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南北朝時期齊國和梁國為什么要改國號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偏安一隅的東晉的滅亡以后,南方地區(qū)就進(jìn)入宋齊梁陳四朝更替的階段,這就是中國南北朝歷史上的南朝時期。
公元479年齊太祖蕭道成廢了宋順帝劉準(zhǔn),建立了南齊,然而南齊的國祚不長僅僅二十余年后,就被南齊宗室蕭衍篡奪了社稷,蕭衍立國號為梁,蕭衍就是那位歷史上出家做和尚讓大臣拿錢來贖的赫赫有名的梁武帝,蕭衍本就是南齊宗室,和齊太祖蕭道成屬于同宗同族,為何蕭衍做了皇帝以后沒有延續(xù)南齊國祚,反而要另立國號呢?
南齊和南梁皇室宗族都出自于蘭陵蕭氏,他們都宣稱自己是西漢開國功臣蕭何的后代,這個史料中記載的不是特別的充分,也有可能是南齊和南梁有故意拔高自己的成分,史料可考的梁武帝和南齊皇室最近的共同祖輩是晉朝的淮陰令蕭整,齊太祖蕭道成是淮陰令蕭整玄孫,梁武帝蕭衍是蕭整來孫,所以蕭衍和蕭道成的血緣關(guān)系上已經(jīng)很遠(yuǎn)了,所以蕭衍在南齊皇室只是一個普通的宗族人員,最多也就勉強(qiáng)能算的上一個皇族旁支。
南北朝時期不是皇族成員或者世家大族很難做的了高官,所以在南齊的前期階段蕭衍由于和皇室血緣關(guān)系太遠(yuǎn),也沒有太大的軍功可以傍身,所以官職都不是太大,后來機(jī)緣巧合之下蕭衍攀附上了當(dāng)時掌權(quán)大臣蕭鸞,這就是后來的齊明帝,由于蕭衍幫助蕭鸞謀劃廢掉蕭昭業(yè)有功,蕭鸞在登上帝位以后就將蕭衍提升為中書侍郎,這時蕭衍的仕途才逐漸的飛黃騰達(dá)起來。
齊明帝蕭鸞僅僅做了五年的皇帝之后就駕崩了,他的兒子蕭寶卷是南朝歷史鼎鼎有名的大魔頭,蕭寶卷不僅荒淫無道,還濫殺無辜,在蕭寶卷殺了他的兄長蕭懿之后,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惟恐自己很快就會變?yōu)榈断鹿?,此時已經(jīng)掌握兵權(quán)的蕭衍和部將密謀要廢了蕭寶卷,于是起兵攻打建康,最后的結(jié)局自然是蕭寶卷先被廢后被殺了。
這次事件之后蕭衍完全掌握了南齊的政權(quán),蕭寶融這個被新立的皇帝只是蕭衍的一個傀儡,蕭衍被封為梁王升任大司馬,掌管中外軍國大事,還享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這個殊榮很熟悉吧,這個是魏晉南北朝權(quán)臣篡位的標(biāo)配。蕭衍于是在不久之后就篡位了做了皇帝,有意思的是本就是南齊宗室成員的蕭衍,卻把國號改為了“梁”,這又是為何呢?
