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處于政治邊緣的皇室宗親,在不得已裝病作啞、隱跡遁形多年后,突然面對從天而降的巨大誘惑和粗暴蠻橫的人身威脅,在不得不作出抉擇時,于是,氣涌丹田,語出驚人,“天何言哉?”(見《論語·陽貨》)這是北魏節(jié)閔帝元恭即位前說過的一句話,他巧妙地借用孔子的這句名言,從容地給了那位專程前來試探他能否說話、能否當(dāng)皇帝的不速之客一個滿意答復(fù)。在此之前,元恭曾閉口不言八年。
老天說過話嗎?老天還需要說話嗎?元恭此語,不僅表明了自己能正常說話,而且以天自比,表現(xiàn)出了自己想當(dāng)皇帝的意愿,可謂一語雙關(guān)。說出“天何言哉”這話不久,元恭被擁立為皇帝,成為北魏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
元恭,字修業(yè),廣陵王元羽之庶子,生母為王氏。元恭“少端謹,有志度,長而好學(xué),事祖母、嫡母以孝聞”(見《魏書》),雖出身微賤,但其非凡的學(xué)識、志向、氣度、孝道,為其博了個好名聲,也為其開辟了仕途。正始年間(公元504—508年),元恭襲爵,成為新一代廣陵王;延昌年間(公元512—515年),任通直散騎常侍;神龜年間(公元518—520年),進兼散騎常侍。
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七月,侍中、領(lǐng)軍將軍元乂發(fā)動宮廷政變,殘殺宗室,荼毒政壇。元乂雖然對其他人心狠手辣,但對元恭禮遇有加,后又讓元恭領(lǐng)給事黃門侍郎,充當(dāng)孝明帝元詡的近臣,目的無非是讓元恭替他監(jiān)視皇帝。元恭對元乂的擅權(quán)行徑非常不滿,卻又不敢公然決絕頂撞,于是“稱疾不起”,對外稱自己患病,在家休養(yǎng),“久之,隱托喑病”(見《魏書》),后來干脆“托瘖病居龍華佛寺,無所交通”(見《資治通鑒》),潛心在寺廟里靜身修性,與世隔絕。
瘖病,即喑病,無非是喉嗓干澀嘶啞,功能紊亂,不算什么大病,修養(yǎng)一段時間也就好了。但是,元恭正派的品性和特殊的職業(yè),迫使其就勢借病裝啞。元乂背道佞亂,其所作所為令人不齒,元恭不屑與其為伍,更不愿與其合作;同時,元恭在權(quán)臣和皇帝的夾縫中生存,言多必有失,難免說錯話,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在權(quán)臣當(dāng)?shù)?、皇?quán)掃地的黑暗時期,元恭為避免陷入政治漩渦,遭受政治迫害,裝作啞巴、閉口不語無疑是獨善其身、明哲保身的最佳處世方式。
正光五年(公元525年),元乂被誅,朝政復(fù)初,仍由胡太后臨朝稱制,元恭被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建義元年(公元528年),宗室元子攸被爾朱榮擁立為皇帝,是為孝莊帝,元恭享受儀同三司的待遇。這幾項官職,元恭并沒有到崗就位,真正去做,只是因為他聲望高、才華溢、品行直,當(dāng)權(quán)者為了提升統(tǒng)治階層的含金量,不得不收攏德才兼?zhèn)渲?。元恭即使身在寺廟,也被授予品階。
元恭始終不肯在朝廷露面,主要原因仍是想避開政治不趟渾水。但事與愿違,即便遠離政治,元恭還是受到了政治沖擊。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孝莊帝誘殺爾朱榮后,擺脫權(quán)臣操控,開始揚眉吐氣,猜忌心也隨之加重。當(dāng)時,有人向孝莊帝進讒,構(gòu)陷元恭“不語,將有異圖”,說他對外稱患病,其實心懷不軌;偏偏這個時候,“民間游聲,又云(龍華佛寺)有天子之氣”(見《魏書》),暗指此地日后必出天子。這兩件事傳到龍華佛寺后,嚇得元恭連忙收拾行囊逃到上洛山,結(jié)果,被洛州刺史捉住送到京師洛陽,被孝莊帝拘禁了好久,最終,因找不到證據(jù)而獲免。
