿撕浪嗣矀グ?,風度不凡,后娶晉明帝司馬紹嫡長女南康長公主為妻,加拜駙馬都尉,成為了晉明帝的女婿。做了皇帝的女婿后,桓溫開始一路官運亨通,之后更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jié)都督六州諸軍事,并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笢爻鲦?zhèn)荊州后,于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揮師西進,攻滅成漢,收復丟失四十余年的益州,威名大振。晉廷以滅蜀之功加封桓溫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但高官厚賞的背后,晉廷也對手握重兵的桓溫忌憚不已,擔心他日后難以控制。此時的桓溫治下有八州之地,兵精糧足,也漸露不臣之心。
永和十年(354年),四十二歲的桓溫終于將朝廷內外大權盡握掌中。二月,桓溫率軍北伐前秦。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桓溫北伐河洛地區(qū),大破羌族首領姚襄并收復洛陽。這兩次北伐都收復了部分失地,雖然最終都因后援糧草不繼而撤回,但桓溫的個人威望卻被推上了巔峰。自衣冠南渡以來,東晉一直是偏安一隅只求自保,恒溫的北伐將驅逐胡虜,恢復故土的理想付諸實施,使得人心振奮。朝廷加授桓溫為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之后又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五萬北伐前燕,但在之后的枋頭之戰(zhàn)中,燕國大將慕容垂大敗桓溫,晉軍死傷三萬余人,桓溫也在這一戰(zhàn)中威名掃地!
桓溫自負才能過人,久懷異志,因此發(fā)動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勛,然后回朝接受九錫,從而奪取政權。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聲望大減,圖謀不成。因此決定效仿伊尹、霍光,廢立皇帝,以重立威權。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太后廢除了晉帝司馬奕,并迎會稽王司馬昱入朝,擁立為帝,是為晉簡文帝,改元咸安。東晉朝開國百余年,從未發(fā)生廢立之事,桓溫擅行廢立,令百官震栗不已?;笢貜U立后,對朝中的異己力量大加廢徙,而簡文帝雖被立為皇帝,卻形同傀儡,朝政皆由丞相桓溫決定。咸安二年(372年)秋,即位僅八個月的簡文帝因憂憤而崩逝, 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死前會禪位給自己,或讓自己攝政,可結果遺詔卻是讓其“輔政”,太子司馬曜在部分朝臣的支持下得以繼位,是為晉孝武帝。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拜謁皇陵,朝中大臣皆以為桓溫此舉是要代晉自立顛覆晉朝,但桓溫只在京城待了半個月就因患病返回了封地姑孰。病漸沉重的桓溫仍不忘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并多次派人催促。謝安等朝臣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溫姑孰病逝,終年六十二歲,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桓溫為丞相,謚號宣武,喪禮依照安平獻王司馬孚、霍光舊例。元興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晉稱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笢厣詈啒?,富有軍政之才,被稱為一代梟雄,但又是一個內心矛盾之人。他雖有篡權之心,卻不敢走完那最后一步,他對自己的必勝沒有把握,又想成一世的霸業(yè),又恐懼身后的罵名。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后,宣城內史桓彝長子。
桓溫是晉明帝的駙馬,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振,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zhàn)功累累。后獨攬朝政十余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于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愿。
桓溫曾在晚年逼迫東晉朝廷加其九錫,但因謝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實現。死后謚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政權后,追尊為宣武皇帝。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田余慶所作龍亢桓氏世系圖
根據《晉書》記載,桓溫是東漢大儒桓榮之后。但據歷史學家田余慶考證,桓溫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三國時期在嘉平之獄中被司馬氏誅殺的曹魏大司農桓范。
譙國龍亢桓氏淪為刑家,在西晉并非高門望族?;敢湍隙珊蠼唤Y名士,躋身江左八達之列,并“志在立功”,曾與明帝密謀平定王敦之亂,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笢厥腔敢烷L子,未滿周歲時便得到名士溫嶠的贊賞,因此以“溫”為名。
早期事跡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將領韓晃殺害,涇縣縣令江播也曾參與謀劃。當時桓溫年僅十五歲,枕戈泣血,誓報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為父守喪,因怕桓溫前來尋仇,預先在喪廬內備好兵器,以防不測。桓溫假扮吊客,混入喪廬,手刃江彪,并追殺其二弟,終報父仇,由此為時人所稱許。
桓溫為人豪爽,姿貌偉岸,風度不凡,后娶南康長公主為妻,加拜駙馬都尉,并襲父爵為萬寧縣男。咸康元年(335年),桓溫出任瑯琊內史(相當于太守)。后加輔國將軍。
出鎮(zhèn)荊州
