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在上學(xué)期間學(xué)習(xí)歷史,但其實歷史的領(lǐng)域非常廣闊,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還有許多有趣的歷史故事等待我們?nèi)グl(fā)掘。今天我為大家整理的是關(guān)于孟古哲哲:清朝第一位皇后,18歲生下開國皇帝這一歷史內(nèi)容的詳細(xì)介紹。
大家都知道,皇太極才是清朝的建立者,然而由于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基礎(chǔ),因此皇太極追封父親為清太祖,同時,皇太極也追封自己的母親孟古哲哲為孝慈武皇后(后改為孝慈高皇后),因此,孟古哲哲便成了清朝第一位皇后。
話說在努爾哈赤19歲那一年,他與父親塔克世分家,入贅佟氏,做了塔木巴晏的上門女婿。隨后不久,努爾哈赤便借助岳父留下的十三副半鎧甲起兵,開始了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征程。然而,在努爾哈赤26歲時,他的嫡福晉佟佳氏不幸病逝,只留下了三個子女(東果格格、褚英、代善)。
第二年,努爾哈赤便娶了堂嫂富察氏袞代為福晉,當(dāng)時努爾哈赤的力量還比較弱小,因此他不得不時常接受鄰部的支持,尤其是海西女真四部。有一次,努爾哈赤來到葉赫部尋求支持,葉赫部貝勒楊吉努發(fā)現(xiàn)努爾哈赤長相不凡,預(yù)料他將來肯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因此便決定將自己7歲的小女兒孟古哲哲嫁給努爾哈赤。
其實,從年齡上來看,楊吉努的大女兒與努爾哈赤更合適,而孟古哲哲卻比努爾哈赤小了16歲。當(dāng)努爾哈赤詢問楊吉努為何不把大女兒嫁給他時,楊吉努說道小女兒端莊秀麗,是一個不凡的女子,只有她才能配得上努爾哈赤,由此,努爾哈赤這才釋懷了。
后來,努爾哈赤在常年的征討中逐漸強大起來,嚴(yán)重地威脅到了海西女真四部,為了維系部落之間的平衡,哈達部貝勒扈爾干便主動將女兒阿敏格格嫁給了努爾哈赤。葉赫部一直與哈達部勢如水火,眼看哈達部積極與建州女真改善關(guān)系,于是葉赫部首領(lǐng)納林布祿便坐不住了,他在1588年將14歲的妹妹孟古哲哲送到了建州,由此,孟古哲哲便成了努爾哈赤的側(cè)妃。
孟古哲哲嫁給努爾哈赤后,努爾哈赤發(fā)現(xiàn)這位年輕的女子果然如當(dāng)初其父親楊吉努所說的那樣,溫柔賢淑端莊大氣,是一個難得的奇女子,便對其十分寵愛,并讓她坐上了大妃的位子。1592年,18歲的孟古哲哲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為皇太極,在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排行第八。
然而,令孟古哲哲沒想到的是,就在皇太極出生的第二年(1593年),她的娘家葉赫部便糾集九部聯(lián)軍侵略建州女真,雙方在古勒山一帶展開激戰(zhàn),最終努爾哈赤以少勝多,大敗九部聯(lián)軍,并將葉赫部首領(lǐng)布寨殺死。從此,葉赫部與建州女真成為仇敵。
此時,最傷心的莫過于孟古哲哲了,她被夾在中間很難做人。孟古哲哲從此精神抑郁,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再也沒能為努爾哈赤生兒育女。
1603年,孟古哲哲病重,她想在臨死前見一下母親,努爾哈赤立即派使者前往葉赫部迎接岳母,卻不想遭到了葉赫部的拒絕,孟古哲哲至死到底還是沒能見到自己的母親,帶著巨大的遺憾離開了人世,年僅29歲。
孟古哲哲的離去令努爾哈赤悲痛欲絕,他發(fā)誓一定要滅了葉赫部,告慰已經(jīng)離世的孟古哲哲。此外,據(jù)相關(guān)記載,孟古哲哲去世之后,努爾哈赤將其尸體火化,在院中祭享了三年。而且,為了防止愛妃地下無人照顧,努爾哈赤令四名丫鬟為孟古哲哲殉葬。
不得不說,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統(tǒng)治者的骨子里便有多情和深情的基因呀,與努爾哈赤相比,后來的皇太極與順治那更是不在話下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呈現(xiàn)的關(guān)于孟古哲哲:清朝第一位皇后,18歲生下開國皇帝全部內(nèi)容了,如果您是歷史愛好者,并且渴望更多了解歷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我們強烈建議您加入我們這個名為的社區(qū)。在這里,您將會得到海量歷史知識參考,深度解讀歷史事件,以及更加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探索。
第一個使用清朝年號的是皇太極
努爾哈赤自稱是金國大汗
皇太極(1592~1643)