當(dāng)年十二月,爾朱氏集團攻陷洛陽,擒殺孝莊帝,但內(nèi)訌漸顯,矛盾主要集中在爾朱兆爾和朱世隆之間。起先,二人為了給爾朱榮報仇,共同擁立長廣王元曄為皇帝,事成之后,元曄一直被控制在晉陽,成為爾朱兆的女婿,也是爾朱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私人招牌;而爾朱兆在得勢后,囂張跋扈,竟然對爾朱世隆粗暴無禮,甚至以劍相逼,致使?fàn)栔焓缆栔煺讘押拊谛摹S谑?,在朝中任職的爾朱世隆廣結(jié)黨羽,培植勢力,在時機成熟后,于建明二年(公元531年)二月,悄悄與幾個兄弟密議,準備廢掉元曄,另立新帝,繼而奪取朝政掌控權(quán)。
當(dāng)時,北魏宗室成員大有人在,爾朱世隆卻看好廣陵王元恭。其一,元恭沉默不語,性情溫和,逆來順受,與世無爭,適合當(dāng)傀儡;其二,元恭的曾祖拓跋濬、祖父拓跋弘、大伯元宏都是皇帝,在世系上屬于皇族近枝,根正苗紅;其三,元恭素來聲望高,且比較年長,“若奉為主,必天人允葉”(見《資治通鑒》)。在爾朱世隆看來,立元恭為皇帝,既易于操控,又名正言順,且能堵住悠悠之口。
然而,元恭畢竟閉口不言多年,爾朱世隆擔(dān)心其真啞不能說話,于是,派爾朱彥伯“潛往敦諭,且脅之”(見《資治通鑒》),向元恭說明來意,并進行人身威脅。在這種境況下,元恭說出了“天何言哉”四個字。爾朱世隆聞訊后大喜,單等時機成熟,行廢立之舉。不久,元曄從晉陽趕赴京師,爾朱兆繼續(xù)留鎮(zhèn)晉陽。當(dāng)元曄行至邙山南一帶時,爾朱世隆抓住時機,以武力逼迫元曄行堯舜之事,禪位給元恭。元恭奉表三讓,以示恭謙,然后即位,大赦天下,改元普泰。
元恭初登寶座,爾朱世隆就指使親信作赦文,稱爾朱榮死得冤枉,要求元恭為爾朱榮平反,同時,暗指孝莊帝失德。這個問題非常糾結(jié),若從了爾朱世隆,就是否定孝莊帝誅殺逆臣,否定君臣之綱;若不從,就會得罪爾朱世隆,自己可能會被廢黜,甚至招來殺身之禍。在處理這件事上,元恭有兩段論述,其一,“永安手翦強臣,非為失德,直以天未厭亂,故逢成濟之禍耳”;其二,“朕以寡德,運屬樂推,思與億兆,同茲大慶,肆眚之科,一依常式”(見《資治通鑒》)。
這兩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孝莊帝手刃爾朱榮并非失德,而是老天還沒有厭惡禍亂。隨即,元恭轉(zhuǎn)移話題,直言自己有幸被大家推舉為皇帝,愿與天下萬民共同慶賀,對于那些有罪之人,不能因為一個人曾經(jīng)任意妄為、犯過錯誤而抹殺他的大功績,應(yīng)依以往定式大赦罪人,并親自起草赦文。元恭八年不說話,至是乃言,且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既沒有得罪爾朱氏,也維護了孝莊帝的顏面。元恭處理棘手問題如此明辨是非、游刃有余,其心智能力讓人驚嘆,以至于“中外欣然,以為明主,望至太平”(見《資治通鑒》),“海內(nèi)庶士,咸稱圣君”(見《洛陽伽藍記》)。