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溫為前鋒小督、假節(jié),讓他率部據守臨淮(今江蘇盱眙),協(xié)助荊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溫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他與庾翼交好,曾相約一同匡濟天下。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臨終前請求讓兒子庾爰之接掌荊州,但輔政的侍中何充卻推薦桓溫。丹楊尹劉惔認為桓溫確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讓其掌握荊州形勝之地。他建議會稽王司馬昱自領荊州,但司馬昱卻不肯采納。同年八月,桓溫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jié)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并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
掌握朝政
平定蜀地
桓溫出鎮(zhèn)荊州后,打算西伐占踞巴蜀的成漢政權,以建立功勛。而當時的成漢正日漸衰微,皇帝李勢更是荒淫無道。江夏相袁喬對此極力贊同,建議桓溫率領一萬精兵輕軍速進,直攻成都。同時,他認為北方的后趙政權不敢趁機進犯,以打消桓溫的顧慮?;笢厮鞗Q定伐蜀。
桓溫滅蜀之戰(zhàn)經過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上疏朝廷,請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復,便與征虜將軍周撫、輔國將軍司馬無忌率軍西進。他命袁喬率二千人為前鋒。朝廷得知后,憂慮不已,認為他兵力過少,又深入險要偏遠的蜀地,擔心他最終會兵敗而回。唯有劉惔認為桓溫必能滅蜀。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溫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勢命將領李福、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以抵御晉軍。漢軍諸將欲在江南設伏,昝堅卻從江北鴛鴦琦渡江,向犍為(今四川彭山東)開進,結果與晉軍異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溫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留下參軍周楚、孫盛看守輜重,自己親率步兵直趨成都。李?;剀娨u擊彭模,被孫盛等人擊退。而桓溫則三戰(zhàn)三勝,擊敗李權等部漢軍,進逼至成都城下。
昝堅趕到犍為,未遇晉軍,便從沙頭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還軍,卻得知晉軍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因此不戰(zhàn)自潰。李勢只得集結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橋與晉軍決戰(zhàn)。當時戰(zhàn)況慘烈,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zhàn)死,漢軍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諸將皆懼,意欲退兵,而鼓吏卻在這時誤擊前進鼓。袁喬乘勢督促軍士奮戰(zhàn),終于反敗為勝,大敗漢軍?;笢爻脛俟ト氤啥迹⒎贇〕?。李勢乘夜逃走,遠遁九十里,最終決定投降?;笢亟邮芡督?,將李勢送往建康。成漢政權至此滅亡。
桓溫平蜀后,在當地舉任賢能,援引賢才為己用,將成漢舊臣王誓、王瑜、鄧定、常璩等人辟為參軍,成功安撫蜀地。但王誓、鄧定不久便舉兵叛亂,最終都被晉軍討平。桓溫在蜀地留駐一個月,便班師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永和四年(348年),朝廷封賞平蜀之功,欲封桓溫為豫章郡公,卻被尚書左丞荀蕤勸止。最終,桓溫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逼廢殷浩
平蜀之戰(zhàn)使得桓溫聲名大振,朝廷忌憚不已,擔心他日后難以控制。會稽王司馬昱只得讓揚州刺史殷浩參與朝政,以期能對桓溫有所抑制?;笢仉m有不滿,但因熟知殷浩為人,知其難有作為,對此并不擔心。當時,桓溫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軍卒、調配資源,逐漸形成半獨立狀態(tài),漸露不臣之心。朝廷對他已不能征調如意,但求羈縻而已。因國中無事,君臣尚能相安。
永和五年(349),后趙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勢大亂?;笢亓⒖躺鲜璩?,請求北伐,但卻始終未得回復。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溫再次“拜表輒行”,率五萬大軍順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為此驚恐不安,殷浩也打算辭官避讓。司馬昱親自寫信給桓溫,極力勸阻,終使桓溫率軍還鎮(zhèn),返回荊州。后來,朝廷又拜桓溫為太尉,被桓溫拒絕。
此后兩年間,殷浩數次北伐,欲進據洛陽,修復園陵,但卻屢次戰(zhàn)敗。軍需物資更被掠奪殆盡,朝野怨恨不已。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溫上奏朝廷,列舉殷浩罪狀,迫使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從此,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朝中已無人再能阻止桓溫北伐。
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
桓溫伐秦之戰(zhàn)經過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溫率軍北伐前秦。他親率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fā),由水路自襄陽入均口(今湖北均縣西),然后自淅川(今河南淅川東)直趨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勛兵出子午道,合擊秦軍。晉軍歷經數次血戰(zhàn),生擒前秦將領郭敬,擊退淮南王苻生,順利進入關中。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萇、苻雄、苻菁等將領率五萬軍隊屯兵峣柳(今陜西商縣西北),以阻擋晉軍。
同年四月,桓溫轉戰(zhàn)至灞上(今陜西西安東)。苻萇等部秦軍退守長安城南,苻健自領羸兵六千固守內城,附近郡縣更是紛紛來降?;笢負嵊靼傩眨蛊浒簿訌蜆I(yè)。關中百姓牽牛擔酒沿路迎接,許多老人更是疼哭失聲:“沒想過今天還能再次見到官軍!”