即清太宗。后金汗,清朝皇帝(1626~1643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明萬歷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zhàn),騎射嫻熟。四十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貝勒。后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碩貝勒,與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合稱“四大貝勒”,共理軍機,統(tǒng)兵出征。三年,隨父攻明,獻計襲取撫順(今屬遼寧)。次年,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松部、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六年,參加沈遼之戰(zhàn),攻占沈陽后,在渾河南岸以百騎破明援軍數(shù)千。攻遼陽,率軍先入明陣。七年,參加廣寧(今北鎮(zhèn))之戰(zhàn),克義州(今義縣)。十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lǐng)林丹汗遠遁。十一年,從父參加寧遠之戰(zhàn)失利,退兵沈陽。是年九月,在努爾哈赤卒后,于沈陽繼后金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定先征服朝鮮(今朝鮮、韓國)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顧之憂的戰(zhàn)略方針。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guān)奪取全國政權(quán)。天聰元年(1627),命貝勒阿敏、濟爾哈朗進兵朝鮮,迫國王李倧遣使請盟。與明遼東巡撫袁崇煥通使議和,待機而動,五月,親率八旗軍5萬余發(fā)起寧錦之戰(zhàn),兵敗還師。次年,以使臣屢為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所殺,率精騎奔襲,獲敖木倫(今遼寧大凌河上游)之捷,俘眾萬余。復(fù)率滿蒙聯(lián)軍西征察哈爾,追逐至興安嶺。三年,率滿蒙聯(lián)軍10萬繞道蒙古,自龍井關(guān)(今河北遵化東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邊墻,突襲明京師(今北京),互有勝負(fù)。巧施反間計,致明廷逮殺督師袁崇煥。陷京畿州縣多處。東歸連下遵化(今屬河北)、永平(今盧龍)、灤州(今灤縣)、遷安四城,留兵據(jù)守。頒發(fā)八旗臨陣賞罰令。五年,命人鑄紅衣大炮,名“天佑助威大將軍”(為后金造炮之始)。令以歸附漢族軍民組建一旗漢軍,由額駙佟養(yǎng)性總理漢人軍民事。遣將率滿、蒙、漢軍數(shù)萬攻明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挖壕筑墻,長期圍困,在城周圍50里內(nèi)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扎營盤45處,切斷守城明軍與外界聯(lián)系。百余天中,督軍交戰(zhàn)數(shù)十次,各有傷亡,又親率主力擊敗明援軍4萬,迫明總兵祖大壽于糧盡援絕獻城投降,旋縱其歸錦州。次年,閱漢兵,定儀仗制。率滿、蒙軍再征察哈爾部,迫林丹汗棄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逃遁青海,基本控制宣(今河北宣化)、大(今山西大同)以北地區(qū)。不久,廢除與三大貝勒并坐的舊制,自掌正黃、鑲黃、正藍三旗。七年,諭各牛錄額真以恤貧訓(xùn)農(nóng)習(xí)射。親自出迎渡海來降的明將孔有德、耿仲明等,隆禮厚待,授都元帥、總兵官。遣兵取旅順。次年,率軍9萬繞道蒙古,從長城北部諸口入關(guān),襲掠宣、大一帶,收察哈爾部余眾。是冬,遣兵征黑龍江虎爾哈及東海女真瓦爾喀部,鞏固和擴大對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九年,命貝勒多爾袞、岳托等領(lǐng)兵萬余赴黃河以西收降林丹汗之子額哲,得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統(tǒng)一漠南蒙古,建立蒙古八旗制。是年十月,廢除諸申(女真)舊號,定族名為滿洲。十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遣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率兵由喜峰口入長城,攻掠京畿地區(qū),連破12城,俘人畜18萬余。十二月,以朝鮮拒絕臣服,親領(lǐng)大軍攻之,逼李倧乞降稱臣、與明斷盟,乃還師。崇德二年(1637),令貝子碩托、恭順王孔有德等率舟師襲取明軍所占皮島(今朝鮮椴島)。重申不可廢騎射之制。七月,編漢軍為兩旗,以總兵石廷柱、馬光遠為都統(tǒng)。次年,親征喀爾喀蒙古,迫查薩克圖汗遠遁。