除此事深得人心,元恭接下來做得幾件事也可圈可點。一是下詔表明自己不稱皇帝,只稱帝;二是封前任皇帝元曄為東海王,給予必要的優(yōu)待政策;三是拒絕為曾背叛孝莊帝,現(xiàn)為爾朱世隆部下的兩個將領(lǐng)封侯;四是下詔不得再稱南朝蕭梁政權(quán)為偽梁,恢復(fù)兩國往來;五是赦免了嫌路途遙遠,不愿去波斯送獅子的兩名使者的罪;六是親自審理冤假錯案,主持公道和正義,等等。元恭上臺后所作所為,為長期以來黑暗腐朽的北魏宮廷注入了新鮮空氣,讓人頂禮膜拜,就連爾朱氏的死對頭高歡,也欣然認同元恭“明哲仁恕……當(dāng)今之圣主”(見《魏書》)。
在中國歷代傀儡皇帝中,能夠被世人譽為“明主”“圣君”“圣主”的,想來僅元恭一人耳。元恭雖為傀儡,但不同于其他傀儡皇帝,隨著其個人聲望的高漲和政治經(jīng)驗的積累,他的內(nèi)心越來越強大,說話越來越硬氣,膽識越來越彰顯,對擁立他的爾朱氏也甚至直言不諱。當(dāng)初,爾朱世隆要求為爾朱榮平反時,元恭還有所忌憚,態(tài)度曖昧,把爾朱榮的罪責(zé)推給老天爺;后來,元恭對爾朱世隆主動重提舊事,態(tài)度明確地指出“太原王(爾朱榮)貪天之功以為己力,罪亦合死”,聽到此話,“世隆等愕然,自是以后,不敢復(fù)入朝”(見《洛陽伽藍記》)。
從一個八年不言的假啞巴,到一個話鋒剛硬的真漢子,才幾個月的功夫,元恭漸漸找到了當(dāng)皇帝的感覺,守住了天子的威嚴,贏得了更大的呼聲。為了壓制元恭,爾朱世隆“輒專擅國權(quán),兇慝滋甚。坐持臺省,家總?cè)f機。事無大小,先至隆第,然后施行。天子拱己南面,無所干預(yù)”(見《洛陽伽藍記》)。爾朱世隆架空元恭,另立私廷后,“生殺自由,公行淫佚,無復(fù)畏避,信任群小,隨其與奪……世隆兄弟群從,各擁強兵,割剝四海,極其暴虐”,導(dǎo)致“天心之人莫不厭毒”(見《魏書》)。與此同時,爾朱氏集團內(nèi)部也勾心斗角,內(nèi)訌不斷,對局勢的控制力衰減,這就給一直想取代爾朱氏的亂世梟雄高歡創(chuàng)造了機會。
普泰元年(公元531年)十月,高歡起兵討伐爾朱氏,在河北擁立宗室、立渤海太守元朗為皇帝,與爾朱氏擁立的元恭相對抗。次年三月,高歡大敗爾朱氏,爾朱氏集團主要成員相繼被俘斬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元恭雖然對爾朱氏心存抵觸,但他畢竟是爾朱氏擁立的傀儡,爾朱氏覆滅倒垮后,元恭成為斷了線的風(fēng)箏,無所倚靠,不知何去何從。唯一的辦法,就是向高歡主動示好。四月,高歡兵臨城下時,元恭主動派使者慰勞高歡,高歡反讓使者去拜見元朗,使者抗議,后被放走。高歡清楚,元朗非皇族嫡系,難以服眾,打算棄元朗,重立元恭。
當(dāng)時,元恭風(fēng)華正茂,英姿勃發(fā),器宇軒昂,又有一年多的為帝經(jīng)歷,極具聲望,深得高歡看重,其本人也成竹在胸。所以,當(dāng)高歡派屬下魏蘭根去觀察元恭為人時,元恭“神采高明”(見《北史》)男神般的出色表現(xiàn),刺痛了魏蘭根這個小人的眼部神經(jīng),“蘭根忌帝雅德,還致毀謗”(見《魏書》),以元恭為“胡賊所推,今若仍立,于理不允”(見《北史》)為由,強諫高歡打消立元恭的念頭,于是,高歡廢掉元恭,將其關(guān)進崇訓(xùn)寺,另立平陽王元修為新帝,改元太昌。元恭“素有德業(yè),而為蘭根等構(gòu)毀,深為時論所非”(見《北史》),頗受世人惋惜和輿論同情。
命犯小人,不僅讓元恭失去了再次當(dāng)皇帝的機會,而且,成為隨時喪命的板上魚肉。
太昌元年(公元532年)五月,元恭死于洛陽門下外省,時年三十五歲。關(guān)于元恭之死,《資治通鑒》稱“魏主鴆節(jié)閔帝于門下外省”,責(zé)任雖指向元修,但恐怕也是高歡的意思。當(dāng)時,高歡手中掌控三位廢帝(元曄、元恭、元朗),為何首先殺掉元恭,過后才殺元曄和元朗,很明顯,元恭聲望太高,既然不能為高歡所用,卻也難免成為敵對勢力加以利用的招牌。元恭不死,高歡能睡踏實嗎?