桓溫進入關中時,正值麥收時節(jié),他就打算就地收麥,以解決軍糧問題,于是屯兵不前。苻健聞聽晉軍收糧,猜到恒溫軍中糧草不足,遂采取堅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晉軍糧秣不繼。六月,桓溫被迫撤返江陵,并將關中三千多戶百姓一同遷走。秦軍隨后趁勢追擊,晉軍大敗,傷亡甚眾。
桓溫北伐期間,隱居關中的王猛曾前來拜見,并大談當世之事,旁若無人,深得桓溫的賞識?;笢爻吠藭r邀請王猛一同南下,并任命他為高官督護。但王猛卻不肯跟隨,留在了北方。
二伐姚襄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桓溫數次上表,請求朝廷移都洛陽,修復園陵,但都沒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溫為征討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負責征討事宜。七月,桓溫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護高武據守魯陽(今河南魯山),輔國將軍戴施屯駐河上,進逼許昌、洛陽。同時,他上疏朝廷,請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進入黃河,以配合作戰(zhàn)。
同年八月,桓溫兵至伊水(在今洛陽城南)。羌族首領姚襄正圍困洛陽,聞桓溫來攻,撤軍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戰(zhàn)?;笢赜H自披甲督戰(zhàn),命晉軍結陣而進,終于大破姚襄,收復洛陽。他進入金墉城,拜謁先帝皇陵,并設置陵使修復皇陵。不久,桓溫班師南回,并將三千多家歸降百姓南遷至長江、漢水一帶。
桓溫返回荊州后,先后命部將剿平蠻賊文盧、妖賊李弘,將首級傳送建康(今江蘇南京)。但與此同時,收復的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再次失陷。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溫為南郡公,并將其原有爵位臨賀郡公降為縣公,封授給其次子桓濟。
移鎮(zhèn)姑孰
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將領呂護進攻洛陽。河南太守戴施棄城而逃,冠軍將軍陳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溫派竟陵太守鄧遐率三千人協(xié)助守城,再次上表要求遷都洛陽,并建議將永嘉之亂后流亡江南者全部北徙,以充實河南之地,皆被朝廷駁回。后來,朝廷又以交州、廣州偏遠為由,免去桓溫的交廣二州都督,改授其為都督并司冀三州諸軍事?;笢厣媳硗妻o。
興寧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溫為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賜其羽葆鼓吹一部。二年(364年),桓溫率水師進駐合肥,準備北伐。五月,朝廷進封桓溫為揚州牧、錄尚書事,遣侍中顏旄宣旨,召其入朝參政。桓溫以中原尚未恢復為由推托。朝廷不許,再次征桓溫入朝,但當桓溫赭圻(今安徽繁昌西)時,卻又尚書車灌前來制止。桓溫遂駐軍赭圻,上表辭去錄尚書事一職,只遙領揚州牧。
興寧三年(365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陽,陳祐出逃。司馬昱得知,與桓溫在洌洲(在今安徽和縣)會面,命他移鎮(zhèn)姑孰(今安徽當涂),準備征討之事,但最終因晉哀帝駕崩而作罷。?[48]太和三年(368年),桓溫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
三伐前燕
桓溫伐燕之戰(zhàn)經過圖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太和四年(369年)三月,徐兗二州刺史郗愔致信桓溫,表示愿意與他共同輔佐王室,請求率部出河上。當時,北府兵卒悍勇,桓溫不愿讓郗愔掌握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重鎮(zhèn)。郗愔之子郗超為桓溫參軍,暗中將原信毀掉,并以父親的名義偽造信件,自稱老病,請以閑職休養(yǎng)?;笢乇沩槃莞娜污瓙譃闀鼉仁罚灶I徐兗二州刺史,兼并了郗愔的軍隊。
同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五萬,與江州刺史桓沖、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他率軍攻湖陸,擒獲燕將慕容忠,進逼金鄉(xiāng)。當時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溫便讓人在鉅野開鑿水路三百里,使船只由清水進入黃河。郗超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或者堅守河道,控制漕運,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繼續(xù)進攻。他認為如不速戰(zhàn)速決,當戰(zhàn)事拖延至秋冬后,在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晉軍更難維持。但桓溫全都不聽。
七月,燕國大將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萬大軍前來抵抗晉軍,兩軍對峙于枋頭(在今河南??h)?;笢孛孢M攻譙、梁,并打開石門水道。但袁真始終無法開通石門,最終晉軍軍糧耗盡。九月,桓溫焚毀戰(zhàn)船,退軍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騎軍追趕,與晉軍戰(zhàn)于襄邑(今河南睢縣西)。桓溫大敗,死傷三萬人。
晚年弄權
攻陷壽春