九月,以多爾袞、岳托分統(tǒng)左右兩翼八旗軍入長城,由北京至山西界,復(fù)至山東,次年三月退兵,轉(zhuǎn)戰(zhàn)數(shù)千里,克府、州、縣城數(shù)十座,俘人畜號46萬余。是年,分漢軍兩旗為四旗。五年,改變?nèi)腙P(guān)擄掠、消耗明朝實力的方略,采取長圍久困和野戰(zhàn)打援之策,與明軍展開松錦之戰(zhàn)。命濟爾哈朗與多爾袞輪流擔(dān)任前方主帥,率兵往義州筑城屯田,逐步進圍錦州。六年,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八總兵計13萬步騎援錦州,親統(tǒng)大軍,抵達松山戚家堡,命師橫截松山至錦州大路,斷明軍餉道,設(shè)伏以待,大敗明軍。七年二月,破松山,俘降洪承疇。三月,迫明總兵祖大壽獻錦州,復(fù)降清。塔山、杏山相繼而下,歷時兩年余的松錦之戰(zhàn)告捷。六月,將漢軍四旗改編為八旗。命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率軍10萬余入關(guān)攻明,深入山東腹地,克降府、州、縣城88座,俘掠人口30余萬、牲畜30余萬。八年,遣阿爾津等征黑龍江虎爾哈部,葉臣等更戍錦州。八月初九(1643年9月21日)病卒,年52歲?;侍珮O一生博覽群史,允文允武,長于計謀,優(yōu)禮漢官,建立八旗蒙、漢諸軍,運用新兵器,靈活用兵,不斷改變戰(zhàn)法,所向多捷,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chǔ)。(
多鐸是誰,多鐸簡介,多鐸怎么死的,多鐸陵墓 你好,你指的是愛新覺羅多鐸吧?、、這是百科的簡介。。。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tǒng)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zhàn),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guān),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zhàn)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 原址位于朝陽區(qū)建國門外光華東里。占地約70萬平方米。1947年, *** 十三軍某部在此拆房、伐樹、修碉堡。1951年,墓室被盜。1953年,建人民機器廠。1954年,外墻被拆除。1985年,剩余遺跡被拆毀,建國際貿(mào)易中心。清朝大將多鐸的一生? 1、人物生平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二日,多鐸出生于明末遼東。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tǒng)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zhàn),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guān),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zhàn)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 2、簡介 愛新覺羅·多鐸(1614.04.02—1649.04.29),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豫親王多鐸介紹 愛新覺羅·多鐸(1614.4.2—1649.4.29),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tǒng)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zhàn),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guān),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zhàn)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zhàn)功之最”。努爾哈赤的妃嬪簡介1、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萬歷三年,葉赫部首領(lǐng)楊吉砮之女。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三任大妃,清代第一位皇后(追尊),第一位葉赫那拉氏出身的皇后。在萬歷十六年九月,十四歲時嫁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孟古莊敬聰惠,端莊賢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萬歷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3年10月3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歲,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遷葬東京陵,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遷葬福陵。