元恭死后,元修詔令百官赴會,用王禮葬之。元恭在崇訓(xùn)寺被囚押期間,曾作詩感嘆世事無常:“朱門久可患,紫極非情玩。顛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換。時運正如此,惟有修真觀。”表達了對世事無常的深刻認識。后來,元修投奔宇文泰,史稱西魏。北魏分裂后,西魏以正統(tǒng)的姿態(tài),追謚元恭為節(jié)閔皇帝。按古代謚法:好廉自克,能固所守,謹行節(jié)度,躬儉中禮,艱危莫奪為節(jié);仁慈不壽為閔。節(jié)閔這個謚號,對元恭來說,名副其實,客觀公正,也是極高的評價。
生平經(jīng)歷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元曄出生于河南洛陽。性輕躁,有膂力。
武泰三年(530年),北魏王朝在野心家爾朱榮等人的折騰下,已經(jīng)到了崩潰的邊緣。這時,孝莊帝元子攸,不甘北魏大權(quán)旁落爾朱氏手中,于是詐稱皇太子出生,召爾朱榮入朝,殺死了爾朱榮。同時被殺的還有元天穆、爾朱榮的兒子爾朱菩提。
汾州刺史爾朱兆為替死去的叔父爾朱榮報仇,自晉陽發(fā)兵進攻京師洛陽,擁立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長廣王元曄為主。元曄就這樣被爾朱兆擁立登上了帝位,年號建明。
元曄即位后,冊封爾朱兆為大將軍,并進為王爵。徐州刺史爾朱仲遠回響,率眾前來洛陽投奔爾朱兆。十二月甲辰,爾朱兆、爾朱度律自富平津上,率騎涉渡,以襲京城。事出倉卒,禁衛(wèi)不守,元子攸被俘。孝莊帝出云龍門,爾朱兆逼孝莊帝去永寧寺,殺戮皇子,污辱嬪妃,并殺司徒公、臨淮王元彧,左仆射、范陽王元誨等宗室成員和朝廷官員。這樣,北魏的大權(quán)仍為爾朱氏把持。戊申,元曄大赦天下。爾朱度律自鎮(zhèn)京師。甲寅,爾朱兆遷孝莊帝于晉陽。十天后,在城內(nèi)三級佛寺害死孝莊帝及陳留王元寬。
爾朱兆滿載著掠奪的財物到了晉陽。臨走之際,留下叔父爾朱世隆牽制元曄。爾朱世隆是一個心腸毒辣的野心家。留守洛陽不久,就密謀趁元曄母親衛(wèi)氏出行之際,遣數(shù)十人扮成劫盜在街巷中將其殺死。
孝莊帝元子攸死后,北魏建明二年(531年)春二月,一直覬覦北魏王朝大權(quán)的爾朱世隆,以元曄與孝莊帝關(guān)系疏遠且無威望為由,欲廢黜元曄,而另立廣陵惠王元羽之子元恭。時逢元曄出行郊山,爾朱世隆、爾朱度律等擅作禪文,硬是逼迫元曄禪位于曾裝聾扮啞達8年之久的廣陵王元恭。元恭即位,改建明二年為普泰元年,封潁川王爾朱兆,彭城王爾朱仲遠,隴西王爾朱天光,樂平王爾朱世隆,常山王爾朱度律,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高歡,都督斛斯椿各有差。從此,北魏朝政被"五胡王"爾朱氏集團及北方六鎮(zhèn)高歡勢力集團所控制。三月癸酉,被迫交出帝位的元曄降封為東海王。
同年六月庚申,高歡布局自己的親信勢力完成后,以爾朱逆亂,始起兵于信都,開始對爾朱氏集團進行清剿。冬十月壬寅,高歡立勃海太守安定王元朗為帝(后廢帝,元曄從侄),號中興元年。次年(532年)春三月,高歡敗爾朱天光等于韓陵。韓陵之戰(zhàn)后,爾朱氏集團勢力大減。爾朱兆逃亡并州,仲遠奔東郡,不久投奔蕭衍,爾朱天光、度律、世隆、彥伯、青州刺史爾朱弼相繼被殺,爾朱氏集團幾乎覆滅。夏四月辛巳,后廢帝元朗遜位,同日高歡又廢元恭于崇訓(xùn)佛寺,而立孝武帝元修為帝,即孝武帝(出帝),改中興二年為太昌元年。 自此,高歡勢力把持朝政。十一月甲辰,高歡以安定王元朗及東海王元曄與爾朱氏集團牽連,賜死于門下外省。 他在《魏書》和《北史》中均未被視為皇帝,但后世一般將他列入北魏皇帝中。
親屬成員 先輩
高祖:太武帝拓跋燾
曾祖:景穆帝拓跋晃
祖父:南安惠王拓跋楨
父親:扶風(fēng)王元怡
母親:衛(wèi)氏
皇后
爾朱皇后,小爾朱氏,太原王爾朱兆之女。
史籍記載《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四》