因?yàn)楣湃酥v究天命所歸,蕭衍為了證明南齊氣數(shù)已盡,天命在梁而不再齊,所以國號非改不可,還有就是蕭衍要為自己的皇位找一個合法性的借口,因?yàn)槭掻[當(dāng)時皇位取得的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在其即位以后天下紛亂,朝中大臣異議不斷,謀亂之事時有發(fā)生,所以蕭衍打著為蕭道成子孫報仇的旗號,廢黜了蕭鸞的子孫,為了皇位的正統(tǒng)性此時再沿用南齊國號顯然已經(jīng)不合適,蕭衍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被封為了梁王,所以就順天應(yīng)命以梁為國號了。
為了給自身正統(tǒng)尋求合適的法理依據(jù),古代政權(quán)的創(chuàng)立者經(jīng)常會“尋根問祖”。正如《三十六計》第十四計“借尸還魂”按語所云: “換代之際,紛立亡國之后者,固借尸還魂之意也?!?意思是說,王朝更替、政權(quán)嬗代之際,總有人愿意抬出某位“莫須有”的祖先,以表示自身上位的名正言順。
且不提曹操自詡為曹參之后、李唐王室追老子李耳為先祖,就連陳勝也知道:打著項(xiàng)燕名義行事,才更易得到楚人擁戴。但少年英明的梁武帝蕭衍,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盡管南朝梁與齊同宗同姓,可蕭衍在登基后,非但沒有繼承蕭氏之“齊”,反而將國號改為了“梁”。
那么,蕭衍為何不借助齊朝名義來鞏固自身政權(quán)呢?
上圖_ 《梁書》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紀(jì)傳體史書
一、蕭衍的稱帝道路
梁武帝名蕭衍,出身于蘭陵蕭氏。根據(jù)《梁書》與《南齊書》的記載,齊梁二朝皆為西漢名相蕭何之后(實(shí)為攀附,可信度不高)?!读簳の涞奂o(jì)》云: “道賜生皇考諱順之,齊高帝族弟也?!?梁武帝蕭衍之父蕭順之與齊高帝蕭道成,都是蕭整玄孫,二人是剛出五服的族兄弟。
由此可見,蕭衍在覆滅齊朝后,可以用蕭氏宗親的名義延續(xù)齊朝國祚,并不需要更改國號。但蕭衍的稱帝道路,卻沿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流行的禪讓制,于是他直接沿用了稱帝前的封號——梁。
上圖_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
胡三省注《資治通鑒·梁紀(jì)一》說: “齊宣德太后詔蕭衍自建安郡公進(jìn)爵梁公,衍志也。尋進(jìn)爵為王,尋受齊禪,國因號曰梁。” 蕭衍進(jìn)梁公、加九錫之禮,又封梁王。因此,他接受齊和帝蕭寶融禪位后,可以“名正言順”登基稱帝,沿襲“梁”之國號。
不過,蕭衍繼承自己的“封號”建立梁朝,看似無從更改,實(shí)則卻是他本人的選擇。胡三省所云“衍志也”,即指宣德太后所詔之“梁”,乃遵循蕭衍之意。參見于《南史·梁武帝紀(jì)》: “宣德皇后令追廢涪陵王為東昏侯,授帝中書監(jiān)、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黃鉞、侍中、征討諸軍事并如故。”
蕭衍借宣德太后之詔進(jìn)封梁公,與司馬氏假借郭太后詔令擅廢曹芳、弒殺曹髦二事如出一轍。“吉祥物”太后所詔,確系蕭衍所愿。看來,蕭衍早有再造乾坤之意,而他之所以如此,蓋因南齊蕭氏早已聲名狼藉。
上圖_ 齊高帝蕭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紹伯,小字斗將,南朝齊開國皇帝
二、南齊的自取滅亡
齊高帝、齊武帝在位期間,政局較為穩(wěn)定、清明,一度出現(xiàn)過“永明之治”。然蕭鸞奪取帝位后,因猜忌之心日益嚴(yán)重,遂對高帝、武帝子孫及宗室、功勛進(jìn)行殘酷殺戮。蕭鸞臨終前,又云“做事不可在人后”,以致于其子蕭寶卷(東昏侯)繼位后,仍是濫殺朝臣,引起民憤。
于是乎,在蕭鸞、蕭寶卷父子在位期間,南齊王室的風(fēng)評與日俱下。再加上蕭誕、蕭湛、蕭毅等人的接連遇害,讓不少功勛、宗室人人自危,“多不自安”。在此情形之下,始安王蕭遙光、江州刺史陳顯達(dá)、平西將軍崔慧景等人相繼起兵作亂,南齊王朝的穩(wěn)定政局,也因此陷入了四處平叛的泥沼中。