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尊其母為孝慈皇后,經(jīng)累朝加謚,最終謚號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圣高皇后”。
2、孝烈武皇后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穆麟德:Abahai),清代三位烏拉那拉氏皇后中第一位被廢黜的烏拉那拉氏皇后。
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
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后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享年36歲。
3、佟佳·哈哈納扎青
塔木巴晏(巴晏女真語解作富人、富翁,即佟富人)之女。萬歷五年(1577年)與年僅十八歲的努爾哈赤結(jié)婚。
努爾哈赤是佟氏的贅婿,努爾哈赤本人也并不諱言,當(dāng)時明朝 *** 亦稱“佟努爾哈赤”,于佟氏去世后才改回姓愛新覺羅。但皇族后代后來受漢俗影響,認(rèn)為開國皇帝曾經(jīng)入贅是件不光彩的事,轉(zhuǎn)而加以避諱。
佟佳氏并非一般柔弱女子,她輔佐太祖開國立業(yè),功不可沒,孕育二子一女,也都在清史上赫赫有名。
其嫡長子褚英,次子則是有名的禮親王代善(歷經(jīng)三朝、以忠賢恭誠聞名),女兒東果格格也是女中豪杰。皇太極登基為帝后,為了抬高生母的身份,只追封身為側(cè)妃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為皇后,并未追封其他的三位嫡母。
但佟佳氏是太祖的嫡妻卻是不可抹殺的事實,而且佟佳一族在清朝也是赫赫有名,更出了后來的孝慎成皇后等。
4、繼妃
沙濟富察氏 初嫁努爾哈赤三祖索長阿孫威準(zhǔn),生子昂阿拉按昂阿拉;萬歷十三年復(fù)嫁努爾哈赤;
繼室大福晉,為第二任大福晉;史稱太祖繼妃
5、嘉木湖伊爾根覺羅
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名真哥。札親巴晏之女,子二,巴布泰、巴布海。女三,分別下嫁布占泰、達啟、蘇納。
——孝慈高皇后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的簡介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起兵統(tǒng)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關(guān)東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據(jù)遼東,建元天命。
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敗寧遠城之役,同年四月,努爾哈赤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去世,葬于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為清太祖,謚曰: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
擴展資料:
軼事典故
努爾哈赤及其弟舒爾哈齊隸李成梁麾下的時候,每有征戰(zhàn),勇敢沖殺,捷足先登,屢屢榮立戰(zhàn)功,頗受李成梁的賞識。從此努爾哈赤逐漸接近了李成梁,作了隨從和侍衛(wèi)。他倆形影相隨,出入京師也不離左右,關(guān)系很密切,有的史料說他們“誼同父子”。
文化舉措
努爾哈赤主持創(chuàng)制和頒行滿文使其治下部民相互交流、書寫公文、記載政事、翻譯漢籍等方面更為便利。翻譯而成的大量漢籍也使努爾哈赤本人及其后世統(tǒng)治者在中原歷代王朝的歷史中吸取了大量經(jīng)驗。
政治舉措
努爾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在用人問題上,努爾哈赤強調(diào)了六項原則:一是必須任用賢人。二為不論親疏門第,公正舉人,“勿論根基,見其心術(shù)正大者而薦之。莫拘血緣,見有才者即舉為大臣”。三系不拘一格,用其所長,“有臨陣英勇者,用以治軍。有益于國政之忠良者,用以輔理國政”。