桓溫兵敗后,退至山陽(今江蘇淮安),收集散卒,并將戰(zhàn)敗之罪委于袁真。他上疏朝廷,請廢袁真為庶人。袁真不服,據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叛變,并暗中勾結前秦、前燕。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溫的兵敗之責,還命侍中羅含帶著牛酒到山陽犒勞桓溫,并任命其子桓熙為豫州刺史。后來,桓溫又移鎮(zhèn)廣陵(今江蘇揚州)。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將朱輔擁立其子袁瑾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軍援助袁瑾,桓溫命部將竺瑤、矯陽之率軍迎戰(zhàn)。燕軍先至,在武丘(今河南沈丘東南)與竺瑤交戰(zhàn),結果大敗而回。同年八月,桓溫率二萬軍隊攻打壽春,并筑起長圍,將城池團團圍困。袁瑾只得嬰城固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將領王鑒、張蠔率軍援救袁瑾,結果被桓溫部將桓伊、桓石虔(桓溫之侄)擊敗。不久,桓溫攻破壽春,俘獲袁瑾,將袁瑾、朱輔及其宗族數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袁瑾妻女被賞賜將士,所侍養(yǎng)的數百乞活軍則被活埋。從此,豫州徹底落入桓溫之手?;笢卣莆樟诉M入建康的鎖鑰。
廢帝立威
桓溫自負才能過人,久懷異志,因此發(fā)動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勛,然后回朝接受九錫,從而奪取政權。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聲望大減,圖謀不成。壽春之戰(zhàn)后,桓溫曾問郗超道:“這次勝利能雪枋頭兵敗之恥嗎?”郗超則表示不能,并建議桓溫效仿伊尹、霍光,廢立皇帝,以重立威權。桓溫遂決定廢黜皇帝司馬奕。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帝位。他誣稱司馬奕因陽痿不能生育,讓寵臣相龍、計好、朱炅寶等人與后宮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將冒充皇子建儲為王。褚太后只得集百官于朝堂,下詔廢司馬奕為東海王。而后,桓溫親率百官至會稽王邸,迎司馬昱入朝,擁立為帝,是為晉簡文帝,改元咸安。
晉朝開國百余年,從未發(fā)生廢立之事?;笢厣眯袕U立,不僅令百官震栗,自己也緊張不已。前秦皇帝苻堅對此不以為然,他道:“桓溫此前敗于灞上,而今又敗于枋頭,十五年內兩次使國家軍隊遭受重大打擊。不但不反思過錯,向百姓謝罪,竟還廢黜君主。六十歲的老叟如此舉動,如何自容于天下?”
清除異己
桓溫廢立后,對朝中的異己力量大加廢徙。
位于遂寧市的桓溫雕塑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武陵王司馬晞好習武事,又在朝中擔任太宰重職,素為桓溫所忌。桓溫以“聚納輕剽,苞藏亡命”為由彈劾司馬晞,免去司馬晞與其子司馬綜、司馬囗的官職,讓他們返回封地。后來,桓溫又逼新蔡王司馬晃自首,稱與司馬晞、司馬綜、著作郎殷涓、太宰長史庾倩、散騎常侍庾柔等人謀反,將他們收付廷尉,請予誅殺。簡文帝不許。最終,司馬晞、司馬晃被廢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誅。
潁川庾氏是高門望族,勢力強盛,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為朝中顯貴,深為桓溫所忌。庾倩、庾柔被誅后,庾蘊飲鴆自盡,庾希則與弟弟庾邈、兒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蘇泰州)陂澤。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為他供應糧餉。庾友因兒媳桓氏是桓溫侄女,得到求情,最終得以幸免。
咸安二年(372年),桓溫得知庾希兄弟的蹤跡,派軍隊搜捕。庾希遂與武沈之子武遵在海邊聚眾搶奪船只,乘夜攻入京口,趕跑晉陵太守卞耽。他們打開監(jiān)獄,放出數百囚徒,發(fā)放兵器,宣稱奉密旨除桓溫。卞耽逃往曲阿(今江蘇丹陽),征發(fā)諸縣鄉(xiāng)兵兩千人,與庾希對抗。庾希戰(zhàn)敗,退守城池?;笢赜置鼥|海太守周少孫征討。周少孫攻克京口,擒獲庾希等人。最終,庾希、庾邈、武遵以及子侄、部眾全被斬于建康。
桓溫誅除庾氏,威勢極盛。侍中謝安見而遙拜,更以君臣稱作二人關系。而簡文帝雖被立為皇帝,但卻形同傀儡,常擔心被桓溫廢黜,甚至向郗超詢問桓溫是否會再行廢立。郗超以家族百口擔保不會再發(fā)生政變,簡文帝這才稍微安心。
拒不入朝
簡文帝繼位不久,便進封桓溫為丞相,留其在京師輔政?;笢剞o讓不受,率軍返回白石(今安徽當涂西),還鎮(zhèn)姑孰。后來,簡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征召桓溫,請其入朝輔政,并增食邑萬戶?;笢卦俅瓮妻o。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簡文帝病重,急召桓溫回朝,并在一晝夜內連發(fā)四道詔書?;笢厝酝妻o不肯入朝。簡文帝只得傳下遺詔,讓桓溫攝政,效仿周公。但侍中王坦之卻據理力爭,將遺詔中的“攝政”改為“輔政”,依照諸葛亮、王導舊例。隨即,簡文帝駕崩。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死會禪位給自己,或讓自己攝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憤不已。
簡文帝駕崩后,群臣懼于桓溫,不敢擁立太子,都認為應請桓溫決定。尚書仆射王彪之極力反對,太子司馬曜方才得以繼位,是為晉孝武帝。褚太后認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喪期間,再次提議讓桓溫攝政,結果被王彪之阻止。后來,孝武帝又命謝安征桓溫入朝輔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賜武賁六十人。桓溫仍舊辭讓,既不接受,也不入朝。?[80]?