汾州刺史爾朱兆聞榮死,自汾州帥騎據(jù)晉陽;世隆至長子,兆來會之,壬申,共推太原太守、行并州事長廣王曄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建明。曄,英之弟子也。以兆為大將軍,進爵為王;世隆為尚書令,賜爵樂平王,加太傅、司州牧。又以榮從弟度律為太尉,賜爵常山王;世隆兄天柱長史彥伯為侍中;徐州刺史仲遠為車騎大將軍,兼尚書左仆射、三徐州大行臺。仲遠亦起兵向洛陽。
《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五》
魏自敬宗被囚,宮室空近百日。爾朱世隆鎮(zhèn)洛陽,商旅流通,盜賊不作。世隆兄弟密議,以長廣王疏遠,又無人望,欲更立近親。儀同三司廣陵王恭,羽之子也,好學(xué)有志度,正光中領(lǐng)給事黃門侍郎,以元叉擅權(quán),托瘖病居龍華佛寺,無所交通。永安末,有白敬宗言王陽瘖,將有異志。恭懼,逃于上洛山,洛州刺史執(zhí)送之,系治久之,以無狀獲免。關(guān)西大行臺郎中薛孝通說爾朱天光曰:"廣陵王,高祖猶子,夙有令望,沉晦不言,多歷年所。若奉以為主,必天人允葉。"天光與世隆等謀之,疑其實瘖,使?fàn)栔鞆┎疂撏刂I,且脅之,恭乃曰:"天何言哉!"世隆等大喜。孝通,聰之子也。己巳,長廣王至邙山南,世隆等為之作禪文,使泰山太守遼西竇瑗執(zhí)鞭獨入,啟長廣王曰:"天人之望,皆在廣陵,愿行堯、舜之事。"遂署禪文。廣陵王奉表三讓,然后即位。大赦,改元普泰。黃門侍郎邢子才為赦文,敘敬宗枉殺太原王榮之狀,節(jié)閔帝曰:"永安手翦強臣,非為失德,直以天未厭亂,故逢成濟之禍耳。"因顧左右取筆,自作赦文,直言:"門下:朕以寡德,運屬樂推,思與億兆,同茲大慶,肆眚之科,一依常式。"帝閉口八年,至是乃言,中外欣然,以為明主,望至太平。
······
(太昌元年)五月,丙申,魏主(孝武帝)鴆節(jié)閔帝于門下外省,詔百司會喪,葬用殊禮。
······
(太昌元年)冬十一月,丁酉,日南至,魏主祀圜丘。甲辰,魏殺安定王朗、東海王曄。己酉,以汝南王悅為侍中、大司馬。
《魏書卷十九下 列傳第七下◎景穆十二王》
元曄,字華興,小字盆子。性輕躁,有膂力。起家秘書郎,稍遷通直散騎常侍。孝莊帝初,封長廣王,食邑一千戶。出為太原太守,行并州事。爾朱榮之死也,爾朱世隆等奔還并州,與爾朱兆會于建興,乃推元曄為主,大赦所部,號年建明。尋為世隆等所廢。前廢帝立,封元曄為東海王,邑萬戶。出帝初,坐事賜死于第。無子,爵除。
《北史卷十八 列傳第六》
肅弟曄,字華興,小字盆子。性輕躁,有膂力。莊帝初,封長廣王。爾朱榮死,世隆等推元曄為主,年號建明,尋為爾朱世隆廢。節(jié)閔帝即位,封為東海王。孝武帝初,被殺。
北魏長廣王元曄,即惠哀皇帝(509年-532年),字華興,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530年-531年在位。元曄的曾祖父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皇太子拓跋晃,祖父南安惠王拓跋楨,父扶風(fēng)王元怡。530年12月5日(農(nóng)歷十月三十日)被爾朱兆與爾朱世隆擁立。531年4月1日(農(nóng)歷二月廿九日)被廢為東海王。次年12月26日(農(nóng)歷十一月十四日)被北魏孝武帝賜死。
人物生平
扶風(fēng)王元怡的兒子,也是爾朱榮的妻侄,公元508年生,530年十月即位,次年二月被廢,532年十一月甲辰(十四)(12月26日)被殺。在位四個月,年號:建明。
元曄即位后,爾朱兆進入京城,縱兵搶掠,并且,又一次大殺北魏諸王和百官,接著返回晉陽,命令爾朱世隆,爾朱度留鎮(zhèn)洛陽,爾朱世隆更為殘暴,人民對他恨之入骨,元曄在爾朱世隆的控制下整日惶惶不安,公元531年2月,爾朱世隆又廢黜元曄,降封為東海王。元曄被廢后,爾朱世隆擁立他們的近親廣陵王元恭為帝,是為節(jié)閔帝。
別名:長廣王、東海王
國籍:北魏
民族:鮮卑族
出生地:洛陽
出生日期:509年
逝世日期:532年十一月
職業(yè):皇帝
在位時間:4個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33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西魏八柱國對隋唐的建立有何影響