四乃舉賢貶奸,因“善良公正之人不舉不升,則賢者何由而進。不肖者不貶不殺,則不肖者何由而懲”。五是獎懲分明,功必賞,過必罰,“有善行者,雖系仇敵,亦不計較,而以有功升之。有罪者,雖親不貫,必殺之”。六為賞賜效勞官將,視其所需,賜與馬、牛、阿哈、食谷、衣服、財帛和妻室。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簡介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02.21-1626.09.30),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衛(wèi)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后金政權(quán)的建立者,為后金首位可汗。其子愛新覺羅·皇太極稱清帝后追尊努爾哈赤為太祖高皇帝。
努爾哈赤的妃嬪簡介1、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萬歷三年,葉赫部首領(lǐng)楊吉砮之女。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三任大妃,清代第一位皇后(追尊),第一位葉赫那拉氏出身的皇后。在萬歷十六年九月,十四歲時嫁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孟古莊敬聰惠,端莊賢德?;楹笏哪晟乱蛔樱辞逄趷坌掠X羅·皇太極。
萬歷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3年10月3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歲,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遷葬東京陵,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遷葬福陵。
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尊其母為孝慈皇后,經(jīng)累朝加謚,最終謚號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圣高皇后”。
2、孝烈武皇后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穆麟德:Abahai),清代三位烏拉那拉氏皇后中第一位被廢黜的烏拉那拉氏皇后。
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
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后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享年36歲。
3、佟佳·哈哈納扎青
塔木巴晏(巴晏女真語解作富人、富翁,即佟富人)之女。萬歷五年(1577年)與年僅十八歲的努爾哈赤結(jié)婚。
努爾哈赤是佟氏的贅婿,努爾哈赤本人也并不諱言,當(dāng)時明朝 *** 亦稱“佟努爾哈赤”,于佟氏去世后才改回姓愛新覺羅。但皇族后代后來受漢俗影響,認(rèn)為開國皇帝曾經(jīng)入贅是件不光彩的事,轉(zhuǎn)而加以避諱。
佟佳氏并非一般柔弱女子,她輔佐太祖開國立業(yè),功不可沒,孕育二子一女,也都在清史上赫赫有名。
其嫡長子褚英,次子則是有名的禮親王代善(歷經(jīng)三朝、以忠賢恭誠聞名),女兒東果格格也是女中豪杰。皇太極登基為帝后,為了抬高生母的身份,只追封身為側(cè)妃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為皇后,并未追封其他的三位嫡母。
但佟佳氏是太祖的嫡妻卻是不可抹殺的事實,而且佟佳一族在清朝也是赫赫有名,更出了后來的孝慎成皇后等。
4、繼妃
沙濟富察氏 初嫁努爾哈赤三祖索長阿孫威準(zhǔn),生子昂阿拉按昂阿拉;萬歷十三年復(fù)嫁努爾哈赤;
繼室大福晉,為第二任大福晉;史稱太祖繼妃
5、嘉木湖伊爾根覺羅
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名真哥。札親巴晏之女,子二,巴布泰、巴布海。女三,分別下嫁布占泰、達啟、蘇納。
——孝慈高皇后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佟佳·哈哈納扎青
——孝烈武皇后
努爾哈赤的簡介,以及他妃嬪的簡介1、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1575~1603年),葉赫那拉氏,名孟古哲哲,生于明朝萬歷三年,葉赫部首領(lǐng)楊吉砮之女。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三任大妃,清代第一位皇后(追尊),第一位葉赫那拉氏出身的皇后。在萬歷十六年九月,十四歲時嫁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孟古莊敬聰惠,端莊賢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萬歷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1603年10月31日)病逝,享年二十九歲,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遷葬東京陵,天聰三年(1629年)二月十三日遷葬福陵。