病重而死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拜謁皇陵。當時,京中流言四起,都說他此次入京是要誅除王謝、顛覆晉朝。朝廷命謝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今南京西)迎接,拜于道側,朝中位望稍高者皆驚慌失措。但桓溫卻只以“盧悚入宮”一案,將尚書陸始收付廷尉。不久,桓溫患病,返回姑孰,前后在京不過十四天。
桓溫回到姑孰后,病漸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并多次派人催促。謝安、王坦之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溫姑孰病逝,終年六十二,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桓溫為丞相,謚號宣武,喪禮依照安平獻王司馬孚、霍光舊例,又賜九旒鸞輅、黃屋左纛等物。
桓溫死后,將兵權交付弟弟桓沖,南郡公爵位則由幼子桓玄襲封。世子桓熙不服,遂與叔父桓秘、弟弟桓濟謀殺桓沖,結果被桓沖發(fā)覺,都被流放長沙。元興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晉稱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墓為永崇陵。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金陵物
東晉是一個士族之間相互扶持、相互侵軋的王朝,而皇帝不過是各方勢力平衡下的一個產物或者說是一個擺設而已。在這樣一個非典型王朝中,不允許一家獨大,不僅是平常百姓出頭很難,即使是士族出身的人想要打破平衡也絕非易事。
而桓溫就做到了。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桓溫是一個梟雄,但與曹操、司馬懿這樣的梟雄不一樣,桓溫更看重的是“名”,無論是好名聲還是壞名聲。
要評判桓溫的一生,就不得不說他的功與過。
一、少年意氣
桓溫出身于譙國桓氏?;甘蠌臐h朝開始就是名門望族,發(fā)展到桓溫的父親桓彝這一代時仍然是世家大族,桓彝本人也是“江左八達”,是江左名士。
公元328年,為抵御反叛朝廷的蘇峻,桓彝死守宣城,被叛軍將領韓晃以及江播等人所殺,身為桓彝長子的桓溫時年十五歲。父親桓彝死后,桓溫“枕戈泣血,志在復仇”,三年后江播病死,桓溫于是裝作去吊唁,胸懷利刃,在葬禮上手刃江播三個兒子,報得父仇。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一方面桓溫行事果決,像一個快意恩仇的俠士;另一方面,桓溫不會被世道的條條框框所約束,敢于建功立業(yè),為常人之所不能為。
二、滅成漢
公元346年,桓溫趁成漢內亂,率軍西伐。此時的桓溫已經娶南康公主為妻,受宰相何充、會稽王司馬昱賞識,接庾翼的班,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鎮(zhèn)守荊楚之地,成為東晉重臣。而此時的成漢政權經過一系列內亂之后,帝室與各大士族之間矛盾重重,成漢皇帝李勢殺人奪妻,殘殺忠良,荒淫無道,正是桓溫滅成漢的大好時機。
桓溫率領袁喬、周撫、孫盛等人抵達彭模,聽從袁喬“全軍而進,棄去釜甑,赍三日糧,以示無還心,勝可必也”的建議,率軍直取成都。恰好這時候的成漢大將昝堅犯了個致命錯誤,以為桓溫會從犍為進軍,便率人在犍為等著,沒想到桓溫已經打敗成漢大將李權、一路殺到成都城下,等昝堅反應過來的時候桓溫距離成都城只有十里之遙。
李勢親自率軍與桓溫戰(zhàn)于成都城外,桓溫戰(zhàn)事失利,損了手下大將龔護,自己的馬也被射死,晉軍大驚,想要撤退。但是在這個時候意外發(fā)生了,很多時候歷史就是被一個巧合、一個小人物甚至是一個小錯誤改變的,桓溫也是通過一個小小的誤會扭轉了整個戰(zhàn)局。手下擊鼓的士兵以為是要進兵,把本來的鳴金收兵變成了擊鼓進軍,袁喬則趁機拔劍督戰(zhàn),激勵士氣,頓時間晉軍士氣大振,大破李勢軍隊,從而攻進成都城,趕走李勢。
