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在昆陽之戰(zhàn)一舉成名,昆陽之戰(zhàn)不但是玄漢擊敗新莽的關鍵一戰(zhàn),同時也為起義軍最終推翻王莽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昆陽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之一,它決定了未來中原王朝的國運與興衰,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下面來了解一下昆陽之戰(zhàn)的經過。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劉玄更始元年)五月,王邑、王尋統(tǒng)帥的大軍與嚴尤、陳茂會合后,即由潁川向昆陽前進,兩三天即有十余萬軍隊到達昆陽。統(tǒng)帥王邑立即下令圍攻昆陽。納言將軍嚴尤根據(jù)以往作戰(zhàn)的失利教訓,認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陽這個既堅固又無礙大局的小城,大軍應當直趨宛城,擊破圍攻宛城的漢軍,則昆陽將不攻自破。
王邑聽不進嚴尤的建議,傲氣十足地說:“我以前圍攻翟義時,就因為沒有能生俘他而受過指責,現(xiàn) 在統(tǒng)帥百萬大軍,碰到敵人城池,竟繞道而過,不能攻下,這怎么能顯示我們的威風!應當先殺盡這個城中的軍民,全軍踏著他們的鮮血,前歌后舞而進,豈不是更痛快嗎!”于是王邑仍然堅持以十萬大軍圍攻昆陽。王鳳、王常等見新莽大軍逐漸云集昆陽,形勢十分嚴重,劉秀所率三千騎兵在潁川西北遇見新軍后,也引兵退回昆陽,加上漢軍其他退入昆陽的一些零星部隊,昆陽守軍共約一萬人。王鳳等鑒于雙方力量十分懸殊,對堅守昆陽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陽城中的官兵也驚惶失措,擔心妻子兒女,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區(qū)。
劉秀看到這種情況便對大家說:“目 前 我軍兵糧缺,而城外又有強大之敵,如能集中力量抗擊敵人,還有取勝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勢必都不能保全。況且劉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無力挽救我們。昆陽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將被敵各個擊破殲滅?,F(xiàn) 在如果我們不同心協(xié)力,存亡與共,同立功業(yè),反而貪生怕死,能只顧各守自己的妻子財物嗎?”
諸將領等聽到劉秀這些話,大怒說:“你怎敢教訓起我們來!”劉秀聽了便笑著站起來。恰在這時偵察員回來,報告說:“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里,還看不見后衛(wèi)。”王鳳等向來輕視劉秀,見當前情況急迫,才互相商量決定,請劉秀計劃破敵之策。這時劉秀經過分析情況,便做了決策,以王鳳和廷尉大將軍王常率人堅守昆陽城,自己當夜和宗佻、李軼等十三騎,出昆陽城南門到外面去調集部隊,準備對新軍內外夾攻。
新莽大軍進到昆陽,即按照統(tǒng)帥王邑、王尋的命令,開始圍攻昆陽城。新軍為了顯示其作戰(zhàn)威力,把昆陽包圍十層以上,設置了一百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于數(shù)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
新軍挖地道,使用沖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泄。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zhàn)斗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yè),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拼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于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
這時嚴尤看到昆陽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使他們傳播失敗的消息以震撼宛城之敵。”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糧足,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地位,又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繼續(xù)加緊硬攻昆陽,使自己幾十萬大軍,屯兵堅城之下。
2.中期
城內的漢軍軍民并肩戰(zhàn)斗,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軍隊的強攻,占絕對優(yōu)勢的新莽也無可奈何,雖經反復攻城,昆陽城仍屹立不動。王邑的“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邪”的設想,難以實現(xiàn)。
昆陽之戰(zhàn) 昆陽被圍前,乘機出城調集兵將的李軼、劉秀等十三人,到達定陵、郾城等地調集各地兵馬時,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赴昆陽增援。劉秀對他們說:“今 天如果能破敵,珍寶財物要比現(xiàn) 在多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們?yōu)閿橙怂鶖?,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么金銀財物呢?”于是各營將士遂跟著劉秀、李軼等一齊向昆陽地區(qū)開進。
新漢兩軍昆陽攻守戰(zhàn)正在膠著狀態(tài),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五月底,宛城在綠林軍(漢軍)的長期圍困下,內無糧草,外無援軍,守將岑彭終于被迫投降。但這個消息尚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傳宛城已破,綠林軍(漢軍)主力將至昆陽。消息傳到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決守城,并隨時準備出城殲敵。新軍得此消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綠林軍(漢軍)在氣勢上已占據(jù)了優(yōu)勢。
六月初一,李軼、劉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漢軍到達昆陽地區(qū)。劉秀為鼓舞大家的斗志,自率步騎兵一千多人為前鋒,李軼率主力跟進,劉秀軍在逼近新軍四五里地時,即擺開陣勢,準備出擊。王邑、王尋也派兵數(shù)千前來迎戰(zhàn)。劉秀親自率領人馬沖殺,斬新軍幾十個人,跟隨的將領都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 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后請你總在前面率領我們作戰(zhàn),我們共同協(xié)力破敵”!