天聰十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尊其母為孝慈皇后,經(jīng)累朝加謚,最終謚號為“孝慈昭憲敬順仁徽懿德慶顯承天輔圣高皇后”。
2、孝烈武皇后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拉那拉氏,名阿巴亥(穆麟德:Abahai),清代三位烏拉那拉氏皇后中第一位被廢黜的烏拉那拉氏皇后。
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
孝慈高皇后去世后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后金天命十一年被逼殉葬,享年36歲。
3、佟佳·哈哈納扎青
塔木巴晏(巴晏女真語解作富人、富翁,即佟富人)之女。萬歷五年(1577年)與年僅十八歲的努爾哈赤結(jié)婚。
努爾哈赤是佟氏的贅婿,努爾哈赤本人也并不諱言,當(dāng)時明朝 *** 亦稱“佟努爾哈赤”,于佟氏去世后才改回姓愛新覺羅。但皇族后代后來受漢俗影響,認(rèn)為開國皇帝曾經(jīng)入贅是件不光彩的事,轉(zhuǎn)而加以避諱。
佟佳氏并非一般柔弱女子,她輔佐太祖開國立業(yè),功不可沒,孕育二子一女,也都在清史上赫赫有名。
其嫡長子褚英,次子則是有名的禮親王代善(歷經(jīng)三朝、以忠賢恭誠聞名),女兒東果格格也是女中豪杰?;侍珮O登基為帝后,為了抬高生母的身份,只追封身為側(cè)妃的生母葉赫那拉氏為皇后,并未追封其他的三位嫡母。
但佟佳氏是太祖的嫡妻卻是不可抹殺的事實,而且佟佳一族在清朝也是赫赫有名,更出了后來的孝慎成皇后等。
4、繼妃
沙濟富察氏 初嫁努爾哈赤三祖索長阿孫威準(zhǔn),生子昂阿拉按昂阿拉;萬歷十三年復(fù)嫁努爾哈赤;
繼室大福晉,為第二任大福晉;史稱太祖繼妃
5、嘉木湖伊爾根覺羅
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覺羅氏,名真哥。札親巴晏之女,子二,巴布泰、巴布海。女三,分別下嫁布占泰、達啟、蘇納。
——孝慈高皇后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在清朝建立之前的后金政權(quán)時期,后金大汗的后宮尚未建立系統(tǒng)的后宮妃嬪等級制度,大妃的地位相當(dāng)于清朝時期的中宮皇后,為后宮之首。努爾哈赤一生共有4任大妃,分別為原配妻子佟佳氏、繼妃沙濟富察·袞代、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和孝烈武皇后阿巴亥。需要注意的是,阿巴亥是被其子攝政王多爾袞而非大清皇帝下令追封的皇后,多爾袞死后,順治皇帝下令廢黜阿巴亥的皇后封號,牌位撤出太廟,一般認(rèn)為阿巴亥并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追封的皇后。所以,努爾哈赤4位大妃中,僅生育一子的孟古哲哲被追封為皇后。
孟古哲哲系努爾哈赤第三任大妃,14歲嫁給努爾哈赤,18歲為其生下第八子,即后來建立大清王朝的清太宗皇太極。孟古哲哲作為努爾哈赤的大妃,其子又成為了后來清朝的第一位皇帝,被追封為皇后無可厚非。
但是,努爾哈赤的其他三位大妃,嚴(yán)格來說都是皇太極的嫡母,按照清朝祖制都應(yīng)該被追封為皇后,可為何皇太極并未這樣做呢?如果皇太極是處于清朝剛剛建立時期,并未形成完備、系統(tǒng)的追封禮制,可是清軍揮師入關(guān)、定鼎中原以后,“清承明制”的大清王朝為何還是沒有將剩余三位大妃追封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在這三位大妃中,第二任大妃袞代,雖然為努爾哈赤生下了二子一女,其中莽古爾泰還位列“四大貝勒”,成為參議國政、共掌國事的成員之一,但這并不能掩蓋袞代曾經(jīng)的罪行。袞代曾經(jīng)和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傳出過私情丑聞,雖然后世很多學(xué)者認(rèn)為這是其他妃子的誣告,屬于正常的后宮紛爭,但我認(rèn)為如果沒有任何蛛絲馬跡或者證據(jù)證明,英明的努爾哈赤不會輕易對袞代下手,莽古爾泰更不會殘忍的因為這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就將生母殺害。
因為丑聞,袞代被廢黜了大妃之位,再加上他的兩個兒子和女兒涉嫌密謀篡位被皇太極大肆清除,嚴(yán)肅處理,袞代未被后世皇帝追封皇后也在情理之中。
佟佳氏