公元347年,李勢順理成章地上降表,輿梓面縛投降桓溫,桓溫僅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便滅了成漢政權。
成漢的滅亡有歷史的巧合,更有其必然性,桓溫不過是給本就風雨飄搖的成漢政權推了一把力,加了一把火而已。也正是通過滅亡成漢政權,桓溫聲名顯赫,聲威大震,光是這一個功勞就足以使他傲視東晉朝野,成為東晉最能打仗的一個統(tǒng)帥。
三、北伐
滅了成漢后,桓溫基本上控制了長江中上游地區(qū)。剛好在這段時期,東晉掌權者重新洗牌,庾冰、庾翼、何充等人相繼離世,入朝輔政的是此后與桓溫相愛相殺的會稽王司馬昱。司馬昱清心寡欲,擅長輕談,但他包括許許多多的當朝名士都不允許桓溫一家獨大,于是司馬昱找了一個人來制衡桓溫,這人是殷浩。
東晉名士把殷浩比作管仲、諸葛亮,“于時擬之管、葛”。論排場,殷浩足夠大,隱居十余年,就是不出山。但是論才能,把他比作管、葛是對二人最大的侮辱。公元352年,在桓溫的屢次要求北伐呼聲中,司馬昱以殷浩為統(tǒng)帥,率荀羨、謝尚等人北伐,以期建立功勛,制衡桓溫。殷浩重用羌人降將姚襄,結果反為他所賣,中了姚襄埋伏,大敗而回,成為一時笑柄。
殷浩失敗后被廢為庶人,東晉朝野這才意識到真正能打的只有桓溫一人而已,桓溫也借機獨攬大權,開始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溫率四萬大軍從江陵出發(fā),向北打到青泥。前秦皇帝苻健派太子苻萇、三子苻生以及弟弟苻雄率大軍與桓溫戰(zhàn)于?i柳,這一戰(zhàn)十分慘烈,苻生左沖右突,表現勇猛,但桓溫率軍力戰(zhàn),殺退前秦兵。之后桓溫駐軍霸上,鄉(xiāng)親父老都執(zhí)手大哭“不圖今日復見官軍”。后來桓溫糧草不繼,麥子又被苻健派人收了,只好退兵回國,退兵過程中損失慘重,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
這次北伐雖然失敗,但是意義十分重大,這是西晉滅亡以后,第一次有人重回故地,而且戰(zhàn)斗過程中射傷苻萇,苻健、苻雄、苻萇三人都在不久后死去,前秦開始進入苻生的暴政時代。
第二次北伐在公元356年,桓溫率軍攻打洛陽。此時的洛陽由東晉叛將周成占據,而姚襄也在攻打洛陽。于是桓溫與姚襄在洛陽城南的伊水相遇,姚襄故技重施,派人設下埋伏,靜待桓溫,但是桓溫不是殷浩,早就看透了姚襄計謀。姚襄此計不成,只好與桓溫正面交鋒,雙方交戰(zhàn)于伊水,姚襄大敗,周成投降,桓溫入主洛陽,修繕園陵。
桓溫的三次北伐中,以第二次北伐成果最大。但是整個東晉士族都在與桓溫抗衡,阻撓北伐大計,桓溫再次因糧草不繼而退兵,數年后的洛陽又得而復失。
第三次北伐發(fā)生在公元369年,這次的對手是失了慕容恪的前燕?;笢貛е笡_、袁真、郗超、朱序等將,率領五萬大軍一路北上高歌猛進,所向披靡,連敗前燕大將慕容忠、慕容厲、慕容臧等人,前燕只好向前秦割地求援,甚至考慮遷都回遼東龍城。然而在前景一片大好的時候,桓溫遇到了戰(zhàn)場上最強的對手——慕容垂。
慕容垂是前燕吳王,才能不在慕容恪之下,在英雄輩出的兩晉南北朝時期都赫赫有名,戰(zhàn)功卓著,這時候已經成為前燕救命的稻草。他得到前燕皇帝慕容?サ鬧賾煤螅?牖肝孿嘀龐阼釋貳?/p>
而桓溫遇到勁敵慕容垂后,再次遇到了糧草的問題,又與慕容垂幾次交手不利,只好率軍南撤?;笢匾宦烦罚饺荽挂宦犯?,終于在襄邑找準時機,與早就埋伏在此的慕容德夾擊桓溫,而前來增援的前秦將領茍池、鄧羌則趁機痛打落水狗,前燕、前秦合擊桓溫,桓溫吃到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敗仗。
此戰(zhàn),東晉方面損兵折將,死傷三萬余人,桓溫的第三次北伐以大敗而告終,給桓溫的軍事生涯蒙上了陰影。然而,第三次北伐一樣意義深遠,前燕為求前秦的援兵,曾許諾割讓虎牢以西之地,但是打敗桓溫后慕容?シ椿冢?扒靨焱躑藜嵩蛞源宋?榪誚?デ把啵?傭?騁槐狽健?/p>