劉秀接著又率領將士再行向新軍攻擊,新軍被打得大敗,劉秀軍斬殺新軍近千人。劉秀率兵連著打了幾次勝仗,這就大大地鼓舞了漢軍的斗志,殺減了王邑、王尋的銳氣。劉秀等在昆陽外圍與新軍作戰(zhàn),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的情況下,為著進一步瓦解新軍的戰(zhàn)斗士氣,鼓舞昆陽城內漢軍軍民的斗志,故意渲染宛城漢軍的勝利,他把寫有宛城漢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新軍手中,引起新軍統(tǒng)帥王邑、王尋的恐慌。新軍將士看到,一個小小昆陽,大兵壓境,苦戰(zhàn)一個多月,都沒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十萬漢軍,則更無法對付。
3.后期
劉秀又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自城西沖擊新軍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余人巡視陣地。為了防止各營出現(xiàn)混亂,他們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王邑、王尋迎戰(zhàn)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新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
這時新軍其余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zhàn)。劉秀率領漢軍,奮勇沖擊,并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王邑的中堅被沖垮,王尋被斬殺后,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沖殺之聲,沖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大軍迅速土崩瓦解。新莽軍本是強迫征來的貧苦百姓,早已對王莽政權痛恨之極,經起義軍內外夾攻,自然棄陣而逃。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尸百余里”。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刮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fā)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余人,滍川被尸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陳茂等人僅帶少數(shù)長安精騎,踏著死尸渡河才得逃脫。
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余殘兵一氣奔逃到洛陽。當王莽得知昆陽慘敗的消息后,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
昆陽之戰(zhàn)和白溝河之戰(zhàn)發(fā)生了什么?
我國戰(zhàn)爭史上,兩軍交戰(zhàn)時出現(xiàn)過非常詭異的事情,最著名的莫過于公元23年的昆陽之戰(zhàn)。
昆陽之戰(zhàn)是劉秀的成名戰(zhàn),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zhàn)役之一,當時王莽的新軍近四十萬,而守衛(wèi)昆陽的義軍只有不到兩萬人。四十萬圍攻兩萬,似乎勝負已見分曉,但劉秀可是位面之子,雖說只有兩萬,但對劉秀來說足夠了。
關于這場戰(zhàn)役的過程就不多說了,義軍的頑強抵抗固然很重要,但老天爺?shù)膸兔σ膊豢珊鲆?,《后漢書》里有一段對這場戰(zhàn)役的記載: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zhàn),士卒爭赴,溺死者以萬數(shù),水為不流。”