佟佳氏系努爾哈赤的原配妻子,系其第一任大妃,在努爾哈赤起兵征戰(zhàn)女真各部落的過程中,功不可沒。根據(jù)明朝的相關(guān)史料記載,努爾哈赤系佟佳氏家族的上門女婿,努爾哈赤曾經(jīng)一度被明朝官方稱為“佟努爾哈赤”,這一點努爾哈赤也曾經(jīng)親口承認(rèn)過。但是對于清朝的后世皇帝而言,開國皇帝曾經(jīng)做過上門女婿,曾經(jīng)入贅過已經(jīng)成為臣子的家族,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如果將佟佳氏追封為皇后,必定要將其生平和事跡詳加記載,那么努爾哈赤曾經(jīng)入贅的秘密就掩蓋不住了,這并不是清朝后世皇帝們希望看到的事情。另外,佟佳氏作為努爾哈赤的原配妻子,為努爾哈赤生下長子褚英、次子代善和有名的東果格格,其后宮地位和前朝影響遠在皇太極生母孟古哲哲之上,為何凸顯孝慈高皇后的崇高地位,為了彰顯皇帝的至高無上,皇太極不愿追封嫡母為皇后,也算情有可原。
阿巴亥
對于阿巴亥的身后問題處理則彰顯了皇太極、順治兩位帝王的政治智慧和權(quán)謀心術(shù)。
努爾哈赤臨終前,曾經(jīng)將后金政權(quán)的汗位傳承交代給了阿巴亥,遺命將汗位傳給第十四子,也就是阿巴亥的次子多爾袞。為了爭奪汗位,以皇太極為首的“四大貝勒”只能將阿巴亥清除,強迫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而殉葬的理由就是阿巴亥曾經(jīng)也和代善傳出過丑聞,努爾哈赤擔(dān)心自己去世后阿巴亥會做出更加過分的事情,才命令阿巴亥為自己殉葬。雖然阿巴亥被迫殉葬的命令到底來自于努爾哈赤還是“四大貝勒”,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但歷史史料中給出的殉葬原因就是阿巴亥的罪過導(dǎo)致,罪行嚴(yán)重到都必須殉葬了,還有被追封皇后的道理嗎?
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之所以能夠越過多爾袞繼承汗位,將阿巴亥逼迫殉葬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阿巴亥的三個孩子中只有一個莽夫阿濟格成年,但卻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政治智慧與皇太極對抗。多爾袞和多鐸更是尚未成年的孩童,和皇太極沒有可比性
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后,為了將皇權(quán)集中,唯我獨尊,非但沒有打壓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反而極力拉攏和培養(yǎng),增加自身的政治勢力和綜合實力,用以對抗實力強大的“三大貝勒”。在皇太極的用心提攜和培養(yǎng)下,多爾袞迅速成長起來,在清朝建立的時候,他已經(jīng)成為諸王之上,皇太極之下的實權(quán)派人物。
但在多爾袞心中,皇太極逼死生母的仇恨非但沒有因為皇太極對自己極為恩寵而慢慢消除,反倒是隨著自己權(quán)勢和地位的上升,變得越加濃烈?;侍珮O當(dāng)然清楚多爾袞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但那時的多爾袞已經(jīng)在自己一手培養(yǎng)下,成為不可替代的左膀右臂,是清軍入關(guān)必不可少的軍隊領(lǐng)袖,除掉多爾袞的做法不明智、不可取。但多爾袞畢竟是先大汗選定的汗位繼承人,皇太極只能極力打壓其生母的位分和地位,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多爾袞的地位和聲望,畢竟阿巴亥的大妃身份足以影響朝局,所以,出于政治因素考慮,阿巴亥的皇后之位也不會被追封。
皇太極死后,多爾袞立馬跳出來爭奪皇位,也很好的證明了皇太極的憂慮。
愛新覺羅·福臨年僅6歲繼承帝位,再次與皇位擦肩而過的多爾袞只能退而求其次,成為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大權(quán)在握以后,很快為自己的母親平反,給其追封了早就屬于她的皇后封號,順治皇帝雖然不會樂意,但面對強大的多爾袞,他無可奈何,只能認(rèn)同。順治七年,一代梟雄多爾袞竟然墜馬受傷而亡,隨著順治皇帝對其的大肆清算,阿巴亥這個剛被公平對待的孝烈武皇后又被廢黜了皇后封號,連牌位也撤出了太廟。13歲嫁給清太祖努爾哈赤,為其生育三子,為后金政權(quán)的穩(wěn)固做出巨大貢獻;所生三子更是為清朝的建立、清朝揮師入關(guān)、定鼎中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不世之功。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一位功績卓著的中宮大妃非但蒙冤而死,死后也得不到客觀、公平的待遇和評價,何其哀也!
(參考文獻:《清史稿·后妃列傳》、《清史通鑒》、《多爾袞攝政日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1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什么是慮囚制度,李世民是如何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