桓溫既沒有祖逖的忠肝義膽,正氣凜然;更沒有劉裕的戰(zhàn)果累累,氣吞山河,更多的是東晉王朝內部的勾心斗角、桓溫的一己私利和坐失戰(zhàn)機,三次北伐顯得不那么純粹,不過是給政治服務的工具而已。
但是在當時東晉王朝偏安一隅、得過且過的大環(huán)境下,桓溫殊屬不易。在第二次北伐取得洛陽后,桓溫曾經上表請求遷都,東晉君臣已經偏安慣了,無人同意,才冠江東的孫綽便直言遷都是“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xiāng);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薄?/p>
東晉上下只是想窩在江南,得過且過,同時士族之間達成平衡,所以桓溫的數次糧草不繼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權傾朝野
第三次北伐大敗后,桓溫聲望大減。于是桓溫通過廢立皇帝來提高威望,公元372年,桓溫廢掉晉帝司馬奕,另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是一個典型的清談家,與桓溫既是好友又是政敵,當年司馬昱就是為了打壓庾氏才讓桓溫上位當了荊州刺史,之后桓溫持續(xù)坐大,司馬昱又不得不轉而打壓他,從好友變成政敵。司馬昱繼位后,戰(zhàn)戰(zhàn)兢兢,每次見了桓溫都以淚洗面,桓溫想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都不成。
之后桓溫繼續(xù)剪除異己,先后害死司馬、司馬晃以及庾氏一族,連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謝安見了桓溫都以君臣之禮相見。
司馬昱在位僅僅八個月就病死,桓溫本以為司馬昱死后會將皇位傳給自己,沒想到詔書被王坦之、謝安一改再改,只等來了一個“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要自己輔佐晉室。
桓溫大失所望。公元373年,桓溫在姑孰病重,彌留之際仍然想得到朝廷“加九錫”的賞賜,但是謝安、王坦之二人在朝中萬般阻撓,將詔書改了又改,終于熬到了桓溫病死。
終桓溫一生,有稱帝野心,離稱帝也只有一步之遙,但始終沒有觸及到這個目標。直到公元403年,桓溫之子桓玄在建康稱帝,才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
五、真名士自風流
很多人認識桓溫不是因為他的文治武功,不是他的北伐,不是他的“庚戌土斷”,而是因為辛棄疾的那句“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h英雄淚!”。
桓溫是個野心勃勃的梟雄,這在東晉的清談名士中顯得格格不入,那些名士自詡風流,但是桓溫才是真風流、真性情?;笢刈员葎㈢斃湘菊f他和劉琨長得沒那么像的時候,桓溫“褫冠解帶,昏然而睡,不怡者數日”,流露出真性情。
“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復遺臭萬載邪”,從古至今沒有一個梟雄敢像桓溫一樣這么直白地說出這句話。
有一次桓溫穿著戎裝,好友劉?次仕?襖顯粲?執(zhí)撕巫鰨俊被肝祿卮稹拔胰舨晃?耍?潯材塹米”,“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朝君臣崇尚“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無人懷念故土,雖然桓溫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自己的野心,但是他好歹北伐了。不可否認,從某方面來說桓溫是一個亂臣賊子,但是倘若晉廷上下一心,志在統(tǒng)一,那桓溫是不是會甘心做個祖逖呢?