后漢書記載的大意是說,就在兩軍激烈交戰(zhàn)的時候,天空突然電閃雷鳴,不一會兒大雨傾盆而下,屋頂?shù)耐叩[都被突來的大風刮走,河水暴漲,新軍陣營里的虎豹等野獸都嚇得四腿顫抖,新軍頓時作鳥獸散,士兵爭相渡河逃走,因此而溺死者無數(shù),河水也因此斷流。
雖說這是正史的記載,但對于那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史官記錄的實在太過詭異,連筆者都無法相信,最大的疑問就在于,既然是兩軍交戰(zhàn),那么突變的天氣為何只單單影響了敵軍,而沒有影響義軍?難道天上的那片烏云是一直籠罩在敵軍上方,且如鬼怪纏身般地跟著敵軍移動而移動嗎?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很難解釋為何同樣面對這種詭異的天氣,敵軍受到非常大的干擾,而義軍仿佛沒有絲毫影響。
不過雖然老天爺也幫忙了,但這絲毫不影響劉秀在此戰(zhàn)中的英勇表現(xiàn)。
昆陽之戰(zhàn)算是我國戰(zhàn)爭史上比較詭異的一場戰(zhàn)役了,而能與之媲美的當屬明初靖難之役中的一場最為關鍵的戰(zhàn)役——白溝河之戰(zhàn)。
白溝河之戰(zhàn)爆發(fā)在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這場戰(zhàn)役的勝負直接關系到朱棣靖難的成功與否,說是他的生死之戰(zhàn)一點也不為過。事實上,在這場戰(zhàn)役中,燕軍幾次處于潰敗的邊緣,朱棣本人也多次處在死亡的掙扎線上。
而對于朱允炆來講,這也是離消滅朱棣最近的一次,可惜南軍功敗垂成。在整個戰(zhàn)役過程中,南軍都占據(jù)主動,屢次擊敗燕軍,南軍甚至還分兵切斷了燕軍后路,差點把朱棣包了餃子,但燕軍最終還是絕地反擊,成功擊潰了南軍,而燕軍之所以能擊潰南軍,竟然取決于一場詭異的風,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明史》關于這場戰(zhàn)役的記載:
王蕩其左,景隆兵乃繞出王后,大戰(zhàn)良久,飛矢雨注。王三易馬,矢盡揮劍,劍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后繼者。景隆疑有伏,不敢前,高煦救至,乃解。時南軍益集,燕將士皆失色。王奮然曰:“吾不進,敵不退,有戰(zhàn)耳?!蹦藦鸵詣抛渫怀銎浔?,夾攻之。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shù)萬溺死者十余萬人。郭英潰而西,景隆潰而南,盡喪其所賜璽書斧鉞,走德州。
燕軍與南軍激戰(zhàn)良久,雙方互有勝負,之后李景隆揮師繞到燕軍之后,造成對燕軍的前后包夾,燕軍形勢不利。朱棣親臨戰(zhàn)爭,三次換馬,射盡箭筒里的箭,手中的劍也砍斷了。后來他情急之下,向身后揚起馬鞭作招呼援軍狀,李景隆生疑停止進攻,此時朱高煦也確實率兵馳援而來,朱棣這才躲過一劫。
雖說朱棣僥幸逃脫,但燕軍此次的傷亡非常大,與此同時南軍再次集結,準備進攻燕軍,燕軍將士“皆失色”。
這里我們可以體會一下當時燕軍將士的內心感受,一定是絕望的,只不過身為主帥的朱棣卻只能硬著頭皮去鼓勵將士再戰(zhàn)。畢竟士兵不想打了可以回家種地,朱棣要是不想打了就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與南軍再戰(zhàn)就是朱棣的生死之戰(zhàn),勝則勝,敗則亡。
兩軍再次交戰(zhàn),又是一番激烈廝殺,朱棣也決定分兵夾擊南軍,雖然朱棣心里沒底,但也只能冒死一試了,畢竟面對數(shù)量占絕對優(yōu)勢的南軍,只正面對抗根本毫無勝利的可能。但就在此時,“會旋風起,折景隆旗”。
是的,又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將李景隆的帥旗折倒了,古代兩軍交戰(zhàn),帥旗是非常重要的,前方士兵只有看到帥旗才可知自家主帥還在,如此還有一戰(zhàn)之心,但如果帥旗不見了,就意味著主帥跑了,主帥跑了就意味著敗了,再打下去就是不必要的死亡,那么此時士兵能跑則跑,能降則降,絕不會死戰(zhàn)到底。
所以對于朱棣來說,這場詭異的風來得實在是太及時了,帥旗一到,南軍立刻潰散,朱棣趁機縱火回擊,贏下了這場至關重要的生死之戰(zhàn)。
白溝河之戰(zhàn)后,朱棣轉守為攻,他離著皇位也愈發(fā)的近了。