上圖_ 南齊(479年 502年),是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二個朝代
永元二年(500年),蕭衍之兄蕭懿為蕭寶卷賜死,其弟蕭融亦同時遇害。蕭衍悲痛之余,也借此機(jī)會起兵,在雍州軍事集團(tuán)與荊州士民的支持下,蕭衍終究取得王鼎。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從龍功臣中,除了蕭衍舊部與流民首領(lǐng)外,來自荊、雍一帶的次等士族反而占據(jù)主要力量;反觀王謝等高門士族,卻鮮少參與此事。
這便意味著,以武勇起家的蕭衍,并不受高門士族看重。這種現(xiàn)象絕非偶然:昔年會稽太守王敬則起兵,欲與女婿謝眺勾連,結(jié)果謝眺回頭便向齊明帝告發(fā)了此事。王敬則兵敗后,謝眺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此事,足見王謝高門以利為先的處事原則。
須知,蘭陵蕭氏后來雖與王、謝、袁三姓齊名,但它主要是靠齊梁兩朝的帝胄之身;在蕭衍起兵之初,南齊王室名聲欠佳,而他自己也是以勇武發(fā)家,故而高門士族不對他進(jìn)行“投資”,倒也理所當(dāng)然。這正是蕭衍直接從雍州出兵,并未策反京都朝臣的主要原因。
上圖_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6月12日 ),字叔達(dá)
綜上,不難總結(jié)出蕭衍更改國號的主要原因:
一來,蕭鸞與蕭寶卷這對“奇葩”父子濫殺無辜、倒行逆施,此舉不僅引起諸多朝臣的不滿,也嚴(yán)重影響到了南齊蕭氏的名聲。
二來,高門士族的冷眼旁觀,讓蕭衍生出了另起爐灶的打算。他得雍、荊次等士族幫助,方才通過武力建立新朝;彼時,蕭衍若要與前朝蕭氏區(qū)分開來,自然要培養(yǎng)自己的班底。
話說回來,梁武帝這個開國皇帝,也比齊x帝更加威風(fēng)。雖說一筆寫不出兩個“蕭”字來,但蕭衍之父蕭順之既然與齊高帝蕭道成是同輩關(guān)系,那蕭衍若延續(xù)齊國國祚,他又該排在誰的世系之后呢?
上圖_ 梁朝(南朝梁)版圖
三、為什么選“梁”這個國號?
言至于此,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探討:蕭衍為何要選擇“梁”字作為國號?
據(jù)《南史·陶弘景列傳》記載: “齊末為歌曰:‘水丑木’為‘梁’字。及梁武兵至新林,遣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及聞議禪代,弘景援引圖讖,數(shù)處皆成‘梁’字,令弟子進(jìn)之?!?
這里解釋了“梁”字的來源。蕭衍受封之際,“未知建國之號”,道教大師陶弘景借流傳“讖語”為其獻(xiàn)上“梁”字。蕭衍雖以“菩薩皇帝”而聞名后世,但其家世也向來信仰道教,是以他對“梁”字欣然采納。這也符合了國號選取的一個原則:應(yīng)讖。值得一提的是,齊朝國號的選擇,也是應(yīng)了“金刀利刃齊刈之”的讖語。
上圖_ 蕭衍舍身同泰寺圖
此外,胡阿祥教授還有另一種解釋:“梁”為“用木跨水”的橋,可引申為“延伸”之意。蕭衍雖覆齊建梁,但蘭陵蕭氏仍為一家,說明梁朝還有“延續(xù)齊朝”的意思,此之謂 “今日雖是革代,情同一家”。
參考資料:
〔1〕姚察、姚思廉撰《梁書》;蕭子顯撰《南齊書》;李延壽撰《南史》;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鑒音注》
〔2〕胡阿祥 《吾國與吾名:中國歷代國號與古今名稱研究》
〔3〕李天石 《蕭衍覆齊建梁考論》
文字由 歷史 大學(xué)堂團(tuán)隊(duì)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3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南北朝歷史南北朝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