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花,我就是桓溫桓宣武。
桓溫是個牛逼的人,老子很欣賞他。 ——題記 公元312年,東漢名儒桓榮之后,宣城內史桓彝的長子呱呱墜地。此兒不但有奇骨,啼聲更異,讓前來探望的名士溫嶠感慨 「 ”真英物也”,并賜名為「 ”溫”,從此踏上了他既流芳百世又遺臭萬載的人生征程: 年十五,遭逢「 ”蘇峻之亂”,父親為韓晃、江播所殺,桓溫枕戈泣血,志在復仇; 年十八,仇人江播去世,桓溫詭稱吊賓,混入喪廬,手刃其三子,揚名天下;后娶南康長公主,拜駙馬都尉,襲爵萬寧男。 年二十四,任瑯琊內史,后加輔國將軍。一路官運亨通,先守臨淮,與荊州刺史庾翼投契,相期「 ”寧濟之事”,后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 年三十三,晉明帝駁回庾翼父死子繼的請求,以桓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jié)。 年三十五,率眾西伐蜀地,于第二年攻滅了割據政權成漢,安撫蜀地,聲名大振,進位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臨賀郡公,治下諸州形同割據。會稽王司馬昱請殷浩出山,與之抗衡,君臣尚能相安。 年三十九,北方后趙皇帝石虎病死,中原大亂,桓溫屢次請求北伐未果,拜表出兵東進,已至武昌。滿朝震驚,司馬昱寫信勸阻,桓溫撤軍,拒封太尉。 年四十一,殷浩北伐,屢戰(zhàn)屢敗,朝野共憤。桓溫上奏廢黜殷浩,從此大權在握。 年四十二,北伐前秦,連挫秦兵,已攻至霸上,遇到了捫虱論天下的王猛。長安近在咫尺,后在相持階段,逡巡不進,加之糧秣供應不足,最終失利撤軍。 年四十四,大敗姚襄,收復故都洛陽,拜謁先帝皇陵,后獲封南郡公。 年五十,加封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和假黃鉞。深感「 ”外難未弭,內弊交興”,后提出著名的《七項事宜疏》。 年五十二,主持「 ”庚戌土斷”,使僑戶上籍納租,限制士族特權,大大提升國力。 年五十七,北伐前燕,剛愎自用致使枋頭兵敗,死者三萬余,桓溫深以為恥。 年五十九,廢帝立威,將司馬奕趕下皇位,擁立司馬昱為帝,是為東晉簡文帝。 年六十二,求賜九錫之禮不得,病逝。兵權交由弟弟桓沖,爵位由子桓玄繼承。 桓溫的一生是張揚而熱烈的,卻也是自卑而壓抑的。刑家出身(在上一回中,我們說了他的祖上很可能是高平陵事變中被殺的桓范,見文后鏈接),無心玄學,出身行伍都是他的原罪,令他飽受輕視、侮辱和否定。根正苗紅的世家們恥與之通婚(「 ”藍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惡見,文度已復癡,畏桓溫面?兵,那可嫁女與之!”——《世說新語》) 更有人言必諷其為「 ”老兵”(「 ”(謝)奕每因酒,無復朝廷禮,嘗逼(桓)溫飲,溫走入南康主門避之。奕遂攜酒就聽事,引溫一兵帥共飲,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薄稌x書.謝奕傳》),訕笑他清談的「 ”N流水平”(劉尹與桓宣武共聽講《禮記》?;冈?「 ”時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眲⒃?「 ”此未關至極,自是金華殿之語?!薄妒勒f新語》),無論他取得怎樣的成就,無論他為朝廷做出多少的貢獻,官再大,娶了公主,也始終不被「 ”第一流”接納。 好在挫折和打擊絲毫沒有磨滅他的理想與野心,像他這樣的人,又豈能為了明哲保身,脫離現實,不以經濟邦國為計,成日高談虛論? 「 ”桓宣武與殷、劉談,不如甚,喚左右取黃皮袴褶,上馬持矟數回,或向劉,或擬殷 ,意氣始得雄?!保ā杜嶙诱Z林》.裴啟)既然嘴上說不過,那就武藝上見真招吧!他學會了以自己的雄豪而驕傲,在軍事上,在沙場上,在馬背上找到了自己的天地。桓溫與清談貴族的矛盾固然有品位,喜好和家庭背景差異性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是雙方政治利益的直接對立。士族不希望出現強勢的君主,更不希望出現強勢的權臣,最好永遠君弱臣強,皇室依仗高門士族,這樣既得利益才能代代相傳,福澤綿長(「 ”晉室衰弱,溫專制其國,晉之朝臣未必皆與之同心。故溫之得志,眾所不愿也,必將乘阻以敗其事?!薄顿Y治通鑒》) 那么對于桓溫而言,把這幫人從朝廷里趕出去,除了個人恩怨,更是實現他個人政治野心的必選項,因為他有夢想?!?”我若不如此,卿輩哪得坐談?”(《世說新語》)國破家亡的慘劇,在永嘉年間已經上演一次,可惜這幫風流名士忘性太大,茍且偷安,鄙視武人。 他留給我們太多真實的可愛,有慨嘆生命短暫,青春難駐的「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有鄙視王述、王濛清談水準的「 ”顧看兩王掾,輒翣如生母狗馨”;有追星失敗的「 ”溫于是褫冠解帶,昏然而睡,不怡者數日?!保ɑ笢氐呐枷袷莿㈢?,曾經問劉琨當年的婢女自己長相是否像劉琨。婢云:「 ”面甚似,恨?。谎凵跛?,恨?。豁毶跛?,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薄稌x書》);更有不愿籍籍無名,為文、景所笑的「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亂世男兒桓溫成功過,失敗過,巔峰過,也低谷過。他奮不顧身地在東晉的亂中取靜,偏安一隅中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存在和對生活的熱愛——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