最后筆者想要說的是,雖然劉秀和朱棣的勝利有環(huán)境因素的存在,但環(huán)境因素只是他們能成功的次要因素,也是非決定性因素。假如他們當年沒有上天的幫忙,憑借他們的能力也一樣有取勝的機會,所以說,要想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獲得上天的垂青,首先要懂得如何自我提升,這才是最重要的。
西漢晚期,外戚王氏一躍登上歷史舞臺,漢成帝時,王家兄弟五人同日封侯,舉國上下無不震驚。漢哀帝時皇帝雖欲獨攬權綱而對王氏加以貶抑,無奈王氏朝廷內外多年經營,尾大不掉之勢早已形成。
及至漢平帝時,王莽篡漢已是水到渠成??墒钱斄嘶实壑蟮耐趺s像是灌了迷魂湯一般,各種花樣作死層出不窮,昏招一個接一個,令人目不暇接。
沒幾年時間,邊境線上烽火連天,各地的農民起義也此起彼伏,尤其是南陽劉氏宗族起兵之后連連獲勝,更重要的是,宗室劉玄公然登基稱帝,在人心思漢的時代背景下,直接對王莽的政權構成了致命威脅!
公元23年三月,也就是距離劉玄稱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聞聽此訊的王莽深以為憂,鴨梨山大的他決定放手一搏,命令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率軍42萬平定山東。集結這支軍隊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從全國各地而來的部隊旌旗千里絡繹不絕,都是新莽政權各州郡所屬的精銳部隊。
可是王莽還感覺不過癮,又組建了一支特種部隊,兵源的構成是虎、豹、犀、象等各種猛獸,為首的司令也不是普通人,名字叫做巨毋霸,史書記載其人長一丈,大十圍,按身高換算成現(xiàn)在的尺寸,則此人身高231厘米左右,比姚明還高點,這身高別說在古代,就是在今天也算是巨人了。
至于這個大十圍到底有多大,眾說紛紜,想來也必然是膀大腰圓,不長的兇神惡煞點,怎么對得起這么威武霸氣的名字?憑啥鎮(zhèn)得住這群豺狼虎豹?可是打仗不光打的勇力,還需要謀略,于是王莽又征召了全天下專門研究兵法的人才,共計63家之多,作為軍隊的參謀,配備在各級指揮機關。
而一向熱衷于更名改制的王莽最終還不忘給這支大軍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叫虎牙五威兵。這支軍隊的聲勢如此浩大,以至于史書在描述這一段時稱為:
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
五月,王邑的大軍與先前吃了敗仗的嚴尤、陳茂合軍一處,向昆陽進發(fā)。
行文至此,筆者_嗦兩句。這位嚴尤,是當時王莽政權決策圈里唯一一位智勇雙全的能人,此人在王莽挑起和匈奴人的戰(zhàn)爭之時,曾上書建言,觀其謀劃,可謂智略膽識皆有過人之處;又曾設計誘殺反叛的高句麗侯騶;并在農民起義時曾一度擊破下江兵。
可就是這么一個人才,卻犯了一個最大的糊涂——站錯了隊伍,而且還是兩次。
王莽大軍漫山遍野浩浩蕩蕩而來,給駐守在昆陽的起義軍將領們造成了極大的恐慌情緒,當時義軍的主力部隊正在圍困宛城,昆陽這支軍隊是一路偏師,人數(shù)約為一萬人。
大家遠遠望見王莽軍的陣勢,都嚇得退回昆陽城,彼此一合計,三十六計走為上,分頭跑路吧!
這時劉秀站了出來,對眾人說了一番話,他說我們現(xiàn)在缺兵少糧形勢危急,如果大家團結一致,拼死抗爭,那么還有勝利的希望,如果各自只顧著妻子財物,想分散逃命的話,咱們就要一起完蛋了。
昆陽之戰(zhàn)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qū)進行的一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這場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zhàn)。昆陽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shù)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軍